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虎生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6
|本章字节:11658字
除了四处讲演外,宋美龄还充分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将有关抗日的军情及时通告美国,同时积极争取美国支援中国抗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她在对美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决定贷中国a24机150架,由4月份起在美交货,p40n1机150架,由5月份起交货,以上两项均定于12月底交完。此外,美国每月空运近万吨物资支援中国抗战,还派技术人员及机器来华帮助中国建立炼油厂。
宋美龄还就缅甸问题与罗斯福、丘吉尔进行了磋商。缅甸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缅甸被日军侵占,美国向蒋介石和在华美国空军供应物资的陆路交通就完全被切断,不得不越过驼峰航线空运物资,而且空运量也只有一万吨左右。这使前线失利、外援匮乏的中国很难支持抗战的局面。中国的抗战,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日本的军队,这就减轻了英美两国的压力。所以罗斯福主张,为了使蒋介石坚持抗战,除了维持空运接济外,还必须打通陆上运输线,这就要反攻缅甸。丘吉尔也希望杀回缅甸,支持中国继续抗战,并利用中国基地进行空军活动,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反对在缅甸进行两栖进攻。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宋美龄就反攻缅甸的决策在美国进行了活动。宋美龄提出了反攻缅甸分两步走,即以局部反攻缅甸中美合作为根据,俟腊戍收复后,竭力进行全面反攻的战略。
宋美龄在美国开展的各项宣传活动,尤其是“历次演讲”,使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了抗击日本势在必行。于是决定由国会议员五人组成“小组委员会”,与马歇尔商议,赴太平洋各战区视察“军事动态”。宋美龄抓住这个机会,邀请这个“小组委员会”赴中国考察,以增强其对抗中国抗战的了解,从而争取美国援。
宋美龄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访问,为中国的抗日争取了最大限度的美援。
3加拿大之行
1943年6月15日,宋美龄乘火车到达加拿大访问,并在加拿大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成为在加拿大国会发表演说的第一位外国女性。加拿大议长、首相和参议员、众议员出席了大会。在这个长篇的演讲中,她说:
余久拟访问诸君与贵国,今日得与诸君晤聚一堂,深自欣幸,尤以得向贵国国会致词,为一光荣之事。盖贵国国会,就其制度而言,实起于古代良好之制度,即盎克鲁撒克逊民族贤人议会,迄今一脉相传,从未中断。此一制度,不论在升平或非常时代,俱已证明其效能。所谓议会政治,在诸君与余视之,乃是建立于国家根本法律以及人民公意之上,而其政策之实施,亦必在人民所付托之范围内。其于此长久惯例之权威,以及国家最高权所订之法律,遂有习惯与法律两种。习惯,即所谓“不成文法”;法律,即“成文法”。
公元前第一世纪中一位罗马大著作家曾云:“人民不是无数个人为任何缘由而有之集,而是一大群人,因为对于法律表示同意,并具有共同利益,而遂彼此联结之集合。”吾人大抵均愿承认,一个真正议会政体,乃人类理性所能发现演进之最近乎完善政体。而所谓议会政体,乃是实法“法治”。换言之,议会政体以久远习惯与正确理性为基础。无一个人,无一团体,无一阶级,能处法律之上。议会具有订立法律之最高权力,而个人只有因违犯法律之故,始得加以惩罚。由此每一公民处身于法律范围之内,因而得到保护。
接着,她由议会政体转向法西斯哲学,并将二者作了比较:
今试将议会政体,与彼一度势将淹没文明世界之轴心暴政,作一对较,并试将法西斯哲学,加以分析,以发现其与诸君之哲学根本相异之点。此种对校与分析,或属饶有兴趣。
今日德意志之所以成一暴戾之独裁政体,盖因其剥削受治者公开辩论之权利。法西斯主义者以为强力之优越,即可成为一个政府之合法条件与合理根据。彼等既以威迫诱惑使人民迷信其领袖绝无错误之可能,又复否论人民有权责问在位握权者之或有错误。反之,吾人身属联合国家者,则接受非难询问。容许抱持各种异见者享有讨论之权,务使各人心胸中潜伏深藏之一切思想,亦均得分析而权衡之。此则因吾人认其为“一种方法,比诸专制政体之最科学方法,可产生较良好之通常人类”。
在分析法西斯政权的暴虐之后,宋美龄又指责了美国对日的纵容政策:
余向贵国伟大邻邦美国国会致词之中,曾谓为联合国家之共同利益计,不应纵容日本安然占有其在中国与他处所侵入之地区,盖日本正在利用时间,积存广大之资源,以继续轴心之侵略战争。在过去十二月,日本所强夺之物资其数量殊堪惊人。平均每个月运往日本之原料,计自中国长城以南之占领区者达三百二十万吨之物资,以吾东北四省,以及亚洲之其他部分,以供应其正在建设中之重工业。简言之,过去一年之中,日本为供给其武装军队之用,自中国强迫而夺运之原料,约计一万万吨。此一数字,尚不包括在中国占领区内日本军队所用之粮食。至于日本去年自马来西亚运走之物资,约计六百万吨,以之与自中国夺取者相较,约为一与十六之比。由此更可见将日本逐出中国之为重要。日本正在继续加强其地位,为全世界凶恶之威胁,而且日本正在加紧榨取中国之资源,以对付整个联合国。
在谈到中国军队状况及对日作战局势时,宋美龄说:
就吾中国而言,六年以来,不啻如一大磨石,紧套于日本军阀之颈上,且对于阻止日本,使不能利用其数百万武装军队以及工人于世界其他地方,已告成功。中国士兵,配备不精,吾人作战所恃者轻军器耳、肉与血耳、斗志耳。直至最近数星期以前,中国陆军即为小规模之反攻,亦从未有一种相当之空中掩护。最近在长江上游,中国陆军得到美国与中国联合空军队少数飞机之助,能将敌人之进侵击败。此一事实,完全证明吾人所持有者虽比较少,而所能成就者却比较大。然而中国以及联合国所遇之危境尚未过去。中国军民伟大之抗战意志,只赖不充分之作战配备为后盾,但不应使其所遭遇之艰难困苦,竟至超出人生所能忍受范围之外,诚以日本如果征服中国,其对于联合国家作战目的所发生之影响,将使人类文明遭遇类似天翻地覆之最大祸害。
最后,宋美龄呼吁加拿大军民同中国人民一道,为争取胜利而战:
加拿大一如中国对于联合国共同抗战,并无显著而动听之贡献。就此而言,余不得不谓英美两国之贡献,大都类此。然吾人应当领悟,决定胜利者,并非偶有之辉煌举动。惟有坚毅实施战略上预定之计划,加以共同努力,尽其贡献毫无吝惜之志愿,乃能于相持局面之中,获得最后胜利。吾人所应牢记不忘者,即对于最后胜利所尽之贡献,不应以其显著而动听与否,为一时估计之标准。贵国民军经年累月所积聚作战之英勇,贵国所送往英国之大批粮食与军火,贵国使用贵国机场以训练联合空军,贵国对于作战努力,就每一人口平均计算,所生产之物品较任何其他联合国为多。凡此种种,均足表示加拿大努力作战、争取胜利之坚强意志。
4巨大的轰动效应
加拿大之行结束后,宋美龄一行回到美国,到白宫向罗斯福夫妇辞行。蒋介石在6月18日三次致电宋美龄,请她与罗斯福商谈几个问题:一、希望美国“能加派陆军若干师,如不能派来三师,则二师亦可”。二、希望“俄能模仿给美国以西伯利亚空军根据地,直接轰炸日本”。三、“对于战后远东和平与善后处理之各种政策”,应照蒋介石说过的办,与罗斯福详细讨论后作一结论带回。四、“关于旅顺、大连问题,中国只可与美国共同使用,而不宜与其他各国共用,尤其旅顺港更应绝对保留为要。将来大连或可作为自由港,但亦须看俄国对于外蒙等边疆问题,能否尊重我主权以为定”。五、相机提出“史迪威问题”,但不必太正式,也不提出撤换,“只以真相与实情告之如下:史迪威在华如只对余之个人不能合作,则余为大局计,必能容忍与谅解,不足为虑。但其态度与性格对中国全体之官兵与国民成见太深,彼终以二十年前之目光看我今日中国革命之军民,不只动辄欺侮***,而且时加诬陷与胁制,令人难堪。而其出言无信,随说随变,随时图赖,故自史氏来华与缅甸失败以来,在此一年间,中国军队精神不惟因彼之来华援助未有获益进步,而且益加消沉与颓丧。以史对华之态度与心理所表现者,几乎视中国无一好军人。无一好事情,根本上不信华军能作战,更不信华军能有胜利之望。彼之心理即对华军无信心,若且如欲其指挥华军求胜利,岂非缘木求鱼。甚望罗总统明了此中真相与现状,甚恐负其对华之盛情,使其将来失望,故不敢知而不言也。”
对于蒋介石提出的前四件事,宋美龄没有异议,对于史迪威一事,则“恐因不满我方之真实评议,反使进攻缅甸计划障碍丛生”,又由于“一切计划及联络均有史氏接洽,今突然提出易人,恐害联系”,因此请蒋介石三思而行。蒋介石遂答复,对史迪威事并非正式要其撤换,不过使之察知实情而已,待有便乘机以闲谈出之,否则不谈也可。
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宋美龄于22日应罗斯福夫妇之约,前往白宫作最后会晤,洽商结果如下:一、罗斯福答应派两师赴缅甸作战,于9月准备完毕。二、宋美龄认为丘吉尔对缅甸海、陆、军总攻一事仍不热心,虽然也能口头答应,但总觉其缺乏诚意,届时未必履行。然而罗斯福认为缅甸原系英国属地,中、英、美又为联盟国,不便迫使巩固实行。三、宋美龄指出丘吉尔心目中只有英、美、俄三强国,将把中国摒于门外。罗斯福问将来与蒋介石会晤时是否约丘吉尔参加,宋美龄答称可由罗斯福直接与蒋介石商谈决定。四、关于大连、旅顺、台湾中美海军共用一事,罗斯福认为可以,并说俟中国准备完妥以后,美国即可退出。五、罗斯福认为高丽(注:朝鲜)可暂由中、美、俄共管。六、前国联交日本保管之太平洋各岛,罗斯福认为战后可由盟国接收组织暂时共管。
还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龄在美国为促进肯尼迪法案的通过以取消对中国的移民限制所作的努力。早在2月17日,美国参议员肯尼迪曾自华盛顿致信宋美龄,说“在吾人昔日移植西部之困难时期,即有华工输入,彼时曾引起一部分国人之惊疑与嫉忌,致华工迄今未取得合法地位。自从1930年,吾国户籍上亦只有华人46129人,而数月之间则有更多数之欧洲人避难来美”,他打算“趁蒋夫人光临之吉日提出此案,界华人以进入美国及加入美国国籍之权利”,因为“凡与吾人共危难者,亦将与吾人共享胜利之果;凡与吾人交好博得爱敬者,必将取得我国公民之资格”,他以此“籍作是项友谊之表征,祝中华民国万岁”。
宋美龄对同胞之事至为重视,在她6月16日致蒋介石的电报中表明,肯尼迪提案拟修正中国移民法一事,“对我国际地位极有关系,此议案如通过,则心理上之影响及效力较租借法案更有历史价值。”她指示驻美大使魏道明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该法案的通过。宋美龄的来访正是时候,使得美国方面对中国的同情达到最高潮,对此事的解决是颇为有利的。
果然,过了不久,美国移民法中取消了对华的歧视。9月30日,参议院就此开始辩论。鉴于国会中尚有阻力,罗斯福于10月11日致函国会,敦促尽快废排《排华法》,允许中国人移居美国,允许中国侨民归化为美国公民。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美国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通过废除《排华法》,美国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措施。12月17日,法案由国会通过,并随即由总统签署。至此,延续了60年的《排华法》终于成为历史中的陈迹。
经过长达7个月的时候,宋美龄的访美之行也圆满划上了句号。6月28日,宋美龄飞离美国,踏上归途。
在她飞返途中,一直如同长辈一样关心她的罗斯福于6月29日致电蒋介石:“蒋夫人于28日晨离佛罗里达。夫人此次访美,余认为乃一大成功。吾在此间见夫人之健康确比初到时良好,惟医生坚嘱,于长途辛苦之旅行到渝后,必须有一星期之完全休息。”
7月4日,宋美龄专机安全抵达重庆。蒋介石自重庆致罗斯福电:“内子已于本日午后抵达重庆,其健康已较离渝时良好,殊感欣慰。在美期间,承诸贤伉俪优加礼遇,谨同表深挚之谢忱。”
7月8日,蒋介石又致电加拿大总督及公主,感谢其对宋美龄的盛意款待,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强两大国间的同情与友谊,并邀请他们访华。
宋美龄访美之行,足迹横贯美国东西大陆,其间三次访问白宫,并访问加拿大,会见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她的演讲通过广播、报纸和杂志传遍全美,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
7月11日,重庆各民众团体在夫子池新运广场举行了欢迎宋美龄归国大会。
宋美龄访美获得极大成功。她所受到的接待有许多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她得到了许多外国元首都得不到的礼遇和殊荣。她使美国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抗战事业,促进美国政府的对华援助。由于宋美龄的一系列繁忙的活动,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中国表示友谊的强烈愿望,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同情中国抗战和支援中国抗战,她此行接受的美、加各方面人士的大量捐助,对中国的抗战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家《论坛》杂志报道说:
罗斯福总统先后邀请宋美龄在白宫和海德公园私邸小住,并陪她出席国会演说,出席记者会,这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事。特别是宋美龄,正式应邀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并出席两院外交委员会盛宴,以及在洛杉矾碗形广场对美国公众发表演说,这都是来访美国的绝大多数外国元首所不曾享受过的殊荣。
二姐宋庆龄对小妹这次美国之行有这样的评述:“ml(美龄)看起来是这样阔绰高贵、举止义是那样的像最时髦的名流,我们发现她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生理上的变化……她看来很会适并且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管怎么说,她为中国做了最广泛的宣传,并且正如她自己对倾慕的人的一次集会上所说,‘我让美国人看到,中国人不全是苦力和洗衣工人!’我想,中国必须为此而感激她。”
不容否认,宋美龄的这次访问也给美国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她在生活上要求过于侈奢,例如在白宫居住时每天床单换得很多,在芝加哥不住对华救济联合会地方委员会为她提供的棕榈大厦宾馆的半层楼,却要对方再花几千美元住德雷克饭店,她的穿戴也格外奢华,经常是连鞋上也镶嵌着珍珠。
据《宋家王朝》一书记载,宋美龄在回国时从美国带回了一大批侈奢品,这在中国抗战极度困难、物资奇缺而运输又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实属不该。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