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外传本事第一

作者:佚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38

|

本章字节:10548字

原文:


问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何以言之?”“


按春秋序齐鲁,皆以国为氏姓,是以明之。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当是之时,齐将伐鲁,孔子耻之,故子贡说齐以安鲁。子贡一出,乱齐,破吴,兴晋,疆越。其后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圣人相去不远,唇之与齿,表之与里,盖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也。”


问曰:“何不称越经书记,而言绝乎?”曰:“不也。绝者,绝也。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于是句践抑疆扶弱,绝恶反之于善,取舍以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沂、开阳,复之于鲁。中国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


问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贤者,诛服疆楚,何不言齐绝乎?”曰:“桓公,中国。兵疆霸世之后,威凌诸侯,服疆楚,此正宜耳。夫越王句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故与越专其功而有之也。”


问曰:“然越专其功而有之,何不第一,而卒本吴太伯为?”曰:“小越而大吴。”“小越大吴奈何?”曰:“吴有子胥之教,霸世甚久。北陵齐、楚,诸侯莫敢叛者,乘,薛、许、邾、娄、莒旁毂趋走,越王句践属刍莝养马,诸侯从之,若果中之李。反邦七年,焦思苦身,克己自责,任用贤人。越伐疆吴,行霸诸侯,故不使越第一者,欲以贬大吴,显弱越之功也。”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问曰:“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


问曰:“作事欲以自着,今但言贤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国之事,不见姓名,小之辞也。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其在吴越,亦有因矣。此时子贡为鲁使,或至齐,或至吴。其后道事以吴越为喻,国人承述,故直在吴越也。当是之时,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越绝,小艺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载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穷则怨恨,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诗也。子胥怀忠,不忍君沈惑于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忧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无过,终不遗力。诚能极智,不足以身当之,嫌于求誉,是以不着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说之,仍稍成中外篇焉。”


问曰:“或经或传,或内或外,何谓?”曰:“经者,论其事,传者,道其意,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讬意。说之者见夫子删诗、书,就经易,亦知小艺之复重。又各辩士所述,不可断绝。小道不通,偏有所期。明说者不专,故删定复重,以为中外篇。”


译文:


《越绝》记载的是越王勾践时代的历史。


在那时候,齐国即将侵犯鲁国,孔子很为自己的国家担忧,所以,子贡就去游说齐国,以使鲁国获得安宁。


子贡一出去游说,就引起齐国内乱、吴国破亡、晋国兴旺、越国强盛。


后来,贤人和能言善辩者发现孔子着《春秋》却忽略吴、越两国的历史,又看到子贡与孔子相差不多,就好像唇齿相依、表里相辅,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他们就推求《春秋》的用意,择取史书的记载,来阐述勾践时候的事情。”问道:“为什么不取名为《越经书记》,却要称绝呢?”回答说:“不能取名为《越绝书记》。


‘绝’就是冠绝的意思。


勾践的时候,周天子的号召力已经很小,诸侯各国都不服从周王室的控制。


在这样的时候,勾践却能够抑强扶弱,戒恶返善;能够依照正道来决定自己的取舍进止,把沛归还给宋国把浮陵交给楚国,把临沂、开阳交还鲁国。


中原地区的侵夺征伐,因此得到遏止。


由于勾践内怀诚心,外显威势,越国独专如此功业,所以称为‘越绝’。


因此,编着这本书的人,推尊勾践能够守身自约、冠绝时人。


贤人所叙述的事情,不应该断绝,所以不能称为‘记,,这是非常清楚的。”问道:“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秩序纳入正规,他任用贤人,征服了强大的楚国,那末,他的事迹为什么不写成《齐绝》呢?”回答说:“齐桓公继承中原地区依靠强兵称霸于世的传统,声势凌驾于诸侯之上,使强大的楚国屈服,这正是应该的事。


而越王勾践身居边陲海滨之地,身上刺画花纹,可以算是异族了。


但是,他十分刻苦,任用贤臣,能够转死为生,反败为功。


越国征伐强大的吴国,尊重事奉周王室,称霸于琅邪,并能够带头简省节约,以此来率领诸侯各国。


作者推崇勾践起于细微,而最终能够成就霸业,所以,赞许越国独专其功而拥有它。”问道:“那末,越国独专其功而拥有它,又为什么不称第一,却要归本于吴太伯呢?”回答说:“是为了显示出越国的弱小、吴国的强大。”“为什么要显示出越国的弱小、吴国的强大呢?”回答说:“吴国得到伍子胥的教训治理,称霸于世的时间很长久。


向北方侵犯欺凌齐、楚,诸侯各国没有一个胆敢不服从的;如果吴国乘车而出的话,薛、许、邾娄、莒这些小国就都会围在车旁奔走侍候。


但是,越王勾践身处铡草养马的境地,最后却能让诸侯归附自己,归附的诸侯多得像李树上结的果子一样。


他从吴国返回越国后的七年问,苦心忧思,刻苦尽力,约束自己,提醒自己,任用贤人,终使越国征服了强吴,称霸于诸侯间,所以不把越国推尊为第一的原因,是想以此贬抑强大的吴国,显扬弱小越国的不世之功。”问道:“吴国灭屯。


越国兴起,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这都是人为的。


吴王夫麓无道,而越国却能得治国之道,这就如天湿易下雨、饥荒易获助一样,得道者多助。”问题:“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为呢?”“子贡与孔子在一起闲坐,告诉孔子说:‘太宰韶死了。


’孔子答道:‘他没有死。


’子贡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孔子也还是这样回答。


于是,子贡起身向孔子再拜,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豁没有死?’孔子回答说:‘上天让太宰豁降生,就是要用他来灭亡吴国。


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太宰韶怎么会有不幸呢?’后来,果然有人来告诉孔子,太宰豁确实没有死。


况且,圣人是不会乱说话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国会称霸。”“这话又怎么说呢?”回答道:“文种与莅蠡相见的时候,他俩一起谋划说:‘东南方有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


’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


贤人不乱说,因此知道越国会称霸。”问道:“《越绝》是谁写的?”“这是吴越的贤人所写的。


在那个时候,他们看到孔子删述《尚书》、编撰《春秋》,制定王者的制度,贤人嗟叹不已,决心择取史书的记载,编成这本书。”问道:“人们做事情总是想让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的,现在只说是贤人,不讲清姓名,这是为什么?”回答说:“这个人才德高尚,能够直截了当地记叙一令国家的史事;不标出姓名,只是小事情。


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子贡写的,应该统括j下四方的事,而不应当只写吴、越两国。


这本书专记吴、越的事情,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子贡作为鲁国的使臣,一会儿到齐国,一会儿到吴国。


后来,说这件事的人都喜欢讲吴、越的事情,人们相承转述,所以,只留下吴、越两国的史事。


在那时候,有孔子教授六艺,删定五经。


孔子有七十二个著名的学生,有三干门徒,能够在鲁国的阙门讲习学问。


而《越绝》只是小才之文,本来就不可能传布到天下四方去的。


对于诵读述说前代圣贤著作的人来说,自己写的文章并不值得自我称扬,怎么敢在文章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去批评指责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伍子胥写的。


人之常情,顺利舒适的时候是不会去写作的。


一个人困窘潦倒时才会有怨恨,有了怨恨就要去著述,这就好像诗人们在罢官失职以后心怀怨恨,愁苦嗟叹因而作诗一样。


伍子胥忠心耿耿,不忍眼睁睁地看着国君为谗言所包围、所迷惑,以致国家倾覆。


在吴国危急存亡之际,伍子胥不顾个人的性命,决心以死谏争,情深意切,但始终不能为吴王夫差接纳。


他极度的愁忧反而招致了灾祸,因此,心有怨恨而写下这本书。


他要不偏不倚地抽取并引申出事实的始末详情;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过错,他始终不遗余力。


但是,即使真的能够竭尽才智,他也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承担起这个重任。


为了避免求誉之嫌,因此,伍子胥不标出姓名,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指责批评了后来的人传承并进行解说,就逐渐分成内篇和外篇。”问道:“有的称‘经’,有的称‘传’,有的用‘内’,有的用‘外’,这又是为什么呢?”回答说:“‘经’是论说那些事实的;‘传’是解释其中的含意的;‘外’指的不是一个人所写,互相之间有些包容交叉,有的甚至并不属于记叙事实的范围,只是为了援引同类事例来寄托意思、说明事理。


解释的人看到孔子删述《诗》、《书》,来归向《易》,也知道《越绝》这本书育重见复出的地方。


而且,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所阐述的东西,不可以断绝,都应加以保存。


细小的学说虽不免识见浅陋,但偏巧有时候也有所发明的。为了表明解释的人不专横独断,所以,对重见复出的文字进行删定,分成为内篇与外篇。”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