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职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9
|本章字节:3782字
第四章与人为善:感恩需要真诚奉献与付出
感恩,请伸出援助之手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徐本禹获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获奖感言: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个感恩的人,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未实现共同富裕,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贫困线上挣扎着,需要我们去帮助。与他们相比,大多数人是幸运、幸福的。面对他们,我们要感激的实在是太多了;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怎能不伸出援助之手?
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能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中国人的心?
让我们共同看看他的故事:
2003年,徐本禹凭借着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不久后,徐本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几乎就是全家全部的收入来源。
母亲说起的一件事让徐本禹记忆深刻: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1999年,徐本禹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那年的秋冬之交,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开始向社会上的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第一期时,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组。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现在就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已经答应孩子们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徐本禹信守诺言,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以后,那7位同学都说,这里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艰苦许多。这里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被咬得都是包。在这里,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大学生吃不消,就特地买了100多公斤米。志愿者后来享受的是土豆、茄子、西红柿汤和火腿肠做成的饭菜,这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待遇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有两个人病得很厉害。
一个又一个曾经热心的志愿者离开了。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支教期间,徐本禹住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徐本禹一直在点点滴滴地努力着,他从不放弃。慢慢地,他的付出有了回报。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为徐本禹,学校的学生也增多了。学生从140人上升到了25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