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肆挥师金国(5)

作者:孙钥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4

|

本章字节:11780字

术虎高琪本来就不是什么将才,也没有很高的威望,只是为了保命才杀死了胡沙虎。对于军国大事,他根本拿不出什么好主意。而且“妒贤能,树党羽,窃弄威权,自作威福。”有一个书生向术虎高琪建议,“言乣军不可信,恐生乱。高琪以刀杖决杀之,自是无复敢言军国利害者。”同时还培植亲信,重用死党,“灭乱纪纲,戕害忠良,实有不欲国家平治之意”。金宣宗因术虎高琪诛胡沙虎有功,且因其党羽手握军权,一时不敢处治他,反而让他在朝中、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此金朝的政局更加混乱了。


就在金国上下举国一片混乱之时,蒙军诸将要求乘机攻克中都,成吉思汗则认为时机还不太成熟,金国地广人多,单靠自己的十三万蒙古军,即使能一举摧毁金朝的统治政权,也无法控制中原这偌大国土,所以不如采用消耗战术,逐步攻掠,一次次地把金国掏空,使它变成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儿,然后再探索灭亡金国以后的统治方法,也为时不晚。


况且中都城坚兵众,一时难以攻下,倒不如留下一座孤城,让金人集中力量守城,消耗金朝的财力、物力、人力,使其逐渐陷入绝境。从蒙古将士来说,当时进攻金朝,志在抢掠金帛子女、牛羊马畜,还没有打算占领中原的城池土地,也没有彻底推翻金朝的打算。他们要求乘胜攻下中都,只不过是希望进入金国首都抢到更多的财物而已。只要得到了财物,攻占的城池可以放弃;未攻占的城池自动献出财物,也可以免遭劫难。为了满足将士们的要求,成吉思汗立即派使者阿剌浅入中都,阿剌浅对金宣宗道:“我奉成吉思汗之命,向大金国皇上转告他要向你说的话:当今之际,山东、河北的州、县,均已归蒙古所有,你所守住的,不过是中都一座孤城而已。上天已使你衰弱了,我也不再逼迫你。如果你能理解我的仁慈之心,赶快献出黄金来犒劳我的军队,我也率领大军回蒙古去了!”成吉思汗这些冠冕堂皇、软中带刺的话,无疑是给了金宣宗一个下台的梯子,以媾和为名,行讹诈之实,确实又是一招绝妙好棋。


金宣宗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于是立即召集有关文武大臣到尚书省商议和战之策,术虎高琪道:“我听说现在蒙古军队人马瘦病,我们可以乘此机会与他们决战?”平章政事、都元帅完颜承晖不同意孤注一掷,道:“不可。我军身在都城,家属多居诸路,其心向背未可知。战败,必散;苟胜,亦思妻子而去。祖宗社稷安危,在此一举矣,当熟思之。今莫如遣使议和,待彼主还军,更为之计。”兵民是胜利之本。完颜承晖这一分析说明,当时女真贵族已经民心丧尽,士兵和老百姓都不愿替他们卖命了,军心涣散、士无斗志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身为都元帅的完颜承晖,竟然不敢开城作战了。


金宣宗本来就畏敌如虎,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于是马上同意了完颜承晖的意见,接受了成吉思汗提出的议和条件。1214年3月,金宣宗派完颜承晖为议和使者到成吉思汗那里,去乞求和平谈判,成吉思汗道:“黄金、珠宝、财产和布帛,我们军队应有尽有,已经足够使用了,只有你们皇帝的女儿,为什么不送来服侍我。”


完颜承晖这时也只得全部答应,听从命令,返回去报告金宣宗。兵临城下,无可奈何,金宣宗只得将已故皇帝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冒充自己的女儿,送给成吉思汗;又把许多黄金布帛,以及五百名少年男子,五百名少女,三千匹战马,作为犒劳蒙古大军的费用,再次命令完颜承晖送到蒙古的军营里,金朝公主的姿色,其实也很平常,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成吉思汗也因为她是来自大国的女人,像对待皇后一样对待她。


金都南迁


成吉思汗得到了金国的公主后,就率领大军走出居庸关回到了蒙古国去了。蒙、金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但金宣宗心里清楚。这种和平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休战,蒙古军队已经积累了攻破万里长城及其附近的防御据点的经验,因而他们随时都会挥师重来,北京离蒙古草原太近了。虽然有这样的认知,可是这个已经吓破了胆的朝廷并没有采取争取时间、休养生息、恢复战斗力、加速备战的积极策略,而是走出了一步消极逃跑并予蒙古再次入侵口实的败招,其直接恶果在不久之后便完全呈现出来。


公元1214年6月,金宣宗决定不再住北京,要迁都河南开封,想躲避到黄河南岸去。凭黄河天险来躲避蒙古军队的侵扰,他向文武大臣道:“自从蒙古三次入侵之后,国力衰弱,兵无斗志,财乏民穷,想固守中都已不可能了,不如迁都到汴京(今开封市)去吧!”


金宣宗一句迁都的话语,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起满朝文武的纷纷议论,许多大臣反对这种逃跑主义的行为。左丞相徒单镒当即提出了抵抗蒙古的上、中、下三策意见,他向宣宗皇帝说道:“前不久,我国才与成吉思汗讲和。如今之计,我们应该厉兵秣马,聚积粮草,固守中都,这才是上策;万一中都不能固守,我们可以退守辽东,因为辽东乃我大金的根本,那里依山傍海,凭险据守,一方面可以阻止蒙古人的进攻,另一方面也有复兴、后图的希望,这是中策;至于南下迁都,那汴京地处平原,四面受敌,无险可守,易为鞑军所破。迁都到那里,岂不是下策么?”


金宣宗听不进徒单镒的“三策”建议,说道:“朕已决意南迁,请大臣们勿议了。”这时,太学生赵昉等见朝中能坚持正确主张的人太少了,只好集体上书请愿,尖锐地指出迁都的种种害处,希望宣宗放弃这个错误的主张,不再迁都。可是,庸懦无能的金宣宗,竟借口什么大计已定,不能中止,便对反对迁都的人慰谕一番就算完事了。


次日早朝时,一向忠直耿介的徒单镒再次向皇帝提出他那“三策”建议,最后说道:“我们大金国自从海陵王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到中都来,已经快八十年了,如今的大金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只要励精图治,国力不难恢复,不能因为蒙古人的入侵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金宣宗听得很不耐烦,连连挥手说道:“别说了,别说了!迁都之事已定,再说已无用,何况支持你那意见的大臣也不多呀!”徒单镒一气之下,竟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边哭着,边手指着宣宗骂道:“泱泱大金,被你们这些无能的昏君败坏得国将不国。我们当臣子的哪有颜面还活在世上,与其屈辱地苟活,不如堂皇地死去,倒还留下一个清白的美名呢!”说完,这位左丞相站起身来,对准朝堂上的大木柱子,一头撞去。立即发出“扑哧”——“吧嗒”两声,徒单镒立刻脑浆迸裂,死在了朝堂之上。


满朝文武大臣一片哗然,金宣宗也觉得事发突然,一时手足无措,过了好一会儿,才让护卫把徒单镒的尸体抬下去,下令厚葬之。尽管徒单镒对迁都进行死谏,仍然改变不了金宣宗决意迁都的决定,因为这位皇帝早被蒙古的骑兵吓破了胆,也早已拿定了这个脚底抹油的逃跑主意了。


不久,金宣宗便任命完颜承晖为尚书右丞相,抹然尽忠为左副元帅,让他们辅佐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而自己却带着文武百官、嫔妃宫女逃向汴京,使金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加速灭亡的道路。


金宣宗刚刚任命之后,术虎高琪却说道:“我原是左副都元帅,本有禁卫中都的职责,皇上为什么不派我留在都城,辅佐太子?”金宣宗对术虎高琪早有看法,加上他带领的那支乣军,全由女真人以外的契丹、汉人组成的,担心这支军队会随时叛金降蒙而去,便不敢将他留在中都。


这时候,听到这位脑后长着反骨的术虎高琪一问,只得敷衍道:“朕想让你随行护驾,与朕一起到汴京去。”术虎高琪不好强求留在中都,只得悻悻地接受了宣宗的意见,现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三天后,金宣宗迁都准备就绪,遂领着一行人马,往南迤逦而走,来到涿州良乡住下。金宣宗行至涿州时,害怕从驾至良乡的契丹乣军“于后生变”、乘机造反,命令他们将原来发给他们的铠马器杖统统交还。契丹军怒气冲天,拒绝执行命令,进行反抗。他们推举斫答、比涉儿、札剌儿三人为帅,结队北还,直指中都。负责留守中都的完颜承晖接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派兵扼守卢沟桥,企图防止叛兵北渡。斫答派一千人渡河绕到守桥军后方进攻。守桥军大败。契丹乣军乘胜进军,夺取了守桥金军的马匹、武器和粮食。过桥后,又抢走了“放牧在中都城郊的马群和羊群”。只因中都守御严密,契丹乣军才未能攻入中都。他们“从那里遣使向成吉思汗请降”,并派人与耶律留哥取得联系。


1214年8月,成吉思汗“避暑鱼儿泊”。当他从契丹叛军的使者口中听到金主南迁的消息后,十分恼怒,随后,成吉思汗立刻召开军事会议,说道:“他既然与我达成了和平协定,为什么还要向南迁移?我猜测他必然是怀恨在心,他表面上和议,实际上是一个缓兵的计策,我现在偏要发兵攻打他,先发制人,破坏他的阴谋诡计。何况金国的乱军又来归附,中都内部空虚,人心惶惶,正是我出师之良机!”


成吉思汗是绝不会放弃这一良机的。他一面派阿剌浅出使金朝,责问金宣宗迁都的原因。一面加紧整军备战,做第四次讨伐金国的准备。


阿剌浅快马加鞭,赶到河北的内丘县才见到金宣宗,传达了成吉思汗的责骂,声明既然讲和,便不该迁都,迁都之举就是不信任我们大汗的表现等。金宣宗听了,不但不气,还再三解释,不过仍然继续向汴京前进,南迁之意已不可能改变了。


这样,战争的乌云再次笼罩于金国上空,成吉思汗从来不让一个良机在自己的眼前滑过去,何况去年撤离中都,就是专候良机的到来,现在求之不得的良机来了,心中喜不自胜,但是,他口中却怒责对方提供了这一良机,不该南迁国都,因此要兴兵问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显然这是为兴兵第四次攻打金国寻找借口而已。


1215年3月,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为主帅,契丹族将领石抹明安、耶律阿海、耶律秃花为前锋,开始了第四次伐金战争。此时的金国已是强弩之末,几乎完全失去了反攻的能力,只能凭天由命,任人宰割。这一次蒙古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扫清中都外围的金兵势力,再一次兵临中都城下。会合斫答的乣军包围中都。


金宣宗听到蒙古军进攻中都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召太子南逃。应奉翰林文字完颜素兰反对召回太子,术虎高琪道:“主上在此,太子宜从,难道你能保证都城不被攻破吗?”素兰道:“完固不敢必。但太子在彼,则声势俱重;边隘有守,则都城无虞。昔唐明皇幸蜀,太子实在灵武,盖将以系天下之心也。”金宣宗只考虑骨肉之情,不考虑天下国家的得失,坚持要召回太子。那年7月,金庄献太子完颜守忠离开中都,逃往汴京。皇帝和太子先后离开了中都,说明金宣宗已经放弃了固守中都的打算,中都城内自然人心惶惶,中都的陷落已经在所难免了。


上一年,成吉思汗坚决不同意进攻中都城,因为那时中都城防坚固,卫戍部队齐集在城内。但现在,敌人的内部已经发生了混乱和内讧,卫戍部队中已有一部分撤离了北京,他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攻占北京。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性格的特点之一。他头脑清醒而冷静,总是善于辨别事情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只有在有把握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才肯采取行动。这一次他又看得很准。


中都陷落


将中都作为金朝的首都,是海陵王的一大历史功绩;而放弃中都,迁都开封,则是金宣宗的一大失误。面对着兵力有限的蒙古军的进攻,集中兵力死守中都,应该是当时的上策。而金宣宗与太子却相继南逃,无异于将首都和黄河以北拱手相让,金朝灭亡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汉族降将史天倪对木华黎道:“金国放弃中都,迁都到汴梁,是最失算的,辽水以东和以西地区,是金国的咽喉要道,战略要地,我们不如攻打中都之前,先占领和平定辽东和辽西的所有郡县,堵住他的咽喉要道,中都就被孤立起来,到时再攻克中都,自然就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了。”


木华黎觉得他的建议很好,就率领军队直接攻打辽西。金朝守将银青,率领二十万大军,到和托戍堡顽强抵抗蒙古军队,被蒙古军队打败,逃进城中坚守。他的部下将领完颜昔烈和高德玉等人,不服从银青的统领,因此把银青杀死了,共同推举寅答虎当了主帅。


木华黎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命令史天祥进攻和托戍堡,寅答虎无法抵抗,就献出城镇投降了蒙古军。和托戍堡被攻占了以后,辽河以西的几个州,听到风声,都纷纷归附了蒙古,兴中府吏民则杀死了拒不投降的金朝同知,推土豪石天应为元帅,举城投降,木华黎以石天应为兴中府尹、兵马都提控。这种投降不杀,重用降将的政策,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随后金朝成、顺等州也相继投降了蒙古。


1215年4月,金宣宗“谕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选精锐屯沈州、广宁,以俟进止”。企图进行垂死挣扎。蒲鲜万奴率领几十万大军打败了耶律留哥,攻占了咸平,占领了东京。但他并未继续南下去解中都之围,而是自称天王,改国号为大真,割据辽东。后来,他曾“倒向成吉思汗方面,为蒙古人效劳”。“并曾派其子铁哥(帖哥)入侍。(既而)复叛,自称东真王,国号东夏。”从此,金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出现了三个独立、半独立的政权:一个是辽宁开原的耶律留哥,一个是辽东的蒲鲜万奴,一个是锦州的张致。金朝的政令在东北地区已无法推行了。东北实际已经脱离了金朝的统治而独立了出去。


蒙军攻占了金国众多的城邑,东北又脱离了金朝的统治。这样就使得中都断绝了周边的支援,内外不能连通,成了一座孤城。眼看中都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了,旦夕之间即将灭亡。


金朝留守都城的将领完颜承晖,看到形势危急,非常焦急,连忙派人到汴京报告紧急军情。金宣宗命令御史中丞李英等人,率领部队前去支援,李英本为文官,出身进士,历任主簿、判官、县令、国子祭酒、御史中丞等职,虽有一定政治见识,但并无指挥军队的实践经验。金宣宗乱点将,将援助中都的重任交给李英,这本身就属于任人不当。


为了鼓舞士气,李英下令让每人背三斗粮食,“甚至连万夫长元帅也不例外”。几万军队,从将帅到士兵千里背粮,虽说体现了官兵平等,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没有配备应有的机动性较强的护粮军,这也是因缺乏实战经验所做出的一个错误决策。成吉思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石抹明安、右副元帅神撒等率领骑兵截击。在霸州青戈一带,蒙古骑兵与李英军遭遇。


李英素来嗜酒如命,统领的军队军纪松懈,到两军对垒作战的时候,李英还豪饮美酒,酩酊大醉,到了战场上的时候,骑在马背上,东倒西歪,部下的将士全都忍不住,纷纷掩着嘴巴发笑。这时蒙古刚刚崛起,蒙古大军士气旺盛,斗志高昂,就是兵精将勇的军队,也难以战胜他们,何况这个酒囊饭袋,哪里抵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