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际孤鸿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5
|本章字节:4392字
历史短暂的民族就一定能轻装上阵吗?历史悠长的民族就一定会老态龙钟吗?关键还是心态。
当人们开始讲历史的时候,历史就不再是历史了。
我始终持有如上观点,因为一旦要讲述某件事情,总难免掺杂个人色彩,甚至因为史料缺失、记录有误,以至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貌似说得津津有味,讲得头头是道,细细一琢磨,竟然有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废话连篇而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有些虚幻。所谓的“以史为镜”,那也只是照照模样而已。往后的路该怎么走,是万万无法从历史中搬出某种模式来的。
不过要说历史无用就有点愣头青了。这好比人总喜欢回忆曾经的过往,无论爱情亲情友情宠物情,好事坏事囧事雷人事,无论是真的发生过,还是记性不好搞错了,起码,人在回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确活过。只不过,有些人活得轻松点,因为他虽然回忆却始终目视前方。有些人活得就累了点,因为他总是回忆,甚至活在回忆里。把这种情结抬高到国家和民族的范畴也是差不多的。
历史短暂的民族就一定能轻装上阵吗?历史悠长的民族就一定会老态龙钟吗?
关键还是心态。
话说回到东周,先秦史料的缺失实在是拜了始皇帝焚书运动所赐。另外自古君王的读书习惯不太好,看的时候拿支笔划出个重点来倒也没什么,可就有些人喜欢改书,简单说两个字“篡改”。自己改改相对还好些,上升为国家重点工程就不一样了。史上最出彩的一次名为保护实为毁坏的篡改活动就是大清朝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据说毁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乾隆爷发话搞运动,牵头干活的是纪昀,也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
我没纪大烟袋那副好牙口,虽然三十未满,现在吃东西竟也常常塞牙。家常不唠,说到“吃”,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把“吃”放在第一位。诸位看客应该不乏北漂、外漂之人,背井离乡就是为了能混口好饭吃吃。独在异乡为异客,一群人在异乡也还是异客,毕竟暂住证始终是要办的。转念一想,本书网络连载的原名是《东周列国大白话》,出版时改为现名《东周列国那锅粥》,终究也没逃出个“吃”字。
掐指算来,本人暂住他乡,4年读书4年工作,一晃8个年头矣。有多少人能在毕业4年后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呢?牛人还是有的,可惜不是我。2008年6月某日,股票亏得腰斩腰斩再腰斩的我郁闷之极。都说亏本事常有,投资须谨慎,转念一想,赚什么钱可以无本万利呢?刷地一下眼前一亮,“可以写书嘛!”
自古文人不沾铜臭,起码表面如此。既然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80后有所偏见,我就破罐子破摔,对写书的初衷直言不讳了。孔方兄还是多点好。不过,写着写着,慢慢地明白一句总被人提醒的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想,这话好像老师和家长都说过,再想想,看来写书也不是空手套白狼的事儿,除了费点脑细胞,之前读书生涯交的学费杂费xx费可都算是前期投资了。不禁又想起了一个被唾弃已久的词儿“价值投资”。不得不“嗯”一下,点点头,还的确如此。
既然网络已经开始连载,挖了一个大坑就跑实在不是我的风格,在不少顶贴的网友们不懈鼓励、大力支持下,我终于放弃了“挥刀自宫”的想法,继续写啊写,发啊发。虽也断断续续,终于还是过了20万字的大关,可以成书了。与凤凰的签约一切顺利,要是早几日看到论坛留言,估计还能再早点出版。不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从网络照进纸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已经万幸万幸万万幸了。
可能是因为立意不那么高大,志向不那么宏远,我总觉得诸位看了书后能记住些人名,知道个大概,笑呵呵图个乐就挺好。现如今的人们白天上班太累,晚上上床也不轻松,闲时能端本书翻翻已然不错,要是能在幽默的语言中感悟出点东西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很满足了。反正大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专家,具体怎么回事就还是请专家开个门诊,讲经布道吧。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发泄。在下申明,我不是发泄,因为拿发泄出来的东西给别人看有点忒不尊重人,拿来卖钱就更加不像话了。本书新鲜出炉的草稿先在网上传播,其后左改右改,落实史实,调整段落,第一部20万字好不容易终于在2009年五一劳动节前交稿。
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是首闹东周的郑庄公、首霸东周的齐桓公、称霸失意的宋襄公等等角色,交代了一些神话故事、夏商旧事、西周往事,除了忠肝义胆、智慧美貌之外,还有数不尽的阴谋阳谋、篡权夺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妻妾争宠、臣子叛逆。顺道点了些现实百态,赞者有之,贬者有之,喜者有之,怒者有之,令网友感慨本人码的字到底还是不是在讲历史了。草根说史,插科打诨,时而历史,时而现实,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回到开头说的,为读历史而读历史着实有些乏味。所以,小可不才就熬制出自家的一锅冬(东)瓜粥(周)来,合您胃口,你就多喝几碗,不合胃口,您尽管走好您的路。
说话间,厨房的粥都快糊了。
天际孤鸿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