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珂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3:24
|本章字节:54150字
◆华人为黄种◇
我国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及番族、苗族、黎族而称华人,泰西人种学家谓利蒙古利亚种,与日本同为黄种。自有历史以来,即因种种之关系组合,组成亚洲最大之强族,混合同化,历数千年,本无种派之可言。惟区域至广,交通未畅,四方风气,往往不同,其习尚遂有殊异,至其性质,则泰半为勤俭、忍耐、保守。
◆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
汉、满、蒙、回、藏五族人民之血统,同出于一。何以言之?满洲起自东方,原即古之肃慎氏。肃慎系出颛顼,见《路史》。蒙古起自北方,乃秦、汉以来之匈奴。匈奴为夏禹之子淳维之裔,载在《汉书匈奴传》。回疆、藏卫,确为商、周以来之氐羌。羌戎姚弋仲,乃舜少子之裔。略阳氐酋西凉王吕光,系出单父,为齐太公裔,并见《晋书载记》。盖四千余年前居住各省之汉族,本自西北高原,循黄河流域而东来,及既入中原,其圣帝明王之子孙,北渡沙漠,西踰昆仑,东移辽海,别为一族者,又不知凡几,此上古五族同原之始也。
秦、汉以后,匈奴、鲜卑、突厥、[今蒙古。]高句骊、[今满洲。]契丹、[今满、蒙之间。]吐鲁番、吐番[今回疆、西藏。]诸族,不时入边,所掠汉族,动以万计,而东西北三方汉民,历代逃亡入各部落者,又不知凡几。至两晋之交,五姓并起,金、元迭兴,南北通道,其民族之遗留中原,而中原汉民相随出边者,又不知凡几,此近代五族浑合之迹也。
又如以民族言之,爱新觉罗氏译文为金赵,爱新译金,觉罗[觉字北音近交。]译赵,言居金之赵氏。说者谓北宋靖康之难,太宗之裔举族北迁,分置辽左各城,故金为地名,赵为旧姓。爱新觉罗实为赵宋之后裔居金京者。而新疆之土尔扈特王,确为宋理宗之裔,尤为近而有征。故以民族言,五族之万派一源,班班可考,不必致疑也。
又如以地理言之,汉族原循黄河流域而东来。上古之世,较现今疆域,西北有余,东南不足,南不踰大江,东不及东海,而北包沙漠,西极喜马拉雅山。藏卫即三危故地,辽东乃营州旧区,足征满、蒙、回、藏各方隅,固与汉土同一区域。四千余年以来,东南日辟榛芜,西北转形收缩,然秦城故址,尚及辽阳,[后之长城乃高齐改筑。]王母瑶池,可征昆顶,人皇陵在波斯之域,女娲墓在沙碛以西,海志山经及历史地志,固彰彰可考也。
又如以宗教言之,宗教流传,以道教为最古。黄帝访道于广成子,说者谓为崆峒之山,实在西域。盖宗教之传,固自西而东,其来远矣。儒教发原,实从道家推演以出而撷其神。[上古有道无儒,中古道、儒始分而道家日衰。]孔子不称宗教,《论语》、《孝经》多言人事,然《易》之《十翼》,为孔教微言大义所在,实与道宗佛理息息相通。仪征周大谷演三教同原学派,一传为泰州学说。姚伯兰相与倡和于江淮间,迄今东南学者颇守师说。将来其学大昌,可收宗教大同之效。老子入函谷,度流沙西行,时正佛教萌芽,说者谓释迦牟尼佛与老子殆一人异名,衍于东土者为老氏祖,昌于西方者为释氏宗。回教之兴最晚,谟罕默德生隋开皇时,唐初,随波斯人东游我国,精研孔、释遗文,归而入山著书。书成,服从者众,悉扫火祅,犹太诸教,遂为阿拉伯国王,载在西史。试考其创世记,根据耶稣天堂地狱诸说,博采释氏,一画开天之旨,则本诸大《易》,金陵刘智译其书,名曰《天方性理》。左文襄西疆奏议有云:“回教明心见性,微言不出吾书。”此见天方学派之阐明心性,尚在我国宋儒之先,盖无论为儒,为佛,为回,其不同者仪式,所同者本原。凡宇宙间成一宗教,无不有根据所在,流衍所由,始祖之先,更有太祖。上世文明乍启,心性之原理,殆发源于四千年以前高原之地,其后种族迁移,遂赍其文明哲理,分注东西,于是宗教仪式之分以此,宗教原质之同亦以此。窃尝谓儒家宗《周易》,佛理本《归藏》,回教近《连山》,其不祧之祖,原诸教所同。特子既生孙,孙又生子,遂若枝分派别,各不相谋,不知溯厥由来,固初无二本也。
◆全国户口◇
我国人口,自雍正以来,永停编审,以丁粮摊入地税曰地丁,全国户口遂无确数。地方官造报户部,类多意为增减,不足依据。迨宣统庚戌,民政部始汇各省所报,编纂户数清册,其地方区域,为京师内外城,为顺天府四厅,为奉天二十八属,为吉林全省,为黑龙江全省,为直隶全省,为江宁各属,为苏州各属,为山东全省,为山西全省,为河南全省,为陕西全省,为甘肃全省,为新疆全省,为福建全省,为浙江全省,为江西全省,为湖北全省,为湖南全省,为四川五十五属,为广东全省,为广西全省,为云南全省,为贵州全省,为京城二十四旗,为内务府三旗,为京营四郊,为左翼四处,为右翼五处,为东陵所属各旗营,为西陵所属各旗营,为马兰镇各营,为泰宁镇各营,为热河蒙旗,为直隶提督所属驿站,为察哈尔所属,为密云驻防,为山海关驻防,为江宁驻防,为青州驻防,为绥远城驻防,为西安驻防,为深州驻防,为伊犁驻防,为福州驻防,为荆州驻防,为成都驻防,为广州驻防,为乌里雅苏台所属,为塔尔巴哈台所属,为科布多所属,为西宁所属,为库伦所属,为川滇边防所属。
以上各区域,都凡正户四千九百九十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三户,附户一千二百五十五万一千四百三十二户。其未经列入者,尚有奉天之二十七属,四川之八十九属,及热河之各府州县,杭州、乍浦、京口之驻防。此户数之大略也。至于人口,则大多数固未查报,度其总数,必在四五亿之间,大抵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得亚细亚洲人口之半。[人口之数三倍于俄,八倍于德,七倍于法,十一倍于义,六倍于美,十倍于日本,四十倍于朝鲜。较之英吉利全国尚多一亿。]以全国平均计之,每一英方里有九十五人,本部为十八省,居民尤稠,每一英方里,平均计之,为三百有七人。
人口密度,以内地为占多数,内地又以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为尤多。
人口速率之增加,不可思议,今姑举江苏之青浦一邑以为比例。顺治朝,仅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五口,时方在有明鼎革生民荡析流离之后也。乾隆丁未,已增至五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九口,其中有男丁三十万一千四百二十六口,妇女二十四万四千八百十有二口。顺治至乾隆,百数十年耳,而户口增进之速率已如此,若由嘉、道至光、宣,其递进之率,自更不可胜数。一邑且然,合各省计之,则如何。
◆归化各族◇
归化人种错杂,五族具备,商贾为汉人,喇嘛为满洲人、蒙古人,亦有西藏人厕其列,而回人亦颇众。
◆新疆各族◇
新疆广袤二万余里,人类纷庬,各为礼俗,今别其族,曰汉,曰蒙古,曰缠回,曰布鲁特,曰哈萨克,曰甘回。其宗教,则曰回,曰佛而已。
◆青海各族◇
青海之东部,汉、回、蒙、番杂处,以通婚媾,血统泰半混杂,几难以人种分析之。番族之羌浑种、北蕃种,蒙古之和硕特种、土尔扈特、绰罗斯等种,更不必论。即以南部言之,有蒙,有番,有藏,亦不能一一析之也。惟柴达木之土著,悉为蒙古和硕特一种,汉、回、番、藏、缠回及土耳其人之流寓者,无不有其固有之眷属,其种今尚未淆也。
青海各族中,汉、回容貌语言最易辨别。其睛淡黑,额削,颧骨突起,髭须疏而微鬈,肤黄者,为蒙人。其睛黑而突,浓眉,须连于鬓,颧骨突起,鼻平,口广,唇薄,肤黄而粗者,为番人。其睛小而黑,须疏,颧骨阔,鼻平,口广,唇薄,肤黄而粗者,为藏人。其鼻高而眉低,目深睛大,须连于鬓,肤苍粗,而男身长腹大,女身短眉连者,为新疆之回人。[俗呼缠头回回]其隆准深眶,身量颇伟,肤色黄白相间者,为土耳其人。
◆太祖太宗之于满蒙汉◇
天命乙丑,太祖谕诸贝勒,有“满、蒙、汉人今如同室,然惟和洽,乃各得其所”之训。太宗则云:“朕于满、蒙、汉人视同一体,譬诸五味调和,贵得其宜。”
◆上谕谓满汉非同族◇
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各署皆有匾,上书某年谕满大臣等,宜时至大内某宫敬谨阅看某朝所立御碑。后各部多失去,其存者,亦大率以纸糊之。光绪时,某部尚书某以其署翻造大堂,乃见之。旋知宫中所立碑,乃专谕满大臣,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而究非同族,今虽有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而已。
◆蛮子鞑子◇
河套工人皆春出冬归,其留居者,乃地主大户也。冬时,则集其佣人,以胡麻榨油,入关而贩之。其佣人中,有蛮子,有鞑子,通力合作,耦俱无猜。蛮子者,汉人之通称也。鞑子者,满、蒙人之通称也。蛮子与鞑子,汉、蒙语言皆能互通。有时亦往往自称为蛮子、鞑子,犹之各称其乡贯,略不含有他意也。
蒙人相语,尝呼汉人为喀特拉,为契丹之转音。盖蒙古初兴,尝分汉人为八种,而灭宋所得者,犹不在内。契丹本为八种之一,后乃举以被诸全体耳。
◆旗人◇
徙居内地之旗人,有满洲、蒙古、汉军三大别,世皆知之。且知属于满洲、蒙古者,为其各本部落之人民,属于汉军者,为归附之汉人。然有以满洲改汉军而后仍为满洲者,王国光是也。国光先世为满洲完颜氏,曾隶汉军正红旗,乾隆癸酉,高宗命其子孙及同族仍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有以满洲改汉军而以一支仍为满洲者,佟国纲是也。国纲先世为满洲,曾隶汉军,国纲以仍隶满洲为请。部议谓佟氏官多,应仍留汉军,惟令国纲一支改归满洲。有以蒙古而改满洲者,莽鹄立是也。莽本蒙古正蓝旗,其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有以蒙古而改汉军者,和济格尔是也。和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汉军正白旗,为何氏。
◆旗人擡旗◇
徙居内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而由内务府旗擡入满洲八旗,或由满洲下五旗擡入上三旗者,皆谓之擡旗。然仅限其本支子孙,虽胞兄弟不得与。
皇太后、皇后之丹阐在下五旗者,皆擡旗。丹阐,满语谓母家也。
◆汉族◇
汉族,一称巴克族,就古史略考之,其最初根据地似在昆仑山。[即巴颜喀刺山。]五千年前,循江河之源游牧而至,以渐拓殖,居内地之西部北部,战胜三苗、九黎种人,辟其地而有之。盖先在黄河两岸,渐盛于江淮之间,以至南海滨。黄帝以后,秦、汉及唐最强,明初,武勇亦盛。[兵力直至黑龙江入海之口。]惟右文之习太深,故积弱至此。其人头颅圆,额颧平,眉目斜秀,颇有美须髯者。
其人居所,以十八省为主要地,延布于满洲、新疆及境外之印度支那半岛、马来群岛、台湾岛一带,占全国人数之十九,代握文化之中枢。衣食习尚大都相似,惟南北风土异宜,性情亦不无差别。
河域人民,躯体伟硕,勤俭耐苦,纯朴质直,耻为欺诈苟且之事。其在上游高原者,穴居俭啬,在下游平原者,强悍好鬬。河,黄河也。
江域人民,躯干稍小,思想缜密,通达事理,善于仿效,学术工艺,颇能深造有得。三峡以西,偏于保守,少活泼气象,三峡以东,则为商业通衢,贸易既繁,奢靡亦甚。江,扬子江,即长江也。
闽、粤人民刚健活泼,脑力充锐,滨海之区,习于波涛,勇于冒险,移殖海外,势力甚强。上游高原,民贫地瘠,交通未便,风气较塞。
语言独立,河域多用京师语,即杂居开封之少数犹太族亦操此语,盖二千年来,已为汉族所同化矣,江域多用江宁语。皆与文字相近,可通情意,而京师语尤为正音,通用于上级社会。至若方言,则几于十里小异,百里大异,惟河域之大平原可称千里一致。闽、粤则因山岭丛杂,通晓最难。
文字始于仓颉,用孳乳相生法。正俗文字殆有五万,常用之字不过十一。字体则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而楷而草,益趋捷速。然皆上下通行,绝无歧异,故方言虽甚错杂,而仍于文字收统一之效,合群之道,端赖此也。
至汉人二字,则自典午不纲,九州岛鼎沸,刘元海奋起晋阳、汾涧之滨,思绍汉业,以孚人望,乃始有此称谓。及五季之乱,契丹强盛,汉族之势甚微,当时乃以汉子为贱者之称,南宋时犹相沿不改。元时又以宋人为南人,其所谓汉人者,皆辽、金遗族也。
汉族之混合于苗族者亦有之。其故,则或入赘,或冒充也。
◆海外华侨人数◇
我国以生齿之繁,生计之窘,濒海人民,遂多有移住国外者,而以美为最多,世称之为海外华侨,皆汉族也,满、蒙、回、藏、苗、黎之人殆无一焉。自咸丰乙卯至同治丁卯,岁有六千人,自同治戊辰至光绪辛巳,岁有一二万人,壬午,则达三万三千六百十四人之多。于是美国禁阻之议起,而重课以人口税,壬午,遂减为三百八十一人,丙戌,仅有十七人,戊子亦然。此二十年间,美于华侨,专施强暴之阻力。又英属之科伦比亚及澳洲,亦课以荷重之人口税。我国虽有公使、领事,不能力任保护,滋可嘅也。
宣统辛亥所调查在外之华侨人数如下:台湾,二百五十万有奇。香港,二十七万九千四百有奇。澳门,七万四千五百八十有奇。日本,一万八千有奇。朝鲜,三万七千二百有奇。安南,十二万二千有奇。暹罗,二百四十六万一千有奇。南北美洲,二十六万九千有奇。澳洲,二万九千有奇。非律宾,八万六千四百有奇。爪哇,九万七千有奇。欧洲各国及俄属西伯利亚,四万三千一百有奇。其余各小岛,一百八十四万五千有奇。
华侨以在台湾者为最多,暹罗次之,南洋群岛、马来半岛及俄属西伯利亚又次之。省籍以隶广东、福建者为最多,浙江、江苏次之。
◆巴巴新客◇
南洋群岛之华侨约分二种:一称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马来语而不解汉语者,然仍汉装,其性情则已大变;一称新客,为新自内国移殖者。
◆沟民◇
沟民居黑龙江,杂处于黑津鞑子之中,盖皆汉族之掘人参者及内地逃人也。中有老大哥为之长,群听令焉。
◆小姓◇
徽州有小姓。小姓者,别于大姓之称。大姓为齐民,小姓为世族所蓄家僮之裔,已脱奴籍而自立门户者也。间或出外为贾,若与大姓同肆,亦平等视之;及回乡,则不与抗行矣。
◆九姓渔船子孙◇
九姓渔船,惟浙东有之,人有谓为陈友谅部曲之子孙者。凡九姓,不与齐民结婚。始以渔为业,继而饰女应客,使为妓,仍居舟中,间有购自良家者。盖友谅败于鄱阳,其部曲九姓悉远窜,至严州之建德,而拏舟往来于杭州、严州、金华、衢州也。
◆堕民◇
堕民者,宁波、绍兴、金华皆有之,不与齐民齿,执贱役。齐民家有婚丧大事,辄往供应,间有作小贸易者,惟不许考试。光绪季年,弛其禁,自为婚姻,所居别有村落。或谓为元蒙古人之后,或谓为张士诚部将之后,而浙人心目中,则皆以汉族视之也。
◆蜑人◇
蜑人,惟闽、粤有之,俗呼为曲蹄,以其常处舟中,曲其膝,故以名状之也。一说曲蹄作乞黎,谓不齿齐民,类于丐也。其人常水居,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姓多翁、欧、池、浦、江、海之属,盖取渔翁、鸥鸟及所居之地之义也。间有置宅于陆者,然亦不业商贾,不事工作,习于贱役,异于平民,而娼寮多有假托其名者,俗呼白面厝为曲蹄婆厝,是也。
或谓蜑族为色目人种。元末时,闽人斥之不使践土者。或又谓元末闽人约于除夕烧火柴为号,杀尽鞑子,中有一家被酒忘其事,而鞑子之郭、倪二姓遂乘间逃水滨,欲借舟而遁,事为人所觉,欲杀之,以其力求免死,遂许其在水中讨生活,终身不得登岸,后遂成为蜑族者。或又谓蜑族为李自成旧部,流入闽中而自侪于奴隶者。或又谓蜑人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能入水睁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人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灼毳衲,使极热,俟出水,急覆之,否则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物,为其鬐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其死矣。盖即古之所谓鲛人者,然世人皆以汉族视之也。
光、宣间,闽人呈递说帖于福建咨议局,请准与平民平等,咨议局以不平等乃习惯之相沿,非法律所规定,置否决。
◆客族◇
四川成都多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之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于土著矣。惟其语言则数十年来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称之曰“客族”。然嘉应人在其本州岛所操之语,粤人谓为客家话,盖亦非嘉应土著也。
◆满族◇
满族,一称通古斯族,亦称秃忽思,[义为凉。]又称东胡族。其先出于女真,女真出于靺鞨,靺鞨出于挹娄,挹娄出于肃慎,肃慎与鲜卑同种,鲜卑出于东胡,东胡即通古斯。故泰西人种学家谓满洲、蒙古同出于通古斯。其人额微削而颧起,髭须不多。
其人起于长白山、松花江之间,夙以射猎为生,与虫蛇猛兽相角逐,风餐露宿而无苦,故世祖挈之以驰驱中原,遂成大业。语言别为一种,为双音语根。文字直下而右行,盖就蒙古文加以圈点,以满洲音读之者也。字体整齐,凡十有二字头。[俗呼字母为字头。]及定鼎,遂分布各省,使其驻防,膏粱豢养,寖且惰弱,言文习惯,多与汉族同化矣。
◆满族有混合之他族◇
泰西人种学家不言血统,盖以世界固无纯一不杂之人种也。自世人视之,凡占有满洲旗籍得享同一权利者,皆为满族,然实有别族焉。满洲在昔已分数部,秦、汉以后分国尤多,土著之留遗是否出于一系,殊难稽考。就其所列档册者论之,舍本族外,尚有多族集合,而以汉与蒙古及鲜卑人为最伙,印度回族[波斯亚刺伯人及内地回族。]亦颇有之,究其实,固非纯一血统也。
蒙古族之杂入满洲旗籍者约二十余,如巴尔呼人、鄂勒特人皆是也。其非着族而姓氏无闻者,尚不可胜计,而蒙古旗所编制者亦不与焉。
鲜卑族,本即东胡遗裔,[东胡虽出自高辛,亦为黄帝之后,然谓满洲有其遗种则可,谓本族为通古斯种,则非也。]与满洲境地相连,转徙错杂,混入满洲旗籍者,则有达瑚尔人、锡伯人、索伦人[索伦人中又杂有各族。]诸族。
印度及回族之居满洲者,则始自新罗盛时,当我国唐代。或由传布宗教而来,或自海道互市而至,人民因之移住,后遂占有旗籍。且广州驻防之满人中,本有回族羼入,马领事廷亮[马即广州驻防旗人]尝为人言之。故无论号为伊彻满洲者,有他族之混合,即号称为佛满洲者,亦决非纯粹之满族,国初赐姓之觉罗称民觉罗者,亦不尽满族也。
◆东北边小部落之人◇
东北边有小部落,曰拏耶勒,曰革依克勒,曰裕什克哩,均住虎尔哈河及松花江两岸,谓之异齐满洲。异齐,汉言新也。曰穆连连,住乌苏里江两岸。曰欺牙喀刺,住伊瞒河源。曰剃发黑金喀喇,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曰不剃发黑金喀喇,住乌苏里、松花、黑龙江三江会流左右。曰飞牙喀,在其东北。曰欺勒尔,滨大东海。
◆鱼皮鞑子◇
赫哲族为鱼皮鞑子,盖以鱼皮为衣履,故有此称。俄语谓之高尔的,犹言土人也。为女真之支裔。一名黑津鞑子,或曰徽钦鞑子。以“黑津”乃“徽钦”二字之讹音也。乾隆朝,始入旗籍,属于三姓副都统,故称三姓为京师。后多聚处伯力、双城子、拉哈苏苏、三姓一带,貌似蒙古,皆垂辫,有已剪发者,有蓄发如朝鲜人者,如拉哈苏苏等处,皆已立学校,教其子弟。其人男女皆嗜烟,昔年以兽肉及鱼为粮,近亦兼食黍麦。崇信巫觋,不知医术,人口因之日减。
所食之鱼,曰达布哈鱼,牙最利。食小鱼,类内地之乌鱼。或以为脯,或以为面。煮熟,先盛以大碗奉之入内,则人知其有亲也。食时,狗蹲于左右,骨出,即以饲狗。狗有时急欲食,则攫于其人口边。其人爱蟒衣,悬而不着。得蟒衣,则张于其门,多者以为富。其水曰戊子江,盖海汊也。冬时水冻,坐爬犁,驾狗而行。五日或七日、十一日、十三日,行可六七百里。狗之领而前行者曰狗头。狗头一,可值银四五十两。盖行时,头前行,知有虎豹则回。其知也,以闻气而知也,人视以为备,故贵之。
业渔之外为业猎,人体极健,尤善击射,虽妇女孺子,亦能乘骖马,[即无鞍之马。]驰骋山谷,与猛兽战。其根据地,在索伦山北内兴安岭一带,与俄属仅隔一江。性嗜饮而健啖,所需酒品,皆以所采桦树皮及猎得之禽兽乞俄人换之。故皆能操俄语,而汉语则格格不通,汉文更无论矣。惟其弹击之精,膂力之强,不惟汉族罕有其匹,即俄国著名之哥萨克骑兵遇之,亦当退避三舍。
◆蒙族◇
蒙古族,一称蒙兀,或有称之曰鞑靼者,本室韦之别部也。室韦出于鲜卑,鲜卑出于东胡,东胡声转通古斯。我国西伯利亚有通古斯河,西流入叶尼塞河,其初地盖在于此。当南宋时,有成吉思汗、斡歌歹汗、忽必烈汗父祖孙相继而起,世界为之大震,舍日本及阿剌比亚半岛外,几全据亚洲而有之。又役属东部欧洲,且尝侵入欧洲之中部。[今之德意志、意大利皆尝被蒙古兵。]自明兴而内地蒙古之迹绝,自俄罗斯崛起而钦察王国亡,自波斯复兴而哈烈王国亦亡,自英吉利商会占夺五印度而蒙兀儿帝国亦亡。中亚细亚遂仅存布哈尔、机洼两汗国,[皆成吉思长子朮赤之后。]在俄人保护之下,旦夕待灭。漠南北之部落,则二百年前已合并于我。其别种之准噶尔,虽尝崛起于天山北路,侵入南路及青海、西藏,且掠有漠北,然不旋踵而溃败。于是蒙族政治上之团结,欧、亚两洲间,先后土崩瓦解矣。
其人目睛灰色,额微削而颧起,髭须不多,面作古铜色,身之肤色较白,然因成吉思汗之子孙分藩远征移徙地方者甚多,故与汉族、满族及外国之突厥、波斯、俄罗斯等族,血统已有少半之混合,惟漠南北之喀尔喀族及贺兰山之一部,青海之和硕特部,犹具本族之特质焉。躯干虽不甚长,而力体之强健,往往为欧人所不及。既以游牧为本业,故无论男女,皆善骑,且最好竞马,各部落常举行之。惟以久处专制政体之下,并为喇嘛所感化,其独立不羁、自由平等及宽以容众,勇于战鬬之特性,渐已变迁,徒以迷信蓐食、怠惰不洁等习,使近世人种学家据为口实,良可慨矣。
元亡,其遗族分二派。南徙者即察哈尔支,为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鄂尔多斯等九部,所谓内蒙古也。在漠南,其留故地者,总称其部落曰喀尔喀,分建七旗,以左右翼统之。右翼为土谢图,左翼为车臣、萨克图,所谓外蒙古也。在漠北,此外又有额鲁特蒙古。其在漠南者,曰河西额鲁特,在漠北者,曰金山额鲁特。若在昔日,则额鲁特蒙古本分四部:一曰和硕特,[和硕特,有福之谓。]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弟哈撒儿之后,为纯粹之蒙族;一曰准噶尔;一曰杜尔伯特,皆绰罗斯氏,[即赤那思,义为狼。]为蒙之分族;一曰土尔扈特,为突厥种。
蒙族以内外蒙古为根据地,延及新疆东部、青海北部,皆以游牧为生,耐饥寒,善驰逐,故成吉思汗挈之以蹂躏欧亚,所向披靡,其勇悍善战之风,实为吾国历史之特色。语言别为一种,文字有字头十五,出于畏兀儿,[即回纥。]每一字头有七音,书法自左而右。散居各省者,多与汉族同化。
◆蒙人生殖力◇
蒙古各旗掌户籍之官曰掌盖。一掌盖辖五十人。凡有掌盖之部落,鄂托八十三,乌审四十二,达拉特四十,准噶尔四十五,杭锦三十七,郡王二十四,加萨十五,此犹其最初编制也。宣统辛亥,人口消耗,一掌盖所辖,或不及三四十人。依此核计,伊克昭全盟不过一万四五千人。乌兰察布盟人口尤少,计其全旗仅五六千人,亦足骇人听闻矣。盖蒙古妇人之生殖力不甚繁硕,一母所孕不过一二,如汉族之蕃衍至三四者,则甚少也。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汉族矣,而喇嘛教又从而耗之,是以人之消减愈速。惟土默特、准噶尔、达拉特三旗以近于汉地,婚葬多用汉礼,故喇嘛教之迷信以减,而人口以渐繁。然夫妇之伦常不确定,女子尤多习于***,故汉、蒙之通婚嫁者,犹不多觏也。
◆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之人◇
东蒙古,即内蒙古之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属于喀尔喀族。虽非所谓躯干长大者,而体强壮,面扁平,肤带赭色,勇悍耐劳,幼即薙发,其人口实无可据之统计,而综合中、俄人士之传说,乃知其中尚有汉、满人之混合种也。且沙漠及游牧地带,人烟颇稀,惟邻接内地者,则较密耳。
◆准噶尔自讳为蒙族◇
准噶尔,本蒙古厄鲁特人,元时尝置驼、马、牛、羊四部,分驻西北边。准,其牧马部也。至本朝,则外藩有四十九家,中多元之后裔,其语言文字皆同蒙古,然尝自讳为蒙古人。
◆伊克明安公旗氏族之微◇
齐齐哈尔有伊克明安公一旗,为额鲁特蒙古,不置札萨克,直辖于黑龙江将军,与归化城之土默特部同。伊为厄鲁特种辉特部之别派,最微弱,夙役属于其同种之准噶尔汗。仁和龚定庵谓其移徙于乾隆甲申,[即平定准夷之岁。]当时未有编旗明文,宜行文查补。其实此旗终亦未设佐领,未编旗,移牧东来。在雍正时,准部方强,特畏其侵逼,乃叩关来庭,遂安置之于此,惟公爵犹承袭未替耳。光绪某年,曾呈靖江抚颂铸印文,朝廷抚御群藩,编管建置之法,隆杀有差,独此部错居别处于满洲,若赘疣然。或谓朝廷殆以其氏族本微,又出于厄鲁特降虏,而故杀其礼欤?
◆新疆之蒙古人◇
额鲁特、察哈尔、土尔扈特、和硕特四者,皆新疆之蒙族也。游牧于伊犁天山南北,及塔尔巴哈台、阿尔泰山诸境,逐水草,迁徙靡定所。冬窝曰玉木种,夏窝曰锡林。[牧所谓之窝。]
◆潜哈◇
哈萨克本为蒙古族,元之后裔分封于其地者也。初本不奉宗教,分封以后,子孙蕃衍,有徙居天山北路者,久之,与回族同化,则奉回教;有徙居东土耳其斯坦境内者,则奉基督教;其在外蒙者,则又相习而奉佛教。雍正丁未,恰克图界约及咸丰庚申中俄续约定,乃划归于俄。哈人以其地严寒,常潜行南来,在科布多、乌梁海、塔尔巴哈台等处,借地游牧,此潜哈之名所由昉也。
◆蒙族有汉族回族羼入◇
同治癸亥,有临隆阿者,尝从忠亲王僧格林沁剿捻于雉河集,擒张洛行,以功,洊擢至副都统,赏穿黄马褂,编入蒙古旗籍。然其人实为湖北咸宁之裴元。少时,从其父贾于锺祥,咸丰时,为粤寇所掳,辗转投僧军,供刈刍拾马通诸杂役。一日,为僧所见,喜其貌秀,令给事左右,及擒洛行,益契重之,为命名临隆阿,以义子畜之。其后,僧督师至光山,有捻乞降,诸将虑其蹈降捻宋景诗复判之故辙也,持不可,临抗议纳之。乙丑,僧自剿捻于曹州,时军中有降捻,潜与外捻约,为内应,不战而溃,僧战殁于阵。穆宗闻之,追原祸始,临遂奉旨革职拏问,大惧,乃变姓名,遁归锺祥。又驮毛达子有因犯法而逃青海者,则变回为蒙矣。
◆回族◇
回族,一称土耳其族,源出突厥,其先本平凉杂胡,后魏太武帝灭沮渠氏,有阿史那者,以五百家奔茹茹,居金山。[今阿尔泰山。]金山之形似兜牟,彼土方言,谓兜牟曰突厥,因以名其部。当隋、唐之际,奄有漠北,其地东西万里,后分东西二部,自回纥兴而突厥亡,科布多、新疆、青海、额济纳等处之土尔扈特皆遗裔也。其余众西徙者,至明景泰朝,灭东罗马而有其地,即欧洲之奥拓蛮帝国也。[其人曰突而克,汉文译之譌为土耳其。]泰西地学家犹称天山南路曰东突厥斯单,葱岭以西曰西突厥斯单,而我国向称之曰回回。其散居内地者亦然。其人头形端而广,面带长卵形,间亦有蒙眼者,须多,颧骨隆起,唇厚,鼻直而略高。
其人以宗教为联合之具,自西亚而来,初蕃衍于内外蒙古,后则新疆南部最多,陕甘次之,川滇又次之。语言别为一派,为连结语。文字则横衍右行,有字头二十八。生业兼耕牧,其散居黄河上游东南各省者,已与汉族同化久矣。所得知识,则东取华夏,西取犹太,兼袭古西域遗风,惟恃其团体坚固,辄与他族有竞争。
◆甘回◇
甘回者,[汉装回多从河湟迁徙,故别之曰甘回]突厥种人也。鼻高而眼微陷,男剔首,女缠足,居食衣服,皆从汉俗。惟入寺礼拜寺,戴六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嘉峪关东西道上,往来者不绝于道。或谓回多聚居山岭,其妇女之强悍者,尝赤足裸上身,隐于小坳,伺汉族男子之清俊者,辄撺负以去,不如其意,即击杀之,弃尸于路隅。
◆伯德尔格◇
喀什噶尔之回民,中有伯尔德格一种,夙以贩运为生,绝无恒产,岁例税金十两,金丝缎二疋。初仅八十余户,乾隆庚子,增至四百余户。
◆汉装回◇
汉装回,泰半为回鹘之裔。回鹘者,唐书谓匈奴部落,故杂有匈奴、氐、羌诸种也。唐时回纥内乱,其众有入居陕甘等省者,汉族以其衣服语言皆与汉同,故呼曰汉装回,一曰汉回,亦称之曰小教。间有逃回入汉者,彼族谓之反教。
◆缠头回回◇
缠头回回,因以白布缠头而得此称。居新疆,实羌人也。
◆驮毛达子◇
青海柴达木西部之缠回,其改从青海蒙古籍者,谓之驮毛达子。
◆布鲁特◇
有鲁特者,汉乌孙、休循、捐毒诸族人也,[东布鲁特为乌孙西鄙地,西布鲁特为休循、捐毒二国地。]散处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蒲犁、叶城、乌什诸边境。其人好利喜争,尚牧畜,事耕种,与缠回同教,颇畏法。
◆番族◇
河西所在多番族,回纥种也,久居内地者,号熟番。大族蓄马牛羊至千百蹄,织毛毯为屋,弥漫山谷,远望若鱼网然。妇女面目多狞恶可憎,常受佣于汉族,计其工资,日仅可购升粟而已。其服亦多毛织,首饰杂白金为之,缀以车渠,编发如欧人。处女以发数十根为一辫,细腻整齐,离离可数。
◆青海番族◇
青海之番族本汉时鲜水诸羌也。唐以前为吐谷浑,唐末并入吐蕃,繇是佞佛成俗。始隶卫藏,有巴海、临蕃、巴哇等十三番族。明初,置西宁、河州诸卫,领以茜,给印敕。以其崇尚佛教也,授以国师、禅师名号。以其强大易乱也,使分部不相统属。时北沿甘凉,西接回部,南界川滇,番族衍至二三百部,皆吐蕃种。正德以后,厄鲁特自北边横越侵之,番民多为所戕灭,余皆远徙散落。其附之者不能自存,反为所役,陷于奴隶之境,蒙古则变为地主,番民纳租供牧,但知有蒙古,不知有中朝也。
国初,青海蒙古尤专横,与西套西域诸部声息相通,胁制番族,犯边无已时。雍正初,和硕特罗卜藏丹津败,内地大军深入青海,追各寺所藏明代国师、禅师印敕,限其庙舍毋过二百楹,每寺喇嘛毋过三百人,并禁藏兵器。盖以前酋均喇嘛,寺院之主,各辖番人如土司,番族多削发,寺僧无定额,遂致僧民混淆,良莠不齐,寺院即为逋逃薮矣。自是仿土司,设番目,改隶道厅卫所,以分厄鲁特之势。定其贡市之期与地,三年一贡,分三班,九年一周,定互市于日月山。厄鲁特遂不敢窥青海,其势亦日就孱弱,而数十年间,番族以生养休聚,渡河而北,大肆劫掠,蒙古不能御,至畏西番如虎狼矣。
道光朝,经边吏派兵剿办,河北肃清,又除汉奸,断粮茶,而番势遂蹙,投诚乞命,乃编户口,责成头目定贸易之所,限粮茶之数,而番患始息,此河南八族投诚之由来也。然当初受羁縻时,尚知遵守法令,后复扰及沿边。咸丰间,又将河南八族野番招安,移近青海一带住牧,派员清查荒地,又割分蒙古旷土,与八族番均分地界。赏其头目千户、百户等职,钤束其众。岁在青海大臣处请票,在丹噶尔采买粮茶,岁给千百户青稞仓斗一千零二十石,石例价五钱,合银五百两有奇。且于归附之野番所办口粮,每石日给市量青稞一合,每户月给茶一封,每岁运粮三次,每次限以四个月粮,地方文武官会同验明人数粮数放行,择要设卡稽查。其后人口蕃,生番渐熟,率皆富少贫多,亦无力能办大宗粮茶,其请票亦虚应故事,沿卡稽查禁物而已。综计投诚番子八大族,管四十小族。盖汪什代克族,管小族十二;刚咱族,管小族十;千布彔族,管小族十一;都受族,管小族二;完受族,管小族一;曲加洋冲族,管小族一,公洼他尔代族,管小族一;拉安族,管小族一。[后又分上下拉安二族。]又刚咱族、千布彔族、完受族、公洼他尔代族,拉安族等,置千户五,别有总管二。刚咱族曰剌麻拉夫炭,汪什代克族曰完托,百户入册者十六,百总[亦称副百户。]三十五,什长一百六十八。番族凡七千八百三十二户,男女大小一万八千四百二十口。其副千户、百户、百总、散百总等,由疆吏随时赏给,不入部册者不与焉。以上八族,皆已编为熟番,迁居河北。而其族之留于河南者,散而复聚,河北番又稍稍归附之,户口遂数倍于昔,蜂拥狼突,变为野番。千户势不能聚其民为一处,有仍归故土收聚旧族而不复北还者,则河北番族无主统驭,又变为野番矣。若河北郭密九族及阿里克族,河南鲁本科十七族及果洛族,皆世称西宁番者也,耕牧兼业,差同于汉族。
千布彔族之分地最近,地名倒淌河,原为蒙古陀莫公遗地。其旧地在黄河南萨莫楞地方,本管小族十有一,移居于此。逾六十年,族众散处河南者尚伙,大半流为匪徒。河北一部,户口稀少,正副千户以下,仅设百户一人,安居乐业,已历数世,而人称之曰哈目番,译之乃为野番,盖为河南同族所累也。千户秀氏名班玛,副千户名盆巴,百户名丹科。其人睛黑而突,浓眉,须连于鬓,颧骨突起,鼻平,口广,唇薄,皮肤黄色,身量中等,似吐蕃人,与内地之番异。盖内地之番与汉族杂处,久服水土,私通婚媾,血统混淆,形貌已难辨别。外番则不同,然亦择汉男为偶,抚汉孩为嗣矣。语为西藏语,亦杂蒙古音,文为唐古忒文,书页为梵经贝叶形,外用木板夹之。
青海之库车库尔,居大山中,汉番或耕或牧,其前后有番三大族,故其地之土著,番占十之八九。三族者,北为公洼他尔代族,中为都受族,南为曲加洋冲族,皆河南投诚八族之番安插于此,仅数十年。惟公洼他尔代有世袭千户,都受、曲加二族仅有百户,皆受辖于公洼他尔代之千户,两族有应办之务,青海办事大臣必告之千户,如蒙旗之盟长然。三族分地,于蒙番中为最远,人丁最寥落,毘连河南土司,时虞强邻侵扰,械鬬之案岁有数起。千户名青阿零,常游牧于柴达木以避之。
郭密据黄河南北之关键,为青海全属精华所萃。番族归化最早,世称西宁番之一也。内分尕让族、江拉族、多剌族、登楞族、焕木族、质盖族、作什纳族、当加却呼族、贺尔加族等九种。[贺尔加族在黄河北岸,渡河南至贵德城十里近。今舆图均以此族载在贵德南境,尚在哈克河以南。然彼处番户有拉安、完受诸族,无贺尔加族也。]
中惟贺尔加族有地界,余八族混在一处,每族百户一人,总属于尕让千户。千户名吉亥买尔多吉,副千户名先巴。郭密分上下二境,中有却卜藏沟,北接叶隆山,南通黄河,上下以此分界。所谓下郭密者,有二十余庄,大者曰尕让庄、贺尔加庄,北至索罗格山,接千布彔界,地瘠民贫,土人半以游猎为生,村庄约有四十余,大者曰郭密香卡,郭密大庄,膏腴之地不下数千顷,汉番且耕且牧,沿河一带,树木成林,可樵可猎,南与千格和蒙古地相连。大抵下郭密地段居十之三,居民重牧不重耕,上郭密地段居十之七,居民耕牧并重,西宁府属及四川民人争往垦荒,河南无主之番亦往投之。风俗介乎汉番者,为熟番,衣冠语言虽异,与汉族耦居无猜。若散处游牧忽来忽去者为生番,其人眼突多须,身短,皮肤苍而粗,半系川滇保罗种,贪狠嗜杀,无一不匪。所谓番匪者,此种最多。千百户不敢收纳其众,间有收纳者,必得番族公认而后可。汉族居其乡者,悉从其俗。又有赘于番族者,生子即为番,不复还汉籍矣,惟回民绝迹其境,间有之,土番亦必百出其计以驱之。
◆藏族◇
藏族,一称唐古忒族,亦称番族,即吐蕃人。西藏为古三危,康、卫、藏也也。汉称西羌,在魏为秃发,唐为吐蕃,西人称曰图伯特。吐蕃出于党项,党项出于鲜卑,[党项为鲜卑八部之一。]鲜卑谓后土曰拓跋,故北魏、西夏,均以拓跋为氏。晋时,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实为西藏吐蕃之祖。秃发、吐蕃,皆拓跋二字之声转。唐时有都播国,在今俄属西伯利亚之托波儿斯克,是则托波儿克实为吐蕃之初地也,明矣。吐蕃、蒙古同出鲜卑,故蒙古人记载,自谓与吐蕃同族,而欧人亦谓藏人乃蒙古种中特别之族。然据希由克所记,则其人眼小而黑,须疏,颧骨突出,鼻平,口广,唇薄,上流社会之肤色似欧人,常人则黄色,身量中等。其人常快乐而甚慈惠,勇于战鬬,惟迷信甚深。畜牧者为犁牛、驴、马、绵羊、山羊,工纺织,善陶埴,并树艺各种农产物之与土地相宜者,又知采掘贵金属。至其人口,或谓仅百五十万,或谓当过五百万,生齿之少,实因地味瘠薄,气候不和,喇嘛太多,及一妻多夫之习,有以致之也。
其人以西藏为根据地,分布于西康一带,间有入居云南、甘肃者。体质强,性情朴,兼营耕牧两业,在昔亦称强族。语言杂梵音,汉语、蒙语、印度言皆有羼入。文字有字母三十,亦曰唐古忒文,出于希伯来,与畏兀儿文同。畏兀儿,即古之回纥也。
◆甘巴◇
甘巴为藏中著名之族,其性活泼,喜游戏,他人所不忍居之惨境,彼怡然居之,不以为意。且事佛之心较藏人浅薄,未尝有遣子弟入佛寺之事。此族初自喀木移此,专事旅行,转徙四方,不惮跋涉,且远至克什米尔,然亦有从事农业之人。
◆苗族黎族◇
苗族,黎族在湘、蜀、黔、滇、两粤之间,曰蛮人,曰夷人,曰瑶人,曰僰人,曰仡佬,曰倮倮,曰倮罗,曰倮罗夷,曰俅夷,曰仡僮,曰佯僮,曰佯僙,曰僚、曰峒人,曰革姥,名称不一,皆古三苗、九黎之遗裔也。泰西人种学家以其所居在山谷溪洞,故目之为高地族,而实我国内地最古之土著。自黄帝战胜其大酋蚩尤于涿鹿,乃退居黄河以南。陶唐之世,苗民逆命,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南,[河南淅川厅之丹江。]则又驱诸江汉之间。舜窜三苗于三危,即喀木卫藏也。然其遗种保守江南,控彭蠡而扼洞庭,恃险以抗汉族。至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公旦惩荆舒,周宣王命召虎平荆蛮。春秋之世,楚启山林。汉开西南夷,三国吴平山越,[在黟山中。]大江南北之平地巢穴于是尽失,乃窜入岭南一带之深山穷谷,终古不振矣。
其人被服缯纩,好歌舞,挟巫蛊之术,好铸铜鼓,所用兵器为弓矢刀矛剑盾之属。贵人一娶数女,常人结婚时,男女择地跳舞,相悦,则遂为夫妇焉。
至南条西部苗、瑶诸土司所辖人民,实皆汉族之别支,以格于地势,遂与汉族隔阂,未能同时进化,其真为上古苗黎之裔者,绝少矣。
黎之种,旧无所考。或曰,黎母山有女自卵中诞生,适外来番男与之配,遂为黎种所自出,故名其山曰黎母。或曰,有女航海而来,入山中,与狗为配,生长子孙,名曰狗尾王,遂为黎祖,其子孙即以王为姓,故凡生黎皆王姓。或曰,黎即后汉之俚人,粤俗呼山岭为黎,俚人居其中,因譌为黎,居广东琼州之五指山,其在广西者亦称俚。或曰,唐李德裕贬崖州,其后有遗海外者,入居崖,遂为黎人。其一村皆李姓,貌颇与别黎殊,唐时旧衣冠今尚有藏之者。
黎有生熟两种。熟黎之类三,黎岐、孝黎、黎鬃是也。生黎之类六,花脚黎、大厂黎、小厂黎、岐黎、霞黎、生岐是也。其号花脚者,男女皆于足胫刺纹数行。
黎头辖一峒者为总管,辖一村或数村者为哨官。大抵父死子承,世世相传,或间有无子,以妻或弟代之者,则为众所归而公立之也。小事听哨官判断,大事投总管理处,总管不能理处,始出而控于州县。
生黎之地不属官,亦各有地主,间有典卖授受者,以竹片为券。盖黎族无文字,用竹批为三,计邱段价值,划文其上,双方面及居间者,各执之以为信,无敢欺冒。
琼州之黎,族类繁,亦有生熟之分。自文昌县外,散处于十二县境,熟黎略近城市,语言服食无异汉族,性情亦狡黠。生黎蜷伏深山,巢居野处,茹毛饮血,绘面椎髻,气质粗暴。至愚顽凶狠,则生熟黎皆同。睚眦必报,以杀人越货为事。向无专官抚治,仅举总管牌甲,令自约束。政曾设抚黎局于定安、临高、陵水三县,以县令为承审官。惟皆玩视职务,以黎愚而易欺,遇事辄婪索偏袒,以致积莫伸,时或酿成仇杀,激为暴动。光绪中叶,陵崖黎乱,冯萃亭宫保子材督师剿之,两年始平。勒令薙发着衣,始准与汉族通往来。
◆苗族土司之由来◇
苗族风俗语言异于汉族。治之之法,自元、明以来,每用羁縻政策,官其酋长,仍其旧俗,设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诸土司,及土府、土州县,并令其世袭,掌自治权。
◆湖南诸苗◇
湖南苗族有生熟之分,其苗疆边墙旧址,自亭子关起,东北绕浪中江至盛华哨,过长坪,转北,过牛岩芦塘,至高楼哨得胜营,再北至木林湾溪,绕干州城镇溪所,又西北至良章营喜鹊营止。其居边墙以外者为生苗,在边墙之内,与汉族杂居,或佃耕汉族之地,供赋当差,与内地人民无异者,则熟苗也。汉族亦狎视之,无猜嫌。
黑苗所居,则自松桃之长冲卡落,乃折东至新寨亢金,东南至黄瓜寨、上下西梁苏麻寨,折东至鸭酉栗林,入镇筸右营所辖鸭保、只喇隆朋廓家大田杨管,南上至得胜营,北入干州左营所辖平隆、石陇地母劳神鬼猴鬼冲之属,皆是也。其地绝险,人绝悍。至打郎坡望溪狗儿山一带,在平隆鸭保之中,则又生苗中之生苗矣。盖鸭保、天星强虎岑头之属,虽生苗,与汉族之客民相习,犹有能操客话者。诸处为人迹所不到,言语侏离,性情乖异,生苗且勾结滋事,而离巢窵远,不能久居。若边墙以内出没之苗,非此类也。
红苗所居,则自干州高岩河西与永溪相接者,皆是也。地险陡,人凶悍,与镇筸左营、右营所管黑苗相似,但其地与汉境差远,中既隔以熟苗,外复环以汉族,不若镇筸右营、得胜营、西门江、晒金塘、筸子坪之属。生苗寨落即与汉村相连,故攘窃之患,犹不多见。干州吕洞山东北至良章营、喜鹊营、马颈坳一带苗寨,虽生苗,而东北与永保苗毘连,东与六保仡佬各寨为邻,虽悍,而汉族与仡佬力足以御之,故其患视他处为稍辑。
花苗所居,为凤凰厅乌巢河东岸,马鞍山、黄茅坡附近,司门前、太平关、酿水沱、上下猨猴寨、梁项毛都塘、七兜树、两头洋等大小百余寨,地险恶,而性犷悍,东出则过清溪哨、靖疆营各汉地。南出则通廖家桥、永保各汉地。汉、苗毘连,其间无甚藩蔽,而近在镇筸城上下,视左右两营生苗,实居肘腋之间也。
小凤凰营、鸡公寨等处,与铜仁正大营接界,旧为镇筸中营所辖,熟苗与汉族杂居,风俗与黔苗相类,通汉话,畏官府,在镇筸所辖诸苗之中,此为较驯。
◆贵州诸苗◇
黔于汉,属西南夷,明始设府州县,苗族乃日渐繁,后有自粤迁至者,亦隶属之。白苗在定龙里,低头黄晴,躯短小,红苗在铜仁府;青苗在贵阳、镇宁、黔西、修文;黑苗在都匀八寨、镇远、清江、古州;箐苗亦黑苗别种,在平远州;爷头苗为黑苗类;洞寨苗与爷头苗分寨居;花苗在贵阳、大定、广顺、黎平;九股苗在施秉徃凯里;黑楼苗在清江八寨;黑生苗在台拱、古州;黑脚苗在清江、台拱;车寨苗在黎平、古州;西溪苗在天柱县;紫姜苗在清平、都匀;平伐苗在贵定;谷蔺苗在定番;九名九姓苗在独山;克孟估羊苗在广顺州金筑衑司;东苗在龙里、清平、贵筑;西苗在平越、清平、贵筑;尖顶苗、宋家苗均在贵阳府;夭苗在陈蒙烂土夭坝;罗汉苗、楼居苗均在八寨丹江;阳洞罗汉苗在黎平;短裙苗在思州葛彰;杨保苗在天柱锦屏;葫芦苗在定番罗斛;鸦雀苗在贵阳;郎慈苗在威宁州、仡僮、佯僮;白仲家苗、伶家苗、侗家苗、家苗均在荔波县;侬苗在永丰萝斛册亨;黑罗罗在平远、大定、黔西、威宁;白倮罗在永宁慕役司及水西;八番在定定番州;打牙仡佬在平越、黔西;翦头仡佬在贵定新添街;水仡佬在余庆;木仡佬在贵定、都匀、黔西;锅圈仡佬在平远州;披袍仡佬在平远、施秉、清平;猪屎仡佬在石阡、黎平、古州;仡兜在黄平、施秉、镇远;佯僙在都匀、石阡、施秉龙泉提溪、黎平;卡尤仲家苗在贵阳、都匀、镇宁、普安;补笼仲家苗在定番、广顺;青仲家苗在古州、清江、丹江;黑仲家苗在清江;清江仲家苗在台拱;曾竹龙家苗在安顺府;大头龙家苗在镇宁、普定;狗耳龙家苗在广顺;白龙家苗在大定、平远;蔡家苗在贵筑、清平、威宁、大定、修文、清镇。僰在普安州,瑶在贵定,峒人在石阡、郎溪永从洪州,蛮在贵定新添街丹行二司,冉家蛮在思南府沿河司,六洞夷在黎平府,六额子在大定威宁,白额子在永丰罗斛,白儿子在威宁州,黑民子在清镇大定黔西。
◆黑生苗改土归流◇
贵州黑生苗性悍甚,长镖短剑,常结党访富户,夜执火行。雍正乙卯,改土归流,其患少息。
◆雕题之民◇
葱岭附近山中,有雕题之民,盖苗类也。
◆&~vlj;姥横暴◇
&~vlj;姥风俗言语自为一种,与他苗大异,敏慧不如红苗,平和勤勉不如白苗,嗜酒吸烟,[白苗亦嗜酒吸鸦片者,百千之一而已。]蓬头垢面,[白苗妇女以梳绾发,行路遇清流则散发梳洗,濯足浴身,日至数次不厌。]体力不如青黑等苗,而横暴过之。
◆巴补凉山蛮人◇
巴补凉山为滇、蜀间一部落,素为蛮人所居,其地绵亘数千里,与滇之巧家、昭通及川之宁远、越隽接壤,气候温和,土腴物茂,惟其人不通文化,时劫汉族。兹以宣统辛亥所调查之人数,详述如下:
一、都土司所辖者二十四支:隘箕五百人,甲博六千人,兵补一万人,已你四千人,甲迭七千人,染脸一千人,耿无五百人,妈黑六百人,阿流六百人,折支三百人,拿吉一千人,阿立不详,黑三百人,的瓦不详,阿流苦姓五百人,噜补不详,阿大马五千人,迭使一千人,丙资马一千人,必谷不详,神以六百人,姓黑不详,莫石一千人,模洗不详。
二、安土司所辖者三十三支:苦姓三千人,花姓七千人,梢姓八百人,苏姓二千人,熊姓一千人,五举一百人,五母二百人,徐姓一千人,底洗一百人,洗马溪马三百人,米西马三百人,立使一百人,立侯马不详,王姓八千人,不易马五百人,很黑一百人,补西马不详,九口马二百人,要马五百人,毋颇六百人,很口一百人,甲拉三百人,阿架四百人,体口八百人,平头马不详,五苦三千人,模红马五百人,补以二百人,阿六马三千人,甘宋五百人,麻结一百人,焦脚五百人,黄姓七百人。
三、杨土司所辖者十四支:阿着一千人,吾奇二千人,不及七百人,莫石五百人,鸡取三百人,鲁姓二千人,阿六马三千人,恩展七千人,丁姓六百人,卢姓四百人,胡姓一千人,韩姓五百人,阿侯二万人,暑干一万人。
四、冷土司所辖者九支:阿侯二万人,暑干一万人,能红五千人,哇屠三千人,石展三千人,入欠五千人,黑你七千人,瓦说五千人,阿你马三千人。
◆峨马夷人◇
干、嘉盛时,留意边防,云南峨马各边土练常三四千。道光中叶,边兵外调,夷人乘虚侵略,汉地之抛荒者,遂数十里。[峨边南之化林坪三四十里,东北之麻柳坝、北沙河八九十里,马边西北之大竹堡,雪口山、三河口、楠木坪等地皆百余里,西南之油榨坪、烟峰泛各数十里,雷波西北之中山坪处亦各数十里。]故汉族旧壤,竟至数十里中求一汉族而不得。偶遇旧时汛防地址,有一二被裁之绿营兵丁欲归无所,惟向夷人承佃耕种,按年纳租,颗粒不足,折银交付,纯仰夷人之鼻息以为生活。
边备空虚,兵不能卫民,民乃托凉山夷人以自卫,岁议苞谷若干石,盐若干斤,布若干疋,钱若干钏。谓之曰保费。保护者或至被保护者家,则必杀鸡出酒,强与为欢。稍忤夷意,夷或以虚词恫喝,被保护者曲意承迎,必得其欢而后止。不独零星散户偪近夷巢者然,即内地场市汉族,亦必按户摊钱,求保护于某支黑夷,谓之曰包山费,又曰看路费。毛坪场之年纳雅札支钱一百钏,永安场之年纳冑扭支钱六十钏,皆是此例。既纳保费矣,而汉族彼往此来,不携一物,路程仅二三十里,必出盐一二斤或钱一二百文以与夷人,令其同行,方能到达地点,否则夷人相遇,谓为傥来之物,掠卖凉山,终身不返。至商人道经其地之按照货物以纳金求保者,更无论矣。[凡至夷地贸易者,先于汉地觅一黑夷,按照所带货物值十抽一,即如展转交保,任其所之,苟遇危险,皆由承保者担负赔偿。然偿者八之三,骗者则十之七也。]
◆粤瑶◇
两粤之地,瑶居半,皆祖盘古而宗狗头王。王,即盘瓠也。瑶之祀祖,辄以十月朔,令男女既冠笄者,连襟而舞,谓之踏瑶。两相悦,祀毕,男遂负女去。粤东则更以七月望日,俾两髻男、三髻女衣五彩裾,歌且舞以妥侑焉。在粤西者,种凡三,曰高山,曰花肚,曰平地。高山最犷悍,花肚次之,平地又次之。向设瑶目一、瑶甲六以辖之,中又分瑶与狼。狼,客户也。明万历时,调狼兵征罗旁溪瑶,其族类遂蒸于曲江以北,东绕罗旁,面连山,聚族而居,惟连之八排,子姓繁衍,桀骜难驯,地广七百余里。轮倍之,率为盘姓。其它赵、冯、邓、唐诸氏皆汉人,以避瑶赋诛求,举家窜入,日濡月染,而饮食衣服器用皆与真瑶无异。自四姓窜身瑶中,教制军器,教挠边疆,教肆掠劫,蠢而凶者,日浸悍而黠矣。
山官者,瑶总也,总之下,有瑶目八人,辖诸瑶。约岁九月入诚谒县尹,投邨落安靖结,无跪拜礼,间携野珍一二献,或兔或獐,官则赏之以银若布。时署中盛陈仪仗,示威以慑之。瑶从者归,语其侪偶,云不畏中间端坐者,只怕两旁鸡毛官,谓隶卒也。纳粮,则委之里长,交好者倍其赋以付,予取予求,不汝瑕疵也。少欺谩,立加以刃,否则要诸路而歼之。
广东连州直隶州,界连湖南蓝山、临武等县,又与连山、绥瑶厅界毘连,时有汉、瑶互讼之案。绥瑶同知署距州城七十里,山城斗大,居民不及五十家,别有行署在三江城,乃审讯汉、瑶讼案之所,三江协驻焉。瑶人赴州署完纳钱粮,除赏给银牌外,复给以盐酒豆腐诸物,瑶人即于大堂下炊爨,欢饮而去,其性则甚驯也。
◆湘瑶◇
酃瑶有二种,一曰高山瑶,一曰平地瑶。高山瑶蓬头跣足,言语侏离,衣服理斓,登高涉险,捷若猿猱。平地瑶饮食衣服与汉族同,其佃种力作营作置产皆然,惟与瑶人言则瑶语,汉族言则汉语。女多赘婿于家,弃其姓而从之,生子后乃去。
桂杨州北界常宁大山,曰洋泉洞,白水洞,盘纡数百里,深林密箐,有瑶居之。汉族垦田傍山下,瑶则垦山种作,自云瑶耕山,汉耕田。凡山,皆群瑶世业也。高山瑶依山为食,一二岁辄弃去,更治他山。平地瑶为熟瑶,颇与汉族相比狎,语言亦同。
永明县境,三面接粤,诸瑶错处,有真赝二种。以盘、李、周、赵、沈、郑、邓、唐八姓为真瑶,他姓为赝瑶。
◆軬客◇
軬客,亦瑶也,本为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之岭,迤逦巴蜀,有蓝、胡、盘、侯四姓,盘姓为多,相传皆高辛狗王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遂繁衍,今其族犹以岁时祀之。
◆么些◇
么些,即《唐书》所载么些兵是也。在云南维西。明土知府木氏攻取吐番六村康普叶枝、其宗喇普地,屠其民,徙么些,令戍之,后渐蕃衍,倚山而居,覆板为屋,檐低仅容人。
头目所辖为二三百户,或百余户,或数十户。建设时,地大户繁者为土千总把总,为头人,次为乡约,次为火头,皆各子其民,子继弟及,世守莫易,称为木瓜,犹汉言官也。对之称为那哈,犹汉言主也。所属么些见之,皆跪拜奉物,发言时,屈一膝,讼亦赴愬。有不率,头目鞭笞之。农时助头目工三日,谷将熟,取其青者蒸而舂脱粟,曰扁米,家献二三升,腊奉鸡米。元日,头目以酒饭劳之。火头见头人士官,则拜而侍坐。火头,乃头人之所属也。
◆估倧◇
过澜沧江百里有部落曰估倧,有二种,皆无姓氏。近城及其宗喇普,明木氏之所屠未尽者,散处么些之间,谓之么些估倧,奔子栏柯墩子者,谓之臭估倧。语言虽同,习俗性情,与么些迥别。
◆那马◇
那马,本民家,僰人也,澜沧、弓笼皆有之。地界兰州,多不能自记其姓氏,么些谓之那马,遂以那马名之。语言实与民家无异,男女衣服之饰,杂用估倧、么些之制,而受制于么头人。
◆仡佬能捍红苗◇
仡佬湖南泸溪之上下五都、大章、小章、洞庭山等处,及干州厅东南各寨落,凡百数十处。亦有散居永顺、保靖、永绥间者,居汉村,则遂为汉人;居苗寨,则遂为苗人,而言语亦与苗异。其人耐劳习俭,不为乱,能捍红苗。干、嘉间平苗之役,颇得其力。
◆倮倮◇
倮倮者,自西藏东部至西川、云南边境,金沙江流域皆其所居,构屋于山间崖腹,从事耕牧,湘、黔、两粤亦有之,名称因所在而异,倮倮特其一也。其人往来于山间巢窟者,如履平地,时出劫掠邻近诸部,而藏族被害尤甚。躯干较内地人为长大,身体正直不屈,四肢细长,筋骨强壮。惟性怠惰,耽安逸,压操作,故肥满而大。面椭圆,带褐色,眼大,颊骨突出,鼻弓形而稍广,口之上唇稍薄,俗有拔须髯之风,齿白而整齐,虽年老不脱,盖不食熬肉故也。然面生皱纹甚早,其纹满面,且达于额。额甚大而高,发橙黄色,总为一束,集于额上,覆以绵布,状如犀角,长及九寸。
倮倮有阶级,白种者,历代土酋相传之血统也。干倮倮如庶族。别有所谓上马奴、下马奴者,古昔蔡家等种人充之,后皆脱离而自主矣。[上马奴、下马奴者,土酋上下马时,此奴伏地以足踏其背而上。]酋为卢、陇、安、阳四姓,[此冒汉姓,其真姓则安曰纳子波,阳曰侧波。]其巨室尚拥数十百里之地,人民数万,田租万千右,羊豕万头,曾与巴布、[在川、滇、黔之间,大河环绕,森林重迭,外人除种痘师外不能入。常出侵略邻近州县,躯格极强大。]大木干[酋长之称。]通婚,酋有子若干,皆裂土地人民而均分之,品位亦齐等,惟其势则日分日微矣。
◆黑罗罗◇
倮倮亦曰黑罗罗,又曰乌蛮,本名卢鹿,讹为今名,在贵州之平远、大定、黔西、威宁。俗尚鬼,故又曰罗鬼。性愚而恋主。
◆绿觚◇
滇中倮罗有黑白二种,皆多寿,一百八九十岁乃死,至二百岁者。子孙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粮。此倮不省人事,但知炊卧而已。遍体生绿毛,如笞,尻突成尾,久之长于身。朱发金睛,钩牙铦爪。其攀陟岩壑往来如飞,攫虎豹獐鹿为食,象亦畏之。汉族见之,呼之曰绿觚。
◆宁远倮夷◇
湖南宁远倮夷分二种,一黑骨头,相传为孟获遗种,肤粗不洁,不蓄发须,男以尚义无外遇为重,女以有节不苟合为荣。其人如山林不广,使娃不多,则终身不得娶。至于生女,则无论贫富,人争求婚。一白骨头,即使娃,为黑骨头所掳之汉男女。在汉族视之,则均呼之为倮夷耳。其宗族,各袭其始祖之名字以为支,犹汉人之某姓某家,若生齿过繁,或子孙有著名凶恶者,则就中叶著名之祖名别为一支。支名虽异,本姓则一。至各支使娃,则从其主人之支名,其婣党仅本支中黑白相属亲疏相伴。此外则结为婚婣,以厚党援,曰祖父母姑党,曰姊妹妻党,曰儿女婚党,有事则使其相助,各党亦必相助,以责后日之报。
◆爨人◇
爨人,居云南曲靖府山中,为垢夷之后。
◆畬客◇
畬客产于处州,或称其为盘瓠之遗种,与福建之狗头蛮实同一族。其至处州,当在顺治朝,盖由交趾迁琼州,由琼州迁处州也。
对于官长,自称畬客,汉族亦称之曰畬客,或曰客家。若见面相称,则曰我边人,忌用畬字。于妇人亦然,称彼女[第三人称。],人亦曰畬客女,牧牛马,伐薪,担而卖于市,与男子同处,勤耕作,善歌,汉族称曰畬客歌。温州、金华亦有之,类居深山,金华人则谓其为回人,殆非也。在金华者皆业耕种,间有入伍为兵与制造首饰者。妇女面目姣好,不缠足,蹑花鞋。
或曰,畬客即社民,在闽、浙间,俗讹为畲民,而又讹为畬客,盖汉时所谓山越者是也。
◆台湾番人◇
台湾土人,不知所自昉,俗谓之番人。闻自海外迁来,及宋末零丁洋师败,遁归。其种类甚多,南自加六堂至崇爻七十二社,北自崇爻至鸡笼番社尤不可胜数。自康熙癸亥开台以来,渐次归顺。台湾被割,等于日本之虾夷矣。
台湾内山有社,曰嘟嘓,其人翦发、突晴、大耳,状甚恶,足指楂如鸡爪,升树如猿猕,善射好杀,俗称之曰鸡距番。食息皆在树间,非种植不至平地。深夜辄独出,至海滨取水,遇土番,往往窃其首去,土番亦追杀不遗余力。盖其足趾楂,不利平地,多为土番追及。既登树,则穿林度棘,不可复制矣。其巢与鸡笼山相近,无路可通,土人扳藤上下,与之交易,一月一次,虽生番亦慑焉。惟惧礮火,闻声即逃遁。
◆淡水熟番◇
台湾之淡水县熟番极多,男子肤略黑,眉宇间似有桀骜状。妇女则面目姣好,明艳动人。
◆德番孟番◇
广西边境高地一带,有越南一种部落名德番者,聚族居焉,旁近田亩皆其所有。惟人口不众,地皆荒芜,故招集附近一种部落名孟番者,代耕其田。孟番耕种地亩既久,乃有久假不归之意,惟德番则始终以佃户视之。孟番终岁勤劳,安居乐业,性质极优美,德番游手好闲,大半吸食鸦片。
◆黄毛人◇
山东烟台深山之樵者,恒见毛人,形似小儿,苍色红目,长不盈尺,男女老幼,一一皆备。薄暮时,辄三五成群而出,跳跃舞蹈,互相扑跌以为戏。音鸣呜如蚓笛,不可辨,身轻如蝉翼。近之,即越涧度岭而去,不知其栖止何处也。
◆俄人归化◇
乾隆癸卯,有俄罗斯人四十余户,由科布多投诚,求内附。奉谕抚慰,按户赐予口粮,令其回国。
◆韩人归化◇
宣统庚戌,日本灭韩,韩人求内附,多有入籍于吉林各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