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写给女儿照亮你自己(3)

作者:刘墉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

本章字节:13644字

虽然我们无法在考试的时候自己催眠,但是从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相信,在我们浩瀚的脑海,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只要我们改进“搜索”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记忆,都可以被想起来。


今天,我就要跟你讨论这技巧中的“提示”法。


什么是“提示”?


考试的时候,大家不知怎么答,有时候会求老师:“给一点提示嘛!”


体贴的老师很可能一笑,说出几个字。就由那几个字,大家恍然大悟,立刻奋笔疾书,写出答案。


背书的时候,提示就更管用了。


你在背不出下一句的时候,很可能别人只说出一个字,你就想起来了。


那老师的一个暗示,或别人说出的一个字就是“提示”。


懂得念书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别人提,而由自己给自己提示。


举个例子,你背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你可以由一开始就从头到尾背。也可以只看一遍把每句最后一个字挡着,开始考自己: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接下来,你挡两个字,又想出来了。再改为挡住三个字、四个字。


最后,只要看“红”,就想到下面的“豆生南国”;只要看“此”,就想到下面的“物最相思”。


你可以作个比较,很可能发现用这种方法背,比你从一开始就摇头晃脑,整首朗读的背诵法来得有效。


为什么?因为如果一遍又一遍念,常成为机械式,不够用心。许多人背不下东西,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当你改为“提示三个字”,接着对自己说“考你!你说,下面两个字是什么”的时候,那压力加大了,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就加强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这“提示法”用在前面说的“悬念法”当中。


想想,如果你在书本边上,写下许多这样的“提示”,譬如那一页是杜甫的《春望》,你写“国、城、感、恨、烽、家、白、浑”,不过八个字。每次你翻开那一页,先不去看“课文”,先由那八字“提示”默想全诗,是不是可能只要四五秒钟,就“飞快”地掠过?


于是,你不必再去看课文,又可以翻下一页。


任何书,管他是生物、地理、历史或物理,你都可以把每一页最重点的东西“浓缩”为几个字的“提示”,经由那些提示想整章内容,绝对比直接看课文来得“费脑筋”。


对!费脑筋!


愈费脑筋,脑筋愈灵光。你要学着运用脑力,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去思想、去搜索、去诘问。渐渐地,你思想的速度会愈来愈快,进入跳跃思想的境界。


抓住心灵的节奏


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愣愣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今天下午我拿了两张银行的提款卡给女儿看,要她比较有什么不同。


她看来看去,还翻过背面研究,笑说两张都是十六个数字,但一张是连续的,一张是分成三段,每段四个数字。


“答对了!”我说,“你知道为什么那个银行用不一样的方式打数字吗?我没问过银行,但我猜,八成因为他们发现十六个数字太长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较好记,也比较好认,所以后来作了改进。我也相信,现在无论哪家银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数字分段,是基于同一个原因。”


今天就让我谈谈记忆的节奏。


许多事可以证明,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词,比背书快得多。但是当有人由歌曲中间一段问你,下面是什么词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开头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词想起来。背文章也常这样,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诉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么?”你可能会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接下来想到的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记忆的节奏。


所以押韵的文章和诗词比不押韵的好背,流畅、合乎语言节奏的又比佶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句子,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顿”的时候,也能产生很大的“记忆差异”。


举个例子——


中国的五言诗,绝大多数是“二三断位”,也就是分成“两个字”“三个字”来读。譬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你改成“三个字”和“两个字”的分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虽然文字不变,意思也没有差异,却比较不对劲,不容易念,而且不易背诵。不信,你拿一首大家不熟的诗,用两种不同的分段法去背诵,八成“二三断位”的效果好得多。


至于七言诗,那断位又不一样,成为“四个字和三个字”的分段。


譬如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如果改成“三四分段”,成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感觉是不是说多别扭有多别扭?


绝大多数的五言诗,是“二三”断位,七言诗是“四三”断位,因为那合乎我们生理与心理的节奏。


同样的道理,当我给你一串数字,中间完全不断开的时候,你很不容易记。连打电话时,如果数字太长,都容易出错。


随便举个例子:


4828369157184230


你先试着全不分段,就像死读书、照本宣科,一路念下来,是不是很难?


但是当你分成四段:


4828369157184230


再念,就容易多了。


此外,我曾读过一篇研究报告1,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日本人记数字的本事都大,能一次记得多,而且记得快。


原因不是中国人特别聪明,而是由于汉语读数字比较简单、比较快。


可不是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用中国话,才一秒钟就念完了。


但是改成英语时,five、seven和eigh各有两个音节,six有三个音节,整个算起来,比中国话多了五个音。


换成日语就更多了——


日文音读还简单一点:ichinisanshigorokushichihachikuju(いちにさんしごろくしちはちくじゅう)


日语可麻烦了:


hiosufuasumisuyosuisusumusunanasuyasukokonosuo(ひとつふたつみっつよっついつつむっつななつやっつここのつとお)


天哪!由一说到十,日语居然要用二十五个音节,够不够烦?够不够慢?是不是足以影响他们处理数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你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愣愣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因为节奏能帮助你记忆,所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算当时背的东西都忘了,如果能重温那个节奏或旋律,还可能在模糊的记忆中把东西找出来。


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许多老人家用唱邓丽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后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为什么五六十岁的人,一直到今天,还能记得小学背的《武训兴学》和中学背的《木兰辞》的道理了。


照亮你自己


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和对未来的计划。


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


我在外面演讲的时候,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常会考大家一个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我家住在长岛,距曼哈顿相当远,可是当我拍了幻灯片,都得送到曼哈顿的专业店冲洗(大约要四小时冲好)。每次我进城,除了冲洗,一定顺便逛逛美术馆和书店。这三个地方的距离不远,请问我应该采取下面哪一条路线?


一、先把幻灯片送去冲,而后去买书,再去美术馆,再回去拿冲好的幻灯片。


二、先去美术馆,再去买书,最后去冲洗幻灯片。


三、先把幻灯片送去冲,接着到美术馆,而后去买书,再拿冲好的幻灯片。


四、先去买书,再去冲洗幻灯片,接着去逛美术馆,最后回去拿幻灯片。


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三。因为冲洗幻灯片需要最少四小时,我不能选二,站在那儿苦等;选一也不妥,因为买了书,再去逛美术馆,很不方便,搞不好买的是本大厚书,一路提下来,把手都勒紫了。至于四,非但书重,而且很可能逛完美术馆,幻灯片还没冲好,得等半天。


比较起来,当然是先把幻灯片拿去冲洗,轻轻松松逛美术馆,再去书店买书,最后回到冲洗的地方比较聪明。到时候幻灯片冲好了,如果只有几张,连盒子都不用,往书里一夹,打道回府,不是好极了吗?


当你有许多事要做,又一样也不能省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安排顺序。你会发现,顺序不同,能造成极大的差异。


记得我以前在电视公司新闻部工作的时候,每天早上黑板上都写着一条条新闻。譬如九点钟有重要会议和某运动会开幕;十点钟有外宾来访和重要展览揭幕;十一点有抗议游行和重大刑事案件的记者会;十二点有某团体午餐会议和某广场民俗表演……


因为在同一时间常有一堆新闻得采访,所以必须由长官安排路线。


妙的是,当不同长官安排时,常产生很大的差异。聪明的长官可能用三组人,就能应付一天的新闻,而且每组都游刃有余,一点也不赶。


碰上不怎么灵光的长官就不同了,他可能用五组人,连工友小弟都派去“打灯光”,还搞得手忙脚乱。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不同?


因为调配的先后——技术高明的长官,能把位置和交通看好,再计算每则新闻要花的时间和堵车的可能性;甚至把播新闻时可能放在前面播还是后面播都考虑进去。据我观察,那特别会安排的长官,总是先花时间一点点算好,再分派工作。至于那个不上路的,则“耍帅”,慌慌张张、毛毛躁躁,没想清楚就下令。


我也记得英国撒切尔夫人做首相时,有人问她日理万机,甚至还常下厨,是怎么办到的。


撒切尔夫人答得很简单:


“我只是准备个小本子,把要做的事写在上面,每完成一件,就划掉一项。”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是后来用同样的方法,却愈来愈觉得有道理——


第一,当每样事都清清楚楚列在眼前的时候,可以像安排新闻路线那样,依照轻重缓急排列。


第二,记忆再好的人也会疏忽,这样一条条列下来,不容易遗漏。


第三,好像入伍服役的人,在床头挂个日历,过一天画一格。当你每完成一件事就删去一条,会有成就感,能鼓舞士气。


第四,那成为一个清楚的工作日志,以后可以随时回头检视。


如今,我更进一步,在记事本上以不同颜色的笔来写——


红色,记文学、绘画的创作。


蓝色,记下创作送去发表的地方。


绿色,表示出版的本数和书名。


黑色,记录日常事务。


当我这样的时候,由于一清二楚,首先不致“一稿两投”闹笑话。其次有个好处,是我可以由那三种色彩的距离,随时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时段太少创作,又在某些时间太少发表。还有,当红笔和绿笔注记太多的时候,我又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成为工作狂,应该放慢脚步,出去充电了。


希望你也能准备这么一个记事本。不必开电脑、不必用鼠标,只要伸手就能翻阅,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


对!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和对未来的计划。


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


平常心?心常平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后天就要生物科会考了,我好紧张。”晚餐时你皱着眉说。


“要有平常心。”我先简简单单地答,又加了一句,“我和你妈妈就有平常心,所以明明知道你要会考了,也不多问你,怕你因为我们问而更紧张,也更没有平常心。”


“什么叫平常心?我不懂。”你说。


好!我就用平常心跟你谈谈平常心吧!


平常心就像这三个字,是“平常有的心”,是“平常的心情”。举个例子,你平常早餐都吃一个蛋、一块面包,晚上都睡七个小时觉;考试的时候,也像平常一样睡七小时觉,早晨吃一个蛋、一块面包,就是有平常心。


至于没有平常心的人,可能碰上考试只睡五个小时,早上为了增加体力,多吃一个蛋、一块面包,还多喝杯果汁、吃根香蕉,到了考场,又灌下一瓶鸡精。结果,你猜怎么样?


因为他的生活方式跟平常不一样,睡得少,本来新陈代谢已经不好,又吃太多东西,不习惯,反而可能在考场胃痛。


我就曾经在参加大专联考的时候,因为没有平常心而呕吐;我也曾经因为没有平常心,在上电视主持特别节目的那天,脸上长了两个大包。


为什么?


因为考试之前,我为了补充体力,特别买了几瓶健康饮料,那饮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氨基酸,我不习惯。至于主持节目长大包,则因为我在前一天晚上照镜子,看到几个粉刺,挤又没挤好,造成发炎。


我平常总挤痘子,很少发炎,为什么偏偏那天出问题呢?


很简单,因为没有平常心——


平常我要挤就挤,反正第二天没什么大事,挤坏了也没关系;可是那一天既想挤又不敢挤,生怕挤不好,结果因为不敢用力挤,反而没挤干净,造成第二天发炎。


所以我说,要有平常心,你平常习惯怎样,考试前保持那样,就不会出问题。


我甚至建议你完全照平常的时间上床,即使早准备好了,也别因为想多睡几个小时而提早睡觉,因为太多人得过这样的教训,就是碰上第二天有大事,早早上床,既不困心情又紧张,反而造成失眠。


妈妈在晚餐时不也说吗——


她学生时代,大考前不洗头,考试那天不穿新衣服新鞋子。


我在学生时代跟她一样,那也是一种维持平常心的表现。因为当你放太多的注意力在服装上面,或是穿了自己不习惯的衣服、鞋子,剪了不习惯的发型,造成分心,或临时出了情况,反而会影响考试。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有一次参加全台北市的演讲比赛,特别在那天穿了新衣服、新皮鞋,就差点出问题。


因为才弯腰系鞋带,裤裆就咔嚓,裂了。等缝好裤子,匆匆出门,又发现那双皮鞋因为是新的,硬,打脚,走一步痛一下,造成我连上台都一拐一拐的。


你说,那不平常的心,不是弄巧成拙吗?


经过大半辈子,我觉得愈是碰上不平常的事,愈要有平常心。


所以,在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前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写文章、看书、看电视剧,跟平常一样时间上床;我每次出国前,也必定跟平常一样的时间睡觉、起床、打球。


我见太多了!许多人在出门旅行前,赶着安排未完的公事,上飞机前一夜,先赴应酬,大吃大喝,又装行李装到深夜,结果还没出门,已经扭伤了腰,上飞机之后又开始泻肚子,加上出门之前休息不够,没几天就感冒了。


或许你要说,出门前的事情当然要安排好,行李也当然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