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建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9
|本章字节:10896字
引人就范幽默法,比之任何其他形式的幽默方法都较简单。只要你能出奇制胜地把对方引入你的圈套,让对方不能有丝毫受骗感受,而按正常的理性思维去推理,你就成功了。
5无伤大雅的戏谑幽默
所谓戏谑幽默法,就是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或表面攻击性强,其实是无攻击性的幽默;越是亲近的人攻击性越强烈,越是疏远的人攻击性就要越弱。简而言之,就是开的玩笑是带有机智、哲理的调侃,目的是为了增加你与对方的亲切感。
所以,戏谑幽默法在亲朋好友之间用得最多,对于陌生人,便有不妥之嫌,起码给他人以不礼貌之嫌。对于知心朋友,由于彼此了解,心理有承受能力,他知道你对他不会有什么实际伤害,在你攻击他时,他所欣赏的是你的机智和幽默,攻击的结果自然是无伤大雅,皆大欢喜。
例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老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
宴会一开始,张大千便首先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
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
大千先生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指唱);我是小人,动手(指画)。”
张大千先生的幽默引得宾客为之大笑。
张大千的敬酒辞开始确实攻击性很强,一下子让人无法承受,也令梅兰芳不解其意。等到大千先生一解释,大家心理猛然放松,不禁为之一笑。这正是戏谑幽默法的成功之处。
中国有句名谚:“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戏谑幽默法要注意适合时宜。在某些特定场合能发挥的戏谑幽默,在其他场合效果可能就差得多。特别是对不太了解或完全陌生的人,把握时宜更显得重要。
有一种戏谑幽默自我保护性强,面对攻击仍然钝锋为笑,解脱困境。所以它需要智慧、修养和超越精神。
例2
有一个人很有幽默感,而且擅长恭维。一天,他请了几位朋友到他家一聚,准备施展一下自己的专长。他临门恭候,等朋友们接踵而至的时候,靠近问道:“你是怎么来的呀?”
第一位朋友说:“我是坐巴士来的。”
“啊,华贵之至!”
第二位朋友听了,一皱眉头打趣道:“我是坐飞机来的!”
“啊,高超之至!”
第三位朋友眼珠一转:“我是坐火箭来的!”
“啊呀,勇敢之至!”
第四位朋友坦白地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
“很好啊!朴素之至!”
第五位朋友羞怯地说:“我是徒步走来的。”
“太好了,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健康之至呀!”
第六位朋友故意出难道:“我是爬着来的!”
“哎呀。稳当之至!”
第七位朋友讥讽地说:“我是滚着来的!”
主人并不着急,说:“啊,真是周到之至啊!”
众人一齐大笑。
主人的戏谑幽默是纯自我保护性的,几乎无攻击性,既戏谑了朋友,又没有伤害朋友,表现了他触景生情,即兴诙谐的才智。
可见戏谑幽默法主要是把握分寸感,在你的社交中要有过人而精致的感觉能力、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才思敏捷、妙语如珠,否则,就不能登堂入室去幽默地戏谑你的朋友或其他人。
幽默的妙处就是拉拢人心,将自己的幽默情趣传染给对方,达到消烦去恼、摆脱困境、共同欢笑的目的。
6从怒转谐的化怒为趣法
化愤怒为趣味就是在特殊情况下,抓住时机把愤怒转化为幽默。不管多激愤的言行,只要把它夸张到非常荒诞的程度,愤怒的情绪就能缓和,因为荒诞到极点就产生了虚幻性。
愤怒与幽默是完全不相关的。幽默是一种宽容大度的表现,幽默家的本领不是放任自己怒气冲天,而是抑制怒气,化解怒气。
愤怒则是直接针对所要攻击的对象,一旦攻击,轻则怒目而视,悻悻不已,重则恶意漫骂,大动干戈。愤怒离幽默甚远,当情感紧紧被伤害对方的意向所控制,就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更不可能从另一方面着想,去考虑对方的自尊或对对方的愚昧作悲天悯人的退让,更不可能对自己作冷静的审视,作自我调侃。所以,只有具有幽默感的人才能化怒为趣。
例古时有位李老头在自家街口儿买了一条围巾往回走,碰到邻居的一位女孩,她也买了一条,并高兴地对李老头说,她今天只花了100钱,就买到了一条漂亮的围巾。
李老头一听,顿生怒火,转身去找那摆摊的小青年。
“喂,你刚才卖给女孩子100钱而卖给我是150钱,你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她是我的亲戚,老头子,你知道吗?”
老头子一听,二话不说,又拿了一条围巾就走。
小青年紧追上前:“你怎么不付钱就走?”
“因为咱们是亲戚,我是那女孩的爸爸呀!”
“啊……”
李老头怒中生智,抓住时机,歪打正着。小青年的话是想气李老头,李老头同样也攀亲。由于都是假亲戚,以假对假就产生了一种荒诞,这样荒诞到极点上,可笑的特点就淹没了令人恼火的特点。
以愤怒转向诙谐是很困难的,如果荒诞达不到这样的极端,是不能令人在怒火中烧之余笑出声来的。
例2
有一次,大书生与一小书生外出赶考,住在同一家客店。因忙于赶路,清晨两人就梳洗起来。可是店里只有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小书生嫌大书生脏,便有意戏弄道:
“梳子你先用左边,我后用右边。”
大书生一听很生气,瞅了瞅镜子,说道:“那这面镜子你先用后面,我再用前面吧!”
小书生听后无言以对,自愧不如。
在人际交往中,要使对方化怒为笑不是简单的事,并非只要你荒诞一下,对方的情绪就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变了,这还得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成。
例3
孙某下班回家。
邻人怒气冲冲地对他说:“你的儿子用石子砸我们家的玻璃窗。”
孙某说:“投中了吗?”
邻人说:“幸亏没有投中。”
孙某说:“那不是我的儿子,他是百发百中的。”
原来他的儿子并不在家,到外婆那里了。有了这个条件,对于突如其来的攻击,自会临危不乱,充满了反击的信心,一旦对方明白,彼此就都会从原来的愤怒心情中解脱出来,这比一本正经地辩解自然要有效的多。可见有幽默感的人的聪明,在于把握每个难得的机会。
7先纵后擒的欲擒故纵法
欲擒故纵法,即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荒唐可笑的结论,简而言之为引伸归谬,设真推假。
欲擒故纵法在不便直说或不愿说明的场合下都可使用,关键就在于处理好“纵”与“擒”的关系。它的诀窍是:明看是放,顺着他人的意思说话行事;暗中却是收,迫使对方就范。
“纵”的语言形式要设计得巧妙,要达到表面上看起来是纵,实质上却蕴含着擒的内容。即可以先纵后擒,也可以纵中有擒,纵擒合一。
例据说明朝时,四川的杨升庵才学出众,中过状元。因嘲讽过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军到很远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机要公报私仇,向皇帝说,把杨升庵充军海外,或是玉门关外。
杨升庵想:充军还是离家乡近一些好。于是就对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充军,我也没话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任去国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呀,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军到碧鸡关呀!”
“唔,……”
皇帝不再说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碧鸡关!杨升庵刚出皇宫,皇上马上下旨:杨升庵充军云南!
杨升庵采用“先纵”的方法,粉碎了奸臣的打算,达到了自己要去云南的目的。
例2
日本大银行不允许职员留长发,因为留长发会给顾客留下颓废和散漫的印象,有损银行的声誉。
有一次,一家银行的经理和人事部接见一批经过笔试合格的考生,发现其中有不少留长发的男子。为了能使这些留长发的考生都剪短发,人事部主任在致词时,没有正面提出要求,而是充分运用了他杰出的口才和幽默感,只说了几句话,便使留长发的考生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他是怎么说的呢?
人事部主任留着陆军式的发型,他说:“诸位,敝行对于头发的长短问题,历来持豁达的态度,诸位的头发只要在我和经理先生的头发长度之间就可以了。”
众人立即把目光投向经理,只见经理先生面带笑容站起来,徐徐脱帽——露出了一个光头。
人事部主任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纵法,他的本意是要求考生们都留短发的,但他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故意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似乎他们的要求并不高。
表面上看来,银行对于头发长短问题历来持“豁达的态度”,好像是“纵”,实际上,“诸位的头发长度只要在我和经理先生的头发长度之间就可以了”,却是“擒”。他是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同一个概念。
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有时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有时不同的语词却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人事部主任所说的两句话,表达的显然是同一个概念,他们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这种欲擒故纵法,很有效力,一是增加了幽默感,从而使他的要求更易于为对方所接受。因为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同一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其客观效果是不一样的。二是先放后收,使对方难以讨价还价,只得照办。
8叫人有苦难言、指桑说槐
指桑说槐既可达到己方目的,又不授人以柄,避免了正面冲突。此法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应对语听的选择上,要让“槐”听明白是说“槐”,但又抓不住把柄,叫对方“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人类的语言非常奇妙。它的功能变化万千。同样一个词语,只要换一种语言环境,意思和味道就很不一样了。不懂得这门道的人,是很难利用语言的这种活性来开拓他的幽默途径的。
例魏晋时,谢石打算隐居山林,奈何父母之意难违,不得已在桓公手下做司马。一次,有人送桓公草药,其中有一味名叫远志。桓公问谢石:“这药又叫做小草,为什么同是一物而有两个名称?”
谢石一时答不上来,郝隆当时在座,应声说道:“这很好解释,隐于山林的就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了。”
谢石听到此处,满脸愧色。
魏晋时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并不以官宦为荣,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是非常时髦的举动。郝隆这里正是指桑骂槐,表面上解释是草药的名称,实质上是嘲讽谢石,而谢石即使想反攻也无从下手。
指桑说槐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点来做文章。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哑巴吃黄莲,自认倒霉。
例2
从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帐!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白眼,怎么说是个瞎子?”
瞎子接过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这里,盲人采用的就是指桑说槐法。他所说的“清白”和“糊涂”,实际上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造成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从而达了“指桑骂槐”的目的。
表面上看,他说的“清白”是指盲人的眼睛是清白眼,而实际上却是暗指盲人自身是清白无辜的。“糊涂”一语,貌似指盲人因眼睛看不清县官,但实际上却是说县官说话做事糊涂,是个糊涂昏官。所以,整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小人看不清老爷”,而实际上却是“我看老爷是个糊涂官。”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回话,从内容看却是“说槐”,即暗中讥骂昏官。盲人巧妙利用指桑骂槐法,痛快淋漓地讥骂了昏官,又使县官抓不住什么把柄。
9含蓄风趣的幽默回驳
幽默作为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也大量用于论辩之中。辛辣风趣的幽默,虽不同于严密科学的理论与驳辩,但由于幽默同样具有真实性,具有威慑力,具有逻辑力量,因而同样具有很强的论辩力量。可以说,正是幽默和严密科学的理论论证相结合,才构成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喜笑怒骂,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的这个看法,不无道理。在辩论中,幽默显然不同于证明和反驳,它既无论辩过程,也没有反驳的程序,而是以谐趣的方式,揭开荒唐的外衣,暗示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因而在论辩中常常可以起到证明与反驳所起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