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是预知祸福的神僧,还是疯和尚?

作者:明一居士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3

|

本章字节:10836字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年末,身兼镇海(总部杭州)、镇东(总部越州)两大节度使的越王钱镠,派指挥使杨习攻击并消灭了睦州刺史陈璋,两浙的动荡局面又安定了下来。


此前,在布袋和尚点化下,奉化镇将幡然顿悟,主动将原来被他驱逐的县令又请了回来,所以没有被越王钱镠列为叛乱行列,侥幸保住官位,也保住了一家人的脑袋。奉化人民也在无形之中避免了一场兵燹蹂躏。


那天,布袋和尚又来到石拱桥上的时候,发现桥那边的江岸旁围着一群人,便优哉游哉地走了过来。人们看到他,指指点点,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他溜达过来之后,豁然看到,桥基侧面居然也有一个布袋和尚!


那个布袋和尚,也是矮身大肚,袒胸露腹,居然同样在杖头上挑着一只布袋!


难道,上天怕他寂寞,又给复制了一个双胞胎不成?


他走近一看,那根本不是一个活人,不过是桥基墙面上的一幅画像!一幅自己的活灵活现的画像。这自然是陆生惟妙惟肖的杰作。


布袋和尚走上前来,对自己背着布袋的画像说偈子: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哈哈哈……”人们发出哄堂大笑。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太傻了,居然和一幅画说话。


布袋和尚却依旧对着画像说:“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得到大自在。你听见了没有?”


一幅画像,又不是活人,如何能听懂他的禅机呢?就算是活人,又有几个理解他的寓意呢!


布袋和尚对着自己的画像大摇其头:“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还是我,你不是你。”说完,他就“呸、呸、呸……”向那画像唾个不停。


这个和尚,不但疯,而且又傻又痴!他竟然不知道爱护自己的羽毛,连自己的形象也糟蹋!


本来好端端的一幅画像,沾满了鼻涕唾液,变得污垢不堪。人们都感到很肮脏,很恶心,便一哄而散。


本来,因为镇将的事情,奉化城里的人们对布袋和尚已经有了一些神奇的印象,而今通过这件事,大多数人都认为,原来他巧妙救陆生、穿起冰雹当项链的事情,不过是巧合而已。这个疯魔和尚,永远不过是个疯魔和尚。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不知何时,布袋和尚身边时常围绕着十六个小男孩。这些孩子,大的正换牙,小的两三岁。如同布袋和尚当初出现在城里一样,人们不知他们从何处来,也不知他们到何方去。有的时候,他们围绕在布袋和尚身边,像是无处不在;有的时候,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蒸发了一样。也不知道是布袋和尚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还是他们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反正有了他们与布袋和尚搅和在一起,奉化人就平添了不少乐趣。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刺史卢约派遣其弟卢佶,攻陷了温州城池。城里有一户开汤圆店的林姓人家,独生儿子在混乱中无辜被杀,悲痛欲绝的林家老夫妻,无法再在这个伤心地生活下去,便从温州来到奉化投亲靠友。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的亲友不知搬迁到了何处,老夫妻扑了空。


温州的家产已变卖,林老爷子已经无家可归。而且,钱镠也不会善罢甘休,听之任之,不知何时,温州城必将再次发生激战。为了躲避战乱,林老爷子只好在奉化县城租房居住下来。


他们变卖家产的钱财少得可怜,若是坐吃山空,很难维持下去。好在林家的汤圆买卖已经祖传了三代,林老爷子的手艺更是空前绝后,一枚小小的汤圆,硬是被他滚出了许多花样。在温州,人们都叫他“林汤圆”,他的大名反而被遗忘了。因此,林老爷子就熟门熟路,开了一家汤圆店。


然而,温州的金字招牌,到了奉化却分文不值——人们压根就没听说过他,也不知道他的手艺,如何肯光临他的小店?再说,他因为资金有限,小店开在一个偏僻的角落,过往的人员很少,所以林汤圆的汤圆店是灶火灰冷,门可罗雀。


汤圆风味再好,无人品尝,也就没人知道;无人知晓,也就得不到传扬;得不到传扬,也就没有名望。这种地方小吃,有名气才能带来人气,人气鼎沸,才能财气兴旺。


这一天一早,林汤圆看着一个个精工细作的圆滚滚的汤圆发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开这家倒霉的汤圆店呢!选购原料,置买工具,将他们老两口仅有的钱财折腾了个精光。而现在,买卖冷清,一天也卖不出几碗汤圆,照这样干耗下去,要不了几天就把老本赔光了。到那时,老夫妻两个只能喝西北风去……


林汤圆双手抱住头,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像是为了回应他的叹息,门外传来一阵喧哗。林老汉抬头看去,于是看到了两眼晦气——门外,出现了一个光光的秃瓢,那是布袋和尚的光头。


不知为什么,江南、湖广一带的生意人都有一个忌讳,生怕开门第一个碰到和尚尼姑——大概他们的光头,能使人联想到零蛋吧。


“呸——”林老汉下意识吐了一口口水。一早就来了一个光蛋蛋,这一天的生意恐怕又要赔个精光光!


谁知,林老汉心里越腻烦,布袋和尚反而待在他的小店前不走了——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也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娃娃,从前后左右阻住了布袋和尚的去路。他们有的拽他的布袋,有的搂住他的腰,甚至还有一个小娃娃骑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下又一下弹他的光头玩……


本来鬼难缠的布袋和尚,遇到了这十五六个俏皮捣蛋的小男孩,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他顾了头,顾不了脚;注意了前方,忽视了后面;护住了左边,暴露了右边……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一个小娃娃,又有几个纠缠上来……


小娃娃们相互使个眼色,四个孩子抱住了布袋和尚的两条腿,两个五六岁的男孩用头抵住了他的大肚皮,又有几个人拽住了他的胳膊,他的两只耳朵上居然长上了四只小手,揪得他龇牙咧嘴,咝咝直吸凉气,另两个机灵鬼趁机钻进了他的腋下,小手直向他的腋窝挠去……


布袋和尚痒痒得咯咯笑个不停,身子软了,筋骨麻了,像一摊稀泥一样仰面躺在了地上。于是,那群孩子蜂拥而上,骑在他的身上撒欢儿。喧闹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本来十分偏僻的小巷子里,因了他们而生动、热闹。许多人驻足围观,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渐渐地,周围积聚了有百十多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些人干脆从林老汉那冷冷清清的小店里借了几条凳子,居然像看街头耍把戏那样有滋有味地观看起来……


不晓得什么原因,那些小娃娃的精力似乎异常充沛,而且心窍极为灵通,他们花样百出,玩闹得别出心裁,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他们把布袋和尚折腾了足足一个时辰,就是一块生面团,也已经被他们揉搓成了发面馒头了。布袋和尚只好合十鞠躬,连连求饶。一个带头的小娃娃说:“光求饶还不行。我们陪你乐了半天,肚子饿了,你得请我们吃饭。”


布袋和尚抖了抖空空如也的布袋,说:“我还没化到饭,没有东西给你们说。”


那个娃娃头一指林老汉的汤圆店说:“这里有现成的汤圆,你给我们买汤圆也行。”


布袋和尚赶紧攥住布袋一角,说:“我是出家人,身无分文,哪有银子给你们买汤圆。”


然而,他的举动怎能瞒得住这群鬼精灵的孩子,他们再次一拥而上,在布袋和尚的浑身上下挠痒痒。布袋和尚又笑着缩成了一团,手里的布袋自然落在了孩子们手里。他们从布袋搜罗出了一些碎银子,让林老汉煮了满满一大锅汤圆,就在街上吃了起来。


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看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不禁也被勾起了食欲,便有人也买来一碗尝尝。尤其是那些借过小店凳子的人,不好意思白坐,就买来一碗汤圆。


林汤圆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人们这一尝,便欲罢不能,很多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吃一边啧啧称奇,赞美有加。于是,就有更多好奇的人也加入了品尝的行列中。


人们大概都把心思用在了品味林家的汤圆上,谁也没有注意到布袋和尚与那群小男孩何时离开,又去了哪里。


林汤圆的美味,在奉化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全城,人们纷纷前来品尝。从此,林家的汤圆买卖兴旺了起来,老两口衣食无忧,渐渐忘却了丧子之痛、离乡之愁,久违的欢笑又回到了两位老人脸上……


奉化城里有一个单家糍粑小店,生意比林家汤圆还要红火,一大早,人们便来排队购买。


糍粑由糯米面蒸制而成,十分好吃,却也十分讨厌——糍粑很黏,吃的时候粘在手上、脸上到处都是,还很难清洗。而单家的糍粑蒸熟之后,再下到油锅里炸一遍,外表形成一层色泽金黄的硬壳,不但不粘手,而且又香又脆。这样制作出来的油炸糍粑,外焦里嫩,脆香温润,具有香、甜、爽、滑多种特色。因此,多年来单家的油炸糍粑,位居奉化第一小吃之列。


布袋和尚从小就很爱吃糍粑,还曾经差点因为食用夹了兔肉的糍粑而丧命。他是单家糍粑店的常客,当然他从来不付钱。


一钵千家饭,僧口吃遍天。乞食,在原始佛教时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传僧人为了适应社会习惯,慢慢改变了这种制度。到布袋和尚所在的唐末时期,乞食的僧人已经十分罕见了。没人知道为什么布袋和尚有寺院不住,反而要到街上乞食。


单家世代奉佛,所以能供养布袋和尚几个油炸糍粑,他反而感到十分荣幸。


这一天,单家的生意像往常一样红火,有不少人排队等候着购买。刚出锅的油炸糍粑很烫,所以有些人虽然已经付了钱,但还没有开始食用。这时,布袋和尚挺着大肚子,拎着布袋走了进来。他越过人家排了半天的队伍,径直向油锅走去。单老板手里忙个不停,嘴里招呼道:“布袋师父,您好几天不来了。快,这边有几个凉得差不多的脆香糍粑,您拿去吧。”


布袋和尚大大咧咧说:“今天我又被那十六个小儿缠上了,所以几个油炸糍粑根本不够,你得将这一箩筐刚出锅的都布施给我。”


单老板微微一笑,说:“师父,这可不行,大家都已经排了半天队了,而且有不少的人已经付了钱,你……”


这时,排在队伍里的人都不干了,齐声嚷嚷:


“和尚,你讲不讲理?干什么也得有个先来后到。”


“是啊,想吃糍粑,后边排队去!”


“就是!你是白吃,还要抢先,太不像话!”


“……”


布袋和尚脸皮很厚,根本不在乎人们说些什么,上前一步,将油锅跟前的那一箩筐刚刚炸好的糍粑尽数倒入了他的布袋里,背起来就向店外跑去……


大家一看这个疯癫和尚将糍粑全抢了,自然十分生气,便一起向他追去。就是一些好脾气的人,也走出小店,来到大街上看热闹。单老板生怕人们揍布袋和尚,也赶紧停了火,跟着追了出来……


这个布袋和尚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强行动手抢糍粑呢?单老板正在纳闷,只听得身后一声闷响:


“轰——”


紧接着,一股气浪向人们冲来——


街上的人们,大都被扑翻在地。等到人们回头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单家的糍粑店,已经全部坍塌了!


真是太悬了!如果不是大家都追着布袋和尚走了出来,不知有多少人被砸伤,被压死,被活埋!


惊魂未定的人们,你看我,我看你,渐渐回过神来。单老板扑通跪地,冲着布袋和尚消失的方向连连磕着响头,嘴里说道:“谢谢大师让我们躲过了一劫,谢谢大师救了我们的性命,谢谢大师……”


“是啊,”另一个人说,“若不是布袋和尚的搅和,我们大家就都被捂到房子下面了。”


于是,人们成群结队,去向布袋和尚叩头谢恩。


人们来到布袋和尚经常落脚的石拱桥,他正在给那十六个小儿分糍粑。他看到人们到来,呐喊一声:“不好了,我抢了他们的糍粑,他们找来了!快跑!”


那些小儿拿起糍粑,一哄而散。


本来准备给布袋和尚磕头的人们,听了这话一愣,犹豫不决起来:“难道,这个布袋和尚将人们从快要倒塌的房屋里引导出来,的确是无心之举?是啊,他疯疯癫癫,又不是神仙,如何能预知房屋坍塌呢?”


单老板是个信佛的人,他深知布袋和尚的不可思议,双手合十,深深鞠躬,刚要开口,布袋和尚却抢先说道:“单老板,我知道,今天拿的你家的糍粑太多了,你很心疼。不过,我刚刚从弥勒内院得了一件东西,送给你吧。”


说着,布袋和尚递给了单老板一个纸包,扬长而去。


什么?弥勒内院的东西?要知道,弥勒内院可是在高高的第四重天——兜率陀天上,那里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天宫,他一个凡人如何能上得去?这个疯和尚,又在胡说八道!


尽管人们都不相信布袋和尚的话,但对那纸包里的东西还是很好奇,纷纷围拢过来,催促单老板快快打开。


单老板小心翼翼拆开纸包,一股臭气扑鼻而来——


纸包里的东西,竟然是一块臭屎!


这个布袋和尚,真够恶心人的!


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不但不是能预知祸福的奇僧,而且缺德欠揍!他把自己拉的屎说成弥勒内院的东西,一则亵渎了神明,二来欺骗人们,你说可恨不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