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院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3
|本章字节:13124字
李白为人,倔犟执拗,他明知自己不为奸臣所容,却不愿像某些人那样低三下四地去阿谀奉承。当朝宰相李林甫,独断专横,大权在握,李白诗集中竟没有一处提到过李林甫的名字。靠拍马溜须以保荣华富贵,是李白最厌恶的,他昂着头,激动地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集中表现了李白不屈不挠、反抗邪恶的独立人格。
天宝三载春的一天,玄宗终于答应了李白的请求,赐给他一些金宝,让他“还山”。李白接过“恩准令”,狂笑三声,仰首对天高喊着:
“还山!还山!还山!”
然后愤然离开了曾经使他无比向往、今日却让他伤心不已的长安,踏上了放浪漫游之路。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共游天下,但次年分手后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再未有机会见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李白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与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住处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汪伦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着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巧骂奸相杨国忠
话说李白被唐太宗招入朝廷后,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是个妒贤嫉能的大奸臣,他嫉恨李白之才,总是想方设法打击李白。
一次,杨国忠想出一个坏主意,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畜生”暗指杨国忠,与上联对得很正。
杨国忠想占便宜,反而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首,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国籍:中国
朝代:北宋
出生地:今四川眉山
生卒年:1037—110身份: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南宋词人刘辰翁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北宋诗人黄庭坚
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林语堂
1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2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引起当时和后世学人的普遍重视,影响深远。
苏轼,字子瞻,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祖父苏序虽为平民,但富有远见卓识,非常注重子孙的教育。母亲程夫人教导苏氏兄弟读书。程夫人教子有方,常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元赵孟绘《苏轼小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参加进士考试。兄弟二人顺利通过了举人考试。次年初举行的礼部考试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这篇仅六百余字的答卷,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笔力稳健,文风质朴自然,这篇文章让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考官欧阳修大为赞赏,想要把它列为第一,又担心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起见,降为第二。三月参加殿试,仁宗亲临崇政殿主持策问,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才华出众、气宇轩昂的两兄弟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殿试结束后,仁宗回到后宫十分高兴,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苏轼手迹《一夜帖》苏轼的才华受到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他曾预言苏轼将来必定会超过自己,成为文坛执牛耳者:“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苏氏兄弟一时名噪京城,文名远播。
苏轼的仕途正要开始,但在此时传来噩耗,程夫人因操劳过度病故。苏轼苏辙悲痛欲绝,日夜兼程赶回家乡为母亲守丧。直到十月丧服期满,苏轼才带领全家应诏前往京城,与弟弟一同被任命为办理文书的九品官。一年后苏轼因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谏科”,被授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入仕途,时年二十六岁。
在凤翔三年,苏轼为政勤勉,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初次为官的苏轼既增长了地方治理的经验,也开始体会到宦游生活的沉重乏味,理明代杜堇绘《苏轼题竹》想与现实的反差。嘉佑八年,久闻苏轼文才的英宗召苏轼回京,授职史官。然而正在苏轼仕途顺利之时,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年仅27岁的爱妻王弗去世,紧接着父亲苏洵也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兄弟护送灵柩回到眉山老家,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故乡。
苏轼在家守丧期间,朝廷政局也发生了变化。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启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由于变法的程度过于激进,引起了保守势力和主张稳健改革者的反对,影响苏轼命运的长达数十年的党争由此发端。
一直主张稳健、渐变政治方针的苏轼在政见上与王安石有诸多不合,新党因此对他大为不满。神宗赏识苏轼的才能,但由于苏轼再三批评变法,神宗也渐渐心生不满,这使得朝中小人有了可乘之机。很快,有人上书诬告苏轼兄弟,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但苏轼已经感受到了人心的险恶和情势危机,为求自保,随即请求外任,以离开京城政治斗争的漩涡。
熙宁四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七月,苏轼离京上路。途经陈州,与家人相聚,并同行拜望致仕的老师欧阳修。这是两位文坛巨匠的最后一次相见,第二年欧阳修便溘然长逝。苏轼万分悲痛,但因公务缠身无法前往吊唁,于是写下《祭欧阳文忠公文》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悼之情。终其一生,苏轼都对欧阳修念念不忘,直到老年还常常向门人提起恩师的教诲。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杭州期间,除了本着仁民爱物的胸怀尽心竭力地为百姓奔波操劳外,还时常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由于生性豁达,开朗诙谐,不管是文人雅集还是群众游乐,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喜欢穷幽览胜,参访名山古刹,结交不少得道高僧。杭州三年,苏轼写下了许多描绘西湖胜景的美丽诗篇,同时也记下了百姓的疾苦和他们的哀乐。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填词,但词风基本沿袭传统的路径。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着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一江之隔,故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苏轼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印证。
诗云:
稽首天中天,好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接过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叫书童带回去。
苏轼本以为佛印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佛印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苏轼不禁怒从心起,立马乘舟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到金山寺,佛印早站在江边等候。苏轼一见佛印就气呼呼地嚷道:“佛印!我们可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轼把“放屁”两字给佛印看。
佛印哈哈大笑:“你不是说已经‘八风吹不动’吗?我看是‘一屁过江来’啊?”
苏轼听了佛印的话,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还是自己的修行不到家啊!
牛屎与佛
一天,苏轼与佛印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就活像一摊牛粪。”佛印对苏轼的讥讽笑而不答。
苏轼回家后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一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一场政治危难就此迎刃而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中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曹雪芹——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家
国籍:中国
朝代:清代
民族:满族
出生地:江苏南京
生卒年:约1715—约1763
代表作:《红楼梦》
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的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红学”大家周汝昌
1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2曹雪芹的《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不仅是中国古典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