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者:王鼎钧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7-08-31 20:06

|

本章字节:36836字

他爹出来了,打量我,向厨房走去。


他拿了一张热腾腾的煎饼出来。毫无疑问,刚从鏊子上揭下来,折成四开。厨房里正在烙煎饼,用小麦、黄豆、玉蜀黍混合磨糊。


这是很大方的施舍。通常打发乞丐,只给一小片冷煎饼,两三天前的剩余。我没有要饭包,只好捧着这张煎饼急步回家。我知道掺了玉蜀黍的煎饼最好趁热吃,现在它最香最酥,冷了以后就满口滓渣。


我急忙献上我的所得。我此生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报效家庭。


我认为现在可以吃了。我只想着吃玉蜀黍煎饼必须趁热。可是父亲说:「等一等,出去把你的弟弟妹妹找回来。」


等三个人聚齐了,煎饼还没冷。父亲下令弟弟妹妹先动手,然后三人一同大嚼。


父亲不吃,他只说话。他说:「也许有一天,你得带着弟弟妹妹讨饭。那时,你要记住,若是讨到好吃的东西,一定要让他俩先吃。」


第二天,顾娘趁着人家都在吃早饭的时候出发,她说人在吃早饭的时候心肠最软。她不肯再带我同行。昨天晚上,魏家老大对她表示,我去讨饭,他的自尊心很受打击。


没关系,我自己也可以去。


我碰上一只恶犬,缠斗了很久还不见主人出来。今天的运气没有昨天好。我年纪小,又没有经验,可是狼牙伞真管用,到底人为万物之灵。


背后有人说:「你闪开。」我侧身后退一步,让一个真正的乞丐出面。只见那人把手中一根东歪西扭骨节倔强的枣枝伸出去,一直伸到狗前面,朝地上点了两下,那狗就低低的呜咽一声,低着头向后退去。


那乞丐很脏,做乞丐那能不脏?可是他露了这一手,我马上觉得他不脏了。他大约有五十岁了吧,那年代,五十岁的人算是老人,可是他露了这一手,我马上觉得他不老。我问:你教我好不好?


他不答,腋下夹起打狗棒就走,我在后头跟着。你想学?当然,


你得拜我做师父。当然。


做了我的徒弟,就得跟着我走。


这个当然不行。我只是想学会了你的打狗法,每天可以多讨些吃的,带回家去。


他笑了,想学本事,那有这么容易?


一个有本事的人怎么会做乞丐?


他说,世上有一种人,他做乞丐,正因为他有本事。他说,他的师祖,本来在皇宫里保护皇帝,顺便教导一批太监习武。自然,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老皇帝驾崩,他们奉遗命效忠小皇帝,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他说,小皇帝毕竟太小了,朝中奸臣乱政,叛贼夺权,发生惊天动地的政变。一场大火焚毁了宫殿,幼主下落不明。他的师祖带着那批学武的太监逃出宫外,师祖说,改朝换代是无法挽回的了,但是,咱们谁也不投降。师祖说,即然连当朝皇帝都不配做我们的老板,世上还有谁能做我们的老板?从今以后我们不侍候任何人,不受任何人的管辖,不接受任何人的俸禄,我们不服王法,我们的名字不在户口。


那么,我们做乞丐吧。


我们一面做乞丐,一面抒散亡国之痛吧。


我们一面流浪行乞,一面挨家挨户寻找幼主吧。


我大吃一惊。


这是一个乞丐的故事。我怎么爱上这个故事了呢?


这是一些消沉遁世的人,我怎么反而景仰那些人呢?


这时候,如果有人拿「我的志愿」做题目,要我作文,我写的也是「做乞丐」。


我比现在年纪更小的时候,曾经拉住长辈的衣襟问:「为什么有人做乞丐呢?」


那长辈仰着脸回答:「有人天生是做乞丐的命。」


我也是做乞丐的命吗?要不,怎么搞的呢!


父亲说,该卖驴啦。母亲说,不能卖给屠户。


经纪来了,左看右看。主人有两个马棚,里头挂着骡马,也有驴子。我们这头驴禁不起同类异类踢咬,单独挂在棚外。


我们这头驴真瘦,背脊上的毛快磨光了,肚子上的毛比较长,就胡乱打结。


经纪说,年头不平静,买牲口的人家比较少,还是卖给屠户吧。


如果卖给屠户,这头驴就要变成酱肉。母亲说,只要不是屠户,由你出价。


经纪说,卖给屠户,这驴值五块钱,卖给种田的只值四块。


四块就四块,有个盐贩子要买。驴驮盐,农种园,世上最辛苦的两件事。母亲心疼起来,要求再换主顾,情愿减价。


经纪有些不耐烦,不过到底是生意人,又带了个卖面粉的来。驴进了面粉店一定昼夜拉磨,活儿也不轻。经纪说,人家买驴当然是为了要驴出力,那有买个驴子养着玩儿的?


说的也是。


我们这头驴子真听使唤,是一头老老实实的驴。驴也有玩世不恭的,也有趋炎附势的,你在前头牵它,它后退,你到后面赶它,它一路小跑害得你气喘吁吁的追。你要它驮东西,它躺在地上打滚。


你若气极了,拿藤条抽它的屁股,它立刻连屎带尿一大堆,又骚又臭,好像,你对我不客气,我也对你不客气。


俗语说某人属驴,不打不屙屎。卖给磨面的了,三块钱。


驴子一点精神也没有,自离家逃难以来,它没好好的吃过一顿草料。它的嘴唇极薄,据说注定命苦。,可是没眼神,几乎像个瞎子。腿也太细了,真不知道什么时候那条腿会断成两截。


它实在是一头温驯的驴。可是,单凭温驯就能安身吗?


它也没把握,跟在新主人后面走,回头看了一眼。


这一回顾,母亲的眼泪掉下来一大串。


主人的儿子真体面,前卫中锋的身材,大一大二的年龄,四月五月的脸。


瞧他这身装扮:白色球鞋、机器织的线袜子、西装裤、哔叽夹袍,襟上揷一枝金星钢笔。衣服都是新的,居家亦如作客。


客厅右侧一道墙,中间开了个月门,其实并没设门板,一个正圆形的洞,周围用砖砌了花边。


这家的少主人跨过月门,来到客厅前的天井里,正要往外走。一双脚,穿着天蓝色锻面的鞋子,鞋面上绣花,从里面追出来。


「喂!喂!」女郎压低了嗓子。


就这么把他喊回去,两人站在月门里头靠近一丛青竹说话。竹子是栽在一个很大的瓷缸里,那种又粗糙又结实的陶器,也许不该叫瓷。


在自家院子里植竹,都得用这种缸,要不,竹笋跑得快,不知什么时候从邻家院子里冒出来,或者从自家花圃里往上钻,一大片,很麻烦。


现在,竹子旺盛的生机郁结在大瓷缸里。男女两个人都用一只手扶着缸沿,一个在缸的左边,一个站在缸的右边,缸很大,可是有缸沿做红线,一头一个牵着。顾娘说,女郎手上戴着刚订婚的钻石戒指。


顾娘说,少主人是女郎的未婚夫。


虽然已经订婚,而且显然受新式教育,女郎仍有些「奴为出来难」的样子。见这么一面好像不是很寻常的事。


顾娘说:「娇生惯养的,好漂亮哟!」


女郎拭泪。果然不寻常。可是家里没有人走过来问问瞧瞧,这不寻常的事又好像在意料之中,而且乐于任其发展。


顾娘说,男孩要去从军抗战,女孩跑来劝阻,劝了两三天了。


两个人就在委屈求活的竹丛旁边站着,手扶着冰冷坚硬的缸沿,很久。


这里仍然不是世外桃源。


为了以后的行程,昨晚有一阵小小的辩论。


父亲决定继续南行,可是魏家老大说,往南是徐州府地面了,徐州那能不打仗?


老魏认为应该往北走,「日本鬼子一条线,」躲着这条线走,走到兰陵附近看动静,兰陵是故土,离兰陵不能太远太久。


无奈我们这一家,三个孩子,一个缠足的妇女,一个书生,零零落落,没有快速行动的能力,不够资格跟日军捉迷藏,只有找一个地方住下,藏起来。那时日本军队不侵犯外国教会,宿迁有个大教堂,是美国长老会的财产,可以容身。


老魏认为他一家人不需要教会保护,而且教会也不一定安全。


彼此商量了,魏家老二挑着行李送我们南下,只限必需的东西,那带不完的由老大挑着回家保存。


愿意到宿迁去的人,除了我家,还有四姨和顾娘,都是基督徒。大家祷吿,上路,人数少了一半,有些冷清孤单。


窑湾和宿迁之间隔着骆马湖~我一度以为是「落马湖」。虽说是湖,并没有水,只见天地茫茫方圆一百五十里的一片大洼。


一百五十里的圆周,其直径约为五十里。不幸骆马湖形如一条南北竖立的蕃薯,我们的路线是自北而南穿过,湖中无处打尖投宿,这天我们只有拚命的走。


魏家老二挑着行李,走在前面。挑东西要用扁担,扁担有弹性,上下忽闪忽闪的飞。这一上一下的功夫,挑担的人迈出一步,两者节奏必须互相配合,他不能慢,慢不了。他只有走一段歇一段,等我们赶上。


这一次,母亲展示了小脚的痛苦。凡小脚都是脚背弓起,脚耻压断、折迭,只剩大趾伸在前面。小脚的人走路只能用脚跟着地,平时重心后移,摇摇摆摆,现在母亲拄着竹杖,弯腰探身,一如面对七级强风。


在故乡,母亲是天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曾经遍吿亲友,古今多少缠足的女子在逃难途中遭人掳去,因为她逃不快。她说,逃难的时候,别人可以踏着冰过河,小脚女子会踩出冰窟窿来,陷下去。别人可以拖泥带水过沼泽,小脚女子会两腿挿在水里泥里,动弹不得。即使路上没有泥水,小脚也会把脚脖子走断了。亲友的反应是掩口暗笑:为什么不想些称心如意的事,偏要假设自己逃难?这些亲友,此刻不知那里去了?


骆马湖,上帝用他特大的汤匙,朝地表轻轻舀走一勺。他舀去了村庄、树林、岩石,连麻雀、野兔也没留下。


方向感完全失去,头顶上有太阳,靠太阳指路。


地表在这里偷偷的凹下去,走路的人并不觉得倾斜。可是走到中午,地平线近了,天空小了,好像有人收紧袋口的绳子。


想起碗里的苍蝇。苍蝇喜欢饭碗,即使是洗干净了的碗,苍蝇也爱落下来散散步。它只在碗口边沿爬行,从不深入碗底。有时候,苍蝇也想探险,爬到离开碗口一寸左右的地方,立刻飞出碗外。它要躲避想象中的灾难。凹度使它恐惧。


在骆马湖里,我们也有这种恐惧,身陷绝境的恐惧。


妹妹哭了,说她走不动了,我从背后推着她走一段,顾娘抱着她走一段。


我问宿迁还有多远,魏家老二说:「快了!快了!」


父亲一直抱着弟弟,我见他嘴歪了,帽子掉了,衣襟开了,鼻孔流出清水来,他把弟弟放在地上,喘气。


弟弟看见母亲,迎上去,想扑在母亲身上,可是母亲不能改变姿势,不能改变步伐,不能改变她脸上拉直了的肌肉,像个忍受酷刑的人一样不能有别的感觉。她目不转瞬往前走,那一刻,我十分十分耽心她的脚脖子。


我又问什么时候才走到宿迁,魏家老二说:「快了快了!」


后来,我也走不动了。回想起来,我们一家那时开始有连根拔起的憔悴。


宿迁还远。那时,我就该知道,「快了快了」就是「很久很久」的另一说法。


走着走着,地势渐高,太阳偏西,我们的影子很长很长,使我忽然以为我们是迎神赛会踩着高跷的巨灵。我从未料到我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知道这是骆马湖显现的奇迹,在村落参差分布的地带,我们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影子。


我们本来累极了,一个累极了的人,会忽然不累了,精力不知从那里涌进来,生命在反扑。首先是母亲忽然昂扬,顺利走完全程,事后,她说,这是主赐给他力量。


终于,我们看见鸦阵了。


我们看见树木了。


然后有房屋市街。


终于,我听见一群孩子高唱:「一二三,到宿迁。」


宿迁长老会关着大门,门板很厚,用手掌拍打几乎发不出声音。


门开了,弟弟跨不进去,这才发现门限很高。


执事登记了我们的名字,把我们安置在教堂旁的屋子里。教会的建筑大概都是:巍峨严肃的教堂,旁边一排谦卑的小屋,外缘是高高的围墙。


啊呀一声,个个倒在地上,没有伸腿弯腿的力气。这才知道刚才「忽然不累」正是最累的时候。


只有弟弟不累,一心想到院子里玩。我们很恐慌,生怕他走出小屋之后就不见了。


父亲最紧张,春暖的天气,全身出汗湿透了夹袍,因为累,也因为怕。他说,在骆马湖里,只要一个强盗,他手里有一只枪,我们全体束手无策。


父亲一向想得多,他把我叫到身旁。


「我们在逃难,日本鬼子在追我们。」这个,我知道。


父亲讲晋代邓攸逃难的故事。


晋代的邓伯道和邓伯俭,是亲兄弟。两人都只有一个儿子,他们的儿子都很小。


石勒造反,邓伯道带着儿子和侄子逃难,途中,两个孩子都走不动了,伯道说,我背着侄子逃吧,把自己的孩子丢弃了吧,我以后还可以再生一个。如果把侄子丢掉,哥哥一支就绝后了。


父亲问:「如果,我是说如果,没有爸爸,没有妈妈,只有你,你带着两个孩子逃难,


一个是弟弟,一个是你自己的儿子。你只能抱着一个孩子逃,那时,你抱那一个?」


他把我问胡涂了,两个念头在我的头脑纠缠不清:第一,我怎么会有儿子?第二,如果我有儿子,弟弟一定长成大人了,怎么还会要我抱着走路?


我只顾做这道算术题,答不出话来。父亲又气又急,认为我的沉默就是对弟弟不负责任,他劈脸给了我一耳光。


恰巧教会执事一步跨进来,他愕然。


「你们到底是不是基督徒?怎么打孩子?」


这一问,非常严重,倘若他认为我们假冒,就要拒绝收容。


因此,对我的责任问题,父亲没有追究下去。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台北中央日报副刊发表,梅新先生主编


第八章


战争的教训


我不记得在宿迁住了多久。宿迁宿迁,到底几宿而后迁?


只记得进了宿迁教会之后倒地便睡,足足睡了两天,偶然起来喝点水。


这两天,简直是神仙了,不用再支持自己的体重,不再抵抗地心吸力,由颈部到脚趾的肌肉关节都放了假,这几尺干净土,就是大同世界、人间天上。难怪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到着。」想那庄稼汉在一天胼手胝足之后、突然躺下来庆祝释放、才发明了那两句格言吧。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如今转了个弯儿,让我知道。


这是头两天。


母亲最爱「马太福音」,说马太福音是四福音里的压卷之作。


她对我说:「来,你是住在神的家里,要天天读一段圣经。」她教我读马太福音第五章: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是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的好行为。


忽然,警报,空袭警报中的预备警报,日本飞机要来。


那时,小地方发布空袭警报是派人沿街敲锣,大地方如宿迁城,是由臂力强健的人摇一个类似辘轳的东西,「辘轳」转动达到某一速度,发出电来,警报器就呜呜的响起来。


除了入耳惊心的警报器,还有触目惊心的警报球,一个球代表预备警报,两个球代表紧急警报,三个球代表解除警报。


听见预备警报响,我跑到大门外向天空张望,没看见球,只见大人怒气冲冲把我拖进去。教会有许多人口,大家慌忙进了教堂,他们是把这个高大宽敞的建筑当做防空洞了。可是防空洞应该在地下。「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大教堂的目标太暴露太突出了。城造在山上不一定就好。


躲警报的人进了教堂就跪下祷吿。祷吿完了,敌人的飞机并没有来,空袭警报也没有响。大家再祷吿。天空依然很安静,有些人就回家去了。


大教堂讲坛后面有一个夹层,颇似戏院的后台,有梯子可以爬高。我没回家,偷偷的往上爬,从玻璃窗看见了屋顶。想不到,大教堂的屋顶是洋铁皮铺成的,他们用整个屋顶漆了一面美国国旗,日光直射之下很鲜艳。距离太近了,几乎盖到我脸上,花花绿绿,令我眩晕。


这面国旗想必是给日本飞机的轰炸员看的,他一定看得见。城还是可以造在山上。


这是第三天。


第四天,我们读马太福音第六章: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这天下午,一队中学生沿街募捐,穿着明盔亮甲的制服,洋号洋鼓,是一支小小的乐队。他们进了教会,列出队形,惊天动地吹打起来。


许多人跑出来看,别人看乐队,执事看捐款箱,一个很大的木箱,要两个学生抬着走。箱口郑重的加了锁,贴了封条,还有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执事的样子有些为难。


他说:「我们这里是教会。」那时候,教会在表面上中立。他说这句话,脸先红了,我在旁边也有些羞愧。


领队的是个女生,面圆腰肥,但是很机伶,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了解,她马上指一指观众:「我来找他们。」


「可是这里是教会。」执事又说。


「我们只唱一支歌。」女生说着,做出指挥的姿势。那时抗战歌曲不多,他们唱的是:


只有铁,只有血,


只有铁血可以救中国。


还我山河誓把倭奴灭,


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


风凄凄,雨切切,


洪水祸东南,猛兽噬东北,


忍不住心头火,


抵不住心头热。


起兮!起兮!


大家团结,努力杀贼!


这歌在当时流行,乐队一开头,院子里的人都跟着唱起来。唱完,乐队指挥趁势喊道:「各位,抗战的,爱国的,相信天理的,都到大门外来捐钱!」


她的手向大门一挥,满院子男女老少像秋风扫叶一样拥到大门外去,然后乐队抬着捐款箱退出,在巷子里用洋萧洋号吹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洋鼓打着拍子。在教会门外,大家纷纷掏出钱来,朝大木箱的小孔里投下去。


包括那位执事在内。


然后,乐队整队,领队三指并拢向大家行了童子军礼。乐队改奏进行曲,抬着捐款箱离开。没有收据,那时街头游募多半没有收据,彷佛那箱子就是国家。


马太福音第六章说: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他们不比鸟贵重得多吗?…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这是第五天,我读经的时候心不在焉,忘不了昨天的乐队,踩着进行曲,从这个幽静的巷子里像神仙一样走出去。


我一向生长在乡下,宿迁是我到过的第一个城市。它的人口比兰陵多十几倍。这些人为什么要挤在一起呢,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么多的人家里是不是藏着一些乡下没有的事物呢。


虽然有禁令,我仍然忍不住想跑出去看看。教会的大门整天从里面闩着,如果有人开门出去,得有另一个跟在后面替他把门闩好。有时候,出门的人找不到这样一个助手,大门就在他走后虚掩着,这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


我出了门,朝昨天乐队游募的方向走去,一直走,不转弯,我不能转弯,一转弯就迷路了。只要直着向前走,自然可以直着走回来。


走过无数阴暗寂静的住宅,忽然看见阳光明亮的街道,满街都是军人。战场边缘,他们都不佩阶级符号,分不清官兵,老百姓一律称为「老总」。老总是清末千总把总的简称,泛指下级军官。用以称呼士兵,自是「礼多人不怪」了。


看样子,这些「老总」是出来逛街的。也许他们刚从别的地方开到宿迁来,像我一样,对这个城市有些好奇。他们刚刚换上短袖的单衣,左袖外缘绣着「扬开」两个字。新军服的布料很好,字也绣得端正工整。


他们也许不是出来逛街,而是忙里偷闲买一点日用品吧。我站在一家杂货店门外看他们,一位老总进店买肥皂,他东摸摸,西看看,最后满把抓起几块肥皂朝上一扬:我给过钱了,!


我看见他并没有给钱。店东的儿子想纠正他,可是店东点了点头。老总还不放心,郑重加强语气:「给过钱了!」那时军纪森严,无故拿走老百姓的东西是要枪毙的,必须货主明确的表示认可。


店东说:「好,没错。」老总这才把肥皂塞进裤袋里,心满意足的走出去。


小店东一脸的不服气,他的父亲开导他:「你没听说过吗,当兵的人死了还没埋,挖煤的人埋了还没死。他今天还在,明天就难保。中国人正在跟日本的坦克大炮拼,台儿庄一天死一千两千。你这几块肥皂算什么,你到他坟上烧一刀纸也比肥皂钱多。


在宿迁的第六天,母亲教我读马太福音第十八章: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的人有祸了。倘若你一只手或一只脚叫你跌倒,你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水火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他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进入地狱。


我悄悄的溜出来。这次我换了个方向,背着太阳,我想是向东。胆子练大了,敢不停的走。


终于找到乡下没有的东西,一间小小的戏院。叫它戏院未免太小,叫说书的场子又太大了。门口没人收票,尽管走,走进去,坐下,小女孩来倒茶,这才收钱。小孩子不占座位,站在后头没人管。军人进去,坐下,不花钱,也没人来倒茶。


舞台很小,坐着个穿长衫戴礼帽的,操一把胡琴。后台有几个女孩子,她们轮流出来唱京戏,一段一段的唱,不化妆,也没做工。这些女孩子个个穿旗袍,领子高,低头鞠躬都困难,却又没有袖子,整条胳臂露出来。下襬扫到脚面,似乎很保守,两旁偏偏开衩开到腰部,盖不住大腿。在那时,这是很性感的服装。


回想起来,我对她们唱的戏全没留下印象。最令我难忘的是,军人和老百姓自然分座,这一边喝茶,吃瓜子,用热毛巾擦脸,那一边枯坐静听,目不邪视。碰上那个女孩子唱得中听,顾客可以特别开赏,女侍捧起盘子在旁边接着,当郎一块银元丢进去,吓人一跳。女郎唱完了,走下台来,站在那出手赏钱的人身边,低声说一句谢谢,再回后台。出钱的人很神气,坐在他周围的人都好像沾了光。这一幕总算是个小小的,可是那半壁军人个个如老僧入定,无动于衷。


这个小戏院也总算是个歌舞升平的地方了吧,我为什么心里觉得不安呢?而且非常之惴惴。是怕警报忽然响起来吗?是怕因私自外出而受到父亲的责罚吗?


我匆匆赶回,一路平安,家中也没有异状。可是仍然怀着不祥的预感。想了好久才理出头绪来,小戏院里的情景刺激了我。一个剧场,两种人生,这一半如何能面对那一半呢,他们怎么可以一同看戏呢?他们怎么一点也不怕呢?


据说,这是第六天。


以后的日子很模糊。也许是第七天吧,没有读经的功课,我整天都在打算怎么溜出去。毫无目的。总有些名胜古迹吧,也不知道去寻找。


如果这天下午我在外游荡,后事如何就很难想象了,幸而我始终没有得到机会。


午后,警报响了。我们都进了大教堂,教堂里的长凳子钉在水泥地上,搬不开,我们只好趴在凳子下面。


这回真的听见了俯冲投弹的声音,飞机忽然变了调,受了伤似的嚎叫,接着地动山摇。大教堂像个小舢舨,尾巴往上一翘。


也听见高射炮声。炮弹和炸弹不同,地面不会震动。


那时,一架轰炸机在翅膀底下挂两颗炸弹,炸弹用黄色炸药制造,威力小,要摧毁一个城市,得出动好多批飞机,一波一波轮番轰炸。我们在教堂里,听见飞机来了,走了,炸弹轰轰的响,附近的房子稀里哗啦,沉寂了,可是轰炸没有完,还有下一波。


两波轰炸之间,那一段平静才教人觳觫。你只知道逃过一劫,不知道是否逃得过下一劫。一根细丝把宝剑吊在你头顶上。我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活着和已死没有多大分别。


警报解除,走出教堂,看见日色金黄。这次轰炸由午饭后炸到晚饭前,够狠。


这一炸,我是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走出大门一步。以后几年,我只要听见汽车马达声,立刻魂飞魄散。


大轰炸后,日子过得浑沌,对日出日落全没有印象。


不能忘记的,是断断续续传进来的一些消息。


有些人失踪。一个警察说,空袭时,他正在街头值勤,敌机业已临空,犹见一人行走。依照规定,空袭警报发出后,行人一律就地止步,但是,如果行人存心取巧,对拦阻他的民防人员撒个谎,伸手向前随便一指,说「我的家就在前面」,可以越过封锁。


在那种情形下,为什么千方百计要在街上行走?不知道。那时代,人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犯规。


警察说,他无法制止那个行人,他自己业已卧倒隐蔽,只能注视那人,为他着急。只见地面裂开,射出火和尘土来,那行人从此踪影不见了。


那警察简直以为自己白昼见鬼。


有很多家庭要办丧事,丧家到处找棺材,找墓地。有人四出找一条人腿,他爸爸的腿。他爸爸死于轰炸,一条腿不见了,孝子希望找回来再入殓。


轰炸时,有两个棋迷正在下棋。房子左右都落了炸弹了,棋子飞走了,棋盘也飞走了,两个棋迷还望着歪斜了的桌子发呆。


警报解除后,两个棋迷又拾起棋子棋盘,回忆那盘没下完的棋,把残局摆好,一决胜负。谁料在这个时候房子忽然塌了!好像老天跟他们开玩笑。


这次宿迁炸死许多人。那死亡经过平淡无奇的,在死者家属呑声时就湮灭无闻了,能够传到教堂院子里来的,都有些曲折耸动。然后,再经过众人过滤,百中取一,进入街谈巷议,然后,千中取一,进入渔樵闲话。最后成为故事。


故事的存在和流传,已不是根据受难者的需要,甚至也不是抗战的需要,而是根据听众的兴会。不能仔细想,仔细想就会发现残酷。我在这里很残酷的记下几则故事,可以在茶余酒后流传的故事,而遗漏了千千万万摧心裂肝的家庭。


魏家老大忽然来了,我们有说不出的惊喜。


魏家和我们一同逃难,中途因意见不同分手。魏家两兄弟,老二送我们南下,老大带家人北上。我家的行李也因此分成两担,其中一担由老大挑着走,暂时保管。


老魏突然出现,使人感到劫后重逢的情味。他对于我们带着他的弟弟到宿迁来挨炸有些


抱怨。他说,由他暂时保管的那一担行李,半路上被强盗劫走了,有一番惊险。虽然他的脸色沉重,他仍然是我们非常欢迎的客人。


老魏也带来两个好消息:台儿庄会战结束,兰陵成为后方,可以回家了;回家以后,魏家将择定吉期,为老二成婚。


动身离开宿迁,我才看见轰炸造成的瓦砾。每一片瓦砾,原都是这个家庭一代或几代的爱心和奋斗。碎瓦片是真正的废物,什么用处也没有,垃圾不如。经过了几天清理之后,瓦砾下不会再有尸体,也许有血,我看见狗在上面用鼻子探测。


一个一个家庭,不招谁,不惹谁,就这样毁了。飞行员大概从来没有机会看见他留的弹坑,难怪他英俊潇洒,一尘不染。


瓦砾场并不是很多。大轰炸时,简直以为全世界都毁灭了,其实不然,宿迁只是像一张床单上洒了些墨水。我真希望能指给飞行员看,使他明白他的技俩不过如此。


日上三竿,阳光逐渐强壮。宿迁,我有点舍不得离开,它是我面对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使我看见人生多么复杂。


阳光下,一个一个宿迁人和我交臂而过,一脸前仆后继的悍然。


回程完全照老魏的意见行事,出宿迁,经东海,转赴郯城,到南桥。


这些地名从小就熟识,古时的东海郡,后来的海州,现在的江苏东海县。古时的郯国,郯子故里,曾子讲学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产地,现在的山东郯城县。


老魏带我们走小路,东海和郯城的县城全没看见。我只记得满眼的小麦。投宿是在小村庄的街巷露宿,大人轮流值夜,一路所到之处非常寂静,真空一般的寂静,若不是庄稼长得那么好,你真以为没有人烟。


归程十分从容,魏家兄弟俩轮流挑着行李走,不挑担子的那个就抱着弟弟。一路不断休息,母亲能赶得上大家。看来光景美好,只是大战后的寂静还有压力。


沿途休息的时候,老魏谈说家乡最近发生的事,他提到临沂的教会。


从三月十三日开始,和日军在临沂附近打了五十天,最后围城,攻城,巷战,双方抱在地上打滚。伤兵运不出去,全送进美国教会,临沂医院的医生护士也都跟了去。日本兵进了城,见人就杀。他们沿街敲门,趁里头的人开门的时候用刺刀刺死,大街两旁,几乎家家门框门限上有血。他们要教会把伤兵交出来,教会没答应。那些伤兵总不能老是在里头躲着呀,怎么个了局呢。


老魏也谈到峄县的教会。峄县县城在兰陵之西,只有五十里路。对兰陵影响重大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峄县,另一个才是临沂。


日军先到峄县,后到兰陵。峄县南关的教会收容了很多难民。有一个日本兵喝了酒,带着剌刀,来敲教会的大门。大门里头院子里坐满了难民,有个人站起来把门打开。日兵一刀把开门的人杀了,冲进去又杀死一个老头儿。他大喊「花姑娘的有」,意思是要找妓女。院子里的人慌成一团;不敢回话,那日兵又顺手杀死一个老太太。那一院子难民里头当然有许多壮丁。他们看那日本兵杀了一个又一个,眼也红了,就到厨房里一人拿一根木柴,一拥齐上,把那个小日本鬼儿乱棍打死。


这可不得了,日本人能罢休吗?


日本人到教会去调査过,最后承认是他们自己的错。


我松了一口气。可是老魏说:


教会只有巴掌大,能藏几个人,还得中国人不怕死,跟他拼,跟他干!


对于回家,我缺少心理准备。


兰陵城外有许多松柏,参天并立,排成方阵,远望很有几分森严。兰陵王氏在明末清初发迹,开始经营祖宗陵墓,这些松柏,就是古人的伞盖,这些松林,也象征祖宗的余荫。


战后归来,那些松柏全不见了,每一棵树都在齐腰的高度锯断,剩下一根一根木桩。锯树的人为了省力省事,没有坐在地上朝根下锯。战争来了,又走了,四乡的穷哥儿们紧紧踩着战争的背影,抢伐抢运,一夜之间就光景全非了。


松柏不流血,你杀了它它冒出来的是香气,事隔多日,还有松香附在尘土上逐人。


这种树林叫「老林」,老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俗语说谁动了谁家老林的土,那表示谁对谁有不可解的怨恨。唉,唉,这些事情现在都发生了。


回到家,大门,二门,房门,所有的门框门板门限都没有了,窗也没有了,桌椅家具当然更没有了,总之,所有的木制品荡然无存,出入畅通,毫无关防,完全不像私人住宅,完全不像。


那时的房屋,门窗上端有一块横木。叫「楣」,照例使用极好的木料。起朱楼盖华屋叫「光大门楣」,人的气运衰败叫「倒霉」,可见「楣」之重要。现在,我家的每一处「楣」都没有了!看样子,有膂力强的人来,使用十字镐一类的工具,硬生生的破墙取去,所以,每一个门窗都成了一个大洞,四周围着犬齿形的砖块。


还有,院子。


院子里本来有一棵枣树,我曾在树下念诵:「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也曾透过萧瑟的固执的枣枝仰望奇怪而高的秋空。


院子里本来有两棵石榴,我曾在树旁学会了「五月榴花照眼明」,数一数几朵雄蕊几朵雌蕊,计算能结多少石榴。


战后归来,枣树没有了,石榴树也没有了,院子里的土被什么人翻过,好像准备在这里种菜。


那些人从四乡来,闯入有钱的人或者曾经有钱的人家中,检査室内室外每一寸土地。他们用一根木棒撞击地面,听那响声,如果有共鸣,冬冬似鼓,地下一定埋着一缸细软,马上动手挖。


通常,埋在室外院子里的东西体积很小,例如玻璃瓶里装几件首饰,得用另外一个方法检查,那就是学农夫翻土,翻到埋东西的地方,土的颜色不一样。如果院子很大,就把耕田用的牛和犁使上,小东西埋得浅,说不定犁刀过处它就跳出来。


我家的院子就像犁过的一样。我联想到成语「犁庭扫穴」……


那时,我就应该想到,阶级斗争完全是可能的。


当天早晨弟弟听说要回家,很兴奋。他虽小,对旧家必定也有些记忆吧,站在院子里,他一再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谁的家?」


母亲望着我:「这一回,咱家可是穷了!」


然后,她奋然说:「魏家老二结婚,我一定送一笔厚礼,厚得教别人没有话说!」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痖弦先生主编


第九章


折腰大地


我家有五位姑姑。当我离家时,五姑还在家中,前面四位姑娘都已出嫁。


我对二姑三姑四姑没有任何印象。我不记得她们到我家来过,我也从未到她们家去过。她们也从未给我一块糖果或一个铜元。我根本不记得她们的长相,料想她们也不记得我。


只有大姑,留给我许多许多回忆。我们落荒逃难,在她家住过。


在我的老家兰陵之西,大约二十五华里,有一个村子叫楚头林~或作褚头林,或作锄头林,我不知道官方文书是怎么写法。大姑嫁给那里的赵家。


一九三八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七年四月,我们回乡察看了劫后的残破,就在大姑家暂住。那时兰陵的秩序尚未恢复,日军在兰陵之北的卞庄安了据点,逐步向南发展,控制由潍县到台儿庄的公路。


当时楚头林的情势是「三管三不管」。三不管,是说日本人不管、不管、国民党也不管;三管,是说来了管,国民党来了国民党管,日本人来了日本人管。我们在那里住了一年,国民党、、日本人都没来过。这个地方仍然有人管,由赵家的二伯,也就是大姑丈的哥哥管。赵家是那里的首富,赵家的住宅是全村的精华,这位二表伯又是赵家「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


二表伯的长相和他弟~我的姑父~不同,姑父胖、脸圆、皮肤白净,说起话来客客气气。二表伯黑脸膛,眼睛经常放射着戒备的光,看春花秋月阴晴雨雪都是一副不屑的神气。从那时起,我就发觉黑脸的人比较刚强。


二表伯常常独自坐在客厅里,坐在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以凌厉的目光望着天井,忽然咳嗽一声,声音非常响亮,屋瓦屋檐跟着嗡嗡的响,这有个名堂,叫「客屋音」。他在咳嗽的时候,早把一口痰含在口中,用舌头玩弄一番,选定适当的时机,朝天井中吐出去,声音十分雄壮。回想起来,那距离怕不有四、五公尺,全部的痰和唾液化为一道白光,没有一星一点落在客厅里。


他是一个标准的乡村领袖,具有一切必备的修养,包括长射程的吐痰。像他这样一个人物,客厅里并不经常准备痰盂,如果椅子旁边摆着痰盂,人家会在背后议论,说什么气血衰败,家道恐怕要随之中落。


二表伯独坐时,你老远就可以听见他的声音。这时谁也不愿意穿过天井,只有我不懂得,冒冒失失闯进客厅。他指一指八仙桌另一边、也就是左首的太师椅说:「坐!」我不得不坐。他吩咐听差的:「给客倒茶!」原来我是客。茶来了,赶快喝,喝了赶快走,不喝怕他生气,喝了不走也怕他生气。


除了二伯以外,另一个活跃的人物,是二伯的独子,我叫他表哥。回想起来,表哥那时不会超过二十岁,他已经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


我几乎没有见过表嫂,但是熟悉她的哭声。表哥表嫂的卧室和我们借住的屋子相连。半夜里,他们的孩子哭,拍也不行,摇也不行,奶头塞嘴也不行。以表哥的年纪,他正需要酣眠,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騒扰。于是他捶床大骂。


孩子哭得更厉害,他就打。巴掌响过以后,小母亲和孩子一起哭,表哥命令她们滚出去。即而一想,她们无处可去,就改口说:「你们都死了吧!


孩子一哭,我母亲就醒了。等到表嫂哭泣,母亲披衣而起,她也知道不能做什么,就坐在床上看自己的女儿。妹妹和弟弟睡得很熟,什么也不知道。


有时,母亲以极低的声音说:「太早了!都太早了!都还是孩子!」虽然是气音,夜里听得很清楚:「为什么不去上学呢?现在要是他们都在学校里受教育,那有多好呢!」也许是自言自语,也许是说给我听:「结婚太早了,太早了!一生都葬送了!」


表哥在白天出现的时候,并没有那种令人沮丧的感觉,他是活泼而精力充沛的少爷。他的父亲轻易不出大门,他完全相反,整天村里村外走走看看,不知他要做什么,他的样子即像游荡又像巡逻。只要他说:「来,跟着我!」我就跟在他后面走,他有些行动能吸引我。


有一次,一只狗远远跟着我们。他站定了,对我说:「家里正在蒸包子,你去拿几个来。」包子拿来,他才解释:「我想起一句话:肉包子打狗。」他对准那狗投过去一个包子。狗似乎知道那不是石头,并不躲开,反倒跳起来迎接。狗也有预感吗,怎么刹那间来了五、六只,又争又抢,摆出自相残杀的决心。表哥把所有的包子都投过去,也没能使它们缓和下来,你死我活的真吓人。


表哥以新实验推翻旧定理的那种得意对我说:「看见了没有?肉包子打狗,狗咬狗。」又一次,他说「跟着我」。一块儿来到池塘旁边,青蛙正鼓噪得厉害。我想起我读过的一篇文章,那作者吿诉我,帝俄时代的贵族到庄园消夏,因蛙鼓噪喧闹不能安眠,命令佃户连夜守在池塘周围驱逐青蛙。


我把这件事吿诉了表哥,他说:「俄国人真笨,为什么不朝水里撒麦糠?」他向附近农户要了半筐麦糠,抓几把撒在池水里,青蛙咕噜几声,果然从此就沉默了。


表哥说,青蛙如果喊叫,麦糠就会刺它的喉咙。


我想这办法很有趣,只是不忍心教这么多青蛙喉咙痛。


那时,他的确是个孩子,一个有妻有子的孩子。


我已经失学很久很久了。


那年代,在家乡,官立的小学逐步淘汰了私人的学塾。战争发生了,小学停办了,私塾又东一个西一个成立起来。「塾」是大门里面两侧的房屋,俗称「耳房」,犹如人之两耳,是四合房建筑最不重要的部分,学而称「塾」,自有「小规模」、「非正式」的意思。


私塾授课,教的是《老残游记》所谓「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外加写毛笔字,高年级学长则攻读四书五经和唐诗。那时家乡父老对洋学堂里的「大狗叫、小猫跳」素不满意,认为能教孩子「补习」一些旧学也是补偏救弊。


楚头林正有这么一家私塾,又称学屋或家馆,有一位赵老先生在村中设馆授徒,是赵家的长辈。


父亲把我送进学屋、走了,我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后来听人家说,他去打游击。


私塾老师都是不苟言笑的人,不过赵老先生对我很和善,一则我是「客」,再则我的作文比别人好一些。学屋里大约有二十个学生,由念「人之初」到念「关关雎鸠」的都有。我念孟子,算是中年级,若是编排之乎者也,我立刻显得很杰出。


念「人之初」的几个学弟常常挨打,他们总是背不出课文来。他们爱自己编的课文,「人之初,盖小屋,盖不上,急得哭。」「人之初,出门站,新兴近,向城远。」新兴、向城都是附近的地名。那时我就想,也许课文应该照「盖小屋」那么编。「人之初,性本善」,我未入小学之前就读过,不懂是什么意思,现在小学毕业了,依然不懂。


念论语的同学,每天背诵都能过关,那是因为老师没仔细听。如果老师知道他把「何莫由斯道也」念成「癞蛤蟆咬了四大爷」,一定勃然大怒。


说来功课不重,我们读四书,一天只读两百字,上午受课所以,烙单饼用的鏊子也小。烙好了的饼一张一张叠起来,不计算有多少张,用筷子量有多高。那时家乡的竹筷比城里用的乌木筷、象牙筷稍短一些,比日本人用的免洗竹筷身高体重都和我相似,叔侄宛如弟兄。


我这侄子叫王葆光,葆字排辈,乳名叫小宝。「葆光」典出庄子,而葆宝两字可以通用,可见取名字的人学问不小。


虽说在大家族里有三岁的爷爷、三十岁的孙子,我和我的这位侄子甚少交往,因为年纪太接近了,彼此都觉得不自然。可是佐才哥一家也想到黄墩来住,陈家别院里还有空房。他搬进来之后,我和小宝就密切了。


佐才哥所以要住在乡下,是为了赶集做生意。集,颇有日中为市的遗意,定期在大村镇旁边的野地里交易,临时摆摊搭棚架灶,午后解散。做生意的人今天赶集到甲地,明天赶集到乙地,黎明即起,挑担推车出门,住在兰陵不方便,例如,你要上路,人家城门还没开呢?


王佐才,多么好的名字!可是他没缘份遇见文王,每天赶集摆摊,招人来推牌九。佐才哥可说身怀绝技,能从背面认牌,又能控制骰子的点数,这两个本事加起来,他要你拿几点你拿几点,他要赢你多少钱就赢多少钱。


这不是郎中吗,却又不然,好几次有郎中来劝也同游江湖,他都拒绝了,他只赶集赢几个零钱买菜。他不准小孩子入局,他也不让大人输光。太阳偏西,他提醒对方:「不早了,玩过这一把儿回家吧,」这一把儿总是人家赢。


这一行最招闲杂人等。有时候,一迭铜元重重的落在台面上,表示要赌一把。佐才哥抬头端详,给那人看相算命,慢慢从布袋里掏出一叠铜元,堆在那人下的注旁边,一般高,或者稍矮一些,吿诉他:「你赢了。」来人把两迭铜元抓起来,一言不发便走。他也可能不走,伸出手来把两迭铜元朝前一推,表示再来一次。这时,佐才哥就拉长了脸,问他是吃那一行的,用言语挤他,使他知难而退。


回想起来,佐才哥是在社会地位的急速下坠中努力维持不太难看的姿势,我可能受到他些微影响。他的眼睛有毛病,见风流泪,一年到头擦不完的眼屎,却从来没有看过医生。冬天拂晓,朔风正寒,他挑着那张能折叠的长桌乒乒乓乓出门,一双病眼怎么受。这时,母亲就会说,佐才虽然没有王佐之才,倘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可以做一番事业。可是,他没那个机会!


如果觉得《昨天的云》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