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仲舒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32
|本章字节:4480字
尧舜何缘而得擅移(1)天下哉?《孝经》之语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天与父,同礼也。今父有以重(2)予子,子不敢擅予他人,人心皆然。则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犹子安敢擅以所重受於天者予他人(3)也。天有不以予尧舜渐夺(4)之,故明为子道,则尧舜之不私传天下而擅移位也,无所疑也。儒者以汤武为至圣大贤也,以为全道究义尽美者,故列之尧舜,谓之圣王,如法则(5)之。今足下以汤武为不义,然则足下之所谓义者,何世之王也?曰:弗知。弗知者,以天下王为无义者耶?其有义者而足下不知耶?则答之以神农。应之曰:神农之为天子,与天地俱起乎?将有所伐(6)乎?神农氏有所伐可,汤武有所伐独不可,何也?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诗》云(7):“殷士肤敏,裸将子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无常予,无常夺也。故封泰山(8)之上,禅梁父(9)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尧舜者七十二人。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夺也。今唯以汤武之伐桀纣为不义,则七十二王亦有伐也。推足下之说,将以七十二王为皆不义也!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能至(10)汤武而然耶?夫非汤武之伐桀纣者,亦将非秦之伐周,汉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礼。礼,子为父隐恶。今使伐人者而信不义,当为国讳之,岂宜如诽谤者,此所谓一言而再过者也。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纣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谓汤武弑?
【注释】
(1)擅移:擅自转移。擅:擅自,自作主张。(2)重:重大任务,指继承祖宗大业。(3)所重受于天者予他人:应作“所重受于父者予他人”。“天”为“父”字之误。(4)渐夺:应作“斩夺”,尽夺,全部夺回。(5)如:同“而”。法则:效仿。(6)有所伐:应作“有所代”。“伐”为“代”字之误。(7)《诗》云:诗见《大雅·文王》,引诗将原诗一、二句与三、四句颠倒。肤:美,美好。裸(guàn):一种将酒在祭后灌于地的祭祀仪式。(8)封泰山:在泰山上筑高台祭天。封:筑台祭天。(9)禅:祭祀大地。梁父:山名为泰山的余脉,高度远不及泰山。(10)宁能至:应作“宁至”,“能”为衍文。
【译文】
尧舜根据什么可以自作主张转移天下给别人?《孝经》的文字记载:“侍奉父亲要孝,侍奉上天要明确。”侍奉上天和父亲,用同样的礼。如今父亲将继承祖宗大业的重任传给儿子,儿子不敢擅自传给别人,人们的想法全如此。称王的人也是上天之子,上天将君位传给尧舜,尧舜从上天领受天命而统治天下,如同儿子一样怎么能敢擅自将庄重的从父亲那领受的重任送给别人。上天又不因传位给尧舜(尧舜并不传位给其子)而全部夺回给他们的授命,所以表明为子之道,尧舜的不将天下私传其子而是自作主张传给别人,没有可疑之处。读书人把汤武做为至圣大贤的人,认为是保全孔孟之道探求道义最完美的人,本应该与尧舜同列,称他们为圣王,而效仿他们。如今你认为汤武为不义,这样的话,你所说的有义之人,是哪一代的君王呢?回答说:不知道。不知道,是认为天下君王是没有义的人吗?还是有有义的,可是你不知道呢?就用神农氏答复。对这种答复回应说:神农氏作为天子,是和天地一起出现的呢?还是要有所代替呢?神农氏有所代替可以,汤武有所代替却单单不可以,为什么?上天生养百姓,不是为了君王,可是上天命立君王是要管理百姓。因此那些德行足可以使百姓安乐的人,上天就将百姓交给他们;那些恶行足可以残害百姓的,上天就夺回百姓。《诗》说:“殷商之士美好疾速,在京师举行灌祭礼,殷商的后代臣服于周朝,天命是无常的。”是说上天没有固定不变的给予,也没有固定的夺回。所以在泰山之上筑台祭天,在梁父山下祭祀大地,改换姓氏称王,德行如同尧舜一样的共七十二人,君王是上天授予的,那些上天所要代替的人全是上天夺回权位的。如今只有用汤、武代替桀纣是不义的,七十二王也有代替的。推论你的意见,将认为七十二王全是不义者,所以夏朝无道,殷人就代替他,殷人无道,周人就代替他,周人无道,秦人代替他,秦人无道,汉人代替他。有道代替无道,这是天理,由来已久了,难道是到汤、武时才这样吗?否定汤、武代替桀、纣的,也要否定秦人代替周人,汉人代替秦人,这不单不知晓天理,又不明瞭人世的礼仪。按礼,人要替父亲隐匿过错。如今假使代替别人的以不义为诚信,应当为国家隐讳,怎应如同诽谤的人一样,这是所讲的只说一句话,却有两次错误。国君,是掌管政令的,政令发出去吉凶的忌讳就停止。如今桀、纣号令天下却不能实行,禁忌天下却不能停止,他能使天下臣服的依据又表现在哪里呢?如果不能使天下臣服,怎么能叫做汤、武是被弑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