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瓜仙

作者:梦枕貘

|

类型:

|

更新时间:2019-08-05 19:54

|

本章字节:11037字


高大的柿子树下,十余个粗汉正在休息。


七月三日——


白天。


梅雨刚过,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粗汉们是为躲避烈日来到树下歇息的。


柿子树实在是大。两个成人伸长了手还不能合抱。树枝伸向四方,枝叶下形成一大片树阴。树阴下面,有几匹马,驮着装满瓜的筐子。


这里是从大和途经宇治到京城去的大道。


粗汉们看来是赶着驮瓜的马,由大和进京的。途中.他们在这柿子树下暂避暑热。


阳光猛烈得几乎要将马背上的瓜煮熟似的。


粗汉们各自捧瓜在手,美美地吃着。瓜的爽甜随风飘散。


在同一棵柿子树下,源博雅坐在折叠凳上,不以为意地望着粗汉们啃瓜的情景。


在他的脚旁,放着装水的竹简。


博雅是在自长谷寺归来的途中。


他送圣上抄写的《心经》到寺里,归途中停下牛车,在树阴下避暑纳凉。


仆人三名。


随从两名。


算上博雅,他们一行共六人。


仆人徒步,随从骑马。各自驻足下马,到树阴下休息。


“咳,为圣上送东西也不轻松啊。”


“这是第二趟了。”


两名随从在一旁闲聊,博雅这边也能听见。


近来圣上兴之所至,抄写起《心经》来,并将抄经送往各处寺院。


许多人都受过指派,至于博雅,则如随从所说,这次是第二次。


第一次是十天前.去的是药师寺。


“最近京城里怪事接连不断,圣上抄经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不.圣上抄经是在怪事出现之前。抄经和怪事是两回事。”


“不过,怪事频频,倒是真的。”


“噢。”


“好像说民部(唐制称户部。)的大夫藤原赖清大人的女仆也出了怪事吧?”


“这事是昨晚我在长谷寺告诉你的嘛。”


“对对,是你说的。”


“说是最近有个住在西京的人,三天前的晚上,在应天门用弓箭射下一块发出绿光的玉石。”


“哦……”


他们说着这样一件事。


这件事也传到了博雅的耳朵里。


民部省的藤原赖清的女仆遇到怪事,经过是这样的:这位藤原赖清,曾是斋院的杂务总管。


他多年来出任斋院的杂务总管,事必躬亲,但有一次得咎于斋院,返回自己的领地木幡,在那里禁闭。


木幡处于自京城前往宇治的大道途中。


赖清有一个女仆,叫做参川嫂,娘家在京城。


主人赖清回木幡去了,这女仆便得了空闲,也回了娘家。可是,约七天前,赖清派了一个男杂役来找她。


“一直住在木幡的大人突然有急事,转到这个地方了。


因为人手不足,你是否可以到那里去,在大人身边照应呢?“男杂役这样说。


女仆虽然带着个五岁的孩子,但她立即抱上孩子,前往指定的地方。


到那里一看,所说的那个家里只有赖清的妻子在,她和蔼地接了女仆进去。


“你来得正好。”


赖清的妻子说,赖清不巧出门去了,家里只有自己一人。要做的事太多了,你可得帮忙呀。


女仆和主人的妻子一起大扫除、染布、浆洗,忙碌的两天一下子就过去了。


但是.主人赖清却没有要过来的迹象。


“此刻大人还在木幡呢。有劳你去跟他说,这边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请大人和各位搬到这个家里来吧。”


既然主人的妻子这样吩咐.女仆便将孩子留在那个家里,自己匆匆赶往木幡。


到了主人的家,见到了以前一起做事的杂工和女仆,赖清也在那里。


匆匆忙忙和熟人打过招呼.女仆便向赖清转达了他妻子的话。


可是,听了她的话.赖清却显得很惊讶。


“你说什么呀?”


赖清说道:“我从没有搬到过你说的那个家,也没有那样的打算。


好不容易解除了禁闭,正筹划返回原来的住处呢。“


他说,正是为此,才要把原来的女仆和勤杂工召集到木幡的这个家来集中。


“我还派人到你那里去了,结果你家里人说.你已经被我叫走了。我正想是谁这么机灵,马上就通知你我已被解除禁闭。可是等了你两天都不见你的人,正担心着呢。


此前你究竟上哪儿去了?“


听主人这么一说,女仆大吃一惊。她如此这般地赶紧汇报了整件事。


“奇怪。要说我的妻子,一直就在木幡这个家——现在还在嘛。”


赖清向屋里喊了一声,理应在另一个地方的主人的妻子竟从屋里走出来。


“哟,好久不见了。你终于来了呀。”


主人的妻子向女仆打招呼。


女仆已经是惊慌失措了。


莫非被鬼骗了?五岁的孩子,还留在那个家里。


如果那边的主人妻子是鬼变的,孩子岂非会被鬼生啖?众人立即提心吊胆地赶往女仆所说的地方。却只见一道半坍的围墙里,有所荒废的房子,屋内空无一人。


在杂草疯长的庭院里,只有女仆的孩子在放声大哭。


——这件事就发生在五天前。


西京的某人,看见了应天门上发光的东西,则发生在三天前。


西京的某人——是一位武士。


武士的母亲因病卧床,已有很长时间。


但武士的母亲竟在三天前的那个晚上,突然表示想见弟弟一面。


她所说的弟弟,并非母亲的弟弟,而是武士的弟弟——也就是说,是母亲的次子。


这位次子是个僧人,在比壑山。但是,此时正因来京办事而住在三条京极附近,应该是寄宿在僧舍。


“帮我把那孩子叫来吧。”


即便不是去比壑山,三条京极也是相当远的地方。加上已是夜半三更,下人们都已回家了。


那地方不是孤身一人能去的。


“明早派人去叫他吧。”


“我这条命已熬不过一个晚上了。今天晚上我好歹得见上他一面啊。”


这位武士实在受不了母亲如此悲切的恳求。


“明白了。既然如此,半夜就算不了什么了。豁出命也要把弟弟叫回来。”


身为兄长的武士,带上三支箭独自上路,从内野穿过。


细小的月亮难觅踪迹。天上浓云密布,四周几乎漆黑一团.令人毛骨悚然。


途中。须从应天门和会昌门之间通过。


战战兢兢地走过那个地方,终于抵达师僧的僧房。


叫醒师僧一问。才知道弟弟已于今天早上返回了比壑山。


再去比教山,就实在是不可能的事了。


武士返回老母亲在等待着的家,中途再次路过应天门和会昌门之间的地方。


与第一次相比.走第二次更加可怕。


通过的时候。偶尔一抬头,看见应天门上竟有什么东西发出青光。


啾!啾!听见老鼠的叽喳声,然后有笑声从头顶上方传下来。


武士强忍着惊呼的本能,走过了那个地方,但身后那鼠叫声却跟随而来。


啾!嗽!如果加快脚步.那追随而来的声音也变快。


他拔脚狂奔起来。


然而,那鼠叫声也步步紧跟,如影随形。


一不留神,已经跑到五条堀川附近。


身后已听不见鼠叫声。武士心想,终于摆脱它了吧。


武士松了一口气。正要迈步向前,却见前方浮现出一团青光,“啾!啾!”的鼠叫声清晰可闻。


“呀!”


武士发声喊,拉弓放箭。眼看着利箭不偏不倚正要命中那团青光时,那团青光却“啪”地消失了,一阵哄笑声回荡在夜空……


接近黎明时分.武士终于回到自己家里。他发起高烧.躺倒在母亲身边。


儿子的意外变化吓了母亲一大跳,母亲反倒病愈了.好歹能够行动。这回变成了儿子病卧在床,由老母亲看护着他。


博雅的随从们在谈论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像两名随从说的那样,京城近来似乎发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事。


“回去之后,拜访一下晴明吧。”


“不行不行……”


就在博雅自言自语地说出声时一旁响起了一个声音。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不知从何而来的白发苍髯的老翁,正站在吃瓜的汉子们跟前唠叨。


“哎哎,那瓜也给我一块吧。”


老翁身披破旧的麻布衣,腰间系紧带子,脚穿平底木屐,左手扶杖。


他白发蓬乱,夹衣敞开着,右手摇着破扇子扇凉。


“嘿嘿,这个可给不得。”


一个粗汉边吃瓜边说道。


“咳,热成这样子,口干啊。太想吃瓜了.掰一块给我行吗?”


“这些瓜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也愿意分给你一块半块的,可这是往京城送的,我们可不敢拿它送人。”


“可是,你们现在不是随便吃着吗?”


“就因为我们干这活儿,要瓜的人看在这个分上,才让我们这样。”


汉子们依然不理会他的请求。


大和是瓜的产地,每到瓜熟时节。往京城里运瓜的人大多走这条路。


“哦,既然如此,给瓜子也行。可以把瓜子给我吗?”


顺着老翁所指望去,汉子们脚下落下了难以计数的瓜子,是他们吃瓜时吐出来的。


“瓜子可以呀。你都拿走吧……”


“不,我只要一颗。”


老翁弯下腰,从地上捡起一颗瓜子。


他走出一两步,站住,用拐杖戳着地面。


博雅想着,他要干什么?只见老翁往用拐杖挖出的小洞里丢下瓜子,盖上刚挖出的浮土,掩埋了小洞。


老翁又向博雅转过身来,说道:“不好意思,您的水可以给我一点吗?”


博雅拿过自己脚旁的竹筒,递给老翁。


“啊.真是不好意思。”


老翁将扇子收入怀中,欢喜地低声道谢。他接过竹筒,往覆盖的泥土上倒了几滴水。


博雅的仆人和粗汉们都被老翁吸引住了,众人盯着老翁的一双手,看他要做什么。


老翁将竹筒还给博雅。


“现在——”


老翁双眼闭合,面露微笑,口中念念有词。


念咒完毕,他又睁开眼睛,取出扇子,开始给埋了瓜子的泥土扇凉。


“有生命的话,就长出来吧;有心愿的话,就实现它吧……”他这样念道。


于是——“快看,动了!”


大家注视着的土层表面,似乎微微动了。


“快看,出来啦!”


老翁说着,果见嫩绿的瓜秧苗破土而出。


“哇!”


众人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


老翁又说了:“看呀,长高啦,长高啦……”


嫩芽迅速生长,茎贴着地面,叶子长得又大又多。


“好嘞.继续长继续长。看呀,开始结瓜了。”


眼看着茎部结出了小小的果实,长大起来。


“嗨.再长大点,甜一点……”


果如老翁所说,瓜长得滚圆,成熟了,开始散发出瓜熟的芳香。


“正是好吃的时候。”


老翁用手揪下一个瓜,美美地吃了起来。


“哎.大家也来吃吧!想吃多少吃多少啊!”


老翁话音刚落,连博雅的仆人也动手揪了瓜,大嚼起来。


“您也吃吧?就作为答谢您的水啦。”


老翁向博雅招呼道。


“不用了,我已经喝了不少水。”


博雅婉拒。


这一切是真的吗?博雅带着这样的疑问,扫视着吃瓜的仆人、随从、老翁。


不可能有这种事吧……


博雅心里想。


不可能的事却发生了,这岂不是施了幻术?就像晴明常于的那样.大家吃的瓜,就是他用纸片之类的东西剪成的。


可是,仆人们吃得满嘴淌甜汁,两颊鼓胀。


怎么看也不像是幻术。


“怎么样?都来吃瓜吧!”


等老翁向围观者和过路人发了话.甜甜的瓜转眼间就没有了。


这时候——“不得了啦,马背上驮的瓜没有啦!”


一个粗汉惊呼道。


博雅朝声音发出的方向望去,千真万确,马背上驮的筐子里,瓜全都消失无踪了。


“哎呀,那老头不见了!”


又有一个粗汉喊叫起来。


包括博雅在内,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睛四下寻找那老翁。但是,他已经无影无踪。



牛车在烈日下前行。


博雅的腰部感受着牛车碾过地面的震动,心里想着刚才的事。


那老头实在是怪。


一定是使用了某种法术。


回去马上找晴明,告诉他这件事……


他心里想着。


这时,牛车停住了。


“怎么了?”


博雅问外面的人。


“刚才种瓜的老头,说有话要对博雅大人说。”


外面传来随从的声音。


掀起车帘一看,那位老翁含笑站在一旁。


他右手扶杖,左手托一只瓜。


“是博雅大人吧?”


老翁说道。


“正是。”


博雅情不自禁地点点头。


“您打算今天晚上到安倍晴明家。对吧?”


这种事,他怎么能知道呢?没错,刚才自己在车里是这么想的.但那是在头脑里发生的事啊。或者,是不经意之间自言自语说了出来.被他听去了?不等博雅回答,老翁又道:“您去了,请捎带个话:堀川的老头,今天晚上要去见他。”


“今晚?”


“我要带两支牢房的竹简过去,拜托他关照一下啦。”


“牢房?”


“你这么说他就会明白了。”


博雅不明白老翁说的话。


“这是给晴明大人的礼物。”


老翁一扬手,将手里的瓜抛过来。


博雅双手接住了瓜。


这个瓜颇有些分量。


触感很重.丝毫没有幻术之感。


博雅只是打量了一下手中的瓜,再抬头时,那老翁已无影无踪。只有七月的阳光,照射着干涸的地面,白晃晃的。



“哎,晴明,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啦。”


博雅说着,这是安倍晴明在土御门小路的家。


梅雨期里吸收了充足水分的草木,在庭院里长得枝繁叶茂。


庭院最先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加修整。


有一棵橘树紧挨着房檐。那边的松树缠绕着藤蔓,这、边的树下,开绿色花的露草,尚未开花的黄花龙芽,花已落尽、叶片阔大的银线草,蝴蝶花——诸如此类的杂草这里一丛、那里一簇。


夜色之中.这些草将发酵似的气味散发到空气中。当白天的热浪到夜间减退之后,代之以杂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向着庭院的廊内,博雅和晴明相对而坐。


二人之间放了一个盘子,上面搁着一个装酒的酒瓶,两只装满了酒的杯子。酒是博雅弄到的。


盘子旁放着博雅白天得自那个怪老翁的瓜。


廊内的灯盏里只点着一朵灯火。


夏虫围着灯火飞舞,灯盏旁不远的地方,有一两只飞蛾停在上面不动。


“噢。”


晴明用他白皙、纤细的右手手指拿起酒杯,端到唇边.轻嘘一口气。


晴明呷一口酒,仿佛用唇吸入吹过清酒表面的轻风。


安倍晴明——一位阴阳师。


“怎么样。晴明?记得这么一个老头吗?”博雅问道。


“他说是‘堀川的老头’?……”


晴明自言自语着,把酒杯放回盘子上。


“有这个人吗?”


“有……”


“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嘿,别急嘛,博雅。有那么多事要回忆起来,我一下子可说不全。”


“是吗。”


博雅伸手拿起自己的酒杯,送到嘴边。


“那位老人嘛……”


晴明看着博雅说:“他使用了殖瓜之术吧。”


“殖瓜之术?”


“就是下种、长瓜的法术啦。”


“就这样的叫法?”


“大唐的道士经常运用这样的法术。”


“这一手可了不得啊。”


“呵呵。”


博雅这么一说.晴明微微一笑。


“你笑什么,晴明?你也懂这种法术吗?”


“哈,说懂嘛,也可以。”


“直的?怎么做的?”


博雅脸上写满“好奇”二字,盯着晴明的脸看。


晴明苦笑着站起身,走到外廊边上,把从庭院伸入廊檐下的橘树枝折下一条,又踱回来。


“能让那树枝长出蜜柑?”


“不行。”


坐下来的晴明摇摇头,把树枝伸到博雅面前,说道:“你看。”


“看树枝吗?”


“看叶子。”


“叶子上?”


“有青虫。”


不错,仔细一看,确有一条食指大的青虫,正在啃吃着橘树叶子。


“这虫子怎么了?”


“它很快就要变成蛹。”


“变成蛹?”


“你看,它已经吐丝啦。”


不经意中,青虫已经爬到叶下的小枝上,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身体系牢在小枝上,不再移动。


“马上就变蛹。”


眼看着青虫的模样在一点一点地变化,成了蛹的样子。


“就要变色啦。”


晴明话音未落,青绿的色彩开始褪色,蛹的颜色变成了褐色。


“快看,背部裂开了。”


晴明说着,有轻微的声音响起,蛹的背部裂开了,从中露出了黑色的东西。这黑黝黝的东西缓慢地抬起头来。


“嘿.要化蝶啦。”


从裂开处探出了头部,蝶的尾部拱出,收叠着的翅膀露出来。


蝶靠它的脚悬吊在蛹壳之下。它的皱褶在伸展,酷似花瓣的、鲜嫩欲滴的大黑翅膀伸展开来。


“要飞啦!”


晴明说着,只见蝴蝶晃一下身子,像要扇动翅膀,但随即悠然升空。


黑色的凤蝶在夜空中轻盈地飞舞,在屋檐下嬉戏一番之后,突然展翅飞起,隐没在夜色之中。


博雅瞠目结舌地望着彩蝶隐身的夜空.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转向晴明。


“哎呀.妙极了。妙极啦,晴明。”


博雅兴奋地说。


“这次感觉怎么样?”


“晴明.刚才我看到的,是梦,还是现实?”


“梦也好,现实也罢,说是哪一种都行。”


“你怎么弄的呢?”


“就像你看见的那样嘛。我干了什么,你不是全都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吗?”


晴明来了酒兴,举杯畅饮。


博雅用泄气的腔调说:“看是看了,可不明白的地方还是不明白嘛。”


“不明白反倒有好处呢。”


“跟那好处相比.我倒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说嘛,那是在你的内心世界发生的事情。”


“内心世界?”


“嗯。”


“就是说,那些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


“博雅啊,一件事是发生了还是没有发生,其实取决于我怎样解释,或者说,取决于你内心的感受嘛。”


“哦……”


“如果你内心的感受是发生过,那样子不是挺好吗?”


“不好。”


“不好吗?”


“不好——”


博雅刚刚说完,又笑起来:“哈哈.我明白啦!”


“你明白什么了?”


“那是你干的。”


“我?”


“对啦。实际上并没有青虫化蝶、飞走这回事,是你让我这么想的,对吧?”


“嘿嘿。”


晴明只是笑笑,算是回应。


“总是你又下了什么咒吧?”


“晤……”


“不如回到我遇见的那个老翁的事情上吧。”


“没错。”


“他说了,今天晚上要过来。”


“今晚吗?这么说,是明早以前吧。说来离天亮还有时间,大概不要紧吧。”


“且不管要不要紧。晴明,那老翁要来干什么?他是来干坏事的吗?”


“咳.总会有办法的。今天晚上出去,还能赶得上。”


“你说‘赶得上’,是赶什么?”


“就是老翁说的,要带来装入竹简牢房的东西呀。”


“你等一下,晴明,我还完全摸不着头脑呢。”


“好吧.我边走边解释。”


“解释什么?”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还有什么来历吗?”


“有不浅的来历呢。一下子说不完。我也对京城眼下发生的怪事颇为留意。还有人缠着我,哭求解决问题呢。”


“哦?”


“我也在猜测,大概怪事的原因是这样吧。现在堀川的老翁传话给我,我就明白了。走吧,博雅。”


“‘走’?去哪儿?”


“五条堀川呀。”


“堀川?”


“从前三善清行大人的住处,现在仍在吧。”


“跟它有什么关系?”


“有关要毁掉它的说法,你听说了吧?”


“是堀川边上那所怪屋吗?”


“正是。”


“那倒是知道。圣上得到它以后,打算让一位身份高贵的妃子住在那里。”


“因为妃子的父亲死了,于是不久前,他就开始抄写佛经。为了得到那女子的芳心,他还挺来劲的呢。”


“晴明,你说的‘他’,莫非是圣上?”


“没错。”


“咳,晴明,之前我已说过,你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圣上是‘他’。”


仿佛听不见博雅的话似的,晴明抖一下白色的狩衣,站起身来。


“走吧,博雅。”


“这是去五条堀川吗?”


“对。”


“事出突然,还……”


“你不去吗?”


“去,我去。”


博雅也站了起来。


“走吧。”


“走。”



“那所房子嘛,原先是妖怪的居所。”


晴明在牛车里开了腔。


博雅也在牛车里,与晴明相对而坐。


拉牛车的是一头黑牛。牛是黑色的,这一点并不足为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没有人指挥牛怎么走,可牛却忠实地朝着目的地步步迈进。


不过.这么点事情博雅早已见怪不怪了。


当年,身为宰相的三善清行买下那所房子,是延喜十年(即公元910年)的事。


当晴明说到这里时,博雅感叹起来:“哦,那是我们出生之前的事啦。”


随即又补充道:“对吧,晴明?那时连你也还没有出生吧?”


“呵呵。”


晴明不置可否地笑笑,说道:“总而言之,是从那时起就有的一所旧房子。”


那房子的庭院里长着有灵附体似的经岁老松,以及枫树、樱树、常青树,庭石上长满厚厚的青苔。


房子如此残旧,已难辨始建的时目。隔扇破旧不堪,木地板已有一部分塌掉了。


只是作为房子骨架的梁柱子.是不计成本建的,使用了一个成人也不能合抱的巨术。


若在原来的骨架上加以修建,住人是不成问题的。


只不过,出了妖怪。


每逢出现买主,这妖怪便出来恫吓,吓退买主使房子空置。到如今,谁是原先的拥有者已无从查考。


“这所房子,是清行大人买下的。”晴明说道。


“妖怪呢?”


“出现啦。虽然出现了,但这位清行大人是个颇有胆识的人.竟然独自一人将那妖怪赶走了。”


“他怎么赶的?”


“清行理直气壮地说:”妖怪,你不是房子的正当主人,你们留在这所房子是不对的。马上出去!“‘”妖怪就这样离开了?“


“对呀,乖乖地走了。”


于是,清行便住在这所房子里。他去世以后,由儿子净藏大德继承了这所房子。


这件事在《今昔物语集》中也有记载。


大德也去世之后,房子现属于清行的孙子。


据说清行的孙子并没有在那里居住,房子又已空置多时。


清行的孙子声称,圣上已经买下了那块地。


“然而,自从圣上买下之后,之前一直销声匿迹的妖怪再次出现了,闹个不休。


不仅如此,近来轰动京城的怪事.似乎也多与这所房子有关。“晴明说。


“那个箭射发光物体,因而发烧卧床不起的武士,也与它有关?”


“是的。”


“莫非那五岁小孩子被孤零零地扔在庭院的草丛中哭的事,也……”


“就发生在那所房子的庭院里。”


“噢……”


“房子里还有种种怪事呢。就在昨天你出门期间.那边的人过来恳求,说无论如何也要想个办法。”


“那,堀川的老人是怎么回事?”


“他嘛……”


就在晴明要说出来时,牛车停了。


“抱歉了,博雅,稍届再谈吧。我们好像已经到五条堀川了。”



五条堀川——在五条大道和堀川小路相交的路口一角,正好就是那所院子。


走过满眼苍翠却荒废已久的庭院,晴明和博雅进了屋子。


在满是灰尘的屋子里,晴明熟门熟路地穿行着。


晴明手里拿卷起的薄席子,博雅举着点燃的火把。


如果没有博雅手上的火把照着,四周就是一片漆黑。


不大工夫,来到了像是寝殿的地方。


这是铺木板的房间,有六根柱子。


在其中一根柱子下,晴明把带来的薄席子一铺,坐了下来。


用火把点燃事前准备好的灯盏,这照明的灯盏就放在木地板上。


在轻松的气氛下,晴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酒瓶和两个杯子,放在地板上。


“连这些也带来了啊?”博雅说道。


“接着刚才喝酒。我觉得要是没有这个,你会感到冷清。”


“别往我身上推呀,晴明。”


“怎么啦,不喝吗?”


“我没说不喝。”


“那就行,喝!”


晴明递过酒瓶,博雅“唔,唔”地应着,慢吞吞地伸手拿酒杯。


“干吧。”


“干。”


二人在灯火之下又欢饮起来。


一杯接着一杯……


夜更深了。


这时候——“咦?!”博雅竖起耳朵。


好像有什么声音传了过来。


是人声吗?好像是有两个人在打斗。


不,不是一对一的打斗。是更多的人在混战。


一种战场厮杀似的声音。


“唉哟!”


“哇——!”


“嗨!”


刀与刀互相砍击的声音。


器械撞击的声音。


“哈,来啦!”


晴明瞥一眼黑暗中的一个角落,心情舒畅地喝干了杯中酒。


博雅向晴明视线的方向望去,只见从黑暗***现了一群战斗装束的人,乱哄哄的。人约一尺高。他们之间正在争斗不休。


“嘿!”


刀光一闪,被砍掉的头颅滚落在地,鲜血喷涌。


但是,头颅虽已坠地,却仍发出“呀!…‘嗷!”之类的喊叫,而没有了头的躯体,仍旧持刀与砍掉自己头颅的对手缠斗。


不大一会儿,他们停止互斫,围住了晴明和博雅。


“咦?”


“哎呀!”


“这种地方还有人呢。”


“有人来啦!”


“是真的啊。”


“怎么办?”


“怎么办才好呢?”


“砍掉他们的头吗?”


“割断他们的喉咙吗?”


有头武士也好,无头武士也好,握着寒光闪闪的刀逼近过来。


“晴明!”


博雅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单膝曲起,就要站起来,晴明把他按住了。


“等一下,博雅。”


晴明伸手入怀,取出小纸片,再拿起一把小刀,开始裁切纸片。


“干什么?”


“他这是要干什么?”


就在武士们发出猜疑的声音时,晴明对着那张剪切成狗的形状的纸片,“噗”


地吹了一口气。


纸片落地的同时,变成了一条恶犬,对着武士们狂吠起来。


“哇!”


“是狗啊!”


“狗啊!”


武士们被狗追逐着,乱哄哄地逃进黑暗中。


安静又回来了。


晴明用手去捏返回膝下的狗,那狗随之变回了纸片。


“紧接着又来啦。”


晴明话音未落,传来了木头摩擦的声响。


二人对面的墙壁上,有个像仓库那样的抹着厚泥的门。那扇门“嘎嘎”响着,打开了三尺许,里面出现一个坐姿的女子,身穿褐色衣,膝行而前。


浓郁的麝香气味飘了过来。


因为女子用扇子遮掩住鼻子以下的部位,所以只能看见她的眼睛。顾盼含情的眼神惹人心动。她用一双丹凤眼斜瞟着晴明和博雅,膝行过来。


晴明心情愉快地望着她。


他估算着那女子已离得足够近了,便说一声:“嘿,要喝吗?”


他提起空酒瓶,冷不防朝那女子掷去。


女子本能地松开了手中的扇子,双手去接那飞过来的酒瓶。


扇子落在地上,女子一直遮掩着的、眼睛以下的部位暴露无遗。


“啊!”


博雅不禁惊呼一声。


女子的鼻子像狗一样尖尖地向前突出,嘴里长牙外露。


女子“哧!”地张嘴要来咬晴明。


说时迟,那时快,晴明伸出右掌,掌心里是那张剪成狗的形状的纸片。纸片在掌心里变成了狗,对着女子吠叫起来。


“唉呀!”


一声惊叫,那女子变做四脚趴地,迅速逃回那扇抹着厚泥的门里面,消失了。


在再次静默下来的黑暗之中,晴明扬声道:“出来吧。不出来的话,我可要放出真正的狗啦!”


不一会儿,两只巴掌大的小狐狸从黑暗中畏畏缩缩地出现了。


“晴明,这是什么?”


“竹管嘛。”


“什么管?”


“管狐啊。”


管狐——是修道的人或方士所控制的、有妖力的小狐狸。因收入竹管带在身边,故有“管狐”之称。


被管狐附体,人会得病,有时甚至会死亡。


“哎呀,惭愧惭愧,晴明……”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种瓜的老翁在黑暗中现身了。


他的两只手提着两根竹管。


“咳,你们实在不是这位大人的对手啊。想全身而退的话,就回到这里边去吧!”


老翁边说边打开竹筒口,两只管狐跳上老翁的脚面.自膝部攀上身,顺着胳膊钻进竹筒,看不见了。


“哎,晴明,幸亏你出手,事情一下子就解决了。要是我来的话,这些家伙马上就会逃之夭夭,还是没有办法了结。”


老翁将竹筒收入怀中,在晴明和博雅的对面坐下。


“久违了。”


“自从跟贺茂忠行大人一起见过面之后.这还是第一次相见吧。”


“是的。”


“事隔二十年啦。”


“您让博雅传的话中提到竹筒,我就猜到对手是两只管狐。还好,事情很轻松就办成了。”


博雅接着晴明的话问道:“晴明,这位老人家是……”


“原先居住在此的人呀。”晴明说道。


“很久以前,我还没有弄明白情况就和管狐在这里住下了。因为嫌麻烦,若有人来,就派管狐去驱赶他们。有一次,是三善清行大人来了,怎么恐吓他,他都不走。反而被他据理斥责。唉,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晴明向博雅介绍这位一脸遗憾的老翁:“他是我的师傅贺茂忠行大人的朋友,方士丹虫大人。


那时候见过好几次……“


“离开这所房子之后,我在大和那边生活。”


晴明转向老翁——丹虫说道:“既是这样,为什么现在……”


“嘿.这些家伙在药师寺,从博雅大人的随从那里听说这所房子要毁掉的传言,于是附在博雅大人的车上,进了京城。然后,便依附于这所原来住过的房子,又干起了从前的坏事。我也是从博雅大人的随从的对话中,才得知我的管狐在京城里作恶多端。所以,我也依附在博雅大人的牛车上,进了京城……”


“原来如此。”


晴明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新的酒瓶。


“那么,在房子毁掉之前,我们就在这所令人留恋的房子里,喝个通宵吧。”


“哈。好啊。”


丹虫愉快地回答。


晴明举起双手,“啪啪”地击掌数下——“来了……”


随着一声答应,一个身着唐衣,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年轻女子现了身。


“让这位蜜虫姑娘斟酒吧。”


晴明刚说完,被称为“蜜虫”的女子跪在三人旁边,捧着酒瓶,向丹虫劝酒:“请来一杯。”


“噢。”


丹虫点点头,接过酒。酒宴开始了。


“喂,喂.来吧,都来吧——”


丹虫拍着巴掌喊道。那些战斗装束的人都现了身,开始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


一直喝到将近黎昵,东方的天空已经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丹虫说道:“二位,我该走啦。”


他站起身来。


拂晓的光亮正布满天空,此时蜜虫也好,战斗装束的人也好。都已不见踪影。


“好,后会有期。”


晴明这么一说,丹虫应道:“好,我们再找地方接着喝酒。”


说着,丹虫转身迈步。


走了几步,他回头说道:“谢礼已经托人转交了。”


“是那个瓜吧?”


“对。”


他转过身,举起一只手挥一挥,消失在屋外。


晴明和博雅返回晴明的家中,剖开瓜一看,里面掉出两个漂亮的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