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8
|本章字节:9558字
浮躁的人群中,有人急功近利,有人利欲熏心,但贪婪只会满足人的一时之求,那些能在利益面前保持冷静的人,那些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淡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们放得下。他们内心有一把衡量利益的尺子。适合自己的尺寸,就是最好的,就可以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尺寸,任凭再大的诱惑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知道,放下就是拥有。
给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人们做事既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也要懂得善恶是非。只要有自己的主张,只要内心有衡量善恶的标尺,并不被外物摧毁,你就会一直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情。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佛的时候,曾以悲智为题点化众生:“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人要求得一份淡定心情,就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看法,不要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像大师所说,这是改变不良习惯,实现良好建设的开始。
来看这样一位坚持内心禅法的故事:大梅禅师研习了很多年的禅理,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没能真正领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禅师前去请教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师父,请教诲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
马祖禅师想了想,回答说:“即心即佛。”
大梅禅师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禅师离开师父,去弘扬佛法。马祖禅师听说大梅领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觉得大梅学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没能悟出佛法的内涵,怎么一下子说开悟就开悟了呢?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弟子下山后,见到大梅禅师,问道:“师兄,师父到底教诲了你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
弟子说:“师父已经不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非常惊奇地问:“那他现在是如何教诲别人的?”
弟子说:“师父现在教诲我们要‘非心非佛’。”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师父真是能折腾人,不是存心给我找麻烦吗?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禅师交谈的话告诉了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看来大梅真的是领悟佛法了。”
很多人总是会受他人的影响,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不仅仅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内心,还要分得清善恶是非,一旦被金钱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会面临失败或者终结。来看看佛是如何点化他们的弟子懂得善恶的吧: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问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陀没有回答,只是突然离开大道,转而带领众僧避入草丛。
对于佛陀这样的行径,弟子们心里非常纳闷,于是有弟子问道:“世尊,我们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丛呢?”
佛陀回答:“前方有贼!走在我们后面的那3人将会被贼制伏。”
众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个人。而在前方不远处,有堆黄金遗落于路边,发着金光,十分耀眼。
后方那三个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来比较老实,而老二看起来比较狡猾。
结果,三人行经此处,一见到闪闪发亮的黄金,不禁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确定没人看见后,便弯下腰捡拾这些黄金。
为了庆贺这个意外收获,他们决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于是,大哥说:“老二,你跑得快些,去买一些酒菜回来,我们先吃饱喝足,再来分这些金子。你去买酒菜,应该多分一些金子的。”
老二高兴地去了。但是同时他心中却生起一个可怕的计谋,他想:“我如果在饭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独吞金子了吗?”
而此时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谋,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诈,实在不愿意跟他分这些金子,如果将老二杀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黄金。
就这样,三兄弟被黄金蒙蔽了良心,决定不顾情义,杀人分金。
老二带着酒菜回来时,一路飘飘然地想着自己独吞黄金的场景,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老大和老三杀害。达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兴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饭菜。不稍片刻,二人就毒发身亡。
这时,佛陀问众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吗?贪财不仅带来祸患也蒙蔽自心,善恶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所以,面对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诱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的生命自己把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留一份善心与他人
心怀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贪婪后的一种质朴。人在善恶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留一份善心给他人,留一份质朴的人性之美给自己。
弘一法师说,“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两种,一日财施,二日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
梁武帝是一代国君,但却一向笃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门。他在全国修建大小佛寺二千八百多座,亲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万两千多人,组织文人学士翻译佛经三百多卷。
普通年间(520年—527年),达摩大师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梁武帝召见了他。
梁武帝问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庙,度出家人数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摇头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说:“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净心是德,清净心是功夫,开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点钱,你的戒就得到了吗?出一点钱你就得到定了吗?出一点钱就开智慧了吗?功德不是福德,出钱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钱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做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摒弃重负抓住现在
现实是客观的,但因为很多人的心中化解不开,所以他们的内心会有一份重负。这负担让他们无法走出过去,无法面对现在,因此人们需要化解内心的情节,需要重新修复自我。
弘一法师曾引用了石屋禅师的几句话来教化世人,帮助人们化解心结走出过去,“过去的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其意思被名家解释为:“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栀子都有季节性,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人本该抓住现在,这样烦恼才会少,步履才会更坚定,如果为当下的事情烦恼而想改变明天,还不如理性地过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负责早上清扫寺院里的落叶。对于这个差事,他早就厌烦了。秋天到了,落叶更多了,这让小和尚更加头痛,于是去讨教庙里的师兄弟:怎么办才能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住持知道了他的烦恼,便主动找他谈话。小和尚很诚实地对住持说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对他说:“明天你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住持的建议之后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摇动寺院里的树木,一直到所有的树木都不会再落下一片叶子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细地扫了一遍。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晚上,小和尚高兴地想明天也许就不用这么累了,微笑着睡着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顿时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费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傻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那个主意吗?我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听完住持的话后终于顿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像小和尚一样的困惑,企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烦恼都解决掉,而实际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过早地为将来担忧,于事无补,新的一天总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要试图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实实做好今天的事情才会留住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修一颗通灵之心
人生在世总是经受很多考验,纸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惑人们的心智,让生命中那颗通灵的自然之心沉睡。在繁忙过后的瞬间我们要学会卸下疲惫的重担,让心灵回归通灵的自然之性。
弘一法师在讲授佛法时曾借仁潮禅师的几句话道出世间的浮华真假:“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做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有时候人们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通灵,是因为无法放下心中的负担,放下既是佛,放下就是回归原始的自然之美。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运用神通,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佛陀又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了。
可是佛陀依旧重复那句话:“放下。”
黑指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您怎么还让我放下啊!”
佛陀微笑着说:“我叫你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将这一切都放下时,就会得到大解脱。”
黑指婆罗门顿悟。
人生中我们该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事业、爱情、家庭、金钱、荣誉……但是“放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也正是这样,很多人过得很痛苦、很累,所以,必要时“放下”其实是通向幸福、得到解脱的最好捷径,也是通向内心通灵自由的桥梁。
超越是非才能还原自己
人们每天都纠结于事事非非中,其实给自己的空间并不多,这些让人头大的是非对错总是搅扰着人们的心智,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还原自己。当你遇到是非对错的争执时,要学会看透纷扰、超越是非,做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