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活始于磋商(1)

作者:潘石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4

|

本章字节:11212字

磋商可以消除隔阂与争斗,唯有磋商能带给人类幸福的未来。几乎所有照顾到大多数人类幸福的公约,都是磋商的结果;所有成为全人类共识的真理,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也都是磋商的结果。参与磋商的人越多,所达成的公约越具有普世价值。


年轻时要放弃自我,年老时要懂得超脱


我的孩子6岁时,有句口头禅是:“你必须!”和我们说话时总爱说“你必须怎样怎样”。我发现这个问题,马上给他纠正,告诉他“你必须”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如果一个人经常说“你必须”,那人们就会离他越来越远,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无法接收到来自周围的力量。小孩子不太明白,问:“为什么这个词不好呢?为什么这样说话就不能得到帮助呢?”我说,因为它背后没有协商的精神。遇事大家一定要有协商的精神,如果用命令式的口气,使用类似“必须”这样的词,必然会引发别人的敌对情绪,一定不会聚集力量,达成团结去完成一件事情。没有协商的精神,什么事情都很难办成。


我说的这些,孩子不一定听得懂,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自我”。在他这个年龄,自我是生命意识的核心。小孩子最早的自我的信号其实就是表达需求的索取信号,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的,弱小的生命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需要。肚子饿了,害怕了,都要及时发出求救信号。这求救信号对于父母来说,就是绝对命令。等他慢慢发现大人对自己每每有求必应,并且学会使用语言的时候,他就学会说“你必须”。而这种“你必须”的说话方式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小孩子的心里越来越膨胀,最终远离磋商和团结。


我也看到孩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总喜欢说“不”,尤其喜欢对自己的父母说“不”。这看起来好像是小孩子的逆反,是一种普遍的忘恩负义。我想不是这样的。这说“不”里面,有一种稚嫩的人生观,一种渴望独立的强烈愿望。那也是自我,渴望独立的自我。为什么人类的自我会从弱小的依靠者迅速转变成独立意识如此之强的叛逆者?这一点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


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而且急于表现出来。他的表现也很“悖论”:一方面要在小朋友中间表现自己“像个大人”,模仿大人的行事、说话;另一方面却表现得不听父母的话,最怕别人说他是“爸爸妈妈的乖孩子”。其实他们还是急于长大,模仿大人当然是“急于长大”。不听父母的话,是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把他们当孩子对待,没有跟上孩子心智的发展,该叫他学名的时候还在叫他的乳名。


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子,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长辈的叛逆”。这种青春期的叛逆,核心是表现自我,需要社会的承认。这年轻的自我信号,依然是以索求为主。他们想法很多,但实现想法的现实资源却非常少。占据社会资源的主要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如果对年轻人的需求信号表现冷漠,不满就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情绪主题。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矛盾,是任何一种社会最常见的矛盾。假如年轻的索求过强,而中老年人占有太多,这矛盾会变得可怕。我觉得平衡之道是各打三百,年轻人要适当放弃自我,中老年人要懂得超脱,大家都应该学会磋商——这是我从小孩子说“你必须”想到的。


我喜欢想问题,但我是一个忙碌的商人,经常感到对很多问题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我有太多想到却没有想出答案的问题了。这一本书,应该就是这许多问题的集合,希望读者朋友看到时,也和我一起思考。如果觉得其中的问题有意思,也可以和我一起讨论,我们共同来找出答案。


真理只有一个,但谁拥有真理是个问题


小时候我家庭成分不好,吃过很多苦头,可能因为从小没有机会出风头,时间长了就主动放弃了自我表现,有需求也不敢大声嚷嚷,因此就学会了一种没有什么自我的生存之道。


年轻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挺爱说“我的原则”,说得还非常有激情。我也跟着说过,但很快我就不说了。因为我发现所谓“我的原则”,其实是总强调自己有一个“真理”,比别人高明。说到底是自己对自己的偏见,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不对的。在很多团体之间,这种青春期的症状,就成为战争的根源、争吵的根源,是团结最大的障碍,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现在反思自己的青春期,会看到很多荒谬。当时的很多种荒谬倒都有美好的动机,但往往有着不好的结果。比如我们崇尚纯洁,就总在别人身上发现“污点”;我们崇尚道德,就会轻易地指责别人没有道德;我们崇尚某个主义,就会草率地要求别人改变信仰与自己一致。怀抱理想,却“我”字当头。这里的“我”字当头,不一定是自私,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最明显的是不会与他人磋商,只有自己的一相情愿。即使是美好的愿望,一相情愿也未必会获得别人的认同。没有磋商,既不能论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反而可能给他人与自己造成伤害。


一个国家也有自己的青春期。“文革”时期,就是一个大面积的青春期病症涌现,却把疾病当真理的时代。种种现在看来荒谬之极的运动,为什么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展开,为什么尤其在年轻人中间得到最大的响应?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时代问题了,我认为它多多少少有着我们人类青春期本身内在的特征。


那种以为真理在握所导致的“我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强调自我。现在我岁数大了,发现凡是引发争斗的、表现自我的“真理”都不能算真理。


真理只有一个,但谁拥有真理是一个问题。以前看到有个诗人说:“我相信真理,但是我不能说出来,怕别人把它当做我的发现、我的发言,以至于为所有权再次引起纷争。因此我宁愿不说出来,让真理的位子空着,对那个方向保持着敬畏。大多数情况下,有敬畏心暗示真理的存在也就够了。”


诗人说到了我们人类最难解决的问题:人人都渴望真理,但我们打着真理的旗号进行的纷争和造成的灾难却是最多的!我们说真理只有一个,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它只有一个,那么拥有的人也就很少。但往往谁都认为自己拥有真理,都比别人高明。争当聪明人,不做傻瓜,这是世间最常见的纷争。真理绝非为个人和某个团体所独享,它必须是全人类的。所以真理的力量首先激发人们产生磋商的动机和行为,为了磋商,人们应该制定信息透明、信息共享的制度,不应该有垄断知识的权力阶层,不应该有信息黑幕,不应该因为知识的不公平传播造成人类在智力上的不平等,更不能因此划分人的三六九等。这就需要人人均有学习知识和了解真相的公平机会。我们说磋商的第一个原则是平等,不仅仅包括人格上的平等,同时要求围绕磋商主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必须是透明的,人人都能获取的。这样人们的分析能力才能站在同一个层面,交流和判断才能真正有效。


营建这样一个寻求真理的公平环境是必需的,否则真理就会因为每个人依据不同信息得出的不同结论变成很多个,教人不知所从。我们看到拥有各自信仰的教徒之间发生矛盾,而不同民族依据自己的真理与其他民族发生的争斗依然此起彼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发达国家的知识传播到不发达国家,就是希望从知识和信息共享的基础做起,抹除人们的差异,最终希望人们的“真理”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少。归根结底,真理应该是对人有益的,但不是仅仅对少数人有益,真理必须对全人类有益才能算得上真理。从集团到个人,在朝向真理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消除自我。


消除自我,已经成为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人们的共识,但它绝不是一个空谈,必须深入了解他人,进入磋商才能完成。我们说磋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人人都能分享的真理,而磋商的另一个伟大作用,就是能够彻底有效地消除自我。


他人就是你的福祉


20世纪中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我在很多80后、90后的博客上都看到过。我借用这句话,说一个相反的意思:“他人就是你的福祉。”


我坚信一个人的幸福永远要依靠他人的协助,你可能有一粒幸福的种子,那也得依靠他人的土壤来培育。重要的是要播下幸福的种子,而不是苦难的怪胎,否则别人的土壤不会供给你养分。


如果懂得付出,爱别人,你就播下了幸福的种子。反之,如果你依然像个孩子一样只知道索取,但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会舞枪弄棍了,那就是一个给他人造成灾难的怪胎了。


要学会爱不容易,但是你不学会爱却活不下去,因为爱的行为是付出,事实上你不得不付出。人类社会结构的基础就是相互交换,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原则。爱不是什么高妙务虚的理念,它异常现实,爱他人就要有益于他人,而且爱是一生的学问,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在学习它。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能让孩子学会爱,学会付出?我想,首先父母不应该打孩子,因为打孩子向孩子展现的是暴力,被孩子学去了不好;其次也要注意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的方向对不对。现在父母们培养孩子,焦点是期望孩子将来要成功、出人头地,这种对竞争的过于强调又令孩子形成他人是敌对方的概念。有一个咖啡的广告就很不好,表现的是喝了某某牌咖啡,那个女白领很快写出了报告,于是她飞腾起来,高跟鞋踩着前面男同事的头,一下跳到老板面前,抢先把报告交给了老板。我觉得这就在强调一个社会价值观,在强调竞争,告诉大家一定要超过别人。过去为了反对大锅饭,强调竞争是有益的,现在还是那么强调,甚至竞争成了唯一的价值观,越演越烈,“他人就是地狱”了。


我也有孩子,我经常想着怎么当好一个父亲,因此想到自己的父母。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十分勇敢,母亲很善良。我也经常反省自己,我像不像一个好父亲,能不能给孩子留下像我的父亲留给我那样的美好形象。我相信,对于孩子来说,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你对他说一百遍要诚实,不如你做一个诚实的父亲给他的印象和影响深远。


孩子必须首先学会爱,这是核心和本质,只想着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技能等,都是本末倒置。这种培养方法极容易塑造成王败寇的人生观,仅仅以名利的占有当做成功,又依据成功的规模将人分成三六九不公平的等级社会。这种人分主次、尊卑的人生观,会培养出对成功者卑躬屈膝、对失败者趾高气扬的扭曲人格。更可怕的是,这种人生观会直接毁坏磋商的基础,是人类不能和谐共处的最大原因。很多父母有过孩子长大后不孝敬自己的痛苦经验,他没意识到,造成孩子不孝敬的原因也许正是自己失败的教育观。想想看,孩子用成王败寇的观点去看待社会,有一天他也会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父母。小孩子有个习惯,喜欢在孩子中间相互比较自己的父母,就像他们比较玩具一样。如果他仅仅学会了从金钱、地位方面来比较,就会轻易判断出自己的父母是不是成功人士。如果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成功”,他会因此在小朋友中间感到自卑,进而会怨恨父母。所以培养孩子学会爱的教育,也是父母解决自己将来福利的根本途径。


但是,单纯用物质的成功作为标准培养孩子的模式,现在已经普遍到很可怕的程度。曾经有一个教师在教室里公开对孩子说:“读书的目的就是有钱有美女。”他的言论在网上反响很大,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认为他说出了现实真相,有勇气,没有欺骗学生。我是绝不同意他的这种言论的,因为他所谓的说出了“现实真相”,其实只是盲从于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流行观点。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快乐活动,是伴随一生的精神感悟。挣钱养美女的功利思想,根本上是以物质的目标取代读书中的精神感悟。它会把人抽空,变成没有灵魂、仅受外界物质引诱的傀儡。


这样的教育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仰、爱的培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观,将来的世界将会是可悲和可怕的。


个人生存仰赖于生命共同体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爱他人,对他人有益,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你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会发展成为磋商型的社会关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四种不好的人际关系模式:保护式、自以为是式、独裁式和操纵式。这四种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时间很久,可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关系是有效的,可以解决一些眼前的问题。但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再用这些关系模式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它们不仅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制造问题。我们说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成为制造问题的东西,就是指这种情况。


既然它们在当今社会里已经成为问题,就会被解决掉。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时间问题,尤其是新的、更有利于人类团结与合作的社会关系出现后,这一改变的速度就加快了。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就是磋商型的社会关系。


人类进程几千年的历史中,200年之前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变化也是非常简单的。但最近一二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速度更快、更丰富、更复杂,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年代是我们的幸运。但在庆幸的同时我们又如何来面对这个复杂、丰富的社会,又如何来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事务呢?如果我们再延续已有的(上述四种)思维模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会非常地失望、沮丧,有些事情会陷入恶性循环,永远没有出路,见不到光明。


保护式、自以为是式、独裁式和操纵式这四种模式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没有让大家都参与其中,不平等,参与者的出发点不是爱他人,而仅仅是爱自己。


其中会有一些人的个性和才能因为受到压抑、不满于分配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即使发挥,也是发挥在钩心斗角的阴谋、造反与镇压等暴力行为上。这既违背了爱的主旨,也伤害和平的理想。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面对我们的新世纪,那就是磋商,永远地磋商,君子动口不动手,唯有磋商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