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非熊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2
|本章字节:9718字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讲
1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所作。刘十九身份不详,十九是他的排行。唐人喜欢以排行称呼好友。
2绿蚁: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酒面有绿色的浮渣,其细如蚁,故称“绿蚁”。醅(pēi):没滤过的酒。唐代虽然已有烧酒蒸馏技术,可以酿造高度白酒,但主流的酒仍是低度米酒,米酒以新酒为佳。
3无:表示疑问的语助词。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小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柳宗元是王叔文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当王叔文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之后,改革派纷纷落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此不断向朝中大臣们写信求情,但人们嫉妒他的才干,没人愿意帮他。十年之后,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柳州即今天的广西柳州,在唐代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瘴疠之地。同为改革派的刘禹锡当时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即今天的贵州遵义,在唐人的眼里是一个猿猴居住之地,境况远远不如柳州。柳宗元怜惜刘禹锡母亲年迈,便请求和刘禹锡对调。恰恰朝中也有为刘禹锡说情的人,于是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然就任柳州。柳宗元在柳州颇有德政,在他去世之后,柳州百姓为他建祠祭祀,香火不绝。
在中国思想史上,柳宗元以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而著称,他的著名论文《天对》认为物质性的所谓元气才是天地的本源。在文学上,柳宗元和韩愈一起提倡古代的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繁丽的骈文,被后人推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亦长于写诗,文论家司空图有一句极著名的文学评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这句话就是评论柳宗元的诗歌的。
注讲
1这首诗描写江畔大雪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位老人孤独地垂钓。这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但细品之下可以体会出诗人在百般挫折与举世的非难之下仍然不屈不挠的坚守之情。这首诗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后世很多江雪题材的绘画就是从这首诗里获得灵感的。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
注讲
1这首诗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一位曹姓侍御史路过与柳州相距不远的象县,寄诗给柳宗元,柳宗元以此诗作答。酬:酬答。曹侍御:一位曹姓侍御史,具体情况不详。象县:唐岭南道柳州象县,今广西象县。
2破额山:象县沿江的一座山名。碧玉流:形容江水清澈。骚人:指曹侍御。木兰舟:舟船的雅称。南朝梁人任昉《述异记》载,浔阳江中有一座木兰洲,洲中多生木兰树,这里的木兰树原本是吴王阖闾为了修建宫殿而栽种的。鲁班曾以木兰树作舟,这只木兰舟至今仍在木兰洲中。另,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六载,汉昭帝终日在水上游宴,土人进贡了一只巨槽,汉昭帝认为桂楫松舟尚嫌粗重,何况这只巨槽。于是,他命人以文梓为船,木兰为桨,于船头雕刻飞鸾翔鹢,乘此船随风轻漾,彻夜忘归。木兰船或木兰舟是诗歌习语,在唐代以后常常成为诗人笔下舟船的代称。
曾驻舟于碧玉流中,从柳州象县而想“破额山前”,所以说“遥驻”。
3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诗人称自己在春风之中有无限心事想要诉说,想要采摘花相赠知音,却没有这种自由。当时,柳宗元因被保守派打击而遭贬官外放,若继续声言政治理想则会触犯朝廷忌讳,故而有言辞动辄得咎之感。(pin):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
名句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
自柳宗元之后,“采花”便因为这句诗而有了“投身政治”的比喻义。陈寅恪曾反用其意,以“春风无限潇湘意,不采花便自由”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超然物外、醉心学术的心迹。
赠去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人小传
崔郊,生卒年不详,史料上只说他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名秀才。在唐代初年,秀才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但不久之后便废除了秀才这一科。此后“秀才”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人们仍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称作秀才。唐代惯例,将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的人称作进士或举进士,通称秀才,对参加进士考试而考中的人称作进士第或前进士,称谓全与后世不同。在崔郊生活的时代,秀才科已经废除,所以从秀才这个称谓推测,崔郊应该是一名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曾及第的书生。
关于崔郊的生平事迹,史料上仅有一条记载,说他曾经寓居在襄州(今襄樊)姑母家,姑母家有一名婢女,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生爱恋,没想到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di)。崔郊对这名婢女念念不忘,但身份悬隔,无法互通音信。终于在一个寒食节,在大家纷纷出门踏青的时候,崔郊在于的府邸之外等到了外出的恋人,崔郊以一首七绝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后来读到此诗,感慨万千,既感动于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情意,又很欣赏崔郊的才华,便召来崔郊,请他将婢女领回,并以万贯钱财相赠,这件事于是传为唐代诗坛中一段感人的佳话。崔郊在《全唐诗》当中仅存诗一首,就是这首以真实爱情为背景的《赠去婢》。崔郊是仅仅因为一首诗,一个故事,而在唐代诗歌史上留下美丽一笔的人。
注讲
1赠去婢:诗歌背景见“诗人小传”。
2绿珠:历史上的著名美女,这里代指那名婢女。绿珠本姓梁,在西晋太康年间,石崇任交趾采访使,途经博白,以十斛珍珠买绿珠为妾,在当时被传为奇谈。石崇回到洛阳之后,修建了那座历史上极著名的金谷园,石崇于园中作诗以歌咏明妃,绿珠为之配舞,更传为一时佳话。石崇每有贵客,必以绿珠侑酒,绿珠之美便转眼间名闻皇都。后来发生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失势。依附于司马伦的孙秀一直暗慕绿珠,趁此良机便派人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把全家歌伎数十人一并唤出,任凭使者挑选,却独独不让绿珠。孙秀大怒,劝说司马伦诛杀石崇。当司马伦的士兵出现在金谷园门口的时候,石崇对绿珠叹道:“我这是因你获罪。”绿珠流泪道:“愿效死于君前”,随即坠楼自尽。历代诗人吟咏绿珠者甚多,崔郊这里以绿珠代指恋人,很切合恋人的身份。
3萧郎:崔郊自谓。传说春秋时代有萧史擅长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夫妇二人一同修仙,终于乘鸾引凤,升天而去。后人以萧郎代指年轻俊逸的男子或女子的如意郎君。
名句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诗人小传
裴潾,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以忠信道义著称。裴潾的文学成就并不很高,不过他曾经主持编修过一部30卷篇幅的《大和通选》,意在延续著名的《昭明文选》,但该书甫一修成便饱受非议,时人议论裴潾编选失当,这部文集很快因此而湮灭无闻。裴潾亦不以诗歌著称,只有这首《白牡丹》堪称佳作。
注讲
1诗题一作《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给事不详何人。唐人对牡丹充满狂热,如刘禹锡诗中描绘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因为这份狂热,上品牡丹在唐代可以卖出天价,甚至有侯王之家因为爱牡丹、买牡丹而破产。牡丹以黄色与紫色为贵,白牡丹并不被时人所重。
2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横贯南北的朱雀门大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长安豪贵云集争赏。
3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描写白牡丹如同洁白晶莹的玉盘一般在月色下孤独盛开,因高洁而无人赏识,由此反衬出“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的庸俗可厌。玉盘承露:汉武帝曾铸造金铜仙人,仙人的手里托着一个盘子,叫做承露盘,用来承接露水,以供炼制仙丹。“看”,读作kān。
名句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遣悲怀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诗人小传
元稹(779—831),字微之,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元稹9岁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5岁时明经及第,28岁时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元稹有一次离京公干,归途中在驿站住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大影响前程的事情。元稹在住宿的时候率先占了正房,这本来符合朝廷的规定,没想到太监仇士良半夜也来这里住宿,要元稹让出正房。当时的太监群体很有权势,仇士良更是一众太监的首领。纵观仇士良的一生,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几乎无人可以撄其锋芒。在和元稹发生龃龉的时候,仇士良虽然大恶之迹未彰,但已经目中无人,骄纵跋扈得很。元稹依据朝廷规定,不肯让出正房,仇士良恼羞成怒,痛殴元稹,打伤了元稹的脸。事情上报朝廷之后,唐宪宗偏袒仇士良,宰相也认为元稹年纪不大却乱树官威,有失大臣体统,将他贬官外放。幸而元稹的诗写得很好,朝廷里的乐师和妃嫔们都爱读他的诗,认为他是才子;唐宪宗也喜爱元稹的诗,终于还是把他调回了朝廷。回朝之后,元稹屡屡升迁,甚至做到了宰相,但他素来举止轻浮,缺乏威信,大臣和百姓们都不服他,因此没过多久他就卸任改做节度使了,最后死于节度使的任上。
元稹和白居易交情最好,又有一致的诗歌主张,世人将他们并称“元白”。论到新乐府的创作,元稹的成就不及白居易。但元稹的悼亡诗(共三首)堪称独步古今,向来受人称赏。编纂《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作品,如此看来,元稹和妻子应当是琴瑟好合、如胶似漆才对,然而考察元稹的一生,却始终让人感到他对男女之事不免轻薄。他写《会真记》记述自己始乱终弃的初恋,后人据此改编为《西厢记》,主人公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陈寅恪讥讽元稹“巧婚”“巧宦”,这与悼亡诗里那个痴情丈夫的形象实在大相径庭。元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确很难说清。
注讲
1这首诗是元稹著名的悼亡之作,共有三首。悼亡诗在传统诗歌中专指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歌。元稹所悼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韦丛,诗歌作于韦丛去世的当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20岁时嫁给元稹。元稹其时尚未发迹,娶韦丛颇有政治投机的意味;韦丛自豪门下嫁元稹,在婚后的艰难处境中淡然自若,无怨无悔,却不幸在七年之后早逝。从元稹这一组悼亡诗的语气来看,二人的感情似乎至诚至坚,然而考察史料,就在韦丛辞世之前卧病在床的时候,元稹正以赴成都公干为名,秘密寻访著名乐伎、女诗人薛涛,地方官得知此情之后,安排薛涛去侍奉元稹。待元稹辞别薛涛,回到长安之后,又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诗句思念薛涛,这不由得使读者对他悼亡诗的真诚抱有几分怀疑。
名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