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7
|本章字节:9828字
有时候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他们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于暂时的烦恼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大师讲经,并非要每个人都弃世出家,只是教化众生如何看破世间烦恼,如何回归真我。无德禅师收了很多年轻的学僧,并告诫他们必须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否则山门是不会容纳他们的。
但是学僧们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懒做,有的贪图享受,有的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无奈之下,无德禅师只得将他们召集起来,希望可以度化他们。
无德禅师对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如果听完之后你们依旧不能有所悟,就请离开。”
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刚一进门,司阍就问他:“你喜欢吃吗?你喜欢玩吗?你讨厌工作吗?”
这个人说:“我喜欢吃喝玩乐,不喜欢做任何事情。”
司阍说:“那好,这里正是你最好的归宿。这里有很多诱人的食物,你可以随便吃喝;也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睡觉,不会有人打扰;这里还有很丰富的娱乐活动,让你尽情地欢乐。”
听完司阍的话,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了下来。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这个人渐渐厌烦了这种生活,跑去见司阍,央求道:“这种日子实在是太乏味了。因为玩得太多,我已经腻了,对娱乐提不起任何兴趣;由于吃得太饱,我的身体不断发胖,行动非常不方便;由于睡得时间太长,我的头脑已经变得很迟钝。您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吗?”
司阍笑了笑说:“实在很抱歉,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阍:“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哈哈大笑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这里能让你失去理想、失去创造力,没有了前途、没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将会渐渐消沉,人格也会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人生的意义不是享福,而是经历实现梦想的过程,经历通向幸福的过程。所以,有梦想、有创造、有挑战、有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一切被烦恼所扰,被诱惑所蒙蔽的选择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选择。
低调处事保留余地
低调本来就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得意不张扬,失意不自卑。这样的心境能让人回归平静,这样的做法也为今后任何的可能保留了几分余地。
印光大师曾经教化弟子们说:“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咸通耶?
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弘一大师以此警戒自己,其低调、其智慧、其修佛之心可见一斑。众生处事张扬,或者智慧受阻,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执着于外向很难开悟,难以开悟的人对于低调一词也只是表面的理解罢了。
白云禅师曾在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学习了很久依然无法开悟,方会禅师也为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而着急。
有一天,方会禅师带着白云禅师来到了庙前的广场上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不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
白云禅师回答:“我听说是因为有一天摔了个大跟头,才突然开悟的。”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故意发出了几声冷笑,转身扬长而去,白云禅师愣在当场,心想:“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呢?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呢?为什么大师会耻笑我呢?”
从这以后白云禅师总是想方会禅师的笑声,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就连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吓醒。终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前往方丈的禅房请求大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后,说:“你还记得在广场上表演把戏的小丑吗?你比他差不了多少。”
白云禅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请师父指点!”
方会禅师说:“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你却害怕人笑。我那天只不过冲着你笑一笑,你就为此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这么认真对外界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渗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你太执着于外界的假相,从而生起得失心,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啊!”白云禅师一听,立刻就大悟了。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自己的喜乐忧苦都被人左右,便是失去了自己。
不要太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和看法,你活着是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只有顺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低调智慧才是由内而外的,凡事只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了,你才能给自己留足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可以回旋的余地。
开悟心智世事洞明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弘一法师借古圣先贤的祭祀之礼来开示众生:“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
“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行为随心而动
行为是由内心决定的,心有所想,必有所行动。不管你多么用心隐藏自己的心迹,你的行为将把你的所想展示给众人。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五浊恶世被袁宏道居室一语道尽。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所想,然后才以或污浊或怪异的现象呈献给众人。弘一法师也曾点化在家之人万事要先想而后动,这样才能寻得自己的真心迹。
禅宗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为了表达决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请你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当即说:“简单,把你的心给我。”
慧可无奈地说:“弟子无法找到它。”
达摩微笑着说:“那就对了,如你能找到它,那就不是你的心了!
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后,慧可终于大悟,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一天,僧璨前去拜谒慧可,问他说:“请师父帮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眼前突然出现了当年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于是微笑着对僧璨说:“简单,你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僧璨求教,当时的僧璨已经是禅宗的三祖了,小和尚问三祖:“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像慧可一样想到了当年自己被开悟的情景,于是当即反问:
“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说:“没有谁在束缚我!”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第四祖——道信。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贪欲、争名夺利,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嫉妒和猜疑?遇到问题,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你的不安由心而生
平心静气就会心安,就不会有恐惧和担心。只有内心平静如水。你才能直面一切,战胜一切。
有听弘一法师讲佛的人问大师如何消除恐惧,大师回答:“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的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
恐惧和不安总是由心而生,那是因为人们太在意了。人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恐惧,就容易被某个不好的念头纠缠。
从前,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名字叫“恶者”。弟子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每天缠着师父给他改名字。禅师被缠烦了,于是随口应道:“你自己去外面找名字吧,如果有中意的,回来告诉我。”
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后,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小和尚走到第一个村落时,恰巧碰到了一对送葬的人,于是上前问道:“施主,能否告诉我死者的名字啊?”
一个送葬的人告诉他死者叫“有命”。小和尚听了后不住地摇头,自言自语道:“叫‘有命’却没了命,真是奇怪。”
送葬之人听到小和尚的话后,不禁笑着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跟生死有何干系,你还是出家人呢,为何如此糊涂?”
小和尚边走边想送葬之人的话,不知不觉进了村庄。在经过一户富有人家时,他看到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女仆,于是上前去解劝。主人说女仆借他家的钱没还,所以该打,不用解劝。
小和尚看女仆可怜,于是俯身问道:“施主叫什么名字啊?”
女仆怯生生地回答:“宝玉。”
小和尚觉得莫名其妙,说:“你叫‘宝玉’却没有钱还债,在这里挨打。”
女仆哭着说:“名字只是父母给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跟我的财富更是没有关系。”
小和尚似有所悟,于是打算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老者,于是好心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在临别前,他问老者:“老施主,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人回答道:“指南。”
小和尚摸着头说道:“叫‘有命’的没了命,叫‘宝玉’的却没有钱,叫‘指南’的不认识路,难道名字真的只是一个符号?”
老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后,说:“小师父说得对,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太在意。”
这一趟下山让小和尚放弃了自己对名字的执着,于是回到寺院后告诉师父不再改名字了。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身边的人能不能够认可你,不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外在,而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多一份能力和品质,你就多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