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取名“契此”

作者:明一居士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3

|

本章字节:8250字

禅僧们刚刚将天王殿打扫干净,张重天夫妇便抱着从江中捞起的那个男孩来到寺院,他们绕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直奔寺院最后面的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的大殿。


张重天与窦氏在大悲阁观音菩萨面前的香案上点了香烛,然后三跪九拜,虔诚祷告,表达对观音送子的感激之情。等他们叩拜完毕,直起腰来,发现身后居然站着住持和尚——闲旷禅师。


闲旷像是未卜先知,主动合十说道:“张檀越拾得贵子,可喜可贺。”


张重天生性诙谐,又与闲旷禅师是老相识,便故意说道:“好你个方丈和尚,怎么口无遮拦?我亲生的儿子,你如何说是捡来的?”


闲旷禅师淡淡一笑,道:“天河一只如意船,优昙化现皆是缘。”说罢,闲旷禅师又问道:“贵子可曾有了姓名?”


窦氏说:“本来,我们夫妇今天来寺里,一是为了烧香还愿,感激观音菩萨;二来就是想请您给他取个名字,以便养大成人。现在巧遇了大和尚,那就请您看看他的相貌,费心想一个好名字吧。”


闲旷禅师也不推辞,掀开襁褓一角,只见这孩子面若圆月,明眸如星,双耳垂肩,天生一副贵人之相。更奇特的是,这孩子竟然冲着闲旷微微一笑,活像与他是旧相识。闲旷禅师说道:“圣贤乘愿,慎防隔阴;尘世俗情,且莫贪恋;契悟此性,真如宛然。那就叫做‘契此’吧。”


张重天与窦氏夫妇早就听说这位高僧深不可测,他取的名字一定寄托着某种神秘的愿望,所以,虽然感到这个名字有些拗口,照样欣然接受了。窦氏再次请求闲旷禅师,让他预测一下孩子的命运。闲旷禅师随口吟偈道:


这个娃娃非常人,游州走县和光尘。


了却一段旧公案,神归本位影长存。


小契此不但长得富态,而且是个福星。他天真活泼,俏皮好动,给张重天夫妇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个从水里捞上来的孩子与村里的其他娃娃没什么不同,一样上树爬墙,一样下河戏水,一样因为过分顽皮捣蛋被老爹打屁股。唯一的区别是,契此从小不沾荤腥,不管什么鱼虾鸡鸭、牛羊猪肉,入口便吐,一点也不能咽下。虽然如此,小契此却长得又胖又壮,十分健康,所以,父母也就没把他的这个毛病放在心上。


更神奇的是,自从领养了契此,多年未曾怀孕的窦氏,第二年秋天便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取名“秋霞”。乡亲们都说,这就如同新母鸡产蛋之前必须先在窝里放一个引蛋一样,引逗着它长卵、下蛋。当然,人们也说,这是张重天、窦氏夫妇行善积德的结果。


转眼之间,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比肩长大,契此七岁,秋霞六岁,十分招人喜爱。人们都说,这两个孩子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界。羡慕得众人也直想到县江里去打捞个宝贝孩儿上来。


这一天,张重天的内弟从田野里套着了一只野兔,煮熟之后自己舍不得吃,跑了好几里路,专门给外甥、外甥女送了过来。那天,鬼知道小契此与伙伴们到哪里疯跑去了,临近中午也没回来。张重天说:“小孩子们玩起来,早把吃饭的事儿忘到脑后了。再说,契此从来就不吃肉,不用等他了。”


于是,窦氏烫了两壶绍兴花雕,连同兔肉端上桌来。张重天与内弟吃着兔肉,喝着老酒,猜拳行令,不亦乐乎。小秋霞人小鬼大,趁着大人喝酒不注意,悄悄将一条兔子后腿藏了起来——她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肉食,所以,要留给哥哥尝一尝。


小秋霞一直很奇怪,自己总也吃不够的鸡鸭鱼肉,哥哥为什么沾也不沾。秋霞曾经多次问过哥哥,契此敷衍她说,因为见到过宰杀猪羊鸡鸭时那血淋淋的场面,所以看到肉就想呕吐。因此,秋霞推断,哥哥从未真正品尝过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会再厌恶了。于是,她将兔肉撕成一条一条,裹在了哥哥最爱吃的糍粑团当中。糍粑是糯米做的,十分黏,所以夹进肉之后黏合得很好,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


一会儿,契此总算回家来了。撒野疯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饿透了,与舅舅打了一声招呼,便催着母亲快弄吃的来。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亲动身,抢先到厨房里将糍粑团端了过来。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只糍粑团就往嘴里塞。


他咬了一口,刚刚咀嚼了几下,尚未下咽,便察觉到了异样。然而,糍粑很黏,牢牢粘在口腔里,急切之间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小契此胀得脸脖子通红,头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后,他像是被堵塞了气管,脖子一歪,瘫倒在地,两腿蹬了几蹬,没了气……


有一年,释迦牟尼佛游化到摩伽提国,住在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与弟子们在森林中经行,还有五百名前来请教的梵志2,亦跟随在佛陀身边。


这时,从森林外面走进来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捺国的宰相。弥勒小小年纪,却与佛祖释迦牟尼一样,身躯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神情圣洁,威仪庄严,如同金山银峰一般,浑身放射着金色的光芒,散发着银色的光明。


弥勒来到释迦牟尼佛跟前,五体投地,如银山崩,成金花聚,众宝间厕,金花金台,七宝为果,于台阁中,有妙音声而说偈言:


我见牟尼尊,面貌常清净。


百福相奇特,世间无伦匹。


烦恼垢永尽,智能悉成满。


一向常归命,身心无疲倦。


故我以五体,欲得胜安乐。


脱苦无所畏,敬礼释迦文。


那些梵志,何曾见过如此庄严神圣的场面,便向佛陀请教道:“世尊,这个少年神采奕奕,光明无量,与您无异。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备了这等高贵气质与修养?”


释迦牟尼佛慧眼通天地,灵妙贯古今,当然知道弥勒的来龙去脉,微微一笑,徐徐说道:“你们不但要听,并且还要随之思惟,我给你们仔细说来。”


释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来:


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世界名叫胜花敷。在那个世界里有佛出世,佛号弥勒。弥勒古佛以慈心教化众生,他所讲解的佛经名为《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这部经功德无量,摄受力极强,若有听闻者,即能超越无数罪业,得道成佛。


当时,这个国家有一位名叫一切智光明的大婆罗门,他聪慧多智,博览群书,知识极为丰富,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他听说弥勒古佛声名卓著,很是不服气,便前来辩论。然而,他费尽心机想出的种种难题,都被弥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面前,发起菩提心,祈祷说:“我现在潜心学佛,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将来必能成佛。我成佛时,佛号也叫弥勒。”


从此,他舍离家园,独自进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庄乞讨一些饭食活命以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诵持佛经、坐禅修静。经过多年的潜修,他已经达到了无欲无求、灵明不昧、一心不乱的境界。


上天似乎是为了考验他,连续降雨不止,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冲毁了道路桥梁,彻底阻断了他乞食的路线。但是,这个大修行人不焦不躁,整天在山洞中打坐诵经,一刻也不放松修行。如是过了七天,大雨依旧下个不停,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而他一心修行,因为长期不能乞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若是不能尽快进食,必将饿死在山洞中。


附近的山林之中,生活着五百只野兔,以一只白色母兔为王。兔王见修行人七天未能下山乞食,内心思惟:“此人为了修行,多日未食,命不长了。他若圆寂,国内就再也没了修行佛法之人。法幢将崩,法海将枯,如何是好?”


为了令正法久住,兔王决心舍弃身命。它心想:“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众生爱惜身体,空生空死,不知脱离轮回。我今天欲为众生做一桥梁,令大法久住,以自己的肉体供养法师。为什么呢?多劫以来,我丧身无数,因为业力所使,无法摆脱鸟兽的形象。今生,我总算听到了修行人所诵持的无上大法,因此,我决心放舍身命,供养法师。”


这时,雷击柴薪,山火自燃。


兔王来到山洞,恭敬围绕,右绕七匝,然后对修行人说:“法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


修行人说:“你是小动物,虽然有善心,怎么能办到呢?”


兔王说:“我要以自身供养您。”


“为什么?”


“为了正法久住,令众生得饶益。”


兔王拜别修行人,离开山洞,与自己的独生儿子告别说:“从今往后,你要独自生活了,可以随意逐水草而居。”


小兔子一直与母亲形影不离,早已洞悉母亲的心意,他不禁泪流满面,对妈妈说:“母亲大人为了无上大法不惜身命,我亦要追随您。”


话音未落,小兔子首先跃身而起,投身火中。兔王随后也自投火坑……


兔肉烧熟之后,树神对修行人说:“法师,兔王母子为供养您,自己投身火中。现在兔肉已熟,您可食之,以延续生命,住持正法。”


修行人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悲痛欲绝,将正在诵持的经书放在树叶上,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修行人紧接着发誓说:“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生的念想,永永远远不吃肉,入白光明慈三昧,直到成佛,制断肉戒!”


说完,修行人来到火坑边,自己跳入其中,追随兔王母子而去。


这时,天响惊雷,大地震动,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亮世界……


佛祖释迦牟尼最后说:“你们知道吗?那时的白兔王,就是我;小兔子就是罗睺罗。那时的修行人,就是今天的弥勒。他因为生生世世不食众生之肉,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所以身相圣洁庄严,如我一样。”


释迦牟尼佛讲完,五百梵志被这个惊天地、泣鬼神,悲壮无比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求佛出家,成为沙门,并听佛说法,证得阿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