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漫游天下

作者:杨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09

|

本章字节:56456字

九漫游天下


司马迁立在屈原投江的汨罗河边失声痛哭;站在孔子的杏坛旁崇敬无比;置身项羽被十面埋伏的垓下心潮澎湃;亲临高祖刘邦的故乡,听到少年们唱《大风歌》时的无比震撼……来到禹舜帝王诞生的吴越圣地;登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会稽山;足踏韩信胯下受辱之地……司马迁无不感慨万千……


“其实,真正的伟人不是贵族皇帝,而是平民百姓,所以写史不能只赞扬皇帝,更要歌颂人民。”司马迁说。


太史公府第。


晚上,司马谈在书房内,坐在几案后写史书。


司马迁进来,轻唤了声:“父亲。”


司马谈把笔放下,抬起头,说:“迁儿,为父老了,没多少时间了,可这史书一定要写,这是我们祖先赋予的使命。本想让你协助为父,可是,太皇太后要赶你出京师,也只好让你出去闯闯天下,否则你还真不知天高地厚呀!”


司马谈又望着年轻的儿子,叹道:


“迁儿,窦太皇太后赶你出京城,都是因为你太大胆,竟敢在殿上乱说话,没要你的性命就不错了。”


“父亲,皇帝太受制约,孩儿实在看不下去了。”


“唉,你这样耿直,不知迂曲,早晚必然要闯大祸的。”


司马谈咳了一阵,又说:“让你离开京城也好,你就去漫游天下吧,出去长长见识,拜谒历史足迹,听听民间传说,对你将来写史是很有好处的。”


“是,父亲。孩儿也想出去长长见识,多访问一些长者,拜见历史见证人,这样才能把历史写得真实。”


“好,你有这个志气就行。”


司马迁的母亲在给儿子收拾行李。


司马迁说:“母亲,孩儿不孝,要远离母亲了。”


母亲说:“学好本领就是有孝心,母亲不用你操心,倒是母亲放心不下你。要不是太皇太后赶你走,那母亲是不会让你这么小就远行的。”


母亲对青儿说:“青儿,一路要多加小心,你要多稳重些,他性急时要拦阻他。”


青儿说:“师娘,青儿知道了。师娘放心,我会照顾好公子的。”


长安城外,里长亭里,少年司马迁对远送的老父说:


“父亲,千里送君,终有一别,就请回吧。”


白发苍苍的司马谈鼓励儿子说:“迁儿啊,为父所以要你去漫游天下,就是为了让你今后写出有分量的史书。你要明白,许多历史尚流失在民间,需要你去挖掘,去作认真的考察。”


“父亲,迁儿明白。”


“吾儿可知,孔子写《春秋》曾有十四年周游列国的基础。”


司马迁点了点头,说道:“迁儿知道,孔子曾厄于陈、蔡,困于匡地,而且一度断粮。迁儿要以孔子写《春秋》为榜样。”


“好,我儿有志气,为父相信你。这次我儿一定要遍访古迹遗址、古战场,考察圣人足迹,深入民间,了解历史人物。”


“父亲,孩儿明白,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孩儿只有苦其心志,饿其肌肤,劳其筋骨,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今后完成父业,写出最好的史书。”


司马谈爱怜地看着儿子说:“你从小最崇拜孔子,为父相信你会写出像《春秋》一样的史书,书中一定要闪烁人格和气节。”


“父亲,孩儿铭记在心。”司马迁抬头看着父亲说,“只是父亲年老多病,孩儿竟不能侍候在旁以尽孝道,孩儿心里有愧。”说着不觉哽咽起来。


“我儿不必伤感,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儿只要协助父亲完成夙愿,就是最大的孝道,我儿尽管放心的丢吧。”


“谢父亲。”


司马谈又对青儿说:“青儿,你们两人要亲如兄弟,一路多加照应。”


青儿点头说:“老师放心,老师对青儿恩重如山,青儿会把公子当亲兄弟看待。”


司马谈又对司马迁说:“至于你的婚事嘛……”


“父亲,孔子日三十而立,孩儿不着急。”


“好,我儿有志气,时候不早了,你就启程吧!”


司马迁向父亲跪别后,带上书童青儿出发了。他们搭上了一辆马车,同行的有三四个人,马车走远了,司马迁回头望去,远远地见老父还在向他挥着手……


这天,司马迁来到了泪罗江和湘江汇合的河?白潭,又称罗渊,在此凭吊屈原。泪罗江,这是屈原自沉的地方。江水滚滚而来,与湘江汇合之处,更是湍急汹涌,浪花飞溅。


司马迁站在陡峭的岩岸上,凝望着墨浪翻滚的深潭,想着屈原的遭遇,感慨万端……


书童青儿气喘吁吁地爬了上来,问道:


“公子,您站到这岩岸上是看什么?”


“凭吊屈原。”


“屈原?就是老师给我们讲过的那位《离骚》的作者吗?”


“是的。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参与国事议论,起草宪法,他主张合纵联齐抗秦,曾两次出使齐国,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及重用。”


“那后来呢?为什么要自杀?”


“别着急,让我慢慢给你讲。后来,因为他力谏推行变法,触及到权贵的利益而受到他们的中伤打击,曾两次被流放。”


青儿眨着聪明的眼睛,点了点头说:“公子说过,昏君当政,忠臣都受到排挤。”


“是的,后来楚怀王因贪图便利,被秦使张仪以六百里地作为与齐绝交的条件欺骗了。”


“哦,怎么骗的?”


司马迁愤怒地说:“张仪后来只承认六里地,楚怀王大怒,就不自量力地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只得又派屈原出使齐国去恢复联盟。为瓦解齐楚联盟,秦又以联姻为由,邀请楚怀王赴秦,屈原坚决反对楚怖王赴秦,他不听劝告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而死。”


“啊,那以后呢?”


“楚怀王死后,其长子即位为楚顷襄王,他同样听信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湘北,屈原见救国无望,悲愤之至投江而亡。


“啊,屈原太了不起啦。”青儿叹道。


司马迁望着滚滚的泪罗江,此时,他仿佛看到形容憔悴的屈原披散着长发而来,自己也不觉吟出了声……


……


日月忽其不淹兮,日月匆匆不停留啊,


春与秋其代序。春秋紧相替代。


惟草木之零落兮见草木之凋零啊,


恐美人之迟暮,恐美入之衰落。


……


长太息以掩涕兮,长太患以掩涕啊,


哀民生之多艰,哀叹民生之维艰。


余虽脩姱以((革几)羁兮,我虽好修洁美好又能自我约束,


謇朝谇而夕替。但早上进谏,晚上即遗废弃。


既替余以蕙纕兮,既废弃了我用秋蕙扎的佩带物,


又申之以揽菣,又重新把白芷扎在佩带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修身洁行原为我所爱好,


虽九死其犹未悔。纵然九死我也不悔恨。


……


曾歔欷余郁邑兮,我不断地哭泣,我心中抑郁啊,


哀朕时之不当。恨自己生不逢时。


揽茹蕙以掩涕兮,用柔软的蕙草来拭泪啊,


沾余襟之浪浪。泪珠滚滚沾湿了衣襟。一


……


吾令羲和弭节兮,令御太阳的神羲和慢些走啊,


望崦嵫而勿迫。不要让太阳很快地迫近崦嵫。


路曼曼兮其脩远兮,路漫漫路途遥远啊,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到天上地下广为探索。


……


何所独无芳草兮,天下何处无芳草啊,


尔何怀乎故宇?又何必怀乎故里?


世幽昧以眩曜兮,这人世间多么昏暗啊,


孰云察余之善恶?谁能分辨我的善恶?


陟陞皇之赫戏兮,在初日的光明中,


忽临睨夫旧乡。我忽然看见了自己的故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我的马夫悲伤马儿流连啊,


蜷局顾而不行。蜷缩着身子迟回不进。


……


乱曰:已矣哉!结语是:算了吧!


国无人莫我知兮,国内已无人知我的心啊,


又何怀乎故都?又何必怀念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既然仁政不能实现啊,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将一死去依从彭咸的所居!


——屈原《离骚》


吟完,司马迁又叹道:“唉,忧国忧民啊,自古贤人壮士皆如此。”


司马迁开始凭吊屈原,他从青儿手中接过酒樽,对江水拜了拜,然后把酒向江中洒去,又从青儿手中接过香烛,向江水跪了下去,边叩首,边默念:


屈原大夫在天之灵:


后生司马迁凭吊您来了。屈原大夫,您不幸生于乱世,纵有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您的爱国壮志被奸佞所不容,以致沉于汨罗江。屈原大夫,您虽然沉于江底,但您却给后世留下不朽的风骨,您是人格的化身,是情操的典范,吾将永远铭记您的警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言罢大哭不止,青儿在一旁也感动得呜咽起来。两人正痛哭着,忽听有人说:


“公子如此悲切,是在吊屈原吧?”


司马迁回过头来,见是一年轻人搀扶着一七旬老者走了过来,司马迁忙用袖袍擦了擦眼泪迎了上去,施礼道:“老先生在上,小生子长有礼了,小生请老先生指教。”


老者说:“老生姓贾,是贾谊的亲戚,也是来凭吊屈原的。”


“啊,老先生是贾谊的亲戚,幸会、幸会。”


“公子是……”


“噢,小生司马迁,是司马谈的儿子。”


“啊,你是太史公司马谈的儿子,难怪这么聪明懂礼,这次来泪罗江,想必是了解屈原、贾谊的史实吧!”


“正是。家父现在正修史纂书呢,故而嘱托我周游天下以收集历史资料。”


“噢,那等我凭吊毕,就请到寒舍一叙,老翁可以给你介绍一些他门的故事。”


“啊,那实在是太感激老先生了。”司马迁说着又向老翁施了礼,被老翁扶住。


老翁焚香凭吊毕,就和司马迁一起唤了一叶渔舟,沿江而下。


司马迁站在舟头上观江景,他凝望着滚滚泪罗江,河风吹拂着他的头发。这时,他想起了屈原的《渔父》中,屈原与渔夫的对白:


何故深思高举,何故如此高洁,


自令放为!以致放逐!


屈原曰:吾闻之,屈原对曰:我听说


新沐者必弹冠,刚洗头者,必弹去帽灰,


新浴者必振衣,新沐浴者,必抖去衣尘,


安能以身之察察。怎能以洁净之身躯,


受物之汶汶者乎?去沾染污浊的东西?


于是回头对贾老先生说:“贾老先生,屈原的人格真是太高洁了。”


贾老先生回道:“是啊,诗中他表白:‘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坐在舟栏上,把双足泡在江水中的青儿听了唱了起来:


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清啊,


可以濯我缨。可以洗我的冠缨。


沧浪之水浊兮,沧浪之水浊啊,


可以濯我足。可以洗我的足。


贾老先生听了问道:“你这书童也懂诗书?”


司马迁说:“是的,他也是我父亲的徒弟,他原来是放羊娃,父母死后家父收留了他。我父亲视他如子,我与他亲如兄弟。”


贾老先生叹道:“噢,噢,难怪这么聪明。”


贾老先生叹道:“贾谊之所以崇拜屈原,就是赞叹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沾染世尘的节操。”


司马迁也颇有同感,说:“贾谊的《吊屈原赋》就是在贬谪长沙途中,在湘水凭吊屈原有感而作。”


“是啊。”贾老先生又叹道,“贾谊跟屈原一样都是心怀抱负遭人妒谗,两人都被从京师下放到湘北,唉,真是颠倒黑白,爱国有罪啊!”


“是啊,君主一旦听信小人,贤士就会受到排挤,国家就将有难。楚怀王如能重用屈原,那么,也许统一中原的是楚国,而非秦国。”


“公子所言极是,极是。”


两人正嗟叹着,船夫已把小舟靠了岸,上岸后,司马迁和青儿便跟着贾老先生去他的府上。


贾老家是典型的书香人家,进到堂厅,便有浓浓的菊花香溢出,“啊,好香啊。”司马迁说。


贾老说:“这是为了保护书,防虫蛀所以洒了自制的菊花香精。走,到我的书房去看看。”


他们跟着进了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贾老一一向司马迁介绍。


贾老说祖父辈都是读书人做小吏的,所以没有什么财产,惟有的就是几本书。


司马迁颇有同感,叹道:“一样一样,寒舍也是只有几本书。”


“啊,不一样,令尊是太史令,是我最敬仰的。家父在世时,经常提到他,只可惜我年纪太大,要不真想去拜访他老人家。”


出了书房,他们在客厅里坐下,家人敬上茶后,贾老便和司马迁攀谈了起来。


贾老叹道:“听先父说,贾谊在此任太傅时,经常到江边去凭吊屈原,唉,他们的命运太相似了,都是因为受到皇帝的重用而被权臣所不容啊。”


司马迁也叹道:“贾谊兀时才三十多岁,真是英才早逝,太可惜了。”


青儿问:“公子,贾谊是不是写《吊屈原赋》的先生?”


“是的,他博学能文,极有才华,文帝非常欣赏他,二十岁就提升为太中大夫。后来遭到一些权臣妒恨,诽谤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失去了文帝的信任被贬谪到此任长沙王的太傅。”


“噢,公子,他是怎么死的?”


“后来,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因汉文帝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而忧郁寡欢,后来,梁怀王因骑马摔死,贾谊自责自己没有保护好梁怀王,于是悲泣而死。”


贾老叹道:“他太忠心了。”


贾老说:“贾谊凭吊屈原时,痛呼: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置。”


司马迁叹道:“是啊,那真是瑞鸟隐而不出,猫头鹰恶人得志,正邪歪曲,是非颠倒啊!”


司马迁又叹道:“他的《过秦论》警示秦朝灭亡的过失在于‘仁义不施’,确实是一针见血啊!”


青儿也说:“公子所言极是,太史公讲过,《过秦论》像一面明镜照出了秦亡的教训。”


贾老问司马迁:“你的这位小书童很聪明啊,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


贾老又说:“贾谊屡屡给皇帝上疏,力谏削弱诸侯势力,唉,文帝哪敢采用呀!反倒遭了人家的嫉恨了。”


司马迁也叹道:“是啊,他的《治安策》就向文帝力谏要削减诸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文帝没有采纳,以致诸侯王势力膨胀,终于发坐了吴楚七国之乱。”


司马迁又叹道:“唉,可惜啊,贾谊就是因为他的主张不能实现才抑郁而死。’


贾老听了也说:“贾谊死时年仅三十出头,太可惜了。不过以老夫所见,他也太不能忍耐了。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苦其心志,劳其肌肤。贾谊虽志高但心窄,又不善隐忍,如此又如何能一展抱负?”


司马迁听了颇有感触:“是啊,实现抱负,谈何容易,不能隐忍,文如何能建功立业。唉,悲士不遇啊!”


正嗟叹着,夫人来唤吃饭,贾老起身说:


“夫人略备酒菜,请司马公子再叙,老夫还有许多故事可以供你写史。”


“多谢先生。”


司马迁这次泪罗江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写屈原贾生列传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天,司马迁和青儿来到了孔子的故里——曲阜。司马迁注意到街上行人皆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叹道:


“啊,曲阜,人人皆仪表端庄,举止有度,真不愧礼仪之邦的称号。”


为了参加祭孔庙会,他们便在曲阜城里住了下来。白天去瞻仰圣人遗址,晚上就到民间和人们攀谈,收集资料。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这是孔子诞生的日子。这天,曲阜最热闹最隆重的祭孔庙会到来了,司马迁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次盛会。


他们先到孔庙观看祭祀孔子的仪式。


究嚣司马迁和青儿跟随着人流经过了圣门,然后又挤进了杏坛,只宽彩棚内旌旗飘扬,祭桌上摆着猪、牛、羊三头,桌前的铜鼎里香雾缭绕。


坛下一边是官员及孔子的嫡传后裔,一边是社会名流仕人,两侧排列着编钟鼓乐队,场中央站着八人一排共八排的乐舞人士,他们都身着乐装,手持各种乐器准备跳八佾舞,这是只有天子祭祀才举行的乐曲,祭孔用八佾舞是朝廷特批的。后面则挤满了老百姓。


吉辰到时,司仪高唱:“曲阜祭孔子开始。”


于是鼓乐齐奏,场子中央则跳起了八佾舞。


司仪又高唱,“念祭词。”


于是朝廷派来的特使在两名官员的陪同下,登上祭坛接过香烛向杏坛及孔子塑像行了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起立,念祭词:


孔子祭词


大哉孔子,至圣先师;


忧国忧民,力挽朝纲。


仁者爱人,大道乃昌。


仁礼治国,兴民安邦。


创办杏坛,有教无类;


贫富均等,教育乃彰。


千古垂范,万世师表;


和月共辉,与日同光。


皇皇业绩,世世颂扬;


高尚情操,代代流芳。


念毕,三人在乐曲中退下祭台。


司仪高唱:“各方人士行叩祭礼。”


于是地方官员、孔子亲属后裔、社会名流、儒士学子……依次从祭台两侧的台阶登上祭坛,手举香炷,向孔子塑像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又在乐曲中退下。


叩跪毕,司仪宣布:“祭祀表演开始。”


于是场子中央的六十四名乐师跳起了庄严肃穆的八佾舞。舞毕又由百人出场跳了百兽舞,最后又由九九八十一名儒生学子出台演奏了思孔曲。


思孔曲


尼山高兮,泗水长;


哲人去兮,地茫茫。


天苍苍兮,云无常。


缅圣人兮,慨而慷。


祭毕又举行了杏坛拜师仪式,上杏坛拜师的有富人,也有穷人。司马迁对青儿叹道:“这就是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从此穷人也可以受教育,孔子真是太伟大了。”


司马迁见无论达官贵人或贫苦百姓对孔子都十分虔诚,万分敬重,深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所折服。他对青儿说:“我一定要好好写孔子。”


次日,举行乡射,身着盛装的人们围聚在孔庙前的广场上,百名射手身着武服,骑在壮马上,个个身背箭搭,手持箭弓,正雄姿待发。号令鼓鸣后,壮汉们便纵马冲出,对目标牌张弓发箭,他们那再发百中的射技博得了人们的阵阵鼓掌声及喝彩。


官员们向夺魁者颁发了奖品。


司马迁对青儿叹道:“举办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太好了,使男儿们既崇文又能尚武,青儿,今后我们也多练练骑射。”


“好的,公子。”


第三天午后,在杏坛前,又举行了琴赛,八方琴手都来了,一个个琴手都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司马迁和青儿坐在杏坛下聆听,司马迁沉浸在琴乐之中,他激动地说:“弹得太好了,太优美了,曲阜不愧是礼乐之乡,孔子提倡礼乐,实在是太伟大了。


晚上,在杏坛广场内外举行了篝火晚会,人们点燃了篝火,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人们尽情地在一起欢唱,正如孔子所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祭孔盛会举行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帷幕。


司马迁又去参观了孔林、孔府、尼山及颜回的遗址陋巷。


在孔林,司马迁在子贡守墓的庐墓处站着,孔子的三千弟子守墓三年就撤了,惟独子贡又守护了三年。孔子同其弟子们的师生情使司马迁感动不已,他对青儿说:


“师生情真是胜过人间一切情。”


青儿听了说:“公子,等您百年以后,弟子也要像子贡一样为您守六年墓。”


司马迁听了感动地说:“不要你守这么长,只要你把我的遗愿办好就行了。”年轻的司马迁当然没有想到他的死会是这样的悲惨,他的遗愿竟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一页。


他们又去瞻仰了学圣颜回的故里,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十分感动。


司马迁又到邹县去拜谒亚圣孟子的祭庙。


司马迁说:“青儿,这里就是孟子听子思(孔子孙子孔{及)讲学的地方,就是思孟学派的诞生地。”


“公子,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司马迁郑重地说: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他把孔子的学术思想发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他提倡的仁义观与孔子的仁礼忠孝共同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孟子与孔子一起成为了孔孟思想的先驱。”


他们看过孟庙后,又到曲阜城南的凫村参观了孟子的故居。


青儿问:“公子,孟每三迁是从哪儿迁到哪儿?”


“噢,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三岁丧父,跟着母亲苦苦度日。原先距他们住处不远有一处墓地,孟母见孟子经常和乡童们玩丧礼仪式,她觉得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便把家搬到了庙户营。但那里是热闹的商贸集市,小孟子也学商贩们吆喝叫卖着玩儿,孟母怕受其影响又把家迁到邹县城内,就是孔{及讲学的杏坛,小孟子经常去听讲,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旁边的一位老者听了,问:“你们是从外地来的吧?”


“是的,老先生,我们是从长安来的,是来瞻仰圣迹的。”


“噢,好、好,我是孟子的后裔,我给你们介绍吧。”


“太好了,多谢老先生。”


于是司马迁和青儿便跟在老者后面进了孟庙,他们一边参观,一边认真记下老者的介绍。


司马迁又来到了古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这里曾经是纵横天下,咤叱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他们在客栈住下后,次日便去参观古战场遗址。两人来到一片空旷的丘野,见几个壮汉在舞剑,边舞边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啊,这是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于垓下四面楚歌时唱的歌。”


司马迁叹道。


司马迁环顾着四周,想着这千古战场上,曾经历过了多少次血刃火拼,多少次刀枪角逐。有的在这个战场土叱咤风云、登台扛鼎,有的被杀得人仰马翻,兵败旗落……是啊,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秦汉、楚汉相争,刘邦设下十面埋伏,项羽被四面楚歌逼得霸王别姬,最后乌江自刎……


一阵山风掠过,吹拂着司马迁的发巾,司马迁久久地凝望着远方,项羽和虞姬生死离别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项羽在悲叹:


虞姬啊,我们已遭到韩信的十面埋伏,现在已是四面楚歌,你看,想家的士兵们都快跑光了。


唉,空有拔山的气力,枉为盖世的豪杰,时运不济啊,连我的骏马也难驰难飞!爱妃啊,我惟独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啊!


虞姬听罢,含泪起舞,为了让大王放下牵挂去冲出重围,自己只有舍身殉情了……


啊!爱妃,项羽抱起了倒在血泊中的虞姬……那凄美得让人心碎的爱妃。


虞姬死了,项羽跃上骏马,高举大刀率部冲了出去,司马迁似乎看见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姿……


司马迁似乎又看到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场面,他叹了口气:


“唉,这位曾发誓要取代秦始皇的英雄死得太可惜了。”司马迁被项羽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


“公子是叹息项羽吗?如果他不自刎,他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唉,这就是英雄落寞的悲剧啊!”


司马迁又来到了沛县,沛县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也是许多名相名将的诞生地。如宰相萧何、曹参,大将樊哙。


最让司马迁震撼的是,这些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们几乎都是布衣平民,有的甚至是下层人,连高祖刘邦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甚至还沦为过乞丐,而萧何则当过吹鼓手,樊哙是个卖狗肉的,夏侯婴不过是个车夫,曹参也不过是个小狱吏。他叹道:


“其实,真正的伟人不是贵族皇帝而是平民百姓,所以写史不能只歌颂皇帝,更要歌颁民众。”


青儿点头说:“公子所言甚是。”


这天晚饭后,他们登上了城中的歌风台,司马迁眺望着西边满天的彤云,殷红的落日就要隐人山后了,忽然风起云涌,大风刮来。


“啊,公子起大风了,我们下去吧!”


司马迁似乎没有听见青儿的喊声,萧萧的风声中,他仿佛听到了当年的刘邦在唱《大风歌》,自己便唱了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青儿,知道这是谁唱的吗?”


“汉高祖刘邦。”


“在什么情况下唱的?”


“青儿不知道,请公子赐教。”


“那是刘邦平叛英布谋反,归长安路过此地,宴请故里的父老乡亲时唱的。当时,刘邦边击筑边唱,随后起舞而歌,歌罢泪流满脸。”


“公子,高祖已经取得了胜利为何还流泪?”


“这就是英雄伤怀泪长流啊!当时淮南王英布反叛,高祖率军亲征平叛归来,路过家乡,聚宴时感叹创业的艰难,兴叹自己的威力虽远震八方,但危机依然存在,他忧患守业的不易,于是发出了对卫江山猛士的呼唤。”


司马迁叹道:“这就是帝王对守江山难的兴叹啊!”


司马迁来到了姑苏,这里曾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吴越春秋。这儿也是古代舜禹帝王诞生的圣地。


一叶小舟在江中飞驰着,司马迁站在乌篷船的前舱上,遥望着四方:“这姑苏真是名刮其实的水乡,你看三步一河,五步一桥,城池三面临湖,四方朝江,和长安可真是天壤之别啊!”


客船内坐在小桌几旁独自饮酒的老翁听了,说:“可不是吗,公子请看,前面是五湖相连,东南是会稽山脉,可谓山环水抱,地杰人灵啊!”


司马迁放眼望去,只见五湖在阳光下闪着金波,会稽山在东南如绿色帘幔,遮挡着点点白帆旁窈窕渔女那丰满的胴体……


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渔女们阵阵悦耳的歌声,惊飞起只只鸥鹭,河塘里的红荷正含苞欲放,鱼儿不时欢快地跳出水面,塘边石岩旁的浣纱女正在涤纱,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来……


“啊,姑苏太美了,比起地处西北高原的长安,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这位公子,是初到姑苏的吧,请过来,陪我喝两口,我给你讲讲姑苏的名士。”


“好,多谢长者。”


司马迁和青儿走到桌几旁坐下,与老翁对饮起来。


“来,尝尝我们的姑苏酒,这可是远近有名的醇酒。”


“好,谢谢。”


“公子,请尝尝这五湖里的鲫鱼,这也是最鲜美的鱼。”


“好,谢谢。”


“公子,你此刻乘着乌篷船,喝着姑苏酒,吃着鲫鱼汤,感受到了姑苏水的灵性了吧?”长者眯着微醉的眼问。


司马迁笑了笑,回道:“不错,我在长安感受的是山气,到这儿确实领略了水性。”


“我们姑苏的姑娘美极了,一个个水灵灵的,你看那前面就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你看西施浣纱的那块石头会随西施的心意而浮沉,水浅时就下沉,水涨时又会上浮,每当月朦胧时,西施还会显灵呢!”


“哦,真的吗,西施还会显灵?”青儿说道。


“这是传说,也许舍吧!”老翁说。


小舟在浣纱溪畔停了下来,司马迁和青儿跟着老者走到了西施浣纱的石头处,三人坐了下来。


“当年范蠡就是在这儿发现西施美女的。”


司马迁问:“长者知道西施后来的去向吗?”


“噢,有两种说法,一说越王勾践灭吴后把她带回宫中,勾践夫人认为她是亡国之物,不能留下,就差人把她绑上石块沉到江底去了。一说西施与范蠡乘舟浪迹五湖去了。”


司马迁默默地点了点头。


司马迁和青儿登上了会稽山,司马迁看着这吴越春秋留下的名山感慨万千,是啊,曾几何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在会稽山下,几万人马只剩下了五千残卒,为保住国土,勾践不得不屈膝求降,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屈辱生活。


他和王后去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给他牵马、喂马,给他打扫卫生,洗涮马桶,甚至为他治病去尝他的粪便。


三年释放归里,越王勾践便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夫差,灭了吴国,雪了耻辱。


青儿问司马迁:“老师,越王勾践在会稽山向吴王夫差乞降求和,公子认为他这样做有气节吗?”


“当然有气节,他忍辱是为了有一天雪耻复国嘛!”司马迁毫不犹豫地回道。


司马迁万万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一观点促使他后来为李陵投降辩说,从而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司马迁北上到达了韩倍的故乡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他们在客栈住下,次日饭后便去逛闹市,司马迁想了解韩信年轻时是否真的遭了“胯下辱”。


韩信是秦汉之争时名震天下的猛将,他从小喜欢读兵书,抱负不凡,有勇有谋,投军后因未被刘邦重用而出走,又被萧何月下追回,力荐于刘邦,始得重用。楚汉战争中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他曾十面埋伏围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后因功高盖主被吕后萧何用计诛杀。


司马迁见一家小酒店很热闹,便说:


“青儿,我们上这家小店吃饭吧!”


“好。”


两人进去坐下,店小二送来酒菜,两人便吃了起来。司马迁便边吃边听旁边人的说话。


一个鬓发全白的老者和他的朋友在对饮,只听老者说:“你呀,何必如此悲观,韩信还有胯下之辱呢!姑且忍过这一遭,待他日东山再起,终有扬眉吐气之日。”


“韩信真的受了胯下之辱吗?”


“可不是吗?”老者叹了口气,说,“我亲眼见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在街上玩耍,忽见一恶人拦住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要他从胯下钻过,否则就要揍他。那少年忍了忍气,终于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有的哄笑,有的叹息,可人家后来成了名震天下的将军。”


司马迁听到这儿,忙起身走过去,向那老人作揖道:“老先生在上,小生有礼了,真没想到老先生还亲眼所见。”


老者还礼道:“这位公子是……”


“在下司马迁。父亲是司马谈。”


“噢,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公子。”


“正是。”


“噢,好好,一看就是读书人。到这地方来,是为了写史吗?”


司马迁谦恭地点了一下头,说道:“正是。这次家父让我独自周游考察历史,以便写好古今人物。刚才听老先生所言,韩信还真是受过胯下之辱啦,回去我一定要特这写进史书里。”


“好,好,我还告诉你,韩信功成名就被封为王侯,他回来后,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洗绵丝的大娘,对她道了谢,并赏千金。又召见了那个曾经让他受过胯下辱的男人,那人吓得战战兢兢,以为要把他杀了,没想到韩信却说:感谢你给了我刻骨之耻,否则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司马迁说:“这些故事,我一定要写进史书。”


司马迁来到了魏都大梁,他和青儿先到客栈住下,晚饭后,司马迁一边泡脚,一边给青儿讲大梁。


“大梁是座历史名城,当年秦国灭魏时,强攻不下,就用水攻,秦兵扒开了高悬城头上的黄河堤,结果黄河像天塌一样冲进了城内,被大水淹死的人数以万计。”


从他们屋前走过的老店主听了,说:“可不是吗,我小时候听我父亲,当时黄河水有城头高,城里的老百姓几乎都被淹死了。”


青儿听了惊道:“秦兵太残忍了。”


司马迁问:“请问老人家,当年给信陵君窃符救赵献计的那位夷门太守侯赢,当年的夷门还在吗?我明天想去考察一下。”


“噢,你是说信陵君亲自驾车去迎接那个壮士的夷门吗?”


“是的。”


“在东门,城东门就是夷门。”


司马迁泡好了脚,穿上鞋,站起身又问:“请问老人家,窃符救赵成功后,那侯赢真的自刎了吗?”


“当然是真的,我先祖和他是朋发,他自刎时,我先祖也在场,我父亲说,他是向北方自刎的。”


司马迁叹道:“他履行了朝信陵君公子胜利的方向就义的诺言,真烈士矣。”


次日,司马迁吃罢早饭就和青儿去夷门考察,他们从夷门走了出来,夷门显然已被重新修过,因为赋予了历史内涵,所以城墙虽然不算高,但在早晨的阳光下,却显得十分巍峨,司马迁久久地凝望着朝霞下的历史城门。


青儿问:“公子,信陵君为何要亲自为侯赢驾车?”


司马迁想了想说:“这正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德,不过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考察一下。”


又过了两天,司马迁在老栈主的引见下拜见了夷门守吏,夷门守吏知道司马迁是太史令的儿子,对他很客气。


守吏在衙内接见了司马迁。


司马迁对年近四旬的守吏行过礼后,被让了坐下,青儿立在一旁。


“公子远道而来,想打听什么情况?”


“大人,后生司马迁是写史书的,想了解一些侯赢当年为信陵君公子献计的事,请大人不吝赐教。”


“噢,好好,先祖年轻时,曾在侯赢手下当过差,我父亲曾听先祖讲过这段历史,这样吧,等我办完公事,请到我府上去,你可以向我父亲了解。”


“那太好啦,司马迁谢过大人。”


“不必客气,你们可在旁边的客屋喝茶等候。”


“好。那大人您忙着。”


傍晚,司马迁和青儿到了守吏府上,守吏把他们带到了老人的卧室。老人已有八十开外,司马迁忙向老人施礼。


“后生司马迁见过老先生,问老先生安。”


“啊,不必客气,知道你是太史令之子,来打听侯赢的情况,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老先生,那侯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信陵君如此礼遇他,还亲自为他驾车?”


“噢,侯赢当时是我父亲的上司,他不但善谋,而且仗义,对下属也很好,信陵君于是拜他为客卿。一次设宴时,宗自驾车把侯赢迎接去府上拜为上座,侯赢十分感动,回来后对我父亲说,信陵君公子豪侠仗义,他如此礼遇我,以后他有难我一定要帮助他。”


“那么,窃符救赵真是侯赢出的计策了。”司马迁问。


“是的。那年秦军围住了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派人来向信隧君求援,信陵君是平原君夫人的弟弟,岂有不救之理!信陵君便芝向魏王请兵,谁知魏王胆小坚决不同意出兵,信陵君无法,只好旁率自己的门客,准备去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信陵君的百余车舞经过大梁的夷门时,见侯赢不出来送别,信陵君觉得奇怪,心想侯赢一定有想法,便拨马回去问他。”


“后来呢,老先生。”青儿急问。


“后生莫急,听老夫讲来,果然,侯赢有计策,就给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时,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镇守边关,必须有魏王的虎符与他的一半相合才能调兵。那时魏王有个宠妃叫如姬,与信陵君有交情,信陵君公子曾经为她报了弑父之仇,如姬对他感思不尽。侯赢出计,让如姬从魏王寝宫中盗出虎符,便可去调晋鄙之兵,如不从,可杀了晋鄙,于是信陵君采纳了他的计策,救赵终于获得了成功。”


“那侯赢为何自刎?”司马迁问。


“侯赢见信陵君救赵成功便在城门内朝北自刎,以示忠心。当时我父亲和两个差役都在场,他们哭着把化的尸体送回了他的府上。”


“太悲壮了。”司马迁叹道,“小国出壮士,这话不假。”


晚上,司马迁在烛灯下把白天的所见所闻都详细地写了下来,他对青儿说:“这些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一定要保存好。”


青儿点了点头,说:“青儿牢记。”


黄昏,司马迁和青儿还在赶路,前面就是薛地(今山东滕州市东南),这是当年齐国孟尝君的封地。远远地已见城门,他们于是加快了脚步,想在关城门前到达。


太阳已经落山,这时,行人已经很少,大多低头赶路,走到一个岔路口时,司马迁听见走在前面的两个人说:“咱们走小路吧,小路近些,要不该关城门了。”司马迁便说:“青儿,我们也走小路吧。”于是,便跟在那两个人的后面走上了小山路。


经过一片松林地时,天色渐暗了下来,乌鸦嘎嘎地惊飞,青儿说道:“公子,前面那两个人怎么不见了?”


司马迁朝前望了望,果然不见了,正疑惑着,只见从树后蹿出两人把刀顶在司马迁和青儿的脖子上,声音不大但杀气腾腾地说:


“把钱交出来,否则就不客气了。”


青儿忙说:“我们是从远处来的,已出来多日,盘缠早已用光,哪里还有什么钱?”


司马迁却大叫:“拦路抢劫哪……”


两个匪徒见势不妙,一拳把司马迁打翻在地,抢了他们的行囊,又对他们洗劫了一番才跑了。


“公子醒醒,公子醒醒……”


司马迁醒来后,发现装在行囊里的记录帛巾被抢走了,急得几乎晕了过去。


青儿忙脱开外衣,露出写满了字的衣服,说:“公子,在这儿呢!”


司马迁见了又惊又喜,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汗,问:“好青儿,你何时抄上去的?”


青儿说:“公子,昨晚你睡着了,我把您写在帛上的字抄在内衣上了。”


司马迁笑着拍了拍青儿的肩说:“你真聪明,真是我的好兄弟。”


“青儿,装在衣袋里的钱都被抢走了,怎么办?”


青儿说:“公子,我们还是赶快进城去想办法吧。”


司马迁叹道:“我还以为那两个人可以做伴,没想到是两个强盗,唉,走吧,没有被他们杀了就万幸了。”


青儿扶着司马迁终于走到了城门,到了街上,只见市面虽然很萧条,但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有的赌博,有的聊天,有的和女人调笑。


司马迁叹道:“真是乌烟瘴气。”他们没了钱,只好找到衙吏处,说明了情况,老衙吏听说是太史令的儿子下来考察遭了抢劫,便对他们作了一些安排并给予了一点补贴,于是两人便在衙门内暂住了下来。


安排他们住宿的一个老差役,把他俩带到一间小屋里,给他们拿来了饼和粥。司马迁两人便吃了起来。老差役说:“这薛地原本是很清静的,就是被孟尝君给搞坏了。他好养门客是出了名的,收留了不少侠士,但却不分好歹,管他什么鸡鸣狗盗之徒都兼收并蓄。结果把个好好的薛地变成了残渣余孽的收容所。你们可要小心儿。”


第二天,司马迁和青儿到市井去看看,只见太阳下,店铺倒是不少,酒馆、饭铺、杂货店、客栈……什么都有,可惜铺门前和街中心却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在大声叫嚷着什么,有的在斗殴,有的在打牌赌博,有的在卖艺……围聚的有富人也有穷人。


司马迁对青儿说:“这个地方果然是鱼目混珠,龙蛇混杂之地。”两人正说着话,听见一个姑娘在喊:“救命啊!”司马迁跑了过去,只见三个恶汉正在拦住一个姑娘调笑。


“你们要干什么?司马迁大喝道。


“小白脸,关你什么事,快给我滚开。”个高一点穿着华丽的纨绔少年对司马迁吼道。


“欺侮人吗?”


“欺侮人又怎样?”恶少从头到足打量了一下司马迁,说,“我看你是从外地来的吧,一副寒酸相,还管别人的闲事。”


“你敢侮辱人?”


“老子就是欺侮你,咋的,你知道我是谁吗?给我上!”


两个恶少便猛地扑向司马迁,司马迁被打倒在地,青儿也奋勇还手,正在危急之时,只听一声喝叫:“给我住手!”随即闪进一壮


我一定要把他们写进史书里。


“好,我给你们讲,今天讲不完,可以多讲几天。”


“多谢老先生。”


司马迁和青儿在街上走着,忽见一妇人扯住一个中年男人,她哭着对一矮个子壮汉说:“兄弟,他就是打死你外甥的凶手。”壮汉朝那男人走了过去……


“大侠士,饶了我吧,因为他的儿子是个恶少,他强拉我喝酒,我不喝,他就用手摁住我的头强行灌下,我实在受不了就拔刀反抗,没想到竟把他刺死了,我认罪。”他说着扑通跪了下来。


壮汉盯着那男人看了一阵,摆了摆手,说:“滚吧,滚得远远的,别让老子看见你。”


“谢壮士、谢壮士。”那男人对壮士磕了几个头忙跑了。


妇人揪住壮士哭骂道:“你怎么放他走了,他打死了你的外甥,你难道不为姐姐报仇!”


壮汉说:“姐,他是失手,他不是故意杀人。再说你的儿子也太作恶多端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恶少,这也是他应有的报应。”


妇人骂道:“亏你还是他的舅舅,不为甥儿报仇,反倒放了凶手,我把你拉扯大,你却不为姐姐报仇,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从此我没有你这个兄弟。”


妇人哭着走了。


街上的人赞道:“郭解量刑于人,不报私仇,真仗义。”


啊,郭解,司马迁钦佩地注视着他。


司马迁问青儿:“青儿,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处置他?”


青儿老实地说:“老师,我可能会为姐姐报仇,我还达不到侠士的胸怀。”


司马迁叹道:“是啊,侠士的胸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这天下午,司马迁和青儿撑着伞互相牵着在过一独木桥,雨愈下愈大,司马迁脚下一滑便跌到了河中,青儿忙跳下去救他。


“公子,快,抓住我的手。”


汛期的河水汹涌澎湃,司马迁被冲了下去,青儿边追边喊:“人啊!救人啊!”正危急时,只见一汉子从岸上跳到水中,急速地向司马迁游去,并奋力把他救了上来,青儿也跑了过来。司马迁嘴都冻紫了,再晚点就没命了。


汉子把司马迁背上,走到前面的一个破庙里,汉子又找了些树枝,点燃了火,说:%陕把你们的衣服脱下来烤烤,我去弄点吃的来。”


不一会儿,汉子拿着吃的东西来,说:“快吃点东西,喝点酒,暖暖身子。”


司马迁这时已缓过气来。司马迁看那汉子个子不高,但一双大眼如铜铃……啊,郭解,便向汉子作揖谢道:“在下司马迁谢过壮士救命之恩。敢问恩人尊姓大名?”


那汉子淡然一笑:“救人是应该的嘛,还留什么姓名。”


司马迁一震,又问:“敢问大侠为何走上侠士的道路?”


那汉子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眼睛看着远方不说话。司马迁想,他可能有什么不愿意讲的隐情,便改口说:“大侠,在下是写史的,对侠士的见义勇为极力钦佩,想写进史书,所以问您。”


那侠士淡然一笑:“路遇不平,拔刀相助,乃大男人的精神,岂稀罕青史留名。


看看雨住了,那侠士站了起来,说:“走吧,我背你回客栈。”然后,只轻轻一提,便把司马迁背在背上,青儿跟在后面。


到了客栈门口,那侠士放下司马迁,说了声:“公子,后会有期。”便无影无踪了,司马迁看着他的背影,叹道:“真高人矣。”


晚上,司马迁高烧起来,脸红红的,又喘又咳,急得青儿团团转。“公子,我去请医生吧!”


“天亮再说,也许天亮就会好的。”


天亮时烧果然退了,青儿给司马迁端来了粥,司马迁摇了摇头,说:“不想吃。”到了晚上,又烧了起来,而且咳喘更厉害了,青儿忙去找店主想办法。店主差人带着青儿请了一位老医生来,他给司马迁把了脉,开了药方,并说:“病邪已经人肺了,赶快熬药吃吧,要是再烧到明天就会昏迷的。


青儿忙问:“老先生,公子的病危险吗?”


“是很危险,不过吃了这几帖药,就会好的。”


“多谢老先生。”


青儿付了钱给医生,又把他送到门口。


青儿回到屋里连忙给司马迁煎药,司马迁服药后,半夜时烧渐渐退了下去。


一周后,司马迁大病初愈,在青儿搀扶下坐上马车又奔向考察地去了……


踏遍名山大川,拜谒历史足迹,寻访历史见证人,搜集民间传说,司马迁历时两年,为撰写《史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