作者:韩立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8
|本章字节:6266字
第2篇第7章中国:在艰难中突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但是,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决定走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新型能源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友好、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体系。中国所采取的能源安全举措,不仅可以为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而且对于维护整个世界的能源安全也将是个不小的贡献。
第1节能源安全不容乐观(1)
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已有所优化。但是,中国的能源发展仍受到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和挑战,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能源考验中国
2006年中国已成为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聚集国。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物资与服务的进出口量占gdp总量的7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
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增长率是每年7%左右。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三个必要条件: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和75亿劳动力,但是中国在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却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不可持续性。2004年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中国为取得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效地应对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重大挑战。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第一大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市场。从环境角度看,中国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所有污染物的最大排放国,污染已经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3/4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占2005年全国gdp总量的3%;40%的土地面积遭受酸雨侵蚀;大约有100个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27%的土地面积遭受荒漠化并且每年逐步从西向东扩散。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预测,中国将会在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第一大排放国。这一“质变”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标志是能源供给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能源消费增长率是46%。据估计,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约可供开采14年(以上两项均忽略每年可能新增的探明可采储量);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51万亿立方米,可供开采年限较长。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是人口众多、消费量大,导致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能源消耗也十分惊人。198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中国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提高,这是未来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最主要问题。在石油需求上,中国今后新增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超过4亿吨(接近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能源进口大国。由于中国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发展的安全问题因此凸显。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受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极端气候事件——水灾和干旱都会给中国这样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国的环境污染必须治理。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意愿,愿意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应对污染和全球气候方面的挑战。
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
随着中国对进口油气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在分享世界石油资源时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含北非)、中亚(含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其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量一直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从消费情况看,目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愈发严重。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地区。
虽然中国和美国同是石油进口大国,但在石油进口方面却有着很大不同。近年来,中国开始实行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分散。2000年,中国从阿曼、伊朗、沙特、也门等8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国家的石油进口占536%,有241%来自安哥拉、苏丹等非洲国家,另有51%来自越南、印尼等亚太国家。2007年,中国原油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阿曼,从这五国进口的原油量达到100亿吨,占总进口量的比例达到613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量突破了1000万吨,达10306万吨,比上年增长1126%;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原油达到59979万吨,同比增长12358%。从以上数字中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的石油制品可能来自全世界,但这些油品大多数还是来自中东,而美国则不然,美国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高于中国,但美国有着更为多样化的进口来源。事实上,中东石油在美国总进口中的比例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部分主要靠其传统的石油供应国(区)——委内瑞拉、墨西哥、加拿大和北海等来提供。近年来,美国又瞄上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能源地区。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油气安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还与该国对世界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及军事影响力相联系;石油安全系数与军事、外交影响力成正比,与对外依存度成反比。由此看来,虽然美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它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及影响力也明显高于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石油安全系数远高于中国。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平衡导致世界各国对资源和市场,尤其是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上对石油需求增长最为旺盛而资源量又严重不足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区的石油消费年增5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92年起,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进入新世纪后,该地区的石油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区只是时间问题。21世纪的“世界石油争夺战”在亚太地区已拉开序幕。随着石油资源绝对数量的减少和相对稀缺的增大,中国不得不参与同亚洲及欧美国家的激烈竞逐。一旦亚洲国家不能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发生冲突在所难免,这一点在南沙问题上已经初露端倪。西方专家曾经说,“亚洲的‘空油罐’将成为影响21世纪初亚太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