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后记(35)

作者:李康学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5

|

本章字节:11270字

七忌语言干巴。语言问题是个老生常谈。一般写作上尚未成功的作者,多半都与其不会使用语言有关,从事新闻文体的写作者更当注意这个毛病。因为,写新闻稿要吸引人的眼球,这就更要求,使用新闻语言要生动,活泼,精炼、准确。若新闻文章文句太长,段落和断句不当,读起来又拗口,语言上干巴,那就索然无味了。


八忌错字病句。写文章不出字词和病句错误,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惜,我们许多写文章的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我们的新闻通讯员队伍中,犯错字病句毛病的人还较多。而现在的报刊或网站媒体,一些错字病句的情况也不少见。这说明,错字病句的问题确实不可轻视,只要写文章或当编辑的人,都可能犯这种错。而这类错多半又都是因粗心而犯下的常识错,所以,只要真正细心了,这样的错也是应当可避免的。


岳麓书院的掌声


李康学


6月下旬的一日下午,天气晴好,阳光高照。受友人之邀,我第一次来到岳麓书院的明伦堂,听了卢德之博士的一堂精彩讲座。


卢德之先生现任的职务是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聘任的院士。他演讲的题目是《湖湘文化与资本精神》。在座的百余位听众大都是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卢先生演讲足有一个半小时,期间堂内鸦雀无声,众人听得都全神贯注,讲演结束,大家都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且经久不息。从这掌声中分析,我觉得他的演讲之所以受到听众欢迎,除了他魁梧的身材与底气十足的洪亮声音吸引人外,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他演讲的内容打动了听众。


卢先生演讲的内容,使人听了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并不为过。比如,他说“时代需要湖湘文化”,而中国现在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一二百年才走过的历程,这个发展不可谓不快,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许多问题还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有一流的文化来作支撑和引领。试问,湖湘文化能承担起这一重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的湖湘文化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表现就是过度的政治口号化、过度的产业化、过度的娱乐化、低俗化。或曰湖湘文化魂灵不足,看不到主力军。同时,我们都知道,湖湘文化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在早期的道德文化创立阶段,影响是天下皆知;在革命文化阶段,更达到至高无上顶峰。湖南出的革命伟人最多,作出的贡献也很突出。但历史进入到现在的发展文化阶段,湖南的文化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已存在了不少差距,某些方面已落后了,这就需要我们警醒,缺什么就补什么,所以,湖湘文化必须改造,才能承担起文化转型的历史重任。


在对“湖湘文化的再认识”中,卢先生又指出,湖湘文化有两大特征:极强的实践性和极强的超越性。这两种特征的结果,使得以往的湖湘志士又有这样的表现倾向:即重政治,轻经济;重真理,轻生死;重革命,轻谈判;重分配,轻交易。卢先生举例说,湖南著名的文人屈原当年投江而死,谭嗣同明知要被杀却不逃走而引颈就颅,陈天华在日本投海而死,如果换种方式,若以不死的精神难道就不能再继续抗争吗?由此而观之,湖南人的生命基因中确实都有着一种“霸蛮”与“不怕辣”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的利弊都显而易见,不利、不讲道理的“霸蛮”与“不怕辣”其实应该扬弃。另方面,要保留的当然应是敢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在谈到现在应如何弥补和改造湖湘文化时,卢先生特别提出,要“用资本精神的注入来改变人们的文化基因,从而推动湖湘文化的转型”。关于资本精神,卢先生做了一番详细解释。他说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资本精神》。资本精神的概念是什么,说到底,资本精神就是用一种至善的道德理念来引导约束资本行为的精神。现在,我们要造就新湘人,打造新湘军,或叫经济湘军、资本湘军,也就是新中国人,新地球人,那么,我们就需要注入这种资本精神。具体来说,用这种精神来推动湖湘文化的改造,就需做到四点。一是重谈判,轻革命。卢先生说,辛亥革命有个重要遗产就是妥协,为了共和,为了和平统一,革命党最初就和袁世凯妥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也有过多次谈判,如果运用得好,谈判的作用就更大。现在我们解决现实矛盾,也应充分运用谈判的手段,而不是以暴制暴式的革命,这样可避免矛盾激化。二是强市场,弱官场。卢先生说,邓小平有句名言,叫“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看现在还要加一句,叫“民富才是硬道理”。只有民众富了,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要使民富,就要强市场。但中国历来不重商,历史上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过《货殖列传》外,其余史书都不见给商人做传的。现在社会进步了,当然更要重视为商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启民智,减专制。只有多开发民智,多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培养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富裕强大起来。四是大突围,勇接受。所谓大突围,就是从思想上,从体制上,从战略建设上诸多方面进行思考,同时不断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想补充完善自身。在实践上坚持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突围、金融资本向市场突围,或像当年刘邓大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实行大的突围一样,一步步跨向胜利的目标。湖湘文化只要能增添这样的大气、豪气,能走到时代的前沿,真正引领社会民众向前拓展,它就必然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卢先生的讲话至此完毕,众人的掌声如雷般响起,从这热烈之极的掌声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在这千年学府内的讲学者的迷人魅力!


电视专题片(湖南卫视播出)


老街·新街纪事


记者李康学摄像钟旭


主持人:一条老街,一条新街,在湘西桑植县陈家河镇形成了显明的反差:老街萧条冷落,新街热闹繁荣。陈家河新旧街道集贸市场的历史变迁,是农村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解说:乘车出桑植城北,公路直向远处的崇山峻岭延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陈家河镇就展现到了眼前。正巧逢上赶集的日子,街道上熙熙攘攘。


实况:推出片名——记者:李康学摄像钟旭记者:这枞菌多少钱一斤?


卖菌者:一块两毛


记者:油粑好多钱一个?


老太婆:两角。你要不要买。


记者:你这个店子主要经营哪些食品?


店老板:有蒸饺、小笼包、面条,就这些,很简单。


记者:一天能收入多少?


店老板:百多块钱。


记者:生意好不好?


持喇叭卖货者:蛮好的,毛收入有过三、四百元。


解说:陈家河镇的新街农贸市场热闹繁荣,而距新街不到一公里远的老街,如今却冷冷清清。这条紧傍澧水河而建的老街,史载开场于1828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谁曾想到,就是这条狭窄的小街,过去也曾有过它辉煌繁荣的历史。


戴帽子老人:解放前就热闹,有龙山、大庸、慈利棉花客、挑盐的,这里本地也有做盐生意布生意的,那就很热闹。


记者:他们怎么来的?


老人:那就是弄船。


解说:原来,老街脚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澧水河,是六十年代以前陈家河与一百多里外的桑植县城相通的重要航道,那里坐顺水船下县城要一天时间,从县城坐逆水船到陈家河,则要23天时间。地域宽阔的桑植县,又有内半县与外半县之分,而陈家河即是内半县外半县区分的一个重要门户之地,也是湘鄂边境方圆百里之内的物资集散之地。


长胡子老人:以前这里是个老街,很热闹,房子就是这些。


记者:赶场的多吗?


老人:那时赶场的人多,街道上赶满了。


记者:来的哪里的人?


老人:五湖四海的人。


解说:七十年代初,桑植县至陈家河的山区公路修通了,围绕桑植县内半县出入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从陈家河至桑植城,坐汽车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人们再也不需走水路出山了,而陈家河的老街,从此也就门庭冷落商船稀了!连它的集市,也因客源不多场地狭小而终于被搬迁。新的市场由于紧傍公路,来往赶集的人多,交易也日趋活跃。但是,初迁的市场连条象样的街道也没有,直到前几年撤区并乡后,这里的新街才快速发展起来。


王副镇长:我们陈家河镇一共是35个村居委会,215个村民组,人口21000人。原来没有路,就是一个小街小集镇。那时候,赶场逢场过市的人都比较多,但是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很不好,所以,是人们说的“晴天一身灰,下雨以后就是一身泥”。95年撤区并乡后,新的党委政府按照大乡大镇办大事的具体决策,狠抓小城镇建设,通过土地拍卖以后,修建商业街,都是个体户统一征收以后,通过自然招标这么形成的。


随着老街市场的消失,原来在老街上的居民已有不少迁往新街。老街的房子不少已变得空空荡荡,没人居住,在老街现有的10多户稀稀落落的人家中,记者发现,他们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撤出,是因为在他们的心底还保存着对老街逝去的繁华的留恋,这些老人有的是当年街铺的老板,有的是常年在水上奔波的纤夫和船主。


老街古朴的生活方式和它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辉煌一起,永远刻记在了这些老人的心里(淡出淡入)。


从老街到新街,凡是搬迁了的居民,而今生活都过得十分红火。瞧,这一座从老街搬迁而来的三层新楼房的主人,家里的生活条件已与城里人没有两样。


实况:熊朝军家的现代化家庭设施。


记者:家里有几个人?


村民熊朝军:5个人,打工去了两个。


记者:这位是你的……


熊朝军:长子熊辉,那位是儿媳谢春华。


解说:熊朝军还告诉记者,他家办了一个锯木场,楼下有4个门面出租,每年收入达二、三万元。


象熊朝军这样富裕的家庭,在新街上还有好几十户,从老街到新街,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


村民谢全生:家里一共5口人,生活一般过得去,开始我从养牛蛙开始,后来自己就开了一个修理店,反正一年多搞万把块钱。


开摩托车村民:我小时家里很穷,现在家里有爱人、10岁孩子一个,还有四十五、六岁的母亲,我也一个养起的,一年收入,大概到五、六千。


汽车司机:生活嘛,比以前好多了。


解说:老街的居民迁入新街后,人均收入已由600元提高到2000元。从住房的宽敞,各种现代化家俱的添设来看,新街住户所拥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街上开设的卡拉ok舞厅等现代娱乐设施,在老街都是无法享受到的,新街的居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淳朴的民风和便宜的消费却依然如故。在新街集市上,各种山货特产及肉食禽蛋之类,价格都很便宜。(转实况)记者:你好,这肉多少钱一斤?


卖肉者:五块!


记者:猪肝呢?


卖肉者:也是五块!


记者:板栗好多钱一斤?


卖板栗者:二块五!


解说:比较县、市以上的城市,小镇的各类农副产品的价格低廉都是显而易见的。


镇工商所长:陈家河市场,现在的每场成交额在10万元左右,每年收取市场管理费在4万元左右。个体工商户由原来我们陈家河区唯一的一户,改陈家河镇后发展到了150多户,成交额每年达到几十万元,即个体户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主持:陈家河的老街集市历经苍桑已成过去,而它的新街市场正方兴未艾。一些外地客商为这里的魅力所吸引,也来到了这个小镇投资经商,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陈家河镇的新街集市,明天必定会更加繁荣!


这里的学费为什么这么贵?


——湘潭县锦石乡中小学超标收费问题扫瞄


记者李康学摄像钟旭


主持人:自从省政府公开颁发1997年秋季义务教育收费标准的通知以后,各地(市、州)、县绝大多数学校都能严格按照这一收费标准执行。但是,也有少数地方的中小学校,仍然凭藉种种借口,擅自提高了标准收费。湘潭县锦石乡的中小学生,就此颁布的收费标准人平多交了六、七十元。


解说:根据群众的一封投诉来信,记者今日专程到湘潭县锦石乡进行采访。这个总人口两万多人的行政乡,辖有2个乡中学和数十所小学。中小学生总计达6000多人。乡政府在秋季入学时,向每个学生家下发了一封公开信,其中规定:今年下学期开学,每个小学生代家长交捐款60元,每个初中生代家长交捐款70元,连同学费一起收缴。当记者来到乡里询问此事时,有关负责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


字幕:乡党委书记胡某:我们在学生中间要学生代家长捐款,我们是处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办学资金差额大……解说:乡里的有关领导还介绍说,捐款是家长自愿的行为,所以没有向上级打报告审批。


字幕:管文教的乡党委宣传委员:我们是(自愿)捐款,我们不是集资……。


解说:到底是不是自愿性的捐款呢?部分学生家长向记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字幕)米粉店女老板:我们家里4个人,2个孩子,读了初中毕业,毕业证还要交50元钱,为什么要收50元毕业证费?建校捐款是自由的,我不捐款就是不愿意。


(字幕)女生家长:我4个小孩,4个读书……4个小孩读不起,学费还是交了,只没交建校费。


(字幕)记者:哪怎么办?


女家长:贷点款交学费。没交建校费也怪不得我,我交不起,负担不起。


男生家长:我三个孩子建校费都没交,交不起。


记者:为什么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