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读书与写作(3)

作者:刘墉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

本章字节:8100字

了解了这一点,从教育的角度,我建议老师们,在月考时,不要只考刚教过的东西,因为你那样做,会使学生把不考的东西忘掉。相对地,如果你早早告诉学生,前面教过的每次都会考,保证他们记得比较久。


从父母的角度,我要再次强调从生活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法。不但教孩子认字读书这样,如果你常为孩子摄影,从孩子小时候,常常拿以前的照片给他看,譬如五六岁时,给他看两三岁的照片,这样一路看下来,他对童年的记忆也会多得多。


说个我自己的经验。当我女儿大了,愈来愈不会跟我撒娇,连我轻轻拍拍她都要鬼叫,尤其到了叛逆期,常常做成很古怪的样子。但是有一天,我整理她小时候的录像带,她在旁边看,看到小奶娃的时候,我怎么为她洗澡、为她按摩,她大一点,我又怎么抱着她玩耍。从那天开始,我发现女儿跟我又变得比较亲了。为什么?因为那些录像带的画面,唤起了她童年的记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整理旧记事本的时候,发现有好多早年的朋友居然很久没联络了。许多亲兄弟姐妹,长大了各奔东西,变得愈来愈疏远。直到父母亲人死了,在葬礼上重新聚在一起。交谈中往事一件件浮现,往日情怀也一一被唤起,大家才发现有那么多被遗忘的感情与亲情。


人生需要不断重温往事,学问需要温故而知新,能这样,人生才会活得更充实,学问才会做得更实在。


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我把“读”进去,变成“扫”进去;把“强记”改为“潜移”。居然大部分的重点,渐渐自然植入脑海,后来反比那些死背的同学记得牢。


相信你一定早听说,我小时候功课不怎么好,尤其高中,因为高二休学,下一年改教材,使我跟不上。又因为参加许多社团活动,不是编校刊,就是搞社团。还四处参加比赛,总请假,所以年年都两科不及格,幸亏老师高抬贵手,才没留级。甚至一直到毕业前两个月,我参加模拟考,都从来没上过榜。


但是我居然用最后两个月,进入第一志愿——台湾师范大学。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神,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读书方法,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特殊的方法之一,是“浸润法”。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某方面“浸润”或“浸淫”很深。又说某人是“家学渊源”,受到“潜移默化”。这些形容词,讲的都是“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儿子小时候,我在家里的日常用品上,都贴字条,写着“门”“窗”“桌”“椅”“冰箱”“电话”“电灯”……因为他才两岁,我只是贴,并不教他念。


但是,隔不久,我把那些字条揭下来,一张张问他,他居然立刻说出是什么。这就是“浸润法”的效果。


“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我就曾经在刚到美国的时候做实验,每天坐巴士上下学途中,一路盯着路过的招牌看。那时候我的英文烂透了,几乎处处是生字;我先不查字典,看橱窗里的东西,猜它招牌上的字。隔一阵,还不懂,才查字典。


上午查,可能中午就忘了,可是跟着坐巴士又看到,死命想,想不出来,又回家查字典,写在纸条上放进口袋,再记不起的时候,就拿出来瞄一眼。


看一次两次,加上每天上下学一路看。居然没多久,自自然然地背了两百多个生字。一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时最不会记的是礼服店招牌上的uxedo,而且眼前浮现那家礼服店门口的样子。


我发现用这种“浸润法”学到的东西,因为跟生活结合,所以记得特别牢。


我儿子十八岁时跟着我到大陆旅行一个多月,学会了简体字,也是靠这方法。因为我一路指着路边的招牌问他:“这是什么字?”


一次两次三次,你想想,烦不烦?


对!烦!问题是:愈烦印象愈深刻。


刚才我提到总不记得uxedo这个词。你可能觉得奇怪,想我为什么连只有六个字母的词都记不住。


没错!因为我笨!也可能因为我脑袋长得不一样。你要知道有些人天生会“读书”,但不会“用书”;又有些人很聪明、很机灵,却不会读书。


你千万别认为那些不会背单词、不会应付考试的人就笨,他们也可能因为脑袋长得不一样。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早早认识自己的弱点,找出解决的方法,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门,就可能一下突破,甚至比书呆子强十倍。


我很早就发现自己脑袋有“死角”,许多简单的东西,硬是记不住。


于是好像打仗,发现敌人守得太好,我久攻不下,立刻改变战略,由“攻坚”改为“包围”。无论念历史、地理、英文或国文,只要碰上不容易记的东西,我就“跳过”。但在跳过之前,会把那记不住的重点或单词写在课本或参考书的最边上。


正因为在最边上,每次翻书,我的眼睛都会掠过。而且当我读后面几章的时候,一定先快速地把前面几章翻一下,使那些“重点”一次又一次跳进眼睛。


也可以说,我把“读”进去,变成“扫”进去;把“强记”改为“潜移”。居然大部分的重点,渐渐自然植入脑海,后来反比那些死背的同学记得牢。


为什么?


因为那就像我看街边的招牌,不断闪过,不断闪过,仿佛在底片上“重复曝光”,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写文章与拍电影


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作家,都是用这样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写的方式,完成不朽的作品。


从小到大,你一定写过不少游记和参观报告吧?


你有没有觉得难写?


你可能觉得难,甚至觉得比一般作文还难。原因是你游完一个风景名胜,参观完一个博物馆或工厂之后,心里留下太多记忆。于是你的心乱了,不知那千头万绪应该从何理起。


如果真这样,我教你个方法,就会简单多了。


写这类文章,首先你要决定观看的角度。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神,从天上俯瞰众生,因为你无所不知,所以能很整体地介绍。譬如你写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可以这么说:


闻名世界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位于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第五大道和八十二街交界的位置。在这个一八七○年筹建,而今总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远东、近东、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绘画、雕塑、摄影、服饰、家具、乐器等,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品三百多万件……


你好像无所不知,把大都会美术馆从过去到现在,从占地到收藏,一五一十地写出来,让人一看,就对那里有了整体的认识。


只是这种把自己当作神,好像由天上俯瞰的写法比较难。因为你要无所不知,也就是在写之前先得搜集许多资料,先把它们消化了,再很有技巧地编织在一块儿。


如果你今天走马观花能观完大都会美术馆,手上什么资料都没有,老师立刻要你写,你怎可能写得好呢?


所以今天我为你介绍的是另一种写法——


你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你变回平凡人,由“从空中俯瞰”变成由“地上走进去”,那不正是你参观时的情况吗?


你既然走马观花,只是逛了一圈,现在就回想一遍,再走马观花一次吧!于是你可以写:


经过中央公园一片浓郁的树林和草地,远远看到大都会美术馆,还以为那是个白色的宫殿。走上几十级宽广的石阶,进入高大的正厅,看到的是各国的游客、四面的石雕与一大瓶一大瓶的鲜花。我们跟着导游进入埃及部门,看到神秘的木乃伊、石棺和上面千奇百怪的文字。还进入一个有透明屋顶的大厅,在一圈水池的围绕下,中间有个高大的古埃及神殿。我和同学都丢硬币到水池中,许了愿,希望以后还能到此一游……


多轻松!你什么资料也不必有,不是就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游记了吗?而且因为你顺着“真实的回忆”写,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哪里还会不知如何下笔呢?


请不要说这样写像记“流水账”,不高明。你要知道,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作家,都是用这样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写的方式,完成不朽的作品。


不信,举两个例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你读过了吧!


让我们看看其中第二段(翻成白话):


船轻轻地摇动前进,风飘飘地吹动衣衫。我向行人问路,真恨晨光不够亮。终于看见我家的大门和屋角,我兴奋地往前奔跑。童仆出来欢迎,小孩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小径长了野草,所幸松菊依然茂盛。我牵着孩子进屋,已经有酒盈樽。我一边斟酒小酌,一边高兴地看园中的老树。靠着南窗觉得十分快意,就算地方小倒也安然自足。园中太阳下的树影不断移动,十分有趣;门关着,虽少访客,却别有一种悠然。接着我拿手杖走进园子散步,不时抬头远望。只见云自在地浮出山谷,小鸟飞累了一一回家。夕阳渐渐暗暗沉落,我还抚摸着孤松舍不得进屋……


回头细细想一遍,你是不是几乎可以画个连环图,把那些画面串起来?


太容易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呈直线发展——先坐船,再于晨光中赶路、问路,见家门、进门、喝酒,坐下来休息,东看看西看看。而后走进院子遛遛,看天空、白云、飞鸟,接着天暗了……


这段文章不是正好写了陶渊明回家的那一天吗?他没形容路有多远、家在哪里,也没写他家有多大、多少人,甚至写了童仆、稚子,却没写他太太,但是读起来却多么生动啊!


我们再看同样是陶渊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记》。


他也用了同样“一路下去”的“单线”写法——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