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焉@sars·come三

作者:胡发云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1:44

|

本章字节:3862字

茹嫣可以算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的交叉点。左岸是达摩、卫老师,在社会低层辗转了一辈子,拒绝了一切被右岸同化的请求,“草根身份,贵族情怀”地要求着所有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右岸是梁晋生、江晓力,从小受着最正统的中国式马列主义教育,在官场上身不由己地应对着。茹嫣在中间乘着船路过,两岸的人都对她热切地期盼着,都毫不犹豫地认为她应该为自己所同化。而茹嫣呢,本来应该扮演的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的那种角色,认真起来却说出了太多这个世界里本该被心照不宣地埋葬掉的话。但是说到底,她只是在中间乘着船路过的人,她没有真正在哪岸停留:她无法忍受梁晋生他们那些政客的虚假,正如她无法忍受达摩他们那些低层工人的污言秽语。尽管她对梁晋生抱有深厚的感情,却始终不能像江晓力一样,完全地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考虑,她能做的只是期待,依赖他给她的温暖;而她对达摩他们,也只是敢说出真话,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无法承担严重的责任和后果。她是在平静中长大的人,没有左岸或右岸的热血,她只是中间乘船的那一群。


——剑倚霜源(网友)


可以说是因为种种偶然或者必然成就了茹嫣、达摩、卫老师、梁晋生这一拨人,如果没有这些偶然或者必然,那么一切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也许就不会有达摩的清明,也许卫老师会和其他那一代的学者一样吧,被世俗所累,茹嫣也许会一直安安静静的生活着,做着她的小女人,永远也不会看到血淋淋的丑恶。人生其实是一个绵绵不绝的伤痛与悲苦的旅程,幸福与享乐只是漫漫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让人短短地歇息一下而已……


——小邱(网友)


只有那一代人的,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烙印。无论是痛楚、恐惧,还是勇敢正视,伤痛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血会止,但疤永远会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当经历历史的人全都不在时,那段历史也就逐渐变得含糊不清,被轻视,被遗忘。


——洪碧芸(一高中学生网友)


《如焉@sarscome》这篇在北京街头已经出现了打印本,卖到了40元一本。它尖锐、关注现实,之前被多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盯上,能在《江南》上首发绝对是对刊物的一种提升!


——《江南》杂志主编袁敏


《如焉@sarscome》像一封神秘的、能量巨大的电子邮件,撞击、打开越来越多人的心。


——《南都周刊》(《:2》)


《如焉@sarscome》是胡发云的第一部长篇,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创作完成,之前一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北京街头甚至还出现了40元一本的打印本;2006年,《如焉@sarscome》作为主打长篇正式发表在改版后的第一期《江南》杂志上,让这个一本销量不足2000册的杂志,销量猛增至11的单行本将于今年全国书市前出版,有媒体称,《如焉@sarscome》可能是“2”。作者朴实沉稳的叙述中,透露出对历史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史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展现出作家对于现代生活迅速变化的敏感。


——《武汉晚报》


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用打印本的方式传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部作品叫《如焉@sarscome》,而胡发云就是这部不可思议的的作者。胡发云的《如焉@sarscome》,被评论说是写了“网络中的人、政治中的人、情感中的人和思想中的人”。除了对网络的描写,胡发云中所描写的官场也让人觉得很特别。


——《都市快报》


他写了一部长篇《如焉@sarscome》,出版社不敢出版,却成为网上热门读物,甚至有“手抄本”流传民间。不仅如此,《如焉@sarscome》的学术研讨会,还引发了一场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论战。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