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 "天人合一"新解(6)

作者:季羡林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1

|

本章字节:3396字


详细的介绍,此非其地。我只能十分简略地介绍一下。我从人类文化产生多元论出发,我认为,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共形成了四个文化体系:


一、中国文化


二、印度文化


三、从古代希伯来起经过古代埃及、巴比伦以至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闪族文化


四、肇端于古代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


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第四个属于西方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随处可见。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我个人认为,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之不同。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勉强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说: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再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表达一下:西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方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说得再抽象一点: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则正相反。


现在我回到本题。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一些分析。


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但是,自从人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顿觉自己的身价高了起来,要闹一点独立性,想同自然对立,要平起平坐了。这样才产生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成为万物之灵之前或之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须取给于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离开了自然提供的这些东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之重要。怎样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需求,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曾在人类历史上占过上风,起过导向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时移势迁,沧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钱宾四先生所说的:近百年来,世界人类文化所宗,可说全在欧洲。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势的发展就是如此,不承认是不行的。


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人吃一些动物的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古至今,东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对杀牲,反对肉食。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在在皆有。最著名的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鸟兽表示出来的怜悯与同情,十分感人。西方诗中是难以找到的。孟子的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表现了同一种感情。


东西方的区别就是如此突出。在西方文化风靡世界的几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维模式指导下,西方人贯彻了征服自然的方针。结果怎样呢?有目共睹,后果严重。对人类的得寸进尺永不餍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并非无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内,它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一些索取。过了这个限度,则会对人类加以惩罚,有时候是残酷的惩罚。即使是中国,在我们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大量毁林造田,产生的后果,人所共知:长江变成了黄河,洪水猖獗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