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心智是银,行动是金

作者:意林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8

|

本章字节:3648字

文程应峰


十二岁开始,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骑自行车到杭州西湖畔的一个小旅馆学英语。当时,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一有时机他就免费为他们当导游,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口语。1979年,他同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起玩了三天,彼此成了好友。六年后的暑假,他应邀去澳大利亚住了月余。众多外国游客对他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这次澳大利亚之行,实实在在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他说不上很聪明。高考,他考了三次,才被当地一所普通的大学录取。大学校园,常以英语论英雄。这样一来,他便如鱼得水,很快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杭州市学联主席。毕业时,他成为五百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留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五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梦想到哪家公司去工作。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他英语好,便信心十足地去应聘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随后他应聘了许多工作,依然没有人要他。为生存下去,他一边为海博翻译社当翻译,一边背着麻袋走义乌、闯广州,去进一些有卖点的大路货,甚至销售过医药,足迹所到之处,上至大医院,下至乡村医疗点。


1995年,他以某贸易代表团翻译的身份前往西雅图。在西雅图,一位朋友首次向他展示了互联网。他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他问:“为什么有些能搜索到,有些搜索不到?”朋友告诉他:


“要先做个homepage,放到网上去,然后,全球人都能搜索到了。”他马上想到应该给海博翻译社做个homepage。按照他的想法,制作人员在海博翻译社网页写明了报价、电话和信箱。当天晚上,他收到五封回邮。是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询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华侨,是个留学生,来邮中他兴奋地说:“海博翻译社是他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那一刻,他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一闪念之后,他决定创建一个网站,注册“中国黄页”这个名称。他借了两千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但因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加上资金周转困难,一年后,他所办的公司被中国电信合并。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了五个席位,而他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他建议的每件事均被拒绝,就像蚂蚁和大象博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发展的机会。他痛定思痛,决定辞职单干。


1999年,他决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说干就干,他召集了十八个人,对他们描绘了自己的构想,两个小时后,与会的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一共凑了六万美元——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他设想的是建立一家全球性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具有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除了易拼写,《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容易被人记住。


阿里巴巴运作过程中,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他的公寓里。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规模开始扩张。他树立起“全球视野,本土能赢”的理念,自己设计业务模式,竭力关注产品质量,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让“点击,得到”迅速成为现实。


阿里巴巴也曾走入迅猛扩张的误区,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阿里巴巴网站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十八个月,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其服务,他却不知道如何获利。如此失意的时候,他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加油。他告诫自己:“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没有谁能打败你,除非你自己。”他明白,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的时候,就必须学会专注,学会运用大脑的思考力,而不是意气用事。他坚信:只要有一颗捕捉机遇的心,一切还来得及。


2002年,阿里巴巴终于开发出一款新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就这样,公司从困顿中走了出来。到2002年底,实现了一美元净利润,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攀升。


他叫马云,央视二套“赢在中国”节目曾介绍过他。他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最终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总裁。我们不能不承认,并不怎么优秀的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当主持人问他凭什么可以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有一点点成功,那是因为自己在并不顺畅的人生中明白“心智是银,行动是金”


这样一个道理,独到的眼光加上永不言弃,就一定会博得成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