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法光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1:07
|本章字节:7872字
丽娜满含鄙夷地笑着说:“我敬佩那些为了正义而不要命的男人和为了真正的爱情而勇敢吃醋的女人。”
那家伙被揶得说不出话来,尴尬地笑着。
周文静淡淡一笑,豪爽地向他举起杯:“来,让我们一起为见义勇为的男人和为爱情勇敢吃醋的女人干杯!”
那家伙很绅士地朝周文静和丽娜举起杯子,眼中充满了佩服:“这杯酒代表我对两位女士的敬意。”说完一口喝干。
周文静和姑娘们从迪厅出来已经是深夜了。此时的大街上,车少人稀,沉静空旷,两侧高楼上的霓虹将整个街道辉映得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姑娘们略显醉态,她们手挽着手,晃晃悠悠地往前走去。丽娜走在最前边,一边走一边高声唱着:
我爱你,爱着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她的歌声引来了路人惊奇的目光。众姑娘无拘无束地大声嬉笑着。丽娜也笑得唱不下去了……
这时,迎面开来一辆轿车。喝多了酒的丽娜奔过去对着轿车打手势:“绕,绕,绕过去……”
轿车停下,周志钢从车上下来,厉声喝道:“丽娜!”
丽娜吓了一跳,慌忙用手遮挡着刺眼的灯光想看清对方。
周志钢没好气地对丽娜吼道:“看什么?”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周文静吃了一惊。一个姑娘附在周文静耳旁悄声说:“是你爸。”大家都站住了。丽娜回头向大家做了个鬼脸走回了人群。周文静走过去不好意思地说:“爸……你怎么来了?”
周志钢的语气中充满了责备和疼爱:“你还好意思问,你看看你们一个个像什么样子?!”
周文静忙说:“爸,你别生气,我们不是正要回去嘛!”
周志钢生气地关上了车门。丽娜忙来到车前,亲热地说:“周伯伯,您慢走。”周志钢责怪地瞪了她一眼,开车走了。
姑娘又笑成一团……
市红会一间会议室里,梁主任正在主持着记者对郑海涛一家的采访。郑海涛是小芳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记者们有的举着话筒,有的摆弄着摄像机。梁主任将郑海涛一家三口向记者作了介绍之后,记者随即围了上来。闪光灯不停地闪烁。
一名中年男记者问郑海涛:“请问你现在想的是什么?”
郑海涛想了想:“能为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我感到很光荣。万分之一的几率,竟能和患者配上,很幸运。真诚地祝愿我的造血干细胞能使患者获得新生!”
一位女记者采访郑海涛的妻子:“作为捐献者的妻子,你支持你丈夫的这一义举吗?”
“支持。”郑海涛的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女记者又将话筒对着郑海涛的母亲:“请问,老人家,你呢?”
“我也支持我儿子捐献骨髓。”
中年男记者来到梁主任身边:“请问梁主任,患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患者的身体正处于接受移植的最佳状态,如果郑海涛同志的‘高分’没有问题,患者马上就可以进舱,做移植前的准备。”梁主任回答说。
“请问‘高分’指的是什么?”中年记者接着问。
“‘高分’是医学方面对dna进行分析的一个专业名词。志愿者通过了‘高分’,便可以为患者捐赠造血干细胞了。”梁主任解释说。
采访结束后,一位红会工作人员将郑海涛带到化验室抽血进行“高分”。
下午,红会的工作人员马琳带着郑海涛和他的母亲、妻子去一家医院给郑海涛作体检,在走廊门口被门卫拦住了。门卫以为他们是来探视病人的死活不让进。
马琳没有办法只好掏出手机,给梁主任打了个电话。
这时,郑海涛的妻子急了,她一把拉起郑海涛的手说:“走,咱不献了!没想到办好事还得受刁难。”
马琳忙小声地劝道:“别急别急,这些人都是死脑袋,别跟他们一般见识。我已经给我们红会的梁主任打过电话了。梁主任正和院长联系,一会儿就会有人来帮我们的。”
郑海涛也劝妻子说:“算了算了,别搭理他们!”
这时,一名护士跑过来在门卫的耳边说了几句。门卫又冷眼看了他们一眼,才很不情愿地将门拉开了。
马琳领着三人正要进去,门卫喊道:“慌啥哩!你以为这是你们家?”随后从门卫室里拿出几个塑料鞋套递向马琳,“套上!”
马琳不敢怠慢,强忍着心中的不快,一边说谢谢一边让郑海涛三人穿上塑料鞋套。
来到b超室,马琳将手续单递给医生。医生接过手续单,让郑海涛躺在床上,撩起衣服,开始为他检查。
医生习惯性地问郑海涛:“你得的是什么病?”
郑海涛说:“我没病啊。”
医生的手停了下来,诧异地问:“你没病跑这来干啥?”
站在一旁的马琳忙帮着解释:“他是红会的志愿者,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
医生恍然大悟地说:“噢,那我得给你好好检查一下。”
不大一会儿,医生检查完了,他将郑海涛的衣服放下,说:“好了,下来吧。”
郑海涛从床上下来,问:“大夫,怎么样?”
医生别有意味地说:“不好意思,你只好捐了。”
郑海涛觉得有弦外之音,忙问:“怎么,捐造血干细胞有危险?”
医生眼不眨地摆弄着机器:“你自己还不知道哇?”说完,填写了一份《诊断报告书》递给郑海涛,“好了,你们可以走了。”
郑海涛一家三口用疑惑的目光看了一眼医生。郑海涛拿着《诊断报告书》和母亲、妻子出了b超室。
几天后,郑海涛的体检结果出来了:27个位点全部对上了。梁主任和红会全体人员听说之后都很兴奋。很快,京都市的主要报纸和电视台都对郑海涛的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
这天,红会将郑海涛一家请到了红会会客室,看他们是否作出了捐献的最后决定。等郑海涛一家三口在沙发上坐下,马琳亲切地征求着他们的意见:“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
那天体检时医生对郑海涛说的话,让郑海涛的妻子产生了疑虑,于是,她担心地问:“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马琳忙解释说:“这个问题请你放心。不会的,一般是不会的。国外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琳的话并没有能够打消郑海涛妻子的顾虑,在这个问题上她的观点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接着问道:“我知道一般没有问题,可要是万一呢?要是真出了问题怎么办?
”这时,马琳的手机响了,马琳说声:“请稍等。”说完,拿着手机走了出去。
郑海涛见妻子疑神疑鬼地不愿意让他捐献,便嚷道:“你烦不烦呀你?都到这时候了,你还犹豫什么?”
妻子不服气地说:“那要是有问题怎么办?”
郑海涛急了,他生气地望着妻子,说:“哎,这所有的人都没有问题,到我这儿就有问题了?当初报名的时候你们可都是同意的!”。
他刚说完,母亲便不紧不慢地说了句:“孩子,小心无大错。”
郑海涛见自己处于孤立境地,忙换了语气:“你看看人家红会的,他们不也是为了工作?为了公益事业?这么长时间了,人家跑前跑后的,又是给咱体检又是给咱化验,啥工作都做好了,单等给病人移植了,到了这种关节眼上,你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让人家为难吗?你们好意思吗?——别说了,我的身体我说了算!”说完,他拿起面前的笔飞快地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很快,马琳打完电话走了进来。郑海涛拿起《同意书》指给马琳看:“你看名字签这儿行不行?”
马琳看了看,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你们都想好了?”
郑海涛抢着说:“想好了,都想好了。”
郑海涛的母亲和妻子都绷着脸没有说话。
马琳送走郑海涛一家后,便拿着《同意书》进了梁主任办公室。梁主任看过《同意书》,对马琳说:“马上通知医院立即准备。
快接受骨髓移植了,小芳的心情也变得不能平静了。夜已经很深了,小芳还是睡不着,她披上衣服来到窗前推开了窗户。这是个初夏的夜晚,清爽的微风像一只伸进窗子里的温软的手,轻轻地抚弄着她的脸颊,梳理着她的头发。她的父亲过早地去世了,是母亲将她拉扯了这么大。这些年,母亲生活得很不容易。现在,为了给她治病,更是操碎了心。她也不知母亲在背后哭过多少次了……母亲不认字,可自从她患上了这种病后,就连不认识字的母亲都能看懂医院出的费用清单了……还有哥哥、嫂子、国有伯伯、赵二叔、刘可为大哥……他们一直在想办法为她治病,为她凑钱。他们并不富裕,他们甚至已经欠了不少的外债……她抬头望去,只见一轮满月正悬挂在繁星闪烁的夜空,皎洁的月辉带着丝丝凉意洒在她的身上。
这让她想起了村外悬崖上的一帘瀑布,想起了瀑布下面的那片清潭,传说,那里生长着一种红色的螃蟹,听老年人说,早些年还有人从潭里抓到过,小时候,她和小伙伴们常到这里来玩,但一次也没有见到过那种红色的螃蟹。现在,她的那些小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她现在很想念他们,也很怀念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她渴望能早日回到他们身边……
小芳在窗前站了很久很久,直到护士过来劝她睡觉,并帮她关上窗户,她才又躺到了床上。
然而她还是睡不着,她躺了一会儿,便又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伏在桌子上给母亲写起了信。她想在信中表达对一直关注她的病情、盼望她早日康复的亲人和乡亲们的思念之情和感谢之意。
她的这封信写了许多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