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作者:刘志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6

|

本章字节:5256字

长篇历史《血战塘马》终于问世了,作者请我写个序言,我欣然答应了。看完作品,提起笔,我的心情特别凝重。我为许多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写过序言,但从没有过如此凝重的心情。看到“血战塘马”四个字,眼前顿时浮现起抗日烽火的种种图景:山川、河流、湖泊、村庄、碉楼、铁路、小道,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喊杀声声,气浪沉沉……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容……那一幅幅血与火的画面……;耳中又回旋起那首广泛流传于苏南的慷慨悲壮的挽歌:“朝阳升起在黄金山上,秋风吹起枯草在晴空中旋扬,平静的塘马变成了血腥的战场。我们的罗、廖首长呀,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沉着指挥,驰骋疆场,为了民族的解放牺牲在祖国的土地上……”


心潮澎湃,难以自禁,我似乎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又重新投入那场气壮山河的战斗,胸中又激荡起那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奋战的壮怀激烈的情感来……


我们这些参加过塘马战斗、并看到了胜利的革命者对先烈充满了一种崇敬之情,常常回忆起那场战斗发生、发展的过程,悲壮之情时时萦挂于心,我们曾用各种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悼念、追思、缅怀之情……


岁月风云,戎马倥偬,虽然我不时畅发着那种情感,但总伴有一种不甚了结的心愿,甚至存有某种缺憾,那就是对于这样一场在新四军抗战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气壮山河的战斗竟然没有一种全面正确的历史定评,没有一部足以展示罗忠毅、廖海涛及众将士形象的文艺作品。


当来自溧阳老区的小刘来到福建并向我提出创作塘马战斗的文学作品的设想时,我表示全力支持。这场战斗需要用文艺的形式来表现它,需要用形象来展示其血与火的风采,同时又使我感到更需要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地对这场战斗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评介。


自塘马战斗结束的那天起,对塘马战斗的评价与看法就不一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多次召开的党史会议上都没有形成一个评定战斗性质的文章或决议。往往因视角不同或因对战斗的发生、发展、结果及了解程度的不同或因受其他思潮的影响不同,竟出现了许多不很恰当的评论,这使我感到忧虑、困惑。作为这场战斗的亲历者,我有职责去全面正确评定这场战斗的性质及其政治、军事意义,这样才能告慰罗、廖首长和数百位阵亡将士的英灵,才能更好地激发新一代的爱国主义热情,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我的想法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赞同。打开存封的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经过反复的论证,我的文章《新四军塘马战斗是成功的突围战斗》于2008年发表于《战争年代》第二期上。这是一篇全面分析、评定塘马战斗的文章。现摘录某些片段附于序中:


塘马战斗的历史现实意义


第一、塘马战斗的结果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有重要的影响。塘马战斗爆发于1941年11月28日,其时日本行将发动太平洋战争。为巩固其后方基地,支持太平洋战争,日军在塘马战斗中投入了一个旅团(3000日军和800多伪军)的力量,是日军对新四军作战兵力投入最多的一次。当时在塘马地区集中的有苏皖区党政机关、第五行政专员公署、茅山行政专员公署、江苏溧阳、溧水、镇句、金坛、宜兴、安徽当涂等县党政机关和茅山保安司令部,集中了苏皖区地方党政机关的大多数人员,约1000余人。如果日军一举消灭苏南抗日主要力量的企图和目的达到,新四军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茅山抗日根据地就会丢失,位于长江南北的浙东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所构成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就会被割裂开来。这不仅对华中,对全国抗战也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罗忠毅、廖海涛两位新四军高级领导和272名指战员在塘马突围战斗中光荣牺牲,换取了苏皖区党政军机关1000余人突出重围的结果,从而保存了我党在苏南抗战的骨干力量,使日寇为发动太平洋战争,一举消灭苏南新四军抗日武装,巩固其战略后方的战略企图破灭,塘马突围战斗是对抗战全局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战斗。


第二、塘马战斗的结果在客观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政治影响。从罗、廖首长主观上说,他们并非不想避战。但由于对情报判断失误,塘马战斗发生了。但就塘马战斗结果而言,在当时及以后客观上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表现在:1、使当时国民党诬蔑新四军为叛军的不实之词得到了相反的印证。2、使当时国民党指责八路军和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不攻自破。3、进一步提升了新四军在苏南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英勇抗敌的形象。4、把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提升到了最高点,使敌军都不得不发出“新四军如此顽强坚决,征服中国遥遥无期”的哀叹。5、罗、廖等先烈的牺牲,更加激发了新四军指战员和苏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及抗战热情。


第三、塘马战斗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罗、廖首长及272名牺牲的指战员名垂青史。人民不仅是一辈子,而是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塘马战斗的先烈,坐落在江苏溧阳王家庄的烈士陵园、江苏金坛戴家棚新建的戴家桥上的碑刻、溧阳塘马地区小学生的课文、溧阳后周小学成立的“罗忠毅、廖海涛”中队、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中塘马战斗的展示、福建省福州市三山陵园塑立着的廖海涛烈士的塑像、建国六十周年罗忠毅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足以说明人民永远怀念他们、崇敬他们。


《新四军塘马战斗是成功的突围战斗》一文中的观点,得到了还健在的、亲历塘马战斗的十二位老同志的一致赞同。可以说我们的努力奠定了研究塘马战斗的历史基础,现在小刘又用文艺的形式来表现这场战斗,是相得益彰,正适其时。


小刘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为了写好塘马战斗,他反复查阅资料,深入实地考察,多次采访参加过塘马战斗的老战士。他的作品较好地把握了塘马战斗的实质,较好地展示了罗、廖及众将士的形象,较好地表现了我新四军抗日将士的铁血精神,是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


2009年罗忠毅同志被评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百位英模人物之一,可以说是对塘马战斗作出肯定的最好的佐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场战斗,有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来表现这场战斗,为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教育下一代、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作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王直


2011年3月26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