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千里姻缘一线牵--巧姐儿

作者:西岭雪

|

类型:耽美·同人

|

更新时间:2019-10-07 19:54

|

本章字节:18246字

1.&quo;恩人&quo;与&quo;奸兄&quo;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为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写了篇注解:


&quo;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quo;


这首歌可以算作整部书的一个提纲契领,是对中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更令人注意的是,脂批在字里行间有很多重要的批语,可以为我们探佚后四十回主要内容提供线索,比如&quo;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quo;后批着&quo;宁、荣未有之先&quo;,&quo;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quo;后批着&quo;宁、荣既败之后&quo;,这就清楚地写明了后部的故事乃是宁荣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而不是程高本的什么家道复兴,&quo;兰桂齐芳&quo;。


再比如,脂批在&quo;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quo;后批着&quo;宝钗、湘云一干人&quo;;在&quo;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quo;后批着&quo;黛玉、晴雯一干人&quo;。让我们知道宝钗和湘云虽然也属于&quo;薄命司&quo;,却并没有像黛玉和晴雯那样青春夭逝,而是一直活到了两鬓成霜。


另外,在&quo;金满箱,银满箱&quo;后面批着&quo;熙凤一干人&quo;,&quo;展眼乞丐人皆谤&quo;后面批着&quo;甄玉、贾玉一干人&quo;,&quo;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quo;后面批着&quo;柳湘莲一干人&quo;,&quo;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quo;后面批着&quo;贾赦、雨村一干人&quo;,&quo;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quo;后面批着&quo;贾兰、贾菌一干人&quo;,这些批语都向我们透露出某些信息和人物命运。


然而,&quo;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quo;这明显有所指的一句话后面,却并没有注明某某人,而是写着&quo;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quo;这不由让我们猜测莫名:那流落烟花巷的人,到底是谁呢?


电视连续剧里把这个命运派给了湘云和巧姐儿,一个做了船妓,一个做了雏妓。然而史湘云这样一个&quo;光风霁月照玉堂&quo;的人物,做侠女还差不多,如何能忍辱偷生做了船妓呢?倘如此,又怎称得上是&quo;湘云为自爱所误&quo;呢?


倒是巧姐儿,在八十回正文里年纪幼小,身不由己,在家族变故中沦入风尘确是很是可能的。脂批说&quo;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quo;开卷时湘云父母已逝,还来不及为女儿&quo;筹划计算&quo;,故而不可能是指她;那最擅&quo;筹划计算&quo;之人,舍凤姐其谁?


凤姐的下落不消说,自然是&quo;欠命的,命已还&quo;,&quo;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quo;不得好死的了。十二支曲中的《聪明累》中,更是明明白白写着她&quo;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quo;,&quo;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quo;。生前死后,她最悬心不下的,能是谁呢?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写清虚观打醮一段,由于人们往往为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之事所吸引,往往都忽略了凤姐儿在这里的重要言行:


&quo;……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又恐怕你那老脸上过不去。'张道士呵呵大笑道:'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道多谢。符早已有了,前日原要送去的,不指望娘娘来作好事,就混忘了,还在佛前镇着。待我取来。'说着跑到大殿上去,一时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大姐儿的xx子接了符。张道士方欲抱过大姐儿来,只见凤姐笑道:'你就手里拿出来罢了,又用个盘子托着。'张道士道:'手里不干不净的,怎么拿?用盘子洁净些。'凤姐儿笑道:'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唬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象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众人听说,哄然一笑,连贾珍也掌不住笑了。贾母回头道:'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凤姐儿笑道:'我们爷儿们不相干。他怎么常常的说我该积阴骘,迟了就短命呢!'&quo;


这一段话,通常读者只作插科打诨忽略了去,即使注意到的,也只是说凤姐性格刚硬,没有忌讳,就如对净虚老尼说自己&quo;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quo;是一样的意思。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段话和十二支曲中巧姐儿的那支《留余庆》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大有璇玑:


&quo;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quo;


凤姐口中的&quo;阴骘&quo;,与巧姐儿曲中的&quo;阴功&quo;,都是一个意思,即死后留德。所以曲牌名曰《留余庆》,可见巧姐儿获救,已经是凤姐死后的事情。


那凤姐生前空自为巧姐儿操碎了心,又是为她出花儿供奉痘花娘娘,又是将她的寄名符儿送到庙里求荫庇,又是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镇邪,千娇贵万珍惜,然而两眼一闭时,却又怎能料到女儿竟然飘零沦落,举目无亲呢?


这可不正是&quo;死后无凭,空为筹划,痴心不了&quo;、&quo;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quo;么?


可见,那流落烟花巷的不幸女儿,正是巧姐儿。问题是,是谁将她送进火坑,使之&quo;流落在烟花巷&quo;的呢?


昭示巧姐儿命运的《留余庆》曲中说:&quo;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quo;


&quo;济困扶穷&quo;,指的是凤姐接济刘姥姥,然而&quo;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quo;是谁呢?


所谓舅,自然是凤姐的兄弟,续书里派给了王仁,各大家均无异议,这是因为书里面提到王家亲戚时,只有一个王仁可以算是凤姐的兄弟;然而我却认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薛蟠,他是凤姐的姑舅兄弟,也可称为巧姐儿的舅舅。


薛蟠虽&quo;狠&quo;,似乎不至于坏到要卖巧姐儿来换钱,然而他生性混沌,不知进退,在蒙蒙噩噩中做出失德败行之事也是有可能的;前文让他买香菱,后文让他卖巧姐儿,亦有对照之韵;况且,让薛蟠做&quo;狠舅&quo;,总比前八十回中从未出场之王仁的可能性更大些。


而奸兄呢,高鄂的续书里派给了贾环和贾芸,纯属胡说八道。那贾环和贾琏是同属&quo;玉&quo;字辈的,是叔不是舅,更不是兄;而贾芸,在脂批里曾赞他&quo;有志气,有果断&quo;,又说他将来&quo;有大作为&quo;,自然不是奸兄。


可以称得上兄的,属草字辈,除贾芸外,还有众多嫌疑,抛开只出过名字没有正传的人物不算,至少还有贾兰、贾菌、贾蓉、贾蔷、贾芹等人。


然而书中说贾菌&quo;年纪虽小,志气最大&quo;,应该不会是奸人;贾兰是要&quo;胸悬金印&quo;重振家风的,最多见死不救,还不至下贱到卖巧姐儿的地步;那便只剩下蓉、蔷、芹三个了。其中贾芹肯定是个坏人,又是赌钱,又是养老婆小子的,如果他来卖巧姐儿,是有犯罪动机的;贾蔷是往苏州买十二戏子的人,路头熟,既能买人,自然也能卖人;然而这两个,又不如贾蓉的嫌疑更大。


可记得贾蓉的第一次出场?无巧不巧,正是在刘姥姥前来借贷之时,&quo;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quo;与寒酸羞窘的刘姥姥恰成鲜明对比。


他两个,一个来借屏风,一个来打秋风,无疑云壤之别;而到了凤姐死后,却是一个是卖巧姐儿的,一个是救巧姐儿的,前呼后应,恰成反比。这才正合了巧姐儿那句判词:&quo;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quo;


而在第五回开篇,有首五言诗云: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来叩富儿门的人是刘姥姥,虽然凤姐不过是给了二十两银子,算不上&quo;千金酬&quo;,将来她却是以命相报,远胜至亲骨肉。这个&quo;骨肉&quo;,便是与刘姥姥同时出场的贾蓉。


因此可以肯定,贾蓉就是那个&quo;爱银钱忘骨肉&quo;的&quo;奸兄&quo;。


&quo;恩人&quo;竟与&quo;奸兄&quo;同时出场,而且,两个人的作为,早在回前诗里已经欲先揭盅了。也真令人感叹啊。


2.狱神庙在哪里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刘姥姥为巧姐儿取名时说:&quo;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quo;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quo;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quo;


甲戌本在此有侧批:&quo;'应了这话就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quo;


此&quo;狱庙&quo;,在书中又作&quo;狱神庙&quo;,虽然在正文中不曾出现,脂批里却多次提及:


&quo;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quo;(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侧批)


&quo;'狱神庙'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quo;(甲戌本第二十六回眉批)


&quo;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quo;(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眉批)


&quo;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quo;(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眉批)


以上诸批,俱显示在遗失的《红楼梦》佚稿中,有关于狱神庙的重头戏目,而在这回戏***现过的人物应该有宝玉、红玉、茜雪和刘姥姥、凤姐、巧姐儿两组人。


那茜雪和红玉曾经&quo;狱神庙慰宝玉&quo;,而刘姥姥则帮助巧姐儿在狱神庙演出了一幕&quo;遇难成祥,逢凶化吉&quo;。那么,这&quo;狱神庙&quo;到底是个什么所在呢?


红学家们议论纷纭,大致给出几个答案:


一是就字面解释,说是座破庙,名字叫&quo;狱神庙&quo;;


二是说供奉着狱神的庙,或曰临时关押犯人的地方;


三是说可能是通假字,通&quo;岳神庙&quo;……


是否还有别的说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旧年往平遥古城游玩时,在县衙后院参观十王庙和监狱,却忽有所感,对狱神庙有了我自己的一点猜测。


衙门是县官审案的地方,获罪之人当堂定案,直接就送到后院狱中关押了。


衙中后院有十王庙,亦向普通县民开放,距离关押犯人的监狱很近。可以想象倘若有犯人家属前来拜庙求神,若能疏通监管,或许可以准许犯人到庙中来与家属见上一面。


不过更为可信的还是直接探监。


平遥县衙大狱的建筑格局完全维持前清旧貌,也就是说与《红楼梦》成书是同一朝代的体制。狱中格局,乃是一面高墙,中有过道,另一边则是纵向排列的许多大小房间。进门第一间供奉着神像,挨次过去是几个单间,也就是&quo;优等犯人&quo;的住处,再往后才是通炕大房,群犯集聚之地。


很明显,进门单间供着的神就是狱神了,而家属探监时,大概不会走过长长过道去监房见面,而是将犯人带到进门处供奉狱神的单间会谈,也就相当于今天监狱的接待室了。而如果作者要为这个场所起个特定的名字,那么最恰当的称呼莫过于&quo;狱神庙&quo;了。


贾家&quo;抄没&quo;之后,众人关押入狱,刘姥姥、小红、茜雪等先后来探监,那红玉、茜雪想着的是&quo;慰宝玉&quo;,而刘姥姥探望的大概就是凤姐了。而凤姐或许于此时托孤,请姥姥帮忙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


或许此时巧姐儿也与凤姐一同关在狱中,而由刘姥姥求情带出甚至用青儿换出来,演了一出《赵氏孤儿》;也许这时候巧姐儿已经卖入青楼,而凤姐求刘姥姥代为寻访;又或许仅仅就是几句话,是凤姐在临终前自叹薄命,将女儿终身许给刘姥姥,订下了口头姻缘,而刘姥姥一言九鼎,后来就为了这口头承诺不辞劳苦,走遍大江南北寻找巧姐儿下落,终将她搭救出火坑。


无论上述哪一种,都可以称得上是&quo;遇难成祥,逢凶化吉&quo;,完成了一段取名之谶。


至于我所以猜测是凤姐将巧姐儿许配与刘姥姥为孙媳,则是因为以刘姥姥为人,倘无凤姐亲口许诺,即使后来有恩于巧姐儿,即使巧姐儿曾经沦落为娼,也未必敢居恩图报,就这样把昔日的公侯千金收作孙媳,而要想方设法替她另结一门亲的,就如高鄂在续貂中所写的那样,说给了本村最富有的大地主公子为妻。


关于巧姐儿嫁板儿的暗示,书中有多次照应:


早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开篇,脂砚已经有一段回前批:


&quo;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儿之归着。&quo;


点明刘姥姥曾先后三进荣国府,然而前八十回中只写了&quo;初进&quo;与&quo;二进&quo;,这&quo;第三进&quo;,应该是后四十回的一个重要情节,并且关乎巧姐儿归宿。


而在刘姥姥出场之际,于&quo;小小一个人家,向与荣府略有些瓜葛&quo;后面,又有一句脂批:


&quo;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quo;


点明刘姥姥家后来竟成了荣府的正脉,也就是正经亲戚。那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结亲。既然是&quo;巧&quo;遇恩人,那么只能是与巧姐儿结亲了。而与巧姐儿结亲的人更是呼之欲出,只能是板儿了。


如果说上述几条还只是捕风捉影的话,那么下面这一回则是两个男女主角正式出场,并且有了第一次的交集。事见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quo;忽见xx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quo;


庚辰本在这一段中有两段双行夹批:


&quo;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quo;


&quo;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quo;


这是明明白白地写出,巧姐儿的未来,是嫁与了板儿为媳,再无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