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颖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1
|本章字节:11276字
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有名的“条件反射理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条狗,每次让它吃食时都要打铃,久而久之,当这次没有给它食物吃而铃铛响了,那么这条狗也会以为有食物吃了,口水便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
人的情况也无不例外,吃食、甚至吸毒,到了一定的时候人就有了需要,这种需要在人身上出现了多种反应,像流口水,打哈欠,肚子咕咕叫,伸懒腰,提不起精神来等等。
科学家是这样认为的,人的肚子里有着“第二个大脑”,即也有着神经脑肽分子,饥饿时会把“饿”的信息传递到人的大脑之中去,大脑中的神经分子便有了吃食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会出现“食之图”(如果是性与爱的渴望,就会出现“爱之图”),即使不出现所谓的“食之图”或“爱之图”,条件反射与饥饿反应的结果会在人身体里出现产生内激素分子。例如爱的欲望会在血液中产生三种激素多巴宁、新肾上腺素和pea,这些激素会使人为爱而莫名地激动。
这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犹如电脑,有着长久的库存,这种库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祖先脑”的库存,那是人类500万年生存的积累,是欲望的历史积累;另一种是“自身脑”的库存,是一种现世积累。这是因为在这以前这个人吃过饭,与异性接触并激动过,现时不过是由于某一点的触动,记忆的开关被打开了的缘故。
这也是说,在过去的某一个时候,曾经有信息(外激素)分子使这个人产生了欲望力,这个人于是就曾经有过“力”的反应,现在虽然信息分子没有了,但由于某种原因,记忆的开关被打开了,“力”因此就再现了出来。
尽管具体的一次欲望被满足,欲望力因此暂时消失,但人的长远的埋藏的欲望仍然存在。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一天中午吃过了饭,因此今天的中午、明天的中午或以后每一天的中午就可以不吃午餐了。到了本身的渴望在人体中储存并且积累得足够以后(欲望的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一个非信息原因(假信息)也能唤起这种欲望力。例如,某个人饥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时,要是另外一个人提着一个食篮从这里经过,食篮里装着一个个白白的圆球般的东西,其实那不过是一块块的白石头,但这个人很可能会当成是白面馒头而大流口水。
这说明,欲望力埋藏在人的身体里,或者说人的基因里,外面的信息分子只是催生了潜藏着的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假的信息、非外激素的原因也可以激发出这种力。
科学家还弄明白了一个人何以在芸芸众生中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这儿同样有生物学和进化论方面的原因。从一定年龄起,每个人都在下意识中携带着一张“爱之图”,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它检验所看到的每一位异性,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他总能一眼找出理想的伴侣来。
所谓“爱之图”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一般认为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并且不断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父母双亲的取向能直接影响子女的“爱之图”。随着孩子的成长,很难再加以修正。这张图的细致和独特在局外人看来难于理解。比如有的人天生厌恶穿高跟鞋的女人,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男人,有的则对秃头难舍难分。当然,实际的配偶很难符合“爱之图”,但是人们都总是以这张“爱之图”为蓝本,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
科学家对产生爱情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瞬间产生爱情不再是秘密: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的情况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中,就像把数据储存在软盘上一样。
年龄越大,脑子里的图像就越具体,在第一次目光接触时,眼睛就捕捉到有关对方身高、体型、眼神、头发的颜色、发型、风度以及服装等最初的信息,以时速432公里通过神经传达给大脑。
特征与所储存的理想条件越是吻合,大脑发出的信号就越是强烈:这就是爱情!
人当然不只是有一个鼻子能够闻到气味或吸到外激素分子这一个功能。人是一个全能的发射气味、外激素的整体,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接受气味与外激素的整体。我们可以说人是一个全能发射器与接受器。这是因为人有眼睛,可以看到色,人有耳朵,可以听到声,有鼻子,可以嗅到香,有舌头,可以尝到味,有身体,可以感觉到接触,这些全部都是接受器官。若是我们再认为有第六感觉,或者按照佛教的,“唯识学”而言,认为还不止以上这些。
唯识学认为:人类的心,分为主体“心王”和活动的“心所”两部分。并且,根据心所的不同,心王大分为八“识”。即:《心王二心》、《心所二脑》、《对象》。
第一眼识:眼根、色境。
第二耳识:耳根、声境。
第三鼻识:鼻根、香境前五识(调节遗传因子)。
第四舌识:舌根、味境。
第五身识:身根、触境。
第六意识:意根、法境的控制遗传因子。
第七意识:构造遗传因子。
第八意识(藏识)。
构造遗传因子具体分析,首先所谓第一识“色境”,是眼捕捉的外界的光,而“眼根”则是将光信息变换为电气信息的脑内视觉中枢,“眼识”是指对该视觉中枢中产生的电气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声波,“耳根”是将这种声波信息变换为电气信息的脑内吸觉中枢,“耳识”是对该脑内听觉中枢产生的电气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另外,第三识“香境”,是鼻捕捉的来自外界的产生于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的香味,“鼻根”是把这种香气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嗅觉中枢,“鼻识”是指对产生于脑内嗅觉中枢的电气性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进而,第四识“味境”。是舌捕捉来自外界产生于化学物质的味觉,“舌根”是指将该味觉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味觉中枢,“舌识”则是对脑内味觉中枢产生电气性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最后,第五识“触境”,是皮肤捕捉来自于外界的体性感觉(刺激),“身根”是指把该刺激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体性感觉中枢,“身识”则是对脑内体性神经中枢产生的电气信息加以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
接着,“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不同,不是直接地以外界事象为对象,而是以脑内滋生的电气信息为对象,该脑内电气性信息就是“法境”。另外,“意根”是在大脑新皮质领域,处理来自其他脑内中枢领域的电气信息(法境),并把它作为最终信息提示于心,而认读这最终信息的心就是第六感。因而,这第六意识可视为与通常所指的“心”或“精神”相当。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反对其相反的假、丑、恶的追求都取决于第六意识。另外,所谓“智慧”这一词语中的“慧”,是“判断”是非的心,“智”是“决断”是非的意志决定的心。因此,智慧也产生于第六意识。因此,我认为:第六意识从遗传因子方面看,相当于“控制遗传因子”(在维持身体构造的构造遗传因子上,施加开始、停止的判断和决断的遗传因子)……
这是一位日本学者岸根卓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朝永振一最后弟子对于佛教“识”的理解,他已经赋予了今天新的解释。他所讲的“电气信息”其实就是外激素在身上激起的生物反应(像产生身体中的兴奋激素等等)。
眼睛看到了美与丑的事物引起了某个人的爱与恨,这是光也即是光子的传导产生了爱情之力与仇恨之力,产生了要接近美的事物与离开丑的事物的要求;耳朵听到了乐音与噪声,是声波被某个人接收以后激起了他身体里的反应。至于第六意识则是过去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对事物的判断和慧识,在一定的新的情况下被激发起来了,从而打开了人头脑这架“电脑”的开关。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人体生物场的作用。所谓缘分,也许就是这么回事:一个男子,通过眼睛(也就是接收到的光子的作用)看到了一个理想的女子,她的长相、发型、身材、风度都同他头脑中理想的“爱之图”对上了号,这个信息以时速432公里的速度通过神经进人了他的大脑,大脑便立即分泌出了许多内激素,使得这个男子处于兴奋之中,他的手心出汗,暖流通过全身,呼吸与心跳都加快了,产生了爱情力,在这种爱情力的驱使下,他的脑垂体产生了调情激素,迫切地想要同这位女士去相识、亲近。这种兴奋不仅只是使他眼睛发亮有神,也使他所有的接受器官都处于敏感状态,鼻子喜欢闻那位女士的香味,身体的皮肤产生了欲触摸那位女士的渴望,而对于这位女士带有磁性的语言,耳朵也特别敏锐,觉得听起来舒服异常。而反过来,这位女士释放外激素,本来是没有一定的目标的,没有目标时的外激素释放得很少,要是她也中意这位男子,并接收到了这位男子的调情激素,那么,她也同样兴奋起来,面色发红,光泽鲜亮,羞怯,无论语言动作都显得磁性十足、娇弱无力,头脑也被性激素刺激得一片混沌,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糊里又糊涂”,产生了“糊涂的温度”,于是两个人很快结合了,父母的规劝、朋友的警告都阻挡不了他们。这就是爱情产生的强劲拉力。
在许多性知识丛书中,提到有一种叫恋物癖,并把这当做一个毛病来解释。其实,所有的男子与女子都有恋物的癖好,这是因为那些物品上(所爱对象的内衣、内裤、鞋袜)残留着所爱人的气味和外激素分子,这位男士或女士闻到了这些分子,就会激动不已,同时产生思念渴望之情。这不是什么心理变态,而是正常的欲望力的驱使所至。
三、欲望力的消失与转移
欲望既然是一种力,那就会有大有小,有产生与消失的过程。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脑满肠肥,饱嗝连连,而另一个则是饥肠辘辘。热馒头发出的“信息分子”,对前一个人就不会起到作用,他说不定反而讨厌这种分子的刺激,用手去扇赶这种分子,然后快步经过;而另一个饥饿的人则受到了这种分子的诱惑,在身体里激发出了想要吃食的欲望。在这种力的驱使下,他就再也迈不动腿了。
爱情激起了男女双方的“爱之力”,这种力同样是物质的,当异性的外激素飘洒而来时,它对于一个“***饱和”的人与另一个“***饥渴”的人同样会产生异样的生物反应。前者产生的力较弱,后者产生的力较强。并且当一对男女沉浸在爱河中时,那时爱之力表现得最为炽烈,但如果他们的愿望满足了,两个人结为伴侣,情况又有不同。女陛的那种诱惑激素会慢慢趋于“钝化”,它愈释放愈少,因此两人恋爱时的激动(内激素的分泌所引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次数减少、力量削弱,据科学家分析,这种调情的冲动的激素只能持续两三年的时间。美国学者对62种世界文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一般的热爱周期为4年左右,离婚的最大可能性发生在4年之后。当然,并不是每一对夫妻都会在4年后离婚,那是因为一旦有了孩子,又产生了维系婚姻的力,而且作为我们东方民族,又有许多封建的意识杂于其间,或者正如有些作家所写的,也有“懒得离婚”等因素存在。但这一点是所有有过结婚经历的人都能够体会到的。一对三四年后仍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他们之间的婚后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激动无限、要死要活了。
还不仅仅是如此。
由于欲望有5个层次,而且一个比一个更高,所以当第一个“生理欲望”被满足以后,那么“生理欲望”的力就减弱和消退了,代之而起的是“安全的欲望”;若是“安全的欲望”也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人就开始追求“所属与被爱”的欲望,接着再追求“承认的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一样,欲望力在不断地传递着,升华着。用不着再举具体的例子,我们看到我们人性的充分表演和无数的、电视、电影中都为我们提供过这样的情节。当一对男女恋人要死要活地恋爱,不顾父母家庭的反对,离家出走,在出走时信誓旦旦:愿意躲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沟沟里,过一辈子平静的生活(也就是只要爱情,不要其他)。可是他们当真正实现了这个愿望以后,若那位男士是一个《西厢记》中张生之流,那么,他就又不安于现状了,他仍千方百计地想求取功名,并且要上京赶考。如果那位“崔莺莺”不理解夫婿的这种想法,认为只要有了爱情就什么都得到了,从而阻止夫婿的这一欲望,仍然要把他捆在她的身边,捆在山沟沟里,那么,这对夫妻的悲剧就来临了。
旧社会封建时代有这样一句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它讲的是那个时代有钱有势男人的通同现象,其实这对我们所说的欲望力是很好的注脚,你渴望得到一样东西,就产生了欲望力,一旦得到了它,欲望力就消失、减弱了,并且欲望力也就转移了,转移到另外的一个目标上去了。男子或女子去偷情人,这是欲望力的表现,如果是偷不着,这种欲望力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一旦得手了,那么欲望力也就开始消失了。这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也是真实的一面,也许不仅是人类,一切动物都是如此,这个愿望实现后换了下一个愿望,一山望着一山高,得到的不会珍贵,得不到的始终觉得遗憾,并且认为得不到的都是好的。
这句俗语,至少讲清楚了两个意思:没有实现的欲望最具有吸引力;欲望实现后,欲望力就会向着新的欲望境界转移。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这一章里的内容总结如下:
1光子来往于两个电子之间,两个电子之间便产生了力;人的欲望表现为与欲望源之间有信息分子的流动,因此欲望也是一种力。
2像带正电的原子核同带负电子的关系一样,如果这个原子核缺少电子与它中和,它就产生了要求与电子接合的力,空缺越大,欲望力越大。欠缺两个中和电子的原子核比欠缺一个电子的原子核的欲望力要大;同样,这也像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具有两个化合价的物质要比具有一个化合价的物质的欲望力要大。所以,饥饿的人比饱肚的人更渴望食物。
3当具有欲望力的人与欲望源结合,欲望得到满足以后,欲望力就会减退或者消失。
4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层次性,因此低一级的欲望消失后,又会向着高一级欲望推进,继续产生新的欲望力。因此,人类是永不厌足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