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永烈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6
|本章字节:8594字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奉毛泽东之命,于1962年三四月去湖南农村调查。田家英原本受毛泽东的影响,是反对“包产到户”的。可是,这一回经过实地了解,他认为“包产到户”不错。
田家英来到上海时,正值陈云也在上海。田家英向陈云汇报了情况,陈云不作正面表态,而是称赞他“观点鲜明”。
田家英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也表示支持,很干脆地说:“赞成!”
邓小平还说,“不管白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责任田”可以一试。
田家英向刘少奇汇报,刘少奇说:“要使包产到户合法起来!”
但是,当田家英向毛泽东汇报时,毛泽东则反对。毛泽东说:“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
这样,进入了关于“包产到户”的第三个回合的斗争。
其实,中共中央的4位领导人对于田家英所说的关于“包产到户”的4句话,高度概括了他们的性格和政治态度:
“观点鲜明”——陈云这句话很含蓄;
“赞成!”——邓小平显得非常干脆;
“要使包产到户合法起来”——表明刘少奇的斗争策略;
“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毛泽东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其实,陈云那句话中,已经隐含着对于“包产到户”的支持,只是按照他的性格,“不到火候不揭锅”罢了。
不能不当面向毛泽东谏言
陈云对于“包产到户”是了解的。
一年前,即1961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他回到家乡青浦小蒸公社。他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作了15天的调查,开了10次专题调查会。
陈云在农村听见农民许多尖锐的话:“蒋介石手下受难,还吃干饭;毛主席手下享福,但是吃粥。”“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
陈云根据这次调查,写了3篇报告,即《母猪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以及《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陈云已经提出“母猪私养”“留足自留地”等接近“包产到户”的主张。他通过调查,了解中国农村,也了解中国农民。
这一回,他听了田家英的汇报,又看了安徽“责任田”的报告,深知“包产到户”是解决中国农村困境的一帖灵丹妙药。他已经给中国工业来了个“伤筋动骨”,他也要给中国农村来个“伤筋动骨”。
陈云肯定了“包产到户”,他在杭州休养时指出:
“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应该肯定这类做法。叫作‘分田到户’也好,叫作‘包产到户’也好,总之,国家遇到了如此大的天灾人祸,必须发动全体农民实行《国际歌》歌词中的号召‘全靠我们自己’。要依靠广大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陈云明知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但是,向来稳健的他,此时却认为不能不说了。
他态度非常坚决:
“我担负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务,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此事既然看准了,找到了办法,提与不提,变与不变,关系到党的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怎能延误时机!”
陈云决心要说服毛泽东接受“包产到户”。他认为,既然毛泽东把“调整”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就有可能接受他关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这一“调整”措施。
1962年7月初,陈云回到北京。他先和中共中央几位常委交换了意见,大家对于“包产到户”的看法大体上一致。
这时,毛泽东尚在外地。
得知毛泽东即将从河北邯郸回京,在7月6日,陈云致函毛泽东:
“对于农业恢复问题的办法,我想了一些意见,希望与你谈一谈,估计一小时够了。我可以走路了,可以到你处来。”
3天后,毛泽东回到北京,当夜即约陈云谈话。
这时,仍有人劝陈云不要向毛泽东谈支持“包产到户”。
陈云说:“我是出于对党对人民负责说这些话,何必患得患失?”
当然,陈云知道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所以在谈话中说得很婉转。
他首先向毛泽东强调了应该发挥农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的重要,指出中国农村的个体经营与合作生产还要并存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他说,为了渡过当前农村的难关,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
陈云举了他自己在家乡调查的情况,说明一旦提高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会有转机。
说到这里,陈云才提及,“包产到户”不妨一试。在他看来,这是在目前非常时期中解决困难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只是听着,并不表态。
陈云回家之后,才过了几小时——翌日清早——便得到消息,毛泽东在他走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泽东说:“‘分田单干’是瓦解农村集体经济,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修正主义,是走哪一条道路的问题。”
消息当即传到陈云那里。陈云听罢,久久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陈云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了几句:“我只是根据家乡调查的结果,觉得个人搞积极性高一点,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说是‘分田单干’,我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
陈云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成为陈云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毛泽东在当天——7月9日下午——召见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
7月
10日下午,毛泽东召见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
7月
11日,毛泽东召见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
毛泽东在这3次谈话中,都明确地表示反对“包产到户”。
毛泽东要陈伯达根据这3次谈话的精神,以中共中央名义,起草《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表明了坚决反对“包产到户”的态度。
这时,作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尚不知道毛泽东的坚决态度,也就是在7月9日和11日,邓子恢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还在大力提倡“包产到户”。
邓子恢说:“认为集体劳动就是一窝蜂,单独干活就是单干,单干就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这是不对的。”
他又说:
“不能把作为田间管理责任制的包产到户认为是单干。”
邓子恢的这些话,后来被称之为“鼓吹单干风”。
再遭冷遇
就在毛泽东跟陈云谈话后个把月——1962年8月6日至8月下旬——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开幕那天,毛泽东发表讲话,提出3个问题,供大会讨论:
一、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存不存在阶级?
二、形势——国内形势是一片黑暗,还是有点光明?
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就没有矛盾了?有些什么矛盾?
会议就毛泽东所提出来的3个问题,展开讨论。毛泽东在中心小组的会议上多次发言,他指出,现在中共党内有着三股风,即“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
所谓“黑暗风”,是指刘少奇、陈云、周恩来等1962年春天对经济好转要“争取快、准备慢”的估计,是对形势估计一片黑暗;
所谓“单干风”,是指陈云、邓子恢等支持“包产到户”;所谓“翻案风”,是指彭德怀等要求对自己的历史重新审查,去除不实之词。
毛泽东发出严厉的警告:“右倾机会主义就是搞修正主义,党内有人搞修正主义。”
毛泽东所批判的三股风之中,有两股跟陈云直接有关,甚至可以说是针对陈云而言的:
那“争取快、准备慢”,谁都知道是出自陈云之口,是陈云在“西楼会议”上提出来的。
毛泽东当时十分赞成陈云的话,曾说过“‘争取快、准备慢’,哪一方面也适用。快了,头一句灵;慢了,后一句灵”。
那支持“包产到户”,算起账来,陈云是头一个,因为他不仅负责主管经济,而且还为此事专门跟毛泽东谈话,企图说服毛泽东。
陈云很明白,这次会议,他成了受批判的“主角”。
陈云到了北戴河之后,托词“腹泻”,要求请假。
陈云写信给邓小平,并转毛泽东,除了要求请假之外,还表示:“7月24日《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草案,我已看过,我完全同意中央作这样一个决定。”
由于陈云表示了拥护毛泽东的决定,毛泽东在会上也就没有点陈云的名。
会后,毛泽东称:“陈云同志的意见是错误的,但他有组织观念,守纪律,是向中央常委陈述的,没有对外宣传,因此在会上没有点名批判。”
从此,陈云又称病不出了。
北戴河的会议,是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作准备。
1962年9月24日至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次会议着重批判了所谓的“单干风”和“翻案风”。
从此,中国急剧地向“左”转,直至爆发了“文革”。
纵观这几年,陈云三起三落:
第一回合,1957年9月,毛泽东经过“反右派运动”,急于发动“大跃进”,便不采纳陈云意见,批判所谓“反冒进”。
第二回合,1958年底,毛泽东的“大炼钢铁”遇麻烦,请陈云帮助降低钢产量指标,并在庐山会议初期赞扬陈云为“良将”。但是庐山会议后期开始“反右倾”,又不采纳陈云意见。于是,陈云称病。
第三回合,1962年初,毛泽东的“大跃进”失败,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在“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恳请陈云出马“调整”。于是,陈云在“西楼会议”上提出调整措施。但是才过了半年多,毛泽东批判“包产到户”,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此,陈云又称病。
如此这般,从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至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短短5年间,陈云三起三落。
透过陈云的起落浮沉,可以清楚看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晴雨寒暑,可以看出中国政治风向的“左”右变化……
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从1962年夏日开始养病闲居,基本上离开了中央最高决策层,一直到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