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托克维尔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9
|本章字节:8896字
反之,只要是可以削弱和贬低心灵的事物,都足以破坏心灵处理从最小到最大的一切事情的能力,使它任何事情都做不成。因此,最关键的是让心灵处于有力而强大的状态,并可能随时以这种状态为肉体服务。
假如,有人的目的只是追求物质财富,那么我们可以相信:他的生产物质财富的才能将逐渐丧失,最终会跟兽类一样,既无鉴别物质财富的能力又不会使物质财富的生产发展。第十七章 为什么在平等和怀疑盛行时期应当把人的行动目标放长远一些在宗教信仰的影响非常强大的时期,人生的最终目标被人们放在来世。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自然而然地,或者说心甘情愿地习惯于凝视着一个固定不动的目标,一连多年,并不停地努力奔向这个目标;在随心所欲的前进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抑制许多转瞬即逝的小小欲望,而满足于自我心中的那个伟大而永恒的志望。就算是这些人在忙于现世的事情,这种习惯同样也在指导他们的行动。在现世的一切行动中,他们愿意为自己定出一个明确的总目标,并愿意尽他们的最大努力直奔这个目标。他们有总的规划,并孜孜不倦地终生去追求,而不会天天改换目标,以追求新的志趣。
正因此,笃信宗教的人民能够经常完成目标长远的事业。人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在追求来世的幸福的同时,也掌握了获得现世幸福的重大秘密。
宗教使人养成了待人处世都考虑来世的习惯。从这一点而言,宗教对现世幸福的促建作用并不亚于其对来世幸福的这种作用。这也是宗教的主要政治作用之一。
然而,随着信仰之光的暗淡,人们目光逐渐变得短浅,最后让人觉得自己的行动目标每天都摆在眼前。
人们一旦习惯于不再考虑死后将是怎么样,便会轻易对未来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是最适合人类的某些本性的。人们一旦不习惯于把自己主要的希望置于长远的目标,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想尽快实现眼前的一些小欲望;当他们对永生表示失望后,他们急于追求现世幸福的样子,就仿佛他们真的只能活一天了一样。
因此,在怀疑盛行的时代,最可怕的便是人们不断地受日常偶发的欲念的驱使,抛弃那些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长远目标,而不愿意再去做那些长期的、稳妥的和伟大的事业。
处于这种状态的民族,如果有一天它的社会情况民主化了,则上述危险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当广泛的竞争为所有人敞开大门,每个人都在不断设法改变自己地位的人,财富在民主的动乱当中一瞬间就可以失散或积聚时,人们的头脑便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幻想,想到突然发财,想到得失俱易的巨额财富等。社会情况的这种不稳定性,又不断加剧了人们欲望的易变性。由于命运的这种变化莫测,人们便只顾眼前了。于是,现在掩盖了未来,人们也不再想了明天。
在由于不幸的巧合而使民主制度和不信教的思想同时风行于一个国家时,哲学家和执政者要做的大事便是应当不断地号召人们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的行动目标。
道德家们在潜心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精神时,应当学会保护这种精神。
他们应当不断努力,向同时代的人指出,就算在动荡连绵的条件下,人们也可以规划并实施长期的事业,而且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他们还应当让同时代的人明白,虽然人类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变,但人们可以用来促进现世繁荣的方法仍未改变。不管是不是民主国家,人们要使渴望幸福的共同激情得到满足,只有抗拒眼前的许许多多的个别小欲望。
执政者的任务也是非常明确的。
无论在什么时代,领导国家的人都必须高瞻远瞩,特别是在民主和怀疑盛行的时代,更是应当如此。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照此做了之后,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实例使人们学会处理私事的方法,而且可以使国运昌盛。更重要的是,执政者在为政当中,必须尽一切力量排除没有长远打算的侥幸心理。
在贵族制时代,因为整个制度和舆论已使人们积久成习,只会循规蹈矩,慢慢腾腾前进,所以侍臣的无功受禄和突然得宠,只能在贵族国家里产生短暂的影响。
但是,由于在民主国家,人民只顾着忙自己的私事根本不关心这些事,假使出现这样的事情,便会产生极大的恶果。因此,在怀疑主义和平等同时盛行的时代,首先应当防止君主或人民的随心所欲,使人尽其才。不能让那些野心家轻易地登上高位,应当使每一次晋升都是本人努力的结果,使任何目标都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达到。
政府应当努力使人们恢复对未来的憧憬,这已经不能指望由宗教和社会情况来恢复,而要以实际行动来教导公民,让他们知道财富、名誉和权力等,都是靠劳动取得的,明白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就,必须订立长远的目标,而凡是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都是持久的。
当人们习惯于预见目前应做的事情的长远发展,并仔细规划工作的时候,就永远不再会使自己的思想被现实生活束缚,而是能随时冲破限制,往远处看。
因此,假使人民习惯于在现世便考虑未来,则用不着指示他们,他们就会自动去接近宗教信仰。
由此可见,使人们不经过宗教而能达到指定目标的办法,大概就是我们今天仅有的,通过漫长而弯曲的道路让人类建立起信念的办法。第十八章 为什么美国人认为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高尚的在没有世袭财产的民主国家里,人们都依靠劳动生活,有的依靠劳动的积蓄,有的依靠也是劳动者的父母而生活。因为劳动是每个人人生必要的、自然的和正常的条件,所以有关劳动的观点从四面八方进入人们的思想。
在这样的国家里,舆论不反对劳动,都赞成劳动,劳动不但不下贱,反而非常光荣。比如在美国,每个富人都认为,正是因为有舆论支持,他们才可以用自己的余暇去尽某些应尽的公共义务。如果他们一生只为自己度过,死后将会声名狼藉。许多美国的富人,为了逃避这种劳动义务而逃到欧洲。在欧洲,他们寻找到了仍把清闲自在视为光荣的贵族社会的残余。
平等不仅恢复了劳动观点的名誉,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靠劳动牟利的观点。
在贵族社会,其实人们并不是轻视一切劳动,而只是轻视牟利的劳动。如果劳动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或者只是为了修德时,劳动依然是光荣的。但是,在贵族制社会,这些为荣誉而劳动的人往往同时趋利,他们只是会把这两种愿望藏在内心不向外表露。他们伪装得非常好,并且他们容易隐瞒,他人完全看不出两种愿望是相结合的。在贵族制国家,几乎所有官员都在要求为国家服务的同时表示放弃利益的。在他们看来,薪俸是小事。他们对此并不斤斤计较,并且常摆出一副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的姿态。
因此,牟利的观念仍然和劳动的观念有所不同。虽然在事实上这两个观念有时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思想上它们还是分开的。
相反,在民主时代,这两个观念总是昭然联结在一起的。由于每个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每个人的财富都为数不多并且时时在改变,他们都需要多增加自己的财富,同时为子女多积点财富,所以他们都清楚:自己的劳动,就算不全是为了牟利,但至少也有部分是为了牟利。甚至于那些主要为追求名誉而劳动的人,也必须得承认自己的作为并不只是为名而已,并且不论愿意与否,他们总是把求生的愿望混进求名的愿望中去。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劳动是人生光荣的必然条件,而贵族因为接受薪俸而承认劳动纵使不是全部为利,至少也是部分为利,则存在于贵族制社会中的那种职业之间的鸿沟便将消失。虽然各行各业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一相同点即是:每一个行业都是为了赚钱而付出劳动的。每个人都领取的工资或薪金让彼此具有了相同的外貌。
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美国人对于各种职业的看法。
在美国,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觉得自己是在劳动,而且看到周围的人无不劳动,所以他们决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不会因想到自己领取工资而觉得低下,因为就算是美国总统也是为了领取薪俸而劳动的。总统是因发号施令而得报酬,而同他们为服从命令而得报酬没有本质不同。
在美国,各种职业从无高低之分,都是比较辛苦的,也是比较容易赚钱的。所有的正当职业都是高尚的。第十九章 什么东西使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从事实业在民主国家中,我认为农业或许是进步得最慢的有用技术。有人甚至常说农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为好像其他行业都是在跑步前进。
但是,由平等所带来的几乎一切爱好和习惯,却自然而然地在引导人们去从事工商业。
假设有一个聪明、能干、小康、自由并且充满希望的人。从能过上非常安逸舒适的生活上而言,他还很穷;但从无须担心缺吃少穿上而言,他又是够富裕的。他总是在想办法来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他已经尝到了物质享受的好处,而摆在他的眼前的还有其他许多享受的好处。他开始努力追求这些爱好,并增加用来满足这些爱好的手段。然而,人生是如此短促,时间是如此有限,他应当怎么办呢?
种地,可以让他的努力得到一定的成果,但是不仅得来得太慢,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且只能是逐渐地富裕起来。农业只适于已家财万贯的富人或只求糊口的穷人。我们假设的那个人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卖了土地,离开家乡,去另谋一种虽有风险但可赚钱的行业。
在民主社会,这样的人非常多,随着身份平等的日益普及,其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因此,民主制度不仅让劳动者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还促使人们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同时,民主制度也使得人们不爱从事农业生产,而把人们引向工商业。1这种精神甚至也见于最富有的公民。
1有人屡次指出工商业者过分爱好物质享受,并因此谴责工商业。我认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本末倒置了。并不是工商业启示人们爱好物质享受,而是因为人们指望在工商业中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更加充分和迅速的满足,也就是说是这种爱好把人们带进了工商业。如果说工商业加强了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那只是因为人们从事工商业的时间越久,他们的欲望也就越强,他们越是努力满足欲望,欲望就越是提高。使人喜欢在现世享福的一切原因,都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平等就是这些原因之一。平等对于商业的促进,并不是采取直接使人产生经商爱好的办法,而是采取间接加强和培养人爱好幸福生活的办法。
在民主国家,无论一个人是如何富有,也差不多总是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财富,因为他认为自己仍不如前人富,更害怕子孙不如他富。因此,民主国家的大部分富人不断地想办法发财,他们认为致富的最快和最有效的办法是工商业,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工商业。在这一点上,一贫如洗的穷人的本能同他们的本能一样,说得更准确些,他们也受最迫切的需求的支配,当然这种需求不同于穷人的那种希望温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