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控制思维,激发内心正能量(4)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5

|

本章字节:11708字

有些人天生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声音来激发别人的情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弗里德曼作过一个实验,结果显示这样的人往往被认为极富魅力。这些人能够使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他们一样的热情以及能量,经常能够使某种情绪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如此,整个屋子的人都感到活力四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情绪。像这样有魅力的人,他们超越了一般的劝导这个环节,直接引人感受而不是思考,因此他们的话能直接说进别人的心中。


类似的,其他人可能特别善于捕捉别人的情绪。在一个试验中,瑞典乌普塞拉大学的派·安德森首先让一组实验参与者衡量自己的同感能力。然后他向他们出示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人或者快乐、或者愤怒。那些同感能力强的人看到快乐的面庞时,他们嘴角的肌肉也会猛然上移。


相反,那些认为自己同感能力很弱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同样,当那些同感能力强的人看到悲伤或者生气的面庞时,他们的眼神立马黯淡下来;而同感能力低的人则无动于衷。通过表现得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周围人的情绪,那些同感能力强的人真的能够感到别人的痛苦或愉快。


开头的问卷旨在帮助你衡量自己发送、接收情绪的能力。你的魅力指数,请将奇数号题目(1、3、5、7、9题)的得分相加;你的同感指数,请将偶数号题目(2、4、6、8、10题)得分相加。


魅力指数:


515分:低1625分:高同感指数:


515分:低1625分:高


5行为影响人际关系穆扎费尔·谢里夫1906年生于土耳其。十几岁时,他目击了希腊士兵在希土战争中的暴行。看到无辜的土耳其平民被劫虐甚至杀害,谢里夫感到非常震惊,他想要搞明白为什么人类竟然会做出如此野蛮之事。


他参加了心理学的学习,并且移民到美国并在哈佛大学继续学业。最终,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在美国期间,他进行了一项引起热议的实验,试图解释童年时期他目击的种种罪行。其中,他不经意间作的一个实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实验中,他验证了“表现”原理是否能够使人们在感情上更加亲近。


谢里夫首先需要找到毫无戒心的志愿者参与到这场实验中来。他在几个学校的操场上转悠,偷偷观察那些12岁的男孩。他密切关注着那些心理状况稳定、受欢迎、智力普通的男孩。一旦他发现一个男孩符合这个标准,他就赶忙去查看那个男孩的在校记录,以确保该男孩平日脾气并不暴躁并且出席情况良好。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已经找到了一些男孩子,然后进入了下一个挑选环节。谢里夫与孩子的家长见面,向他们解释他想要作怎样的实验,问他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一个为期三周的心理学实验。最终他找到了22个男孩子。这些孩子中没人知道自己将要参加一个实验项目。相反,他们以为自己是被选去参加一个夏令营。


然后,谢里夫需要创造一个小天地,以方便他操控并监视这些精心挑选的男孩。在对一些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后,他最终在俄克拉何马州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国家公园。该公园距离最近的市镇超过40公里,内含一个200英亩的林地。这个公园远离尘嚣,是谢里夫进行实验的最理想的地方。


公园中有两个分开的营地,由一片浓密的森林掩映着。每个营地都有小木屋、餐厅、泳池,以及小湖。并且,两个营地共享一个大棒球场。


谢里夫随机将男孩们分成两组,并设法确保这两个组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然后,他让其中一组住到第一个营地,另一组住到第二个营地。


在整个实验中,谢里夫都充当了公园管理员的角色,而他的实验团队则是夏令营协管员。尽管他们表现得仿佛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但实际上,谢里夫和他的团队对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进行了大量的记录,偷偷录下他们的谈话并且拍下了上千张照片。


实验开始阶段,谢里夫想要让两组男孩都形成紧密的内部联系,因此安排他们参加了大量的团队活动,比如远足、棒球、游泳等。他还让男孩们为自己的团队想出一个名字,并制作一面旗帜。其中一组自称“响尾蛇”,而一组则自称“老鹰”。


谢里夫的计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仅仅几天后,22个彼此陌生的男孩子就组成了两个联系紧密的团队。谢里夫对此非常满意,因此进入到实验的下一个环节:试着制造仇恨。


在某一天的早上,实验人员事先商量好,告诉“响尾蛇”营地里还存在着“老鹰”这个团队,告诉“老鹰”营地里还有“响尾蛇”。两组男孩子都很喜欢玩棒球,并且他们都认为棒球场归他们独享,是他们的领地。


研究人员决定利用这一情况在两个队伍之间制造竞争关系。因此,他们告诉“老鹰”,“响尾蛇”也在使用棒球场;反之亦如是。这两个队伍都感觉受到了威胁,声称他们想在某种竞争中挑战另一个团队。研究人员决定组织一场拔河比赛或者一场棒球比赛,为获奖团队颁发奖章和奖杯。


第二天,两个团队都同意进行一场棒球比赛。从一开始,这场比赛就充满了火药味。“老鹰”挥舞着旗帜来到棒球场,并且唱起有点儿威胁意味的主题曲。并且,几乎是比赛一开始,“老鹰”的队员就开始大喊:


“我们的投手比你们的好。”这使得“响尾蛇”开始谩骂对方。“胖子”“胖墩儿”这样的称呼惹怒了“老鹰”,他们掏出火柴把“响尾蛇”的旗帜给烧了。“响尾蛇”当然不会服输,他们决定回到自己的营地,对“老鹰”


的营地发动袭击。


晚上十点三十分,“响尾蛇”把脸和胳膊涂黑,对“老鹰”的营地发动突击。几分钟后,“老鹰”的床被推翻、蚊帐被从窗户上扯下来,他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他们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决定当晚晚些时候发动一场回击。但是,实验人员发现“老鹰”准备以石头做武器,因此制止了这场袭击。“老鹰”非常足智多谋,同意取消晚上的袭击,但是决定明早发动一场报复性袭击。他们挥着棍子和球拍,对“响尾蛇”的营地进行了洗劫,然后回到自己的营地,往袜子里装满石头,以应对可能的回击。


仅仅几天之后,曾经安静祥和的营地俨然变成了威廉·戈尔丁a的《蝇王》中的恐怖场景。谢里夫之前对男孩们的选择过程非常严密,a威廉·戈尔丁(1911—1993),英国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因此可以排除男孩子们精神变态的可能性。但是,他后来说道,如果有人在实验的那个阶段观察这两个团队的表现,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群“邪恶、暴躁、凶残的年轻人”。


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谢里夫的实验旨在证明,在某些情况下,镇定、正常的人是否也会表现得非常富有攻击性。实验开始前他曾经研究过希腊军队在入侵土耳其时采取的暴行,得出结论:侵略之所以会如此残暴,主要是因为战争双方都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并且在争取有限的资源。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谢里夫在实验中制造了相同的情况,只是规模小得多:他让孩子们先分别建立紧密的联系,然后让他们争取同一个排球场。情况乱成一团,并且很快升级成为一系列的报复性行为。谢里夫认为,不管争端是关于土地、权力、金钱还是工作,事态会迅速演变成两个团队之间的对立。


实验引发的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让谢里夫开始感到不安,于是他决定进入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尝试制造亲密的关系。


这个试验阶段之初,实验人员让男孩子们描述自己团队的每个成员以及对方团队的成员。孩子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团队的人勇敢、坚强,而对方团队的人狡猾、卑鄙。


谢里夫一开始想要看看如果对孩子们进行信息轰炸,他们是否能够改变对彼此的看法。因此,他让这两个团队都参加周日的宗教活动,让牧师在布道中有针对性地提倡宽容、合作以及兄弟之爱。男孩们静静地离开教堂,几分钟之后就开始计划对对方发动新一轮进攻。


因此,信息轰炸法失败了。谢里夫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试着让他们互相帮助,探索这种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觉得彼此关系密切时,他们往往会行动一致。宗教信仰相同的人会一起祷告,军队齐步走向前进发,球迷们为自己的队伍欢呼,参加政治集会的人为演讲而鼓掌。但是,表现得像是团队成员一样能否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呢?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谢里夫制造了一些假的紧急情况,鼓励“响尾蛇”和“老鹰”并肩战斗、共同努力。一次,实验人员告诉两个团队,有人破坏了他们的水源,他们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破坏者,是实验人员自己将两块儿大石头放在水源地制造了这场危机。两个队伍意识到他们都要喝水,因此共同努力搬开两块石头。


另一次,一个“夏令营工作人员”(其实是实验团队成员)决定开车到最近的城镇为两个团队买点好吃的回来。结果,卡车突然发生了故障,“响尾蛇”和“老鹰”不得不通力合作,帮助把卡车发动起来。


结果是显著的。仅仅几天之后,“老鹰”和“响尾蛇”之间的仇恨就烟消云散了,两个团队开始亲近起来。夏令营的最后一夜,一个“老鹰”成员拿出自己的夏威夷四弦琴,为“响尾蛇”队员们演奏了美妙的乐曲。作为回报,一个“响尾蛇”模仿了唐老鸭,据谢里夫称“……该节目极受好评”。


谢里夫的实验中最后一个阶段的结果显示,“表现”原理是正能量产生的关键,它能够令人对彼此更加认可。通过让“老鹰”和“响尾蛇”


合作,他使双方对彼此产生了更为积极的看法。


受到此类实验的启发,一名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是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相同的原理,使孩子们更加亲近。


现在,团结起来想要让一个团队迅速形成密切的关系,并且怀有同样的使命?就让他们一致行动起来吧。


几年前,斯坦福大学的司各特·维特穆斯以及车普·希斯让学生们三个人一组聚集起来。他们让其中一些组的学生正常地在校园散步;而让另一些组的成员则形成一个小型军队,按照同样的路线齐步行进。


在实验的另一部分,一些组的学生听国歌;而另一些组的学生则伴着音乐合唱或舞动。然后,实验人员让学生们玩棋类游戏,其中他们可以选择是帮助对方还是妨碍对方。那些齐步走路以及同声唱歌的人很快就与同组的其他人关系密切起来,因此在游戏中更愿意帮助彼此。


关系密切的人经常行动一致。同样,行动一致也能够帮助人们关系密切起来。


能量正从撕掉这一页开始“拼图”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收到了当地一所学校的管理者的求助。这位管理者告诉他,奥斯丁市的很多学校近期都废除了种族隔离,因此,拥有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们首次同堂上课。不幸的是,不同种族的学生对彼此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怀疑以及不信赖,这使得学校氛围相当不友好,甚至引发了暴力事件。


学校管理者向阿伦森求助,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个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阿伦森参观了几所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在学生之间营造了一种激烈的竞争氛围。正如谢里夫在试验中在“老鹰”和“响尾蛇”之间营造了一种争夺棒球场所有权的竞争冲突,学校的老师们不自觉地鼓励班级学生互相竞争,以获得好成绩。注意到谢里夫在实验里让男孩子们通力合作时取得的巨大成功,阿伦森发明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被称为“拼图法”。


想象一下,老师想让学生们学习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以及理念。


一开始,他把学生每五个或六个人分成一小组,确保每个组中学生性别、种族、能力各异。然后,老师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比如说,如果说要学习马丁·路德·金,老师会把学习内容分为童年时代、其他伟人对他的影响、早期抗议活动、掌权情况、遇袭事件,以及政治遗产。


小组中每个学生只需要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过了一段时间,在他们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后,老师重新安排学生分组,让之前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们坐在一起。新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说说他们学到了什么。比如说,其中一个小组中,学生们会分享他们对马丁·路德·金早期生活的了解,而另一组则讨论他的政治遗产。讨论结束后,学生们回到原来的组中,向本组同学展示自己的所学。课程结束后,老师组织一次小测验,让学生们以此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


阿伦森将“拼图法”介绍到了随机选取的一些班级中。尽管这些班级中的学生只花了很少的时间使用这种学习方法,但是他们很快就消除了对彼此的偏见,变得更加自信起来。不仅如此,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旷课率明显下降,学生的期末成绩也有所提高。


在其影响深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社会性动物》中,阿伦森介绍了“拼图法”对一个墨西哥裔美国男孩卡洛斯的影响。实验时,卡洛斯的英语说得不好,并且他之前多年都在劣等的、种族隔离的学校学习,因此感到非常的害羞、缺乏安全感。使用“拼图法”学习时,卡洛斯不得不对他的组员说话。当他磕磕巴巴地念完材料,其他组员开始嘲笑他。阿伦森手下的一个实验人员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引导学生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合作上来,指出如果他们想要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就必须帮助卡洛斯。几周后,卡洛斯的队员们俨然变身成为经验丰富的主考官,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卡洛斯说出明确的答案。简单说来,这些学生通过表现得仿佛他们喜欢卡洛斯一样,很快真正变成了一个团结的、充满正能量的团队。结果卡洛斯自信心增强,表现也有所进步。


许多年后,卡洛斯看到了阿伦森的书并认出了他。当卡洛斯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后,他追忆了阿伦森来访学校的场景(“你长得很高……留着黑色的络腮胡,非常幽默,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并且,他回忆起“拼图法”如何将敌人变成朋友。在信的最后一段,卡洛斯解释了为何自己要写信给阿伦森:


我妈妈告诉我,我出生时差点儿死掉。我在家里出生,出生时脐带缠住了我的脖子。当时,是接生婆给我进行了人工呼吸,救了我一命。


如果她还活着,我也会给她写信的。但是,几年前她去世了。我之所以给你写信,是因为就像她一样,你也拯救了我的生命。


教你如何变得更加自信,改变性格,延缓衰老……“没有人可以长期保持人前一面、人后一面而不相互混淆。”


——纳撒尼尔·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