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川博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8
|本章字节:9512字
中国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发展,她是一个雄心、资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教全面复兴的宏大进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民族的理想和根本追求,有助于走出短视、功利和狭隘的发展观,维护民族的生存和长期发展。
纵览人类发展的文明历史,还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像中华文明那样,几经曲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卓然独立,在近代史中又遭遇冲击,又在西方文明保持几个世纪的强势后的今天,面临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机遇。
“中国是一头睡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将为之震动。”曾经横扫欧洲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这句话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津津乐道。而另一位法国人,已故的法兰西院士阿兰·佩雷菲特先生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部名为《当中国醒来的时候,世界会颤抖》的著作,也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事实上,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其意难明,其谋难测,其果难料。在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卓然屹立在世界东方60余年后的今天,重温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明,重现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势,不仅是中华民众的心理情结,也当是中华民族奋斗的方向。
§§§第一节泱泱中华的历史回眸
历史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人生导师。
欲明了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先回溯其历史。揭开中华文明宏大的历史画卷,虽只是匆匆一瞥,却也足以让我们鼓舞和赞叹。
中华文明略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结合自由撰稿人颜昌海先生的研究,在青铜起源与文明初曙时期,燕山南北,黄河上游,长江中下游与中原齐头并进,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汇聚于中原、各部落集团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并建立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又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逐步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以炎黄部落集团的文化融合为核心,不断融合、吸收四方先进文化的成果;是多区域文明交流、融汇、升华的结果。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起源时期、元典时期、发达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起源时期,中华文化在中华大地逾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孕育而成,中华文化的“原质性”自此显露出来。元典时期,即夏商周以来,这一时期相当于西方的希腊、罗马时期,是中华文化主体巩固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至秦、汉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帝国。发达时期,是指隋唐以后,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广泛开展起来。近现代时期,是指19世纪以来,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中华文明特质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有一种“兼容并包”、“博大统一”的文化特质。正是由于这种特质,在政治文化上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一统”思想,而“大一统”,就是指民族大义和国家团结。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使得各民族既能统一在“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之下,又能展现出各民族色彩瑰丽的丰富特色。
与中华文明不同的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文化则是断裂的,是一种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取代另外的文化、思想及制度。西方文化沿着这种惯性模式发展,形成了西方强势文化的“文化殖民”或“文化沙文主义”。
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促进了泱泱中华大国的形成。国家的强大是从精神的强盛与气度的包容开始的。自秦、汉中华文化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帝国之后,中华文化曾经受到了“外族”(如蒙古族、满族,“外族”是那个时代的特有概念,现在蒙古族、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入侵,但中华民族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不仅没有被外族征服,反而将外族包容,维持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统一局面,经久而不衰。
辉煌的创造力及人类共同的精神宝库
中华文化是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也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千余年的强势文化,其文化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的关注和广泛认同,有可能成为全球共享的主流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正不断地得到全球的认同和推崇。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而美国和英国的《人民年鉴手册》更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被推崇为中国五经之首的《周易》,其“和谐”、“生生不息”、“参赞天地之化育”等核心思想,正是人类面临化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对比世界七大主要文明,自然和谐的伟大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最为突出,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英国哲学家和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的著作《新工具》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欧洲人进行自然研究的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说:“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三大发明更说明问题。这三大发明就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培根当时并不知道,这三大发明以及与书籍印刷密切相关的造纸术的发明都是来自中国。
不难想象,中华文明在为世界奉献了“四大发明”后的今天,在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方面,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可望再一次大放异彩,成为滋养世界发展的重要营养。
领骚全球千年的国家经济实力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灿烂的文化,但经常忽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卓然出众的经济成就。
这里援引《大国的兴衰》一书的部分文字加以说明。明代中国是一个世界的大国,从经济实力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中国强盛,从文化的视角看,也是如此。
中国11世纪就有了活字印刷,不久就有了大量的书籍,商业和工业都十分发达。中国的城市要比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得多。当时,中国北部已有可观的冶铁业,每年大约能生产125万吨的铁,这一数字比700年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
根据经济史学者保罗·贝罗克的研究数据,175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占了几乎1/3,印度占将近1/4,西方则占不到1/5。根据荷兰经济史专家麦迪逊的研究,在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印度、法国、英国三国总和266%还要多,直到1895年中国向日本割让台湾岛,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的地位才被美国取代。
所以,中国不只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古国,也是一度在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绝不能仅因为近现代的落后而妄自菲薄。
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伤痛
历史总是包含太多的转折和变迁。正当中国人陶醉在“泱泱大国”、“天朝大国”的美好感觉之时,西方世界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并利用先进的科技和武器,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掠夺和殖民活动。
近现代的百余年中,我们的同胞被列强所歧视、侮辱,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不断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极为严重。其中,外国对中国侵略方式包括武力侵略,对中国发动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条约巩固其侵略成果并创造新的侵略条件;割占中国土地;向中国掠夺赔款;开辟通商口岸;夺取领事裁判权;分享协定关税权;确立片面最惠国待遇,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等等。
在沉重的民族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经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主权。
然而,虽然中华民族再一次以国家的姿态站了起来,但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挥之不去,中华文明在近现代国家力量的较量中由于失败而受到了怀疑、削弱甚至否定,主流价值观向往和迷信西方,弃传统文化而去但新的价值信仰无法建立。道德信仰缺失已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严重危害。
中华文明的历史辩证
中华文明曾称雄于世界舞台,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世界依靠科技的力量,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开始了中华民族百余年屈辱的近代史。看待中华文明需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需要用历史的眼光,以避免教条主义;一种是需要逻辑的眼光,以避免经验主义。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华文明,就会重建我们对自身文明的信心和复兴国家的理想。我们固然不能躺在祖宗的余荫里坐享其成、妄自尊大,但更没有理由因为百余年相对于西方的落后而悲观失落,缺乏复兴的勇气。
近现代屈辱的百余年历史,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段历程,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短暂的和局部的失败,就否定自身的文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创新和创造的能力,中国的“四大发明”如果用一种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武装,则在世界史上开启工业革命的可能就不是西方,而是中国。中华民族在工业文明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那很可能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和谐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对自然和谐精神的坚守,约束了自身对科技的应用以及对自然的驾驭、征服。如果用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观衡量,那么这种对自然和谐的坚守仍然是正确的。
当然,西方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强盛自有其合理性,而这就是我们要吸纳和借鉴的地方,但这个吸纳和借鉴,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唯如此,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才能在历经无数的风雨之后,仍能不失自我,再现辉煌。
§§§第二节要复兴,而不只是崛起
中华民族是要复兴而不只是崛起,不是追求短暂而快速的超越或某种成功、胜利。
中国复兴的历史研判
什么是崛起?什么是复兴?
崛起就如平地起高楼,是一种猛烈的、集中的和爆炸式的兴盛。用崛起来描述国家发展,它是一个西方概念。现代西方强国,是以“断裂”的文化方式发展的,其形式表现为帝国的征服,新大陆的开拓,等等。
而复兴,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曾经落下,但又开始续写它辉煌的篇章。复兴的本意是再现强盛,中国复兴指中国再次走向繁荣昌盛。当然,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天朝王国”,而是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赢得中国在世界中应当具有的地位。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沿革看,中国有着雄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文明是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领先不是数百年而是数千年的文明,她曾经在世界上卓然独立,如果她再度兴起,当然是复兴更为贴切。
崛起,从其内涵上理解,更侧重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意蕴,但复兴,更重视底蕴,重视文化性。而中华文明正有着无限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兴也更恰当。同时,还应当特别注意到,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突飞猛进,但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此背景下强调复兴的文化内涵,更有时代的和现实的意义。
崛起,从时间和效率上看,是一种快速的方式,未必有持久性,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前,中国有相当程度的快速发展的心理,这在经济领域尤其明显,追求经济速度,刻意标榜经济成就。这是一种不尊重国家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不是国家应当追求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发展,必须是一种综合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以增强底蕴和保护自然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