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重生

一日重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推荐并作序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毕淑敏2007317 本书的主人公,中年男子查理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他是个不成功的退役棒球运动员,婚姻中途触礁,与女儿缺乏沟通。当他发现就连女儿的婚礼也不愿邀请他参加、自己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时,心理彻底崩溃,驾车自杀。当他在生与死的交界地带徘徊时,突然看见了多年前死去的母亲。母亲(或者说是母亲的幻象、幽灵……)领着他回到过去,在往昔岁月里再逗留一天。在这一天里,母亲带着查理去拜访了几个人,有的对他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的却全然陌生;在这个过程中,查理对自己这一生的回忆穿插其中,有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家庭秘密被渐渐揭开,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令查理回顾、自省乃至醍醐灌顶的旅程。对于家庭和人生,查理在这一天里的感悟,要比他过去的大半生还要多。这一天结束之后,母亲消失,查理被抢救成功,重返人间,以积极而豁达的态度度过余生。 让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 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 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火石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 母亲引他走进昨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 …… 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周围全是掉落的树枝、树杈、树叶。石头压着我的胸口和肚子。抬起下巴,我看到了:年少时的棒球场,沐浴在晨光中,还有球场边的两个球员候场区,以及投手站立的地方那撮隆起的尘土。 还有,我妈妈,我去世多年的妈妈…… 我几乎不能动弹。但她的手臂环绕着我,我再一次感觉到她抱起了我,空气划过我的脸庞。我看到的只是黑暗,好像我们在一张长长的黑幕布后飞行。突然间,黑幕布拉开了,我的眼前出现了星星。成千上百的星星,她放下我,让我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把我受伤的灵魂还给这个世界…… 米奇·阿尔博姆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

天黑以后

天黑以后

《天黑以后》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比较特别的一部小说,是其迈向新小说的标志性杰作。讲述了东京冬日深夜点到清晨6点的故事。 就在《挪威的森林》在中国销售超过100万册之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引进了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天黑以后》,该书不仅再度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更以象征手法,描绘了隐匿于日本社会纵深处的一种“恶”,隐含着作家对日本民族的批判和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向何处去的担忧。 《天黑以后》仍然采用村上春树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恶客凌辱的中国女孩这一情节展开故事。与我们熟悉的村上小说不同,《天黑以后》不再是创造都市的落寞或奇遇,不再是把玩孤独,取代西方爵士乐和窗外霏霏细雨的是深夜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故事发生在冬天的东京,时间跨度只有晚上12点到早晨6点七个小时,采用两条平行线结构,分别叙述一对年轻的姐妹,一个在黑夜中昏睡,一个在思考和行动。 女孩十九岁,漂亮,是由不法中国人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妓女”。小说开始不久,悲惨场景就出现了:天黑以后她在情爱旅馆接客时,因突然来了月经而被一个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赤身裸体蜷缩在墙角吞声掩泣,床单上满是血迹。半夜在餐馆里独自看书的女主人公玛丽因为会讲中国话,通过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的介绍,被旅馆女经理找来当翻译处理这场“麻烦”,故事情节由此铺展开去。 村上在书中塑造的白川,可以说是日本这个民族“恶”的典型,他敬业、勤奋、文质彬彬,但生活刻板,观念顽固,施暴后行若无事,还继续加班,丝毫没有作恶的意识。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在译后记中写道:“这种恶,既不同于恐怖分子的恶和极权主义的恶,又不同于太平洋彼岸霸权主义的恶,更不同于杀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恶,它发生在日本社会又不局限于日本社会,因而是更应警惕的恶。”村上本人在写完《海边的卡夫卡》后,就表示自己下回“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到底,恶这个东西,是同卑鄙、怯懦、想象力匮乏等素质联系在一起的。” 天黑以后:村上春树(M,1949年1月12日),日本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的文字表达平简易懂,清丽流畅,他独具韵味的文笔,像泉水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着日本语言的魅力。在以前的作家,人们更多感受的是日本语言的冗长拖沓,絮絮叨叨,来回的重复。而村上语言的简练利落无疑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作品充满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精练,没有太多余的语言,透过抽象化、符号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笔法,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奈与哀愁,却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村上创造的文学世界,对应了中国人的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里的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几乎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出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本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在三毛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雨季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

本卷《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此篇是三毛最受欢迎的作品,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倾情设计。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别样的三毛。 雨季不再来: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稻草人手记

稻草人手记

《稻草人手记》,是以三毛同名散文《稻草人手记》命名的一部散文集,包括一篇序言,十五篇散文和五封书信。作者以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婚后的平淡琐事以及作者的感想。 本书为《三毛全集》中的第一卷,收录散文15篇,记录了三毛如何从青涩敏感的二毛,蜕变为智慧成熟的三毛的过程,亲切而真实。在《稻草人手记》中收录的文章,《警告逃妻》中的描述展示了一个特别特别可爱的忠实的丈夫荷西对妻子三毛的诚挚地“警告”,令人“笑为观止”;《西风不识相》中的描写足以阐述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愤然,同时也诠释着一个女子的坚强的怒吼,愿意去做一个像“白额大虎”或者“金睛猛兽”似的真正的黄帝的子孙;《士为知己者死》更是在展示着一个情谊绵绵的人物之忠诚……其开卷之前的《叙》用一个简单的虚构的故事来描述,脆弱中蕴涵着的坚强和执著令读者不得不折服:……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的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

哭泣的骆驼

哭泣的骆驼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三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欲罢不能的文学世界。 哭泣的骆驼: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温柔的夜

温柔的夜

本卷《温柔的夜》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共十四篇。《温柔的夜》---在夜空中静静的忏悔。《温柔的夜》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温柔观照,真挚动人。 1哀愁的人,给他们安慰,饥饿的人,给他们食物,而我所能做的,为什么总只是后者。 2一天三班轮渡过海,四小时的旅程,我总是选夜航,这时乘客稀少,空旷的大船,灯光通明,好似一座无人的城市。走在寒冷的甲板上,总使我觉得,自己是从一场豪华的大宴会里出来,那时,曲终人散,意兴阑珊,此情此景, 温柔的夜: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背影

背影

《背影》摘自三毛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丈夫荷西去世后,悲痛的三毛写下这部散文集,其中饱含她对丈夫的思念。《背影》一文中描写了许许多多父亲母亲的背影,落笔之处尽显悲伤,感人至深。 “她曾经是,雨季中忧郁的少女,撒哈拉沙漠里快乐的小妇人,然后又成为一个守望在台湾岛上的忧伤寡妇。她爱流浪,爱沙漠,爱美丽和浪漫,爱那个平原大野的男人。经历了四十八年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轰轰烈烈,生死歌哭,在离千万爱她的人而去之前,她说:‘我已经度过了异常丰富的一生。’” 一个人一生所要走的路,在他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或许也是能够被定下来的。“命中注定”其实也不然,在人的生命开始以后,如若有那么一个人能认认真真地、痛痛快快地、一心一意地影响他、鼓励他,人的可塑性即可被发挥到极至 就像三毛,她的父亲便是她这一生的引路人,如果他对三毛的爱好、兴趣横加阻拦、强行抑制,或许,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一位成功的女性了 再者,人必须要懂得去培养自身的兴趣。就像书中三毛写道:“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行动,用行动实践爱的诺言,才不至于“沦陷”为“只有东风而万事皆不具备”的幻影。像三毛,她爱书,爱文学,那么她就用一生的付出来实践她的诺言,一系列如《背影》的作品就是她爱书的见证。她爱书就如别人爱画一般,她把书当成一幅画、一首曲子来鉴赏,来品位,所以,她本身也就是一种艺术了。 沉重的付出才会有辉煌的收获。 《背影》是上了读者文摘的三毛作品。三毛的文笔如何在细致而简练之处感人,就无需我多做描述了。而透过《背影》可以思考的是,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似乎永远也学不会如何正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只能写在纸上,只能放在心里。可以参考三毛另外一篇文章《一生的战役》。 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人的悲剧。但愿等到我们下一代,可以转身面对父母有一个正面的拥抱。 从《背影》开始,三毛的作品充满悲伤,虽然她很努力地让自己乐观。这本书,很明显地分成了两个段落:荷西在世时候的三毛,荷西离开以后的三毛。只有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有多么可贵,多么无法复制无法重来。 背影: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先是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的生活,而此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也随之开启;后来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再后来,荷西在一次潜水时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而这段经历,也使她的文风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的散文集《三毛集》中的一卷,《三毛集》共分五卷:其余四卷分别为《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及《万水千山走遍》。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记得当时年纪小,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被引用,也在三毛的散文《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被引用,诗原名《本事》,作者卢前。 在丈夫荷西去世后,悲痛的三毛写下这部散文集,其中饱含她对丈夫的思念。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万水千山走遍

万水千山走遍

本卷《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三毛返台后,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以及首次回归故土的旅行见闻,共十八篇。在荷西去世之后,三毛鼓起生活的勇气,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作为读者,我们不妨跟随她的脚步,也做一次纸上的旅行。书中叙写了墨西哥之行、洪都拉斯之行、巴拿马之行等等,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又将带给三毛哪些感受呢?在这部精彩的游记散文中我们将一一找到答案。 开头: “大地啊,我来到你岸上时原是一个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时原是一个旅客,而今我离开你的门时却是一个朋友了。当飞机降落在墨西哥首都的机场时,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得几乎无法举步。长长的旅程,别人睡觉,我一直在看书。眼看全机的人都慢慢地走了,还让自己绑在安全带上。窗外的机场灯光通明,是夜间了。” 万水千山走遍: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送你一匹马

送你一匹马

这本新书,是书名上,是自己非常爱悦的——叫它《送你一匹马》。一生爱马痴狂,对於我,马代表著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而牠又是不易拥有的。马的形体,交织著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而且,牠的出现事有背景做衬的。每想起任何一匹马,一匹飞跃的马,那份激越的狂喜,是没有另一种情怀可以取代的。并不执著於拥有一匹摸的著的骏马,那样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像,不自由,反而悵然若失。其实,马也好,荒原也好,雨季的少年、梦裡的落花、母亲的背影、万水千山的长路,都是好的,没有一样不合自然,没有一样不能接受,虚实之间,庄周蝴蝶。常常,不想再握笔了,很多次,真正不想再写了。可是,生命跟人恶作剧,它骗著人化进故事裡去活,它用种种的情节引诱著人热烈的投入,人,先被故事捉进去了,然后,那个守麦田的稻草人,就上当又上当的讲了又讲。那个稻草人,不是唐吉柯德,它却偏偏爱骑马。这种打扮的梦幻骑士,看见他那副样子上路,谁都要笑死的。很想大大方方的送给世界上每一个人一匹马,当然,是养在心裡、梦裡、幻想裡的那种马。我有许多匹好马,是一个高原牧场的主人。至於自己,那匹只属於我的爱马,一生都在的。常常,骑著牠,在无人的海边奔驰,马的毛色,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裡,也能发出一种沉潜又凝鍊的闪光,是一匹神驹。我有一匹黑马,牠的名字,叫做--源。 送你一匹马: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谈心

谈心

《三毛信箱》这么一期期地写下来,而回信之后,受益最多的人,可能还是我自己。藉着读者朋友的来信,看见了本身的不足和缺点,这些信件,是一面又一面明镜,擦拂了我蒙胧的内心。 青年人的真苦,就在于条件的不足,只有时间和持续的成长来开启哀乐之门…… 回复读者的来信文集《谈心》。这本小册子并不是她最出名的作品,却是她和读者之间的倾心交谈,恬淡的语气,读来令人惊觉满纸芳香。来信者有十几岁的中学生,有生活在底层的小职员,有渴望追求梦想却又止步犹豫的女孩,也有患有自闭症的忧郁少年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