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真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本章字节:13044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读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词人的所见所闻,秋季,暮色,骤雨寒蝉——无处不凄凉!而“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对景色的铺写,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了伏笔。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却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这里的“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他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极妙,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两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这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全篇之警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是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结尾四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改用情语,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两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两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可谓“与恨无穷,余味无尽”。
此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脍炙人口,在艺术上成就甚高。
后人点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读王禹偁《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di),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是反对宋初浮靡文风的文学家,其诗文清丽可爱,颇受后人推重。
这首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和雨怎么会有喜怒哀乐呢?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愁闷郁积。然而,即便弥漫在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在这里,王禹偁用“依旧”两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依稀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接着“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
过片两句“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这四句话连在一起,一副水墨淋漓的山水画顿时浮现在人们眼前!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所谓“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在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如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中说,“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不是乡愁,不是恋情,而是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曹植有诗云:“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史载,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今苏州)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大概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吧,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在词的最后,王禹偁将“平生事”凝聚于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王禹偁在这首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而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在艺术风格上,它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从思想内容看,此词摒弃了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为语境的开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后人点评
《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江南春尽离肠断
——读寇准《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ing)洲人未归。
这首词是描写离情的佳作。它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是诗词惯用的手法。这首词以写景烘托、渲染离情。起首四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这种对暮春初夏景色的描绘,极力渲染“江南春尽”所展示的自然境界,广阔辽远,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由“江南春尽”引出离人的“肠断”,然后再用“苹满汀洲”之景,对前面所写的景色加以点染,烘托离情,末字点出“归”字,表现了离人思归的主题。
词中描写自然景物,都具有春末夏初季节的特色。作者选取了波、柳、芳草、日、杏花、苹等,并用恰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渺渺、依依、远、斜、飞、满等描形绘状,写出了这些景物季节性的特点,有力地烘托了离情,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至于长短交错的章节和上平声“微”的韵脚,组合成整首词的和谐音韵,也增加了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后人点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吴山青,越山青
——读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终身未婚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经历过男女情爱,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体验之真切、构思之新颖,确实是有感而发。
上片写行人坐船离去,一程又一程,两岸青青山色在迎送着离人,但它们却不知道这对情人内心的离别之情。敦煌曲子词中有《浪淘沙》写别情说:“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词的构思从中脱胎而出,却更加含蓄精练,气质文雅。起首两句“吴山青,越山青”,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下片写分别时刻终于来到了,两人再也忍不住咽下无数次的泪水。“君泪盈,妾泪盈”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内心,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罗带同心结未成”,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的爱情横遭不幸,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洒泪而别。“潮平”指潮水涨满,正待开船,暗示不得不从此分别,美满的爱情终于落了空。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意境。
词以抒情为主,其中的山水在词里只起比兴与暗示作用,并不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对象。词中叠句的节奏、比兴手法的运用、构思的巧妙,都汲取了民歌的风韵。这样的作品,在格调上与中唐以来文人学习民间所填写的小令相近,而与“花间派”的香软词风异趣。
后人点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乃其《长相思》惜别词云云,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颣耶。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
碧云天,黄叶地
——读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写背井离乡人的愁思。作者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首先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寥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结尾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片直抒思乡情怀。过片两句“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乡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新颖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词的下片表达了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词笔婉丽乃尔,表情深细,以“柔情”、“丽语”为后人称道。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
——读范仲淹《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qi),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全词情中有景,景中透情,蕴含着词人的缕缕愁情,可谓情极之语。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一叶落知天下秋,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这个“寒”字用得极妙,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