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四讲直面奸相严嵩(1)

作者:郦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19

|

本章字节:7234字

入官场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进入官场后,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


那么会是什么呢?


跟所有刚进官场的人一样,张居正要面临的是人事关系,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事关系,而是如何面对明代最大的奸臣严嵩的问题。


为什么张居正一进官场就和大奸臣严嵩发生了关系呢?我们说他刚进官场的时候,肯定还只是个小官儿,事实上张居正确实在五品以下的位置上做了十几年,而严嵩一直都是内阁首辅,是宰相,张居正怎么跟他搭得上边儿呢?


这就要说到张居正当的是什么官儿了。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张居正考中了进士。


然后当了个什么官儿呢?


当了个翰林院的庶吉士。


这个庶吉士取自《尚书》里的“庶常吉士”这个词儿,是对青年才俊的一种美称。明朝设这个官职,其实是为了让那些刚进官场的青年才俊,先别急着折腾,先旁观、学习一下国家行政工作是怎么展开的,所以它只是一个见习的位置。这就像我们现在大学生分配工作之后到单位都有个见习期、试用期一样。


等到三年见习期满,你就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当编修了。张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正式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


这个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它基本上相当于国家行政学院,《明史·选举志》(卷70)里说翰林院里的知识分子,官场上是“群目为储相”,也就是说但凡能进内阁的人,都要有过在翰林院的工作学习经历,所以这里的人都被当成是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宰相的。


这样,翰林院其实就是一个国家高层干部的培养基地。


因为翰林院这么重要,所以按明朝的规定,内阁首辅,也就是宰相,必须同时兼管翰林院,也就是兼任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这样作为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就和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发生了关系:一方面他们可以算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另一方面他和严校长之间也有了一层师生的关系。


我们常说,人很简单,事也很简单,但人事,就不简单了。张居正这样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一进入官场就这么靠近权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关系上做出考虑,并跟当朝宰相严嵩适当地套点近乎,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当然,促使张居正跟严嵩发生关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嘉靖朝那两场有名的政治斗争。


一场是夏言与严嵩的斗争,另一场是严嵩与徐阶的斗争,这两场里严嵩都是个核心人物。


在这两场历经数十年的政治斗争面前,张居正肯定要做出反应:


第一,他要面临一个站队的选择,也就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加入哪一个政治集团的选择。


第二,因为靠近权力中心,而他自己的官职又不太高,所以他不用过分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也就是说他可以在这几场最为精彩的政治斗争里冷静、客观地学到很多东西。


事实上,张居正在掌权之前,也就是在他的万历新政之前,明代嘉靖朝到隆庆朝,也就是明代第十到十一个皇帝之间,有名的政治斗争还不只这两场,嘉靖朝是严嵩的两起,隆庆朝还有两起,分别是徐阶跟高拱的斗争,以及高拱跟张居正的斗争。这四场斗争中,张居正的卷入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最后也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但我一直认为,张居正之所以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政坛上那么如鱼得水,一方面固然跟他的政治天赋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跟他在这几场政治斗争中所接受的“岗前培训”有关。


那么在前三场斗争中,张居正是怎么介入的呢?他在这前三场的“岗前培训”中又学到了哪些斗争技巧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第一场夏言和严嵩的斗争,到底给张居正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怪嘉靖


张居正刚进官场的时候,夏言和严嵩分别是内阁首辅和次辅,也就是说夏言是正宰相,而严嵩是副宰相。但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在《张太岳集》里找到这时候张居正跟严嵩的联系,但却根本找不到他跟夏言的任何一点儿联系。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张居正作为一个刚进官场的见习生,大概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发展与高层的人事关系,这个夏言就倒台了。


说起夏言和严嵩的斗争,我觉得有个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在政治斗争中,一个人的姿态,也就是是高调还是低调,决定了一个人所处的政治环境。这在夏言和严嵩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为嘉靖皇帝在明代皇帝中是个特别“特别的家伙”,所以,他的性格和习惯跟一般人都不太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明代皇帝中除了朱元璋也没几个正常的,我们在第一将里不是说过吗,清人蔡岷瞻在《广阳杂记》里就评价过:“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明代的皇帝里头就一个朱元璋还算是个正常人。


这个嘉靖帝是半路上当上皇帝的,因为他的前一任武宗皇帝死了,这个武宗就是那个喜欢玩打仗,还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的那位糊涂皇帝。因为武宗没儿子,也就没继承人了,而武宗皇帝自己也是根独苗,所以大臣们就拥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嘉靖反倒心理不平衡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想给他自己死去的亲爹上个太上皇一样的名号。


可大臣们不干。


大臣们都觉得按照朝廷的礼法,那是没办法才让你来当这个皇帝的,你应该就像是过继过来的一样,应该还是跟着武宗皇帝,尊武宗的爹也就是嘉靖的伯父为太上皇啊。


但这样嘉靖又不干。他心的话我都是皇帝了,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啊,怎么着给自己的亲爹弄个好听点儿的封号也不算过分吧。况且,就算按逻辑来说,只要我是皇帝,我爹当然就是太上皇了,你说你们这帮大臣的逻辑学是怎么学的啊!


这么着,他就跟这帮大臣们拧上了。明代的文人们都是倔脾气,就好扮个嘴、斗个气儿什么的,这皇帝不肯退步,他们还不肯了,整天就为这事儿在朝廷上闹个不停。这就是明代有名的“议大礼”事件。


为了这个“议大礼”,嘉靖帝特喜欢一种叫“廷杖”的刑罚,也就是在朝廷之上把反对的人脱了裤子打屁股。谁跟他较劲儿,他就打谁屁股。不过他越打屁股,这跟他较劲儿的人越多,最后弄得大臣们都以打过屁股为荣,没打过屁股为耻,这也成了明代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观。


后来在这个事件里,夏言脱颖而出,因为他觉着这帮大臣都太迂腐了,嘉靖不就是要给他那死去的爹上一个太上皇的封号吗?说起来是个好听的封号,其实也不过就是个漂亮的外号。你说你们这帮大臣放着军国大事、经济金融不操心,为这事儿跟皇帝较什么劲儿呢?所以他就带了一拨人转而支持嘉靖“议大礼”。


这一下嘉靖可高兴坏了,你一个人吆喝不行啊,再狠你也是孤家寡人,这下有了帮衬的,声势就不一样了,况且这还是竞争对手那边儿分化过来的人,他就特高兴,重用夏言,最后一直让他当了内阁首辅,后来他爹封号那事儿最后也按他的意思给搞定了。


嘉靖经过这事儿之后,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心理,他老拿那帮大臣们当仇人,时刻提防着他们,所以他一直都对权力抓得很紧。他喜欢道教,天天想着求长生,平常也不上朝,也不管事,但他总喜欢偶尔出来杀个人、贬个官什么的,让大家对他心生畏惧。也就是说嘉靖是个很强势的人,所以他的心理也略微有些变态。


可以说,夏言在“议大礼”事件上处理得是正确的。为了个虚名,怎么能耽误国家大事呢?所以就算是在道德立场上做出一丁点儿让步,我觉得那也是值得的。


夏言任内阁首辅之后,还算是兢兢业业的,也能一心为国。但这个人有个大毛病,也是有才的人的通病,那就是太傲了。后来张居正在官场一直也很傲,但张居正那表现出来的是傲骨,所以人人都敬重他,可夏言这个人浑身冒出来的都是傲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所以这个夏言在官场上就得罪了很多人。


尤其是他在嘉靖面前也往往很傲气,嘉靖本来也是个强势的人,所以潜在的矛盾就埋下来了。


相反,像严嵩这个人就是傲气、傲骨都没有的人,他整个就是一副奴颜媚骨,我们说这肯定是小人,但有句话叫“小人得志”,这副相当低调的好脾气还就给严嵩挣到了不少分儿。


嘉靖因为喜欢道教,所以经常要搞个什么祭天的仪式,他平常不上朝,也不住皇宫,他住在一个叫西苑的地方,整天就琢磨着怎么长生不老。因为经常要搞祭天的仪式,这个祭天的仪式中有个重要内容是要火化青词。


青词是什么呢?


其实,也就是这位嘉靖同学向玉皇大帝或者太上老君写的思想汇报。


但这个汇报可不好写。要有隐语,因为天机不能明说;还要写得特别美,用诗化的韵文语言,所以特别难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