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隋唐五代时期(1)

作者:蒋焱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

本章字节:13668字

唐太宗与魏征咏史论治国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事实上的奠基者,武功文治为中国帝王中第一人。


史载唐太宗“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全唐诗》录他的诗一卷,共69首。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自己文才的局限,他的诗歌创作水平不算很高,但因为他的喜好与提倡,才开有唐一代尊崇诗歌的风气,所以唐诗之兴盛,唐太宗功不可没。


魏征是青史流芳的诤臣,唐太宗时他常据理力争,唐太宗也从谏如流,这是历史上君臣际遇的极致,流传下来许多佳话。然而,这两人还有一段诗缘,也极能表现出这对君臣的凛然正气和优秀品质:


有一次,唐太宗宴群臣,让大家各赋一诗咏一事。


唐太宗自赋《尚书》诗: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预,商辛亦荒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有积善。


在诗中,唐太宗以夏康、商纣王荒淫亡国的史事自警,自有一派圣君风度。诗的主旨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修德黜恶的警劝相通。


而魏征则赋《西汉》诗: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此诗咏汉高祖刘邦虽经长期征战在马上打下天下,但最终靠的是制定礼仪制度,才获得了皇帝的尊严,而更重要的是汉朝的统治才得以巩固。


诗旨归于讽谏,还是以天下为己任劝君向善的诤臣本色。唐太宗看后感叹说:“魏征未尝不用礼来约束我啊!”


这两首诗艺术上无甚突出特色,有特色的是贤君和直臣的气度胸襟!


虽为宴饮之作,但意关宏旨,内容雅正,以他们的至高地位,对当时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太宗写诗赞围棋


唐太宗喜欢下围棋,且棋艺高超,早年曾胜过欲争天下的虬髯客,迫其放弃相争之心。


虬髯客名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后来在李靖莫逆之交刘文静的府上见到了李世民。


张三见李世民神采飞扬,气度过人,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终究他还想与他真正地较量一番,便提议般地邀请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下。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李世民的手,嘴中对他说道:“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吧”。


后来,李世民果然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虬髯客张三则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也常与人下棋,并且赋有讲围棋的两首诗,如下:


其一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其二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


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


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


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古人也曾以兵家观点言棋,但唐太宗的言棋诗却也显得别致新颖、寓意深远。作为“马上得天下”的一代雄主,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兵变,他无不依靠军事谋略,可谓深知兵机。二诗从“兵”字着眼,不仅是政事之余怡养性情的品玩消遣,也是他对半生戎马生涯的检点总结,当他发现了围棋最具魅力的特征时,自然要流露出一种亲切、自得的愉悦之情。用“坐隐”“手谈”典实入诗,形象而有意蕴。


虞世南不作靡靡宫体词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诗人,唐初名臣,高风亮节,曾赋《蝉》诗以自喻: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隋朝时,虞世南曾奉隋炀帝之命,作诗嘲笑号称“司花女”的宫女袁宝儿的憨态,其诗云: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单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旁辇行。


此诗与事虽为诗人美谈,但未免失于轻浮,所以虞世南常不提此诗。


唐太宗历来倾慕南朝文化,有时对其糟粕也爱屋及乌。当上皇帝后,他曾作宫体诗,命虞世南和诗,虞世南不奉钦命,说:“圣上诗作得确实好,但宫体诗本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太宗警悟,当下收回成命。以后迷恋宫体诗的兴趣也有所收敛。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作了一首论述历代兴亡的“雅正”诗篇,吟罢叹道:“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现在,虞世南已去世,我的这首诗给谁人看呢?”下诏令大臣褚遂良将诗稿在虞世南的灵座前焚烧,以告其在天之灵。


虞世南出身南朝名族,南朝陈后主与狎客江总等赋宫体诗荒淫嬉戏,不理朝政,后竟亡国的事,他亲身耳闻目睹,在隋朝他被迫为隋炀帝咏《嘲司花女》诗,只是到了唐朝时,才敢对太宗抗命,不和宫体诗,这说明了只有主上圣明,臣下才能忠直。


在唐初以后,宫体诗的靡靡之音不至于沉渣浮起,造成泛滥之势,虞世南的忠直抗命,太宗的知错能改,其功不可小视。


徐惠妃一诗得恩宠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徐惠,是徐孝德的女儿,她自小便聪慧过人,公元627年,生于浙江湖州。据《新唐书》记载:她出生5个月便会说话,4岁能读《诗经》《论语》,8岁时,父亲要她仿屈原的《离骚》作骚体诗,徐惠挥笔即成《拟小山篇》一首: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岭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小小的徐惠,在诗中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想遇上了你(屈原)这位真正的人啊,你纯洁似香草,又因何独自殉国呢?徐惠11岁时被选入宫中,封为才人,此时在位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只是,后宫佳丽三千,小小才人难得君王眷顾,不免深宫清冷。


于是,徐惠铺纸挥毫,写了一首《长门怨》: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以表达深宫中少女的寂寞与无奈,唐太宗看后不由怜而爱之。


徐惠才气横溢,很快享誉宫中,从而更令唐太宗刮目相看。于是唐太宗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将她由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


徐惠十分好学,尤其喜爱读书,入宫对徐惠妃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得更快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有一次,唐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唐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姗姗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唐太宗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


诗文写道: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唐太宗看了忍俊不禁,气一下子全消了。


徐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可谓相知相敬、相亲相爱。而徐惠才思敏捷,时常令唐太宗惊叹,爱慕不已。


徐惠虽深得唐太宗的眷顾,但从未恃宠而骄。


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晚年多次远征高丽,同时修建了多处豪华的宫殿,统治渐趋腐化,使老百姓怨声不断。徐惠上《疏建》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顿时悔悟,称赞徐惠所言有理,并重重奖赏了一番。


徐惠不太喜欢皇宫里的生活,但她是个有真性情的人。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逝,葬于昭陵,徐惠为此哀思成疾,太医开方熬药医治她的病,她竟然坚决不肯进药,并表白说:“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圆寝,吾之志也。”徐惠对唐太宗之情的偏执,让她在次年便送了命,年仅24岁。后来徐惠被唐高宗追赠为贤妃,陪葬于昭陵石室,终于实现了心愿。


女童作别诗得与兄归


唐朝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因为是女人执政,便想多找些能干的女子帮助她,相对便很重视提高妇女的地位。


有一天,武则天问大臣们说:“古今的神童多是男孩子,难道就没有女孩子吗?你们去找一找。”


不久后有人果然在南方地区找到了一个会写诗的7岁小女孩。武则天下令召见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她送到了京城面见武则天。


到京后,武则天亲自出题考她,发现她果然是个神童,就把她留在身边,让她哥哥自己回家去。


临别那天,女孩流下泪吟了一首诗给哥哥,其诗为: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被称作《送兄》,诗的意思是:在分别的路口,看到远方云雾蒙蒙,漫卷天际;而在离亭(京城外一亭子名)边上,黄叶正纷纷飘落,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一行大雁从头上飞过,我和哥哥连大雁都不如,不能一路回家了。


女孩子与哥哥分别后,武则天召见女孩让她作诗,女孩就把这首诗念给武则天听,武则天不由得十分同情小女孩,对她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就让她追上哥哥一起回家去了。


陈子昂不得志赋《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擅长写作,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很富裕,轻财任侠,慷慨豪放。成年后开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诗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当时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想到了很多古人,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又感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圣历元年(698),陈子昂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亲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致陈子昂冤死狱中。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3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这也显示出唐诗在初唐时还未达到异彩纷呈的境界。


宋之问作待,骆宾王接句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最终失败,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比骆宾王稍晚。


这一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叫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


宋之问的年轻游客。晚间,他在寺间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长廊里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鹫岭郁昭晓,龙宫隐寂寥。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吟完后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老僧抬眼寒喧几句,说听到了他的吟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诗,自己倒有两句下阙。宋之问让他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说说看,他缓缓吟道:《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回房后细殊若天壤。


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尚,可不见了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去询问,和尚道:“噢,你不知道他就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


是骆宾乇啊。”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情句:


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


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如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沽句: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如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如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这些诗作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


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俭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如《度大庾岭》所载: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再如《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渡汉江》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