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闲适篇(4)

作者:洪应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1

|

本章字节:10578字

荷花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因此历史上不乏赞美荷花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从莲花的形象联想到君子的虚心、正直、纯真、优雅的美好品德,赞美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从而暗示人们应当经常清洗自己的灵魂。


的确,在这样一种充满浮躁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当中,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求不但从未停止过,而且越发强烈。在很多人看来,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显现、社会效益的达成,以及个体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轨迹对大众的辐射力,都必须而且只能以一种创造财富以及拥有财富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有的人为满足个人的物欲而百无禁忌,不择手段;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所以不管我们抱着多么积极、乐观的信念,都不得不承认要想在现实世界里“安身立命”,把握住自己,不受外界恶劣、丑陋事物的污染,是非常难的。


尽管如此,历史上仍不乏一些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保持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们超然物外,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当中的那么一种精神渴望与追求。


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而生性耿直、不事逢迎的柳下惠自然容易得罪权贵。他接二连三地受到黜免,很不得志。然而尽管屡受打击排挤,柳下惠都没有离开鲁国,在朝廷也不隐藏自己的才能。所以当各国诸侯争先恐后以高官厚禄礼聘他时,柳下惠都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哪里也难免被黜免;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人世间,有正必有邪,有君子必有小人,邪可能一时占上风,小人也会有得志的时候,但邪不压正,恶有恶报,这是世道的必然。正如柳下惠所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身边赤身裸体,又哪能沾染我呢?”他不因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由此观之,只要我们自身端正,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样可以成为像柳下惠那样的圣人。


佛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执著于色则难明了“色即是空”,执著于空则难明了“空即是色”。所以纵欲是一大苦恼,而绝欲同样也是一大苦恼。最佳的方法就是对人欲不纵也不弃,以修持来达到平衡。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能随顺众生,以出世心态投身红尘之中。因此,身处俗世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失自己的本性,显得尤为重要。而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如能以此鞭策,对于整个社会可谓功莫大焉。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一个有人格、有原则的人不仅能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俞平伯,原名俞铭衡,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早年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且擅昆曲研究。1921年,他开始研究《红楼梦》,一生著述颇丰,尤以《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等为世人所关注,与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俞平伯先生曾居住在老君堂胡同,这段时间不仅是他研究和创作硕果累累的岁月,也是他人生大起大落的一段时间。当时诸如顾颉刚、启功等社会名流和北大学子常常到此造访,给老君堂这条寂寥的胡同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俞平伯素爱昆曲,能字正腔圆悠悠地唱上几句,因而还结交了不少名角和票友,他的宅第更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昆曲票友沙龙。


那时候的俞平伯不过四十几岁,正值春风得意,街坊们常见他在门口微笑着迎接和恭送客人。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突然开展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而不识时务的俞平伯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大批胡适而自我救赎。因此时为俞平伯领导的郑振铎、何其芳虽然尽力保护,俞平伯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批判对象。一时间老君堂俞家的门前归于寂静冷落,只有老友王伯祥不识相地常去看他,并结伴步行去游什刹海。大难临头的俞平伯并没有泯灭文人本色,居然赋诗记游:“借得临湖楼小坐,悠然樽酒慰平生。”“文革”期间,俞平伯又被赶进跨院存放刻书雕版的阴暗小屋。但他仍不怨不怒,不改温柔敦厚的本性,又即兴赋诗曰:“屋角斜晖(一作阳)应似旧,隔墙犹见马缨花。”随遇而安,不改其乐。


正如老子所说:“知足者富,恬淡为上;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人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绊绊,只要以一颗平常心生活,就能得到超脱,从而变得自足而恬淡。因此,道家极力主张应超脱功利,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赵朴初先生也是个常乐无求、超然物外的人,他有一首《宽心谣》,其中写道:“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段话虽然平实无华,但至情至理,可谓智者之言、贤者之言。


一个人面对权势财力,怕沾染了而不近前,这是在“躲避”;面对权谋心机,怕学会了而不屑于去弄懂,这也是在“躲避”。只知道一味躲避的“不粘锅”精神,其实难以称之为高洁,真正的高洁当是“近而不染,知而不用”,在诱惑中打个滚回来而心岿然不动者才可称之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古人常说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


话虽如此,但现代的物质生活超过了过去任何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从未有过的复杂,所以要做到超然物外的确非常不容易。但是人生于世,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哪怕这份追求是我们个人难以实现的精神梦想,甚至是难以企及的幻想。而那些没有精神追求、没有灵魂生活的人,相信其人生必然是不完美的,是充满缺憾的。


对我们常人而言,其实逍遥很简单,放下得失的心机即逍遥。但人们总是在累心累神的状态中,渐渐失去了对纯真本性的坚守,从而也就失去了对生命的逍遥把握。对此,禅学提出了安于淡泊、薄于利欲、执著人生而不忮不求的“清净自性”,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净化自己,利乐人群”。若每个人都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便可成为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人,而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了完善的社会,这也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欣赏《爱莲说》的缘由。


因此,做人要想超凡脱俗,无须息交绝游,无须避世索居,与俗世划清界限。只需在心头“放下”功名富贵,即可大隐隐于市。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一


涉世浅,点染1亦浅;历事深,机械2亦深。故君子3与其练达4,不若朴鲁5;与其曲谨6,不若疏狂7。


迷津指点:


点染:本为国画中的笔法之一,即用笔皴点渲染。此处引申为污染。


2


机械:精妙巧诈的心机。


3


君子:多指遵循正统道德伦理之人。


4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5


朴鲁:质朴,率真。


6


曲谨:谨小慎微。


7


疏狂:清高傲世,狂放不羁。


古文译读:


涉世较浅、阅历较少的人,尚未被世俗所沾染,因此他的坏毛病也比较少;而阅历深厚的人,因为沾染了浮世的浓重“灰色”,率真的棱角早已被世道的砂轮打磨得非常圆滑,所以他们会耍弄的奸谋巧计也较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君子与其老练圆滑,不如纯真朴实;与其事事谨小慎微,不如率性而为。


■二


文章做到极处1,无有他奇,只是恰好2;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3。


迷津指点:


极处:指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


2


恰好:恰到好处。


3


本然:自然状态,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古文译读:


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与平常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只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三


幽人1清事总在自适2,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3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4。若一牵文泥迹5,便落尘世苦海6矣!


迷津指点:


幽人:隐居不仕的人。


2


自适:自我调适。


3


腔:曲调。


4


坦夷:坦诚。


5


牵文泥迹:牵,牵挂;文,礼节;泥,拘泥;迹,旧事。此指拘泥于世俗的繁文缛节。


6


苦海:佛教用语。比喻苦难无边无际。


古文译读:


隐居的人做清雅的事,总是适宜自己的本性,因此他们喝酒无须相劝,以自饮尽兴为乐;下棋时,他们不会为争个输赢而伤了和气,只图个消遣而已;吹笛子也不要求自己音准,自鸣得意最为适当;弹琴同样不求旋律,以信手拈拨为高雅;和友人邀约无须定下日子,以不期而遇最为率真;宾客造访要宾主欢晤,以不迎来送往最为坦诚。一个人若是受到世俗繁文缛节的牵累,便会堕入世俗的苦海中而无法自拔。


■四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1,野鸟忘机2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3,白云无语漫相留。


迷津指点:


撒履闲行:率性而悠闲地行走。撒履,脱下鞋子。


2


忘机:忘却机巧。


3


兀坐:挺直而坐,坐得出神。兀,不动的意思。苏东坡诗:“兀坐如枯株。”


古文译读:


心血来潮时,不妨脱下鞋袜光脚在草地上散步,就连野鸟也会忘记被人捕捉的危险和我做伴;当大自然的景色和我的思想融为一体时,不妨披着衣裳静坐在落花下深思,白云虽然不说话,但是漫不经心地留恋依依。


■五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1,翱翔2自若,自是悠然会心3。


迷津指点:


错集成文:自然地错杂交接。文,此指自然景致。


2


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庄子·逍遥游》:“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3


会心:自心领悟。


古文译读:


鲜花栽种在盆内终究是缺乏自然的生机,飞鸟关进木笼中也就减少了天然的野趣;它们怎么能比得上山林间相聚相伴的花鸟,采集大自然的美艳编织花纹,应和大自然的天籁逍遥舞蹈,看起来是那样令人悠然会心,神游天外。


■六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1,酒不求洌2而樽3亦不空;素琴4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5。纵难超越羲皇6,亦可匹俦7嵇阮8。


迷津指点:


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说文》:“燥,干也。”


2


洌:清洌,浓烈清醇。


3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4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6


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时代三皇之一,为音乐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