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来宏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8
|本章字节:3688字
2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或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引起体内新陈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类肥胖。肥胖仅仅是患者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患者除了肥胖症状之外,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比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β细胞瘤、性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颅骨内板增生症等多种病变。
对于继发性肥胖患者来说,如果原发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肥胖症状往往也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继发性肥胖的治疗主要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运动及控制饮食等减肥方法均不宜采用。
继发性肥胖又可再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垂体性肥胖、胰腺性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肥胖、肾上腺功能减退性肥胖、性腺功能减退性肥胖等不同类型。
(1)下丘脑性肥胖
原因:下丘脑有两种调节摄食活动的神经核,腹内侧核为饱觉中枢,兴奋时发生饱感而拒食,腹外侧核为饥饿中枢,兴奋时食欲亢进而增加,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处于正常范围而维持体重正常。当下丘脑发生病变,如炎症,创伤,新生物刺激及其它病理变化时,下丘脑腹内侧核的饱觉中枢被破坏,解除了对腹外侧核饥饿中枢的抑制,临床出现多食,易饿,并由于大量时食而导致肥胖。
症状:下丘脑性肥胖患者可出现疲倦、嗜睡、性功能低下等症状。
下丘脑性肥胖在儿童中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咽管瘤,在成人中则炎症,创伤及新生物刺激均可引起。治疗上主要是对引起下丘脑性肥胖的原发病因进行处理。
(2)垂体性肥胖
原因:由于腺垂体功能低下所引起的肥胖称为垂体性肥胖症,属于下丘脑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其引发的原因可能与腺垂体功能低下所导致的生长激素、促皮质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机体代谢率下降、体内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有关。
症状:全身骨头,软组织,内脏组织增生和肥大。
(3)胰腺性
原因:胰岛素分泌过多,代谢率降低,使脂肪分解减少而合成增加。
症状:全身肥胖。
(4)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肥胖
原因:甲状腺功能减退。
症状:肥胖和粘液型水肿。
(5)性腺功能减退性肥胖
原因:脑性肥胖病,伴有性功能丧失,或***减退。
症状:***,下腹部,生殖器附近肥胖。
3药源性肥胖
临床上有时为了治疗疾病的需要,医生可能会给患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有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肥胖。比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治疗过敏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时,也可使患者身体发胖;治疗精神病的吩噻嗪类药物,也能使患者产生性机能障碍及肥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的2%左右。一般来说,当患者停止使用这类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消失。但遗憾的是,有些人竟然发展成为顽固性肥胖患者。也有人将药源性肥胖归入继发性肥胖的范围。
各类肥胖的具体表现
轻型肥胖病者多无不良反应。中重度肥胖者可出现下肢沉重感,活动时气促,体力劳动易疲倦,弯腰前屈困难,腰、腿痛,怕热多汗,皮肤皱折糜烂,嗜睡酣眠,多食善饥,喜食零食,糖果糕点甜食,如不及时进食即感心悸、冷汗、手颤,以及月经稀少甚至闭经不育。
单纯性肥胖较轻者没有明显症状。中、重度肥胖可出现乏力、怕热、出汗、动则气短心悸、便秘、性机能减退,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部分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浮肿,也可因为脂肪过多或活动减少,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浮肿。
肥胖者胸腹部脂肪过度堆积,呼吸时胸廓活动受限;又由于腹壁、大网膜、肠系膜中也有大量脂肪堆积,可使膈肌抬高,胸腔容积变小致使肺活量减低,同时影响心脏舒张功能,表现为心慌、气促。此外,心脏周围大量脂肪组织及心脏内脂肪沉积,会降低心脏功能。由于大量脂肪体内堆积,更增加心脏负担,致使患者对运动耐力大大降低,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出现动则气喘以及心慌、出汗、头晕等症状。
儿童肥胖者,运动不灵活,不愿参加活动,动则出汗、心慌、气短。此外,抵抗力会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部分患儿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肥胖体质分类
很多减肥人士都可能发现过这样一种现象:同一种减肥方法,用在甲身上效果很好,而用在乙身上却毫无成效,这是为什么呢?这与个人的体质有关。因此,在减肥之前,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早日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