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吸引力与人际关系(3)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5

|

本章字节:10454字

这一结论对于那些想要找到真爱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暗示:若你想要成功约会,不要去乡间散步,也不要去参加冥想课程;你应该去游乐场、去大桥上、去看戏剧表演,或者到电影院去看恐怖电影。所以,地点的选择,也与我们是否能激发爱的正能量息息相关。


“表现”原理也帮我们解释了爱情其他许多有趣的方面。


渴望能激发吸引能量单相思经常会让人更加渴望那得不到的恋人。单相思的结果往往是戏剧性的,被拒绝的恋人最终可能绑架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然后涕泪俱下地解释说:“他对我的拒绝使我更加想要爱她。”


许多心理学理论试着解释这一现象,但是这很难,因为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避免那些会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人。“表现”原理却能对这一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人们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会变得沮丧、生气。当人们恰巧身陷爱河,他们会把沮丧的心理信号错误地理解为爱情的证据。


因此,他们越是被拒绝,就越是依恋那些得不到的恋人,激发出相互吸引的正能量。


这一理论还解释了爱情的屏障对人心灵的奇怪作用。希腊作家瓦西利斯·瓦西里克斯曾经写过一个故事,里边有两个神秘的生物:一个是上半身为鸟的鱼,一个是下半身为鱼的鸟。他们深深相爱,但是有一天,鱼鸟烦恼地说他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是,鸟鱼看到了这一棘手情境好的一面,安慰鱼鸟说:“不,我们是多么幸运啊!这样我们就会永远相爱,因为我们永远都是相互分开的。”


瓦西里克斯并不是第一个认为距离产生美的作家。在罗马神话中,皮拉摩斯和提斯柏是一对情侣,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并且想方设法阻止这对情侣见面。他们被困在相邻房子的不同房间里,通过墙上的洞倾诉衷肠。作家伊迪斯·汉密尔顿在其对故事的演绎中将此描述为:“然而,爱是不能被禁止的。越是试图熄灭爱的火焰,爱的热情就会越发高涨。”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敌对家庭越是阻挠他们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越深厚。


为了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奇怪现象,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德里斯科尔在一年中追踪了几百对情侣的生活,观察他们对彼此的爱意程度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感情的干涉情况。结果显示,父母越是试图干涉、阻拦一对情侣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就越深厚。德里斯科尔将这一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以示对莎翁伟大剧作的敬意。


许多关于爱情的传统理论认为:“眼不见,心不念”。他们认为将一对情侣分开后,他们之间的兴趣就会渐渐消失。然而,“表现”原理毫不费力解释了这一现象。越是将一对情侣分开,他们就越是生气,然后他们往往将自己沮丧的情绪错误地理解为爱的迹象。


“表现”原理还能解释以下现象:当一段感情终止时,人们往往会感到非常焦虑。如果在刚刚结束上一段感情后,他们很快遇到一个新的可以交往的对象,就会误把焦虑感当***的迹象。这一现象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在一项实验中,一些男士先作了性格测验,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为了使他们感觉良好)或消极的反馈(为了使他们感到焦虑)。然后实验人员让他们来到自助餐厅,在那里,他们会遇到一位吸引人的女性。


正如沙克特预料的那样,刚刚收到消极反馈的人认为,这位女士格外具有吸引力。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同样印证了沙克特对于“表现”理论的延伸。


当人们不幸被俘虏时,他们往往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一症状相当普遍,据美国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系统显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质有这一症状。有趣的是,这一情况只有在劫持者对人质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好意时才会出现。因此这可能正是因为人质将自己自由被剥夺的焦虑感错误地理解成喜欢的标志。同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虐待自己的伴侣感到依赖。


多年来,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理表现:感到生气他们会心跳加速,感到焦虑他们会出汗。正如关于詹姆斯理论的研究证明了人们的行为能引发情绪,沙克特的研究证明了人们对自己身体感受的解释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据此,怦怦跳动的心可以被看成是生气、快乐、爱情的迹象。在沙克特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滑稽电影、走过危险的桥梁、乘坐恐怖的过山车来制造爱意。这一理论也解释了爱情许多奇怪的方面:为何拒绝会引发人更强烈的情感,为何试图拆散一对情侣反而会加深他们的感情,为何人们很难离开那些明明对自己非常不好的伴侣。


受到沙克特研究的启发,研究者们开始利用“表现”原理对爱情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3爱的吸引能量十九世纪末,不走寻常路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先生将其毕生精力投注于对奇异心理学现象的研究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如果可以,就计算吧!”他通过衡量听众们坐立不安的程度来看同事们的课程是否无聊,通过计算牧师们的平均寿命来检测祈祷应验与否,并且花费数月时间试着冲泡一杯完美的茶。


在一篇名叫“测量性格”的文章中,高尔顿认为可以通过人们在约会中的“倾斜度”来衡算他们相爱的程度。他注意到,当恋人们坐在一起吃饭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向彼此倾斜身体,因此将更多的身体重量压在椅子的前腿。高尔顿于是建议给椅子等日常家具的前腿安装一个“有刻度有钟面的压力测量仪”,由此客观测量爱的程度。高尔顿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表示:“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基础的实验,但是因为还要从事其他问题的研究,我并没有像自己之前期待的那样继续进行这项实验。”不幸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并不愿意根据高尔顿的建议改进家具,他那测量恋人之间爱恋程度的想法也渐渐地被人遗忘。


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人重新尝试记录热恋中人们的行为。但他们没有采纳高尔顿的想法,而是采用了观察法。几年来,一组热忱的实验人员大胆地来到此前心理学家鲜有涉足的酒吧和派对。


在那里,他们偷偷观察恋人之间的表现。观察结果证实了人们的想法:


那些深陷爱河的人会不自觉地将身体靠向对方,长时间地看着彼此的眼睛,在桌下碰脚调情,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触碰彼此的手和胳膊,并且分享自己的秘密。


实验人员受到此前实验中应用“表现”原理制造快乐的做法的启发,想要知道:如果人们表现得好像他们身陷爱河一样,他们是否就会真的爱上对方。


首个相关实验由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肯尼斯·格根完成。情侣们经常在黑暗中度过美妙的时光,因此格根想要知道如果让陌生人也一起待在黑暗中会发生什么。他首先用衬垫整个覆盖一间十英尺见方的房间的地面以及墙壁,然后让四男四女在这间屋子里共处一小时。此后,他又关上灯,让一组差不多的实验参与者在屋内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相处一小时。


格根分别使用普通相机以及红外线相机记录下房间里的一举一动,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了采访。在一篇名为“黑暗中的变异”的文章中,他指出:当灯亮着的时候,没有实验参与者故意触碰或拥抱其他人,只有30%的人感受到了***;然而,当房间中关掉灯陷入完全的黑暗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将近90%的人故意触摸别人,50%的人互相拥抱,80%的人感受到了***。此外,黑暗中的人们更愿意谈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并且感到彼此更具吸引力。格根的录像显示,甚至有人互相抚摸彼此的脸颊并开始亲吻。当人们身处只有情侣之间才会处于的情境时,他们迅速表现得仿佛自己也被爱神之箭射中一样,驱动了爱的正向能量,继而认为彼此更具吸引力。


这个实验只是此后众多制造爱情的实验室实验的冰山一角、开山之作。


亲密关系的诞生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想要知道,是否正如微笑能使人变快乐一样,让两个陌生人触脚调情会让他们感觉到对方更有吸引力。魏格纳注意到,此前实验人员在证明“微笑让人快乐”这一假说的实验中往往会编一个理由,以防止实验参与者受到实验本身的影响,只给出实验人员他们想听到的结果。因此他假装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打牌者的心理。


志愿者们每四人一组来到实验室。他们四个互不相识,包括两男两女。然后实验人员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扑克对抗赛,每组包含一男一女。


此后,实验人员将两组实验参与者分别带到两间不同的房间,向他们解释游戏规则。事实上,实验人员让其中一组通过在比赛中使用暗号的方法作弊。如何传递暗号呢?作弊的一组要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互相碰脚,将信息传递给彼此。


其实,这是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脚调情。比赛结束后,四个实验参与者都要为其他人的魅力指数打分。那一组表现得好像彼此相爱的男女,认为彼此更具吸引力。


魏格纳可不是唯一试图在实验室创造爱情的人。2004年,来自斯托尼布鲁克大学城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亚瑟·阿兰和芭芭拉·弗雷利进行了一个同样奇怪但也同样具有洞察力的实验,但是他们使用的道具是眼罩和一包吸管。


年轻情侣在一起总是非常欢乐,因此实验人员想要知道鼓励人们在一起共度美妙时光是否能让他们的心灵彼此靠近。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请实验参与者来到实验室,给他们随机配对,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中,每对实验参与者都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实验人员用眼罩将其中一人的眼睛蒙上,然后让另一个人拿一根吸管,再让他们分别咬住吸管的一端。接下来,实验人员让那个拿吸管的人朗读一种舞步的练习说明,另一个眼睛被蒙住的人学习那种舞步。此后,实验人员拿掉眼罩和吸管,给其中一人笔和纸,给另一个人一些简单的物体(如树木、房子等)的名字。其中一人不能说出这些物体的名字,只能尽量描述它们的特点;而另一个人则尽量画出这一物体。另一组中,每对实验者没有眼罩和吸管,只是板着面孔学习舞步并画画。


游戏结束,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要画两个有所重叠的圆圈,表示他们对自己同伴感觉的亲密度。结果表明,那些表现得像开心的情侣一样的实验参与者感觉与对方亲密得多。


多年来,实验人员开展了许多类似的研究。在一些实验中,实验人员假装要研究超能力,因此让实验参与者互相对视;在另一些实验中,他们鼓励完全陌生的人们互相分享自己最大的秘密。一次又一次,实验者发现,爱的正能量其实是可以制造产生的。


爱的正能量可以被制造受到以上实验结果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决定更进一步,研究是否能够在实验室外使用这些方法来制造爱情。


爱泼斯坦职业生涯经历丰富。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一个拉比,因此他变卖所有财产,去了以色列。六个月后,他发现那不是自己真正的使命,于是回到美国,决心“为整个人类作出重大持久的贡献”。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最终作为本科生来到了哈佛大学学习。他四年中就发表了21篇论文,因此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特批他可以不用写毕业论文,并鼓励他将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装订成册,并且尽量发表更多文章”。几年后,爱泼斯坦成为知名杂志《今日心理学》的主编。2003年,他离开这份杂志,进行了许多包括创造力、压力、青春期等主题在内的研究。当然,他也研究了“爱”这一主题。


爱泼斯坦认为,当代西方人的爱情观念受到童话故事、浪漫和好莱坞大片的不良影响。当人们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读一些故事,故事中不幸的女主角总是被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带离苦海,爱被描写成由带魔力的亲吻、神奇的药水、神的旨意引发的神秘情绪。他们长大后,读的书或看的电影中,人们不停地寻找着人生至爱;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就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泼斯坦认为,这些关于爱情的错误的观念渗透到我们的头脑中,对我们的生活起了破坏性的作用。


他认为,爱情不是一个有魔力的过程,人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和某一个人在一起。相反,他相信爱情是根据已有的心理学原理发展的。如果表现得彼此相爱,任何两个人都可能彼此产生爱意。可见,爱的正能量是可以被制造的。


这个想法也许听起来挺奇怪,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个想法也许是正确的。


许多名人因戏结缘。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演完电影《埃及艳后》后,理查德·伯顿就深深地爱上了伊丽莎白·泰勒。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在《史密斯夫妇》中扮演一对夫妻,然后在戏外也产生了感情。


在电影《豪情四海》中,沃伦·比蒂扮演强盗本杰明·布格西·西格尔,他对片中由安妮特·贝宁扮演的好莱坞新星一见钟情。戏外,比提和贝宁在拍戏结束后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些名人在片中扮演情侣的角色,在戏外也很快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