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焱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本章字节:9580字
吴三桂接到勤王命令后,便率领精兵四万、辽民数十万人离开宁远向北京前进,并相继击败刚刚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将领白广恩、唐通,接收了投降的士兵八千多人。但此时他又接到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消息,吴三桂只好率领军队退回了山海关。
此时的吴三桂前面是已经失去皇帝的北京城,后面是已经被清军所占的老基地宁远,往哪里前进都会是一场激战。而就在这时,李自成派来的招降使者带来了条件优厚的招降书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的劝降信。
当时吴三桂的一家,包括他的父亲、妹妹三十多口,都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控制,这个对吴三桂来讲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再一个他身为明朝的将领,清朝军队跟明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他不会轻易地投降满清,所以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他心理的权衡,他首先就想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之后他日夜兼程赶往北京,但是在永平西沙河驿站却意外地见到了他父亲派出的亲信傅海山,傅海山向吴三桂讲述了家里的情况。当他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抢走据为己有时,吴三桂顿时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停止前进,直接率兵返回了山海关,决心与大顺政权决一死战。
吴三桂投降大顺原本就是情势所迫,对李白成许诺的未来更是将信将疑,此时陈圆圆的遭遇让吴三桂彻底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此时他家破国亡,又有重兵在握,降大顺却不能保有爱妾,不能保证自己的未来,那不如投降大清,还可以一雪家国之恨。
自此,吴三桂、李自成以及中国历史的运行轨迹因为陈圆圆这个女子而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逆转。
于是吴三桂投降了清军,引清兵人关,正式向李自成宣战。李白成这时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明朝的军队都不堪一击,吴三桂的军队也一样,于是派兵进击吴三桂。而在吴三桂和大清军队的夹击下,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带着剩下的部将离开了仅仅占领了数十天的北京城。
李白成战败后,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家中38口全部杀死,还将吴襄的人头挂在了北京城楼上,然后弃京向西北逃去。吴三桂怀着夺妻杀父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但是没想到吴三桂的部将竟然在北京城中搜寻到了陈圆圆,吴三桂欣喜若狂,以隆重的礼仪迎接了这位失而复得的美女归来,为她压惊。
据说李白成也曾想带着陈圆圆一起走,但是陈圆圆的一席话让李自成打消了这个念头。陈圆圆说:把我放下,吴三桂就不会再追你们了。这么看来,陈圆圆不仅漂亮,也非常机智,最终陈圆圆被李自成留在了北京。从此,吴三桂和陈圆圆再也没有分开,直到吴三桂成了云南王。
与陈圆圆同时代的大才子,诗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因知吴三桂因陈圆圆而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不由感时伤怀,遂作《圆圆曲》一首,其诗节选如下: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惟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鸟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这首诗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语尤其著名。
陈圆圆三十多岁时,吴三桂移情别恋娶了别的女人立为正妻,这位正妻不能容人,陈圆圆没办法在吴府呆下去,于是她削发为尼,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又反清,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天,昆明城被清军攻占,吴三桂在战斗中得病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杀)。陈圆圆得知吴三桂死的消息后,跳进了五华山华国寺外的莲花池里,就此香消玉殒。
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性德于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因生于腊月,纳兰性德小时称冬郎,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名儒徐乾学为师。后用两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这都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22岁时,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他却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脱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像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6)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31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又是具有真性情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备受当时及后世好评。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婉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的晏几道的影响,与柳永的风格也有近似,故朝鲜人说“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龚自珍与《己亥杂诗》晚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一名巩祚,字尔玉、瑟人,浙江(今杭州)人。龚自珍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1792年8月22日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是龚家的长房长孙。
龚自珍6岁的时候随父母租居北京,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龚自珍27岁为举人,直到38岁才中进士。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
的影响很深。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提倡的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
中年以后,龚自珍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道光十九年(1839)岁次己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政府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后将这些诗汇总,题为《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的第五篇这样写道: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