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肆挥师金国(2)

作者:孙钥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4

|

本章字节:11592字

野狐岭高耸入云,郁郁葱葱,山腰之中,终年云雾漫漫。山上有野狐洞,成群野狐经常出没山间。由此得名野狐岭。这座野狐岭是西北方的重要隘口,军事要塞,山势雄伟,地势险要,每当过往的大雁飞过这里的时候,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也会坠落下来,人们都说这座山岭把天都隔断了,作为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和四百毫米雨量等降线的野狐岭,最高处海拔一千六百多米,虽然这座山方圆只有十八里,但是地势险要,非同寻常。险峻巍峨,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极冲”之誉。元代诗人周伯琦曾作《野狐岭》一诗形容其险峻:“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坳垤草披拂,崎岖石■岏。轮蹄纷杂遝,我马习以安。恍然九天上,熙熙俯人寰。连冈束重隘,拱揖犹城垣。停鞭履平地,回首势望尊。绵衣遂顿减,长途汗流鞯。亭柳荫古道,园果登御筵。境虽居庸北,物色幽蓟前。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小邑名宣平,相距两舍间。牛羊岁蕃息,土沃农事专。野人敬上官,柴门莫款延。休养嘉承平,禹迹迈古先。汉唐所羁縻,今则同中原。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张皇我六师,金汤永深坚。”


野狐岭可以供人通行的唯有一道狭长的山谷。此山谷地势险峻,林高草茂,荆棘丛生,时有野兽出没,行人过此如入虎狼之巢,因此被称为“狼窝沟”,又因此山口面向北方草原,四季烈风呼啸,民间俗称“黑风口”。此时,在经历了百年平静后,它迎来了蒙古与金国两军的先头部队。


金兵在这里驻军把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完全可以保障金朝的国防安全,但是金朝将军完颜承裕,却倚仗着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军事实力,偏要与蒙古大军针锋相对,正面作战。


完颜承裕的部下有一个契丹将领名字叫石抹明安,石抹明安出生在桓州。他的祖先是契丹人萧氏,辽亡以后才改姓石抹。石抹明安对承裕道:“蒙古大军的势力非常强盛,锐不可当,我们不能和他对垒作战,不如驻扎兵马,严守关口,不要和他们开战。”


完颜承裕回答道:“主动出击,摆开阵势跟成吉思汗对着干不一定能赢。但消极防守,将骑兵之类快速反应部队放在防线上作防御,只会一步步失去主动权,必败无疑,我们拥有骑兵二十万,步兵二十万,完全可以摆弄阵式,和他们痛快拼杀一场,把他们打得大败,免他们再来进行骚扰。”


完颜承裕完全像春秋时的宋襄公,只会口出狂言,其实并没有多少谋略。他说完话,就大声地喝退了部下的将领石抹明安。没过多久金朝军队就接到报告,得知蒙古大军已经到达山岭的西面,完颜承裕又叫石抹明安进来拜见他,命令他去责问蒙古军队,为什么要发兵侵犯边界?完颜承裕真是迂腐极了,可悲可叹。


石抹明安从那里退了出来,立即偷偷跑到蒙古的军营中,拜见成吉思汗,自己主动说愿意投降,把金军的真实情况,作了详细的报告。并建议成吉思汗立即偷袭金军大营,成吉思汗听了有些犹豫,毕竟蒙古军才十来万,从数量上看蒙军处于绝对劣势。四杰之一的木华黎对成吉思汗道:“在敌众我寡形势下,必须死力拼杀,方能取胜。”成吉思汗手握双拳,下定了决心道:“既然如此,今天我不是躺在野狐岭让后人替我报仇,就是越过野狐岭让后人永远记住我的名字!”


成吉思汗于是立即率领精锐部队,乘着黎明时分的有利时机,亲领中、左二军向獾儿嘴(野狐岭北山嘴)进发。对金军阵地进行攻击。成吉思汗命木华黎为前锋,带领敢死队,策马横戈,冲锋陷阵,成吉思汗挥中军继进,往来冲杀。


熹微的晨光中传来悠长的号角之声,惊起宿鸟成群,发出仓皇的啼鸣,杂乱无章地穿过树林的一角,盘旋着穿过夜色残象犹存的天空。号角过后,隆隆的铁蹄踏地之声由远及近,从各个方向次第响起。初时如曳地沉雷,在遥远的天边鼓动;及近一转而为天河倒悬般的暴风骤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压制着世间万物,撼动着天地人心。


那时完颜承裕,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石抹明安的回信,不料蒙古兵已经攻打了上来,真是迅雷不及掩耳,来势非常凶猛,野狐岭的山势地形虽然能加强军队防御能力,但同时也会分散自己的兵力,将领指挥传达的速度,还有军队互相救援的速度都大打折扣。敌人只要一路重兵突破下去,其他险要的己方兵力相当于全部闲置,因此绝不是大兵力决战的好地方。完颜承裕在野狐岭一线分据险要的做法其实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自掘坟墓。纵使他拥有四十万大军,简直无用,毫无战斗能力。况且当时正是黎明时分,天色昏暗的时候,连自己的军马都难以分辨清楚,迎战的将士,在混战中自相残杀,那些逃走的军士,也在忙乱中自相践踏,蒙古大军趁机乱砍乱杀,直接混战到太阳落山,这场战争真是非常惨烈,战场上堆积的将士尸首漫山遍野,这时金朝士兵一个都不见了,大多数被消灭,少部分逃走了。完颜承裕的兵败,完全是自取其咎。


完颜承裕这时可以说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指挥能力,大部分的军队分散在野狐岭各个山口险要,根本来不及联络调动,更别提支援了。而前方兵败如山倒,蒙古人来势太快太猛,他只得拉起手头能调动的部队向宣德方向逃走,主将下落不明,兵力再庞大也没用,金兵军心涣散,纷纷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四十万主力军队就这样瓦解了。


完颜承裕手头还有数千人,在逃亡的路上不少溃散的兵马又跟他汇合,到了浍河堡时总算重新集结了数万人,但他来不及喘息,成吉思汗亲率追兵赶到了。最后的决战地就是这个浍河堡,围困和激战了三天后,金兵丧失了最后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亲率三千精骑突入敌阵,随即数万蒙古军对金兵发起全面总攻,鲜血染红了浍河川,完颜承裕只身一人逃入宣德(今宣化),宣德府位于一个黄土丘上,土丘周围是火山岩。这座城控制着长城侧翼防御工事到长城本身的一片地势起伏的地区。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身先士卒,冲锋在队伍的前面,带头爬上云梯,登上城墙。完颜承裕再次弃城而走,宣德陷落。


在宣德东南,位于这条通道上的另一个要塞是保安。宣德府陷落后保安城也随即投降。紧接着下一个要塞是怀来。在怀来战斗中,成吉思汗大获全胜,蒙古军大肆杀戮金军。数年后,在长达十五公里的地带,仍可见到满地白骨。金朝的边防行省落入蒙军之手。完颜承裕倒是捡了一条命,只是从此金国的中央机动兵力已不复存在,中原成了蒙古人来去自如的屠宰场。


野狐岭之战是蒙古与金朝之间的一场决战。金国朝廷吸取开战以来“分兵把关、城自为战”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聚而众”的战略决策,集中全国精锐兵力四十万到五十万人于野狐岭,企图一战而置蒙军于死地。这是成吉思汗有生以来遇到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他采纳名将木华黎的建议,选敢死士冲其中军,随后诸军并进,集中十万兵力攻击一个主要目标。主帅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将士视死如归、敢拼敢杀。金军主力大败,后军溃逃,伏尸百里。野狐岭之战体现了成吉思汗高超的指挥才能和蒙古骑兵不畏强敌、势不可当的攻击能力,是蒙、金之战的一个重大转折。


野狐岭之战后,金军主帅弃军逃命,蒙古军队节节进逼。先锋者别率领一支铁骑,长驱直入,进抵居庸关下。这时金朝已增派兵将加强了居庸关的守御,怀来西南是居庸关(或曰南口峡谷)。居庸关是一个荒凉阴森的峡谷,长二十二公里。峡谷的两边是挺拔突出的山崖。这里修筑有一整套防御工事。居庸关整守完固,控制着从长城到北京的坡道。金人设重兵固守着这一大险要。者别率领先锋部队猛攻一阵,但都以失败告终,而且伤亡非常惨重!


者别用诱兵之计,便按照蒙古军惯常使用的战术,拔寨佯败,迅速向宣德方向退去。金兵不知有诈,以为者别是真的败退,便轻率尽出军马追袭。者别把金兵诱出关外,蒙军一直退到宣德府的鸡鸣山嘴,然后率军反击,击败络绎而来之敌军。这时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大队中军也乘势冲杀过来,杀得金军“积尸如烂木”,金兵全军覆灭。者别遂取居庸关,夺岭而越,从怀来至南口峡谷,全线畅通无阻。


成吉思汗乘势进兵,来到华北大平原门口,升中军帐于龙虎台。现在,展现在成吉思汗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这片广阔的平原从北京一直伸展到南京,从北到南延续八百多公里之遥,平原上良田广布,人口稠密。离龙虎台不远,大约三十公里处,屹立着金国首都的宫殿和城楼,那就是中都……


二伐中原


居庸关失陷后,极大地震动了中都。中都这个即将开始辉煌历程的城市,地处华北平原,自古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交往的要地,竞争的舞台,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燕国就已经在这附近一带建都了,但那时候的城建规模远远不能和一千多年以后相比,城址也不一定就在今天的北京城里,所以,北京城真正的建城历史,一般都是从辽朝在此建都开始算起的。辽朝立国二百余年,建有五个都城,北京城是五个都城中的南京,称析津府。后来,金朝取代了辽朝,继之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政权,也仿照辽朝制度,建有几个都城,金朝的中期以后,北京城地位日益显著,超过其他几个都城,遂以“中都”命名,正式成为金朝的首都,北中国的政治中心。


金中都经过金朝若干年的建设,城市达到空前的规模,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经济也极度繁荣,因此不光是北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全盛时期的金朝,是当时中国范围内的强大政权,在金的南边,南宋政权与它抗衡多年,一直处于劣势,不得已,对金称臣称藩,献纳岁币。西边的西夏政权,虽然在宋金两个强势政权之间摇摆不定,但多数时候也是奉金为宗主,受其辖制,所以,当时的北京城,也可以说就是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


在金朝的北方,则是广大的蒙古草原,在这里,长期以来有数不清的游牧部落,他们互相争斗,都想成为蒙古草原的主人,但面对强大的金朝,就算再厉害的部落,也不得不俯首称臣。按规矩,当时蒙古诸部都必须定期向金朝进贡,提供兵员,受其节制,蒙古士兵被编入金朝的民兵部队“乣军”,史书上称为“萌古乣”。同时,这些部落的首领们还以得到金朝的封号为荣,如蒙古克烈部首领,本来称“汗”,又接受金朝封爵为“王”,所以合称“王汗”,后来讹为“汪罕”、“王罕”等等,乃蛮部首领也是本来称“汗”,接受金朝封爵为“大王”,于是合称“大王汗”,后来讹为“太阳汗”、“塔阳汗”等等,就连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当年实力还不够强的时候,投靠在克烈部首领汪罕的旗下,也曾经得到过金朝赐封的官职“扎兀惕忽里”,汉语意思是“群乣统领”,相当于“边疆民兵总队长”一职。


更不可思议的是,成吉思汗在已经称汗之后的不久,还曾经亲自到金朝的有关机构去缴纳当年的贡赋,可见,即便是成吉思汗自己,当时也不知道他会是后来的“世界征服者”。


面对着蒙军的强大攻势,金主完颜永济一筹莫展。城内外居民慌乱奔走。金国皇帝完颜永济下令戒严,不准男子出城。朝廷上议论着对策。谏议俞世昌等主张弃城逃跑。高耆年等反驳道:“事已如此,唯有死守。万一逃离京城,敌人随后赶到,岂容我们有驻足之地。”


金朝的中都,修建四座各有三里的外城。各城都建有楼橹城堑,如同边城。各外城有复道与内城相通。中都驻有重兵,又有坚固的城垒,是有死守的条件的。金主完颜永济最后采纳了主战派凭城死守的建议。蒙古游骑先到城下,金军主帅完颜天骥派兵突袭,杀蒙古兵三千人。大兴尹乌陵用章命诸将拆毁城外桥梁,往来用舟渡。储备的物资,全部搬入城内,作死守的准备。


随后成吉思汗率领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一路席卷而来,沿途烧杀掠抢,非常惨烈,死伤众多。到了中都城下,立刻发动猛攻,企图速战速决。1221年12月间,蒙古军攻打南顺门,金军主帅完颜天骥设计巷战,引诱蒙古骑兵入城,街上满布拴马桩。蒙古骑兵入城,难以驰骋。金兵埋伏两侧。天黑时纵火烧街旁民屋,街狭屋倒,蒙古军死伤甚众,被迫退军。完颜天骥组织精锐部队又连夜突袭蒙古军的营寨,再次斩杀大量蒙古军。蒙古军遭此大败,损失惨重。次日蒙古大军卷土重来,完颜天骥奋勇战死。


然后由金军名将完颜律明代替完颜天骥领兵守卫。蒙古兵攻内城,四城金军自城上用弓箭射杀蒙军,蒙古军败退。完颜律明又命金兵自城上发礌木攻打来犯的蒙军,夜间遣轻兵劫蒙古军寨。蒙古军屡攻中都,不能下。12月,被迫自中都撤兵。崇庆元年(1212年)正月,蒙古解围,中都暂时保全了。


中都被围时,各地金兵分道入援。上京留守徒单镒选精兵两万,遣同知乌古孙兀屯统领,入卫中都勤王。金主完颜永济拜徒单镒为尚书右丞相。徒单镒出身官宦人家,他是金朝北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副留守乌尼音之子。自幼聪颖,七岁时就学习女真文字。长大后,刻苦学习,通览经史。也通晓契丹文字、汉字。在女真族理开科考时,一举中进士。


徒单镒中进士后,即被授两官。大正十五年(1175年),为国史编修官,兼修起居注,累迁翰林待制后,献《汉光武中兴赋》,世宗阅后大喜道:“不设此科,安得此人。”


徒单镒聪颖睿智,博习经史。以出众的才华和智谋著称于世。早在野狐岭之战爆发之前,他就曾向卫绍王进言道:“自用兵以来,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败必然。不若入保大城,并力备御。昌、桓、抚三州素号富实,人皆勇健,可以内徙,益我兵势,人畜货财,不至亡失。”但平章政事移剌、参知政事梁瞠却不同意徒单镒的建议,他们认为“如此是自蹙境土也。”昌、桓、抚三州失守之后,卫绍王才后悔未听徒单镒之言。


徒单镒入中都勤王后,又向朝廷献策道:“辽东国家根本,距中都数千里,万一受兵,州府顾望,必须报可,误事多矣。可遣大臣行省以镇之。”建议设立辽东行省,保卫东京(今辽阳市)。卫绍王看不到这一个建议的重大意义,竟对徒单镒道:“无故置行省,徒摇人心耳。”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北退后,统领先锋军的者别又去攻打金朝的辽东。者别率领的蒙古大军直捣金东京。金军民坚守,不能攻下。者别退兵五百里。金朝以为蒙古军退,疏于戒备。者别返军猛攻,东京失守。蒙古军掳掠大批财物而去。直到此时,卫绍王才悔悟道:“我见丞相耻哉!”此次辽东之战又应验了徒单镒所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