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美丽新世界(1)

作者:潘石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4

|

本章字节:11514字

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基础建设,一个伟大的、可以直接组织亿万人进行磋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上,个人的、单干的、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迅速被另外的需求者发现。互联网代替了大公司以及某些职能政府,依靠网民的自然力量,发挥着传达、组织、调配的功能。


新世界的叩门声


当今时代的一些智者,都在预言着一个新世界即将到来。如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最后一章,格林斯潘在他的《我们的新世界》中,还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信息时代的预言家们、网络英雄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描述出一些即将出现的新世界特征。如和平,而不是争斗、战争;团结,人类一家,全球化,“同一世界,同一梦想”,而不是分裂和歧视;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不是物质过度发展,忽视精神进步;新世界是文明、智力的世界,而不是野蛮、无知的世界??尤其是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的最后,借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期最高尚的人物之一孔多塞侯爵被打死前讲的一段话,描述了我们人类面对新世界的趋势和特征:“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人类挣脱了锁链,以坚实的步伐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景象,为哲学家显示了一个人间奇迹,使他从至今仍玷污和折磨人世间的错误、犯罪以及不公正中得到安慰。”


的确,未来新世界是更智慧的世界,人们更智慧地行走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智慧从哪里来?


这首先要说一说教育。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教室里、课堂上的老师是知识、智慧的代表和象征,要用各种仪式树立老师的地位和威严,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作好教学,用儒家的话来总结就是“师道尊严”。这套办法在旧世界中的确有效,但在新世界到来的今天,这套办法似乎已经显得落后,因为今天一个小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远比一位当年读着拉丁文、拿着鹅毛笔的饱学之士的学问还要多。知识和智慧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新世界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启发者和发现者,发现和启发每一个同学的智慧和天才,让每一个同学发现自己的潜能。同学们之间也互相启发,互相发现。但我看到现在的教室还是旧世界的格局——高高的讲台,老师的脚底下还铺垫着高高的台阶。我曾去北京科技大学与他们管理学院的同学们交流,就被架在这种高高的、仅能站两个人的讲台上。我对请我去的赵晓博士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嫌我个子矮,垫这么高。他说,不是,每个老师来,都这样的高高在上。


我觉得我们的教室,尤其是大学的教室应该像星巴克咖啡厅一样,讨论不同课题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一边上网,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学习和讨论问题(尤其是案例),通过案例,提出一个小组方案,而不是个人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各种能力。老师在这里应该是协调者、组织者、服务者,不应该像高高在上的大干部,更应该像咖啡厅的服务员。


以上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因为教室对多数人来讲好理解。同样道理,在公司里,在新世界中最重要的资本一定是智力、智慧,公司的领导人如果采用家长式、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这个公司智力资本的质量一定会很差。因为公司的智力同样分布在每一个员工身上,作为公司任何一级领导,都是一个启发者和服务者。同样要有餐厅服务员一样的服务意识,启发和发掘公司每一个同事、办公室每个角落的智慧。为了这些智慧,办公室需要营造良好、舒适的气氛,有可口的小吃,有香浓的茶和咖啡,有单独静想的地方,有互相讨论的各种大小会议室等。有了愉快的心情,才可能有创造力。而这些仅仅局限于自己公司还远远不够,与你打交道的人和公司也都要给他们以帮助、力量、启发和服务,把大家的智慧都汇集起来。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就是按新世界公司的模式来营造的,公司的同事们都比较喜欢。


我去中央台做过一期节目,做节目时,我就在想,新世界电视台的指导思想也要改变,电视节目再也不是过去高高在上老师般的说教,端着永远放不下的架子,而是如何去启发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这些观众的智慧远远高于几个嘉宾和几个主持人、编导。在节目里即使出现了错误、偏差,但这些错误如果能启发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智慧,就是一期好节目,犯了错误也值。总比那些假的、装腔作势和说教形式的节目好过一百倍、一千倍。有些编导、主持人总认为我们节目是给8亿农民看的,观众水平低,这种想法一定是错误的,只是他们高高在上,离观众太远了,不了解观众。更有一些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不去追求美好和启发大家的智慧,而是不断用武力、宫廷权谋甚至色情来吸引眼球和注意力,殊不知走了这条路,它的“阈值”越来越高,要用更强大、更残忍的武力、更阴险的权谋,才能让观众过瘾,永无止境,就像吸毒一样,直到彻底崩溃。我曾遇到一位做电子游戏的大腕,我从来没有玩过电子游戏,不懂他们的行当,他给我介绍说,现在他们公司的这款网游不行,是以明朝为背景的,使用冷兵器,不刺激。下一款网游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网友们凑在一起可以成立一个国家,花一些钱,买一颗原子弹,必要时可以发射到另一个国家去??这话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


对旧世界的描述,很容易以批评的态度出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我们存在的缺点和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只是领域不同,问题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们迈入新世界时,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刚走第一步就摔倒了,但这不是失败,毕竟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在教室、在公司、在电视台是这样的道理,仔细想想,其他行业,其他的领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以及全球都是一样的道理。


新世界将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磋商。我这本书有大量的篇幅是在写关于“磋商”这种文化现象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大家共同磋商,共同面向新世界。我已经听到了新世界的叩门声。


人是神圣的,知识将以此为中心


德国有一个人,在网上发了一个消息,他说我想吃人,有没有自愿报名的人。有20多人报名,说我愿意让你吃掉。然后商量好,签好合同,这个人就把其中的一个人杀了,把肉放在冰箱里面。等到当地警察破案的时候,他已经把20公斤的人肉给吃了。


判刑的时候,法官很为难。开始以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经医院检查以后,这个人的精神是正常的,不是精神病。第二,他不是故意杀人,因为他有和那些自愿被他杀了吃掉的人相互来往的email与合同。他并没有强行杀死那些人,那些人是自愿被他杀,而且自愿被他吃掉。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德国的法律,只判了他5年刑。服完5年刑这个小子又出来,又在网上发布消息要吃人,又到街上晃悠了。


这件事令我非常惊叹,互联网能把藏在全世界最偏僻角落的有着最古怪想法的人都挖掘出来,联系在一起,平静地达成如此可怕的协议,足见互联网的巨大能量。


我接触网络比较早,1994年我就做了一个网,当时iner还不支持,我都是在电话上处理,当时起的名字叫“东方策略”。为此我还写了一个报告给朋友王功权,他拿着报告讥讽说:“这是什么意思,人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推翻政府的纲领呢。”现在这个网叫北京房地产信息网。我记得做这个东西的时候还在保利大厦,在一个由男女厕所改造的会议室里面开会,基本上来开会的所有人都反对,反对最厉害的是武晓焯,但是他讲清楚了他反对的理由后,我说:“行了,总经理就是你了!因为你说了反对的理由,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有思考。”最后大家就是在武晓焯的带领下开始做这个网站的。


为什么要办网站,当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沃尔玛,那时候微软都还是一个小公司。我看一本国外的杂志上介绍沃尔玛,说它为什么能在几年内营业额急剧上升,是因为他们使用了计算机网络,降低了成本。第二个启发我的是美国的汉德公司。这个公司什么都没有,在美国一个很偏僻的州里设了一个中心调度室,使用大卡车样子的卡片,这个卡片上面有一个800的电话,只要有东西要运,打个免费电话,美国的任何地方都能处理。这个货运路线从哪儿到哪儿,什么地方运货,卸货,用什么航空公司,编排好之后,调度一下,很快就能够送到。当时的操作还很原始,没有手机,也上不了网,就是在卡车的前面装一个方盒子,用来接收卫星信号,指示这个货是现在卸下来,还是再往前走一段路。后来为了加大规模,汉德公司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三个地方都连了起来,把陆地、海运和航空运输也都连在一起,效率非常高。通过这两件事,我看到了网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哲学的思考。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网络可以带来高效率,将商业上的成本降下来。但从情感的角度,人应该活在真实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定要面对面去交流。人是神圣的,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情感是人非常和谐的一部分。在网上可以调动沃尔玛,可以做物流,可是在网上谈对象的事情,我觉得基本上不靠谱。


因为巨大的连接能力,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朝向未来的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建设,因为它不光是一个技术,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是人和人的一种新型关系。在有关磋商的篇幅里,我写过因为互联网的跨国界,自由度,无身份感,已经形成不分种族性别、不分高低贵贱的最大规模的磋商。在这大规模的磋商里,涉及的主题包罗万象,有的具体到一单业务,有的简单到一场约会,有的高深到讨论宇宙的成因,有的复杂到设计一架核潜艇。这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磋商,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并且整合各种文化,真正令全人类从精神上连为一体。


互联网,是人们交流之迫切需要催生出的知识分享的灿烂花朵,它的基本意义,是连接与分享,与人类的精神追求、爱、团结合作的价值非常一致。这个奔涌着巨大知识量的网络,将不会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而是将以人为中心。参与这个伟大的磋商系统并提供自己的知识与愿望的人,可以是最没有身份的人,一个没有任何修饰与限定的人。


新世界的特征是“小”


工业革命之前是一个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基本没有什么提高的时代,发展非常缓慢,所以叫“黑暗的中世纪”。后来,三四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时,绘画、哲学、建筑、诗歌等方面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包括他们搞的数学研究等等,一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中国正是明朝、元朝吧,也没有什么发展,但那时候欧洲就开始发展起来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有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哲学方面的准备,就把黑暗的中世纪、把人类的思想从教堂解放出来了。亚当·斯密写了一个《国富论》,核心就是搞社会化的分工。他一开始就说,人和别的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不会在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中做国际化大分工,就是社会分工。比如狼追一只羊,尽管它们可以互相配合着追,但把羊吃完之后,它们不会拿着羊腿跟别的动物交换,所以社会化的分工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把一个大头针做十几个工序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下来。这是亚当·斯密最聪明的地方。


随后发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科学取代宗教成为历史的领导者。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什么都是大规模,因为只有生产规模大了,成本才能降下来,管理、销售成本才能分摊到里面。只有大才有效率,只有大才有竞争力。流水线生产一双鞋,成本比你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低,质量要好得多,效率高得多。所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下子把欧洲带动起来了,随后欧洲的先进技术传到美国,美国又发展起来了。一个规模化生产极大化的公司,其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销售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其对资源的索求、销售的扩展促使公司跨出国门,这样就出现了能量惊人的跨国公司。它的能量有多大?大得可以影响国家政局,颠覆一些小国家。过去50年间,是跨国公司的天下,影响了整个世界,惠普也好,我们喝的可乐也好,麦当劳,肯德基,这些跨国公司就是“大”。


可是我们马上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世界,新世界主要的特征是小。因为公司大了,将渐渐失去控制,船大了就掉不了头,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提出异议。因为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难道要放弃我们努力的成果?放弃当然是不必要的,而且规模化也是必由之路,我说的是已经出现的新型企业的苗头。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野放得更加开阔的话,一定会看到,近几年我们国家成长起来一些巨大的公司是一个必由之路,但不是路的终点。更好的企业形式是小。因为小,所以更有个性,更具有灵活性,把握机会会十分灵敏,逃避危险的动作也快。


小的企业,目前由互联网孵育着。在互联网上,你会看到一些很小的企业,小得甚至只是一个人。过去,巨大高效的组织形式是大型企业的专有资源,因此一定规模的市场环境其实都是某个大型企业的专属,因此出现垄断问题。现在互联网将这种组织形式变成了公有资源。互联网把亿万个分散、单独的个人组织到一个交流、协作的渠道中来,彼此提供服务。而使用这个渠道的成本之低,个人都能承受。因此你发现,通过互联网,世界变得扁平了。你坐在中国soho的房间里,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某个小孩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几乎是同步的,你能看到他写的博客,他发放的照片,他放上去的视频。这个小孩子的活动全世界都可以立刻看到,因此他有着比过去没有互联网时候多得不知多少倍的机会。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把全球化的进程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二次世界大战和21世纪为标志分成三个主要阶段。随着阶段的前移,世界的尺寸越变越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从小缩成了微小、竞争场也变平的阶段。在全球化第一阶段,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在第二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企业;在今天,在全球化第三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够直接进行全球的合作,也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我们目前的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世界不仅仅是变小了,而是发生了质变——变平了。


世界本来是有弧度的,一个人要看见另一个人,需要垒起高塔,或者经过漫长的旅行,但现在,仅仅通过电脑屏幕,通过互联网,相互就能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