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武惠儿承恩侍君宋丞相守正谏帝

作者:赵扬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10

|

本章字节:39346字

第十一回武惠儿承恩侍君宋丞相守正谏帝


宋璟于春节假日的前几天,又办了一件令京城之人目瞪口呆之事。


唐初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分江南、山南各为东、西两道,又增置黔中及京畿、都畿三道,共为十五道。此道纯为监察需要所进行的划分,每至考绩之前,朝廷临时指派监察官员到各道巡视,非为常设机构。监察事毕,官员回京履事,这里仅剩下一名采访使负责讯息联络。


这些采访使非为朝廷正式官员,无非替朝廷办事领取一些酬劳,身上无品无级。然人们发现,这些采访使的前程皆不错,往往数年之后皆被授官。其中诀窍在于,这些采访使虽职位不高,然负责官员考绩时的联络,又主持所辖诸州的官办采购,则诸州刺史皆买其账。有一点很明显,每至春节前夕,这些采访使照例回京城述职,其身后携带大量的土仪物品,自是要向朝中各紧要衙署送礼。由此一来,这些采访使在京中人缘甚好,官路也随之通畅。


宋璟现任中书令,这些采访使当然要以诸道的名义到宅中拜访。宋璟清名远播,早令门子挡于门外。大多数人看到此情景,只好黯然携物回程,只有数人不识宋璟厉害,将土仪丢在门前,向门子说了一声:“我为某某道采访使,此物献于宋大人。”然后一溜烟逸去。


宋璟将这些物品搬入中书省,然后派人将所有在京采访使召唤过来。宋璟手指面前堆成小山的物品说道:“诸位回京实在辛苦,这些物品仅为四人所送,已堆成小山之状。想你们回京之时,身后载物之车定然成行了。”


大多数采访使皆知宋璟的禀性,心想今日要糟,皆不敢吭声。


宋璟接着说道:“我查了一下,朝廷每年供给你们每人二十石粮,另每月有一千文的费用。如此收入仅够你们家人勉强度日,估计你们无余钱再购这些物品。我问你们,这些所谓的土仪从何而来?”


采访使们默然无语。其中有人想道,官员的俸禄能值几何?若不利用职权收一些礼或者贪污一些,如何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若恪守制度,估计欲当官者也不会趋之若鹜了。其中有人不以为然:这些土仪能值几何?无非节日之际联络情谊罢了,宋大人为何要小题大做呢?昔日姚大人为相时,也是欣然笑纳这些土仪呀。


宋璟哼了一声,说道:“我知道这些土仪的来历,无非借着自己的位置,觍着脸向诸州索要而来。我问过了,你们回京之时每人皆不空手,哼,你们先索民脂民膏,再回京行贿,如此就犯了两宗罪。你们知罪吗?”


采访使中有人悄声答道:“小人知罪了,这就将土仪退回去。”


宋璟瞪起眼睛,说道:“退回去?晚了!你们速速将所有物品送到此处,由中书省代为收贮至国库。”


众人纷纷答应。


宋璟又冷冷说道:“你们如此办事,实在玷污了圣上的脸面。自今日始,你们的采访使之职都不要做了,朝廷会另选新人。请回去吧。”


宋璟此举顿时在京城炸了锅。要知诸道采访使虽职位不高,然实为肥差,且有“终南捷径”的妙用,采访使者皆有相当的背景,其中不乏勋贵、外戚、望族之家。


春节前后,宋璟罢诸道采访使之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盛赞此举:“自中宗之后,朝政日益紊乱,姚大人虽有救时之誉,毕竟不能以正服人。皇帝选来宋大人主持朝政,可谓得人,如此定能振贞观之风。”


赞誉之声毕竟少之又少,顿时淹没在无边的辱骂海洋里。这些人辱骂之余,又迁怒到李隆基身上,说道:“皇帝怎么如此糊涂?一个直来直去不知变通之人,如何能处置朝政大事?天下之事纷纭万端,如此死心眼之人,早晚会将大唐天下弄得七荤八素!”


旁边的人笑道:“你以为皇帝好受吗?当初国丈修坟不过多了一丈,这宋璟旁征博引,把皇帝说成如隋炀帝一般。哈哈,瞧着吧,皇帝难受的日子还在后头哩。”


旁边又有人叹道:“唉,世事万端,上天怎么降生如此一个奇怪的人儿?按说宋璟的际遇如此坎坷,他不改初衷,却能混到今天且官至相位,实为奇数。”


宋璟起初进士及第,先为监察御史,继为凤阁舍人,甚得则天皇后赏识。然宋璟不会拐弯,先后直言触怒张氏兄弟和武三思,这些人先找宋璟的短处,奈何实在找不出,张氏兄弟只好寻人谋杀。如此十数年间,宋璟逃脱了生命危险和降职厄运,今又起复为相,实为幸运。


一人冷笑说道:“你以为宋璟果然无错谬之处吗?”


“张氏兄弟与武三思何等样人?他们对宋璟尚且无可奈何,你莫非比他们还高明吗?”


“我不比他们高明,我也找不出宋璟的毛病。”


“此又何说?”


“哼哼,宋璟现为丞相,就是他最大的毛病。他此前无欲无求,又未处紧要之位,当然无毛病可寻。现在则不同,他为丞相就要办事,若办事就有错谬的时候。”


“哈哈,果然为高论,我们拭目以待吧。”


武惠儿那日沐浴之后被送入太极殿,李隆基眼瞅着此女顷刻之间焕然一新,宛似一棵沐浴着春风的含苞桃花之树,其发间散发出的淡淡香气更使其心旌神摇,按捺不住。是夜,如此娇女被李隆基揽入怀中,武惠儿的娇羞、慌张乃至其破瓜后的疼痛虽难比那些善侍的妇人,然李隆基心里甚喜,其满足感似乎要溢出胸间。


按照宫中规制,女子初被皇帝临幸之后,须迎入为其专置的侧殿静养三日。武惠儿入殿静养,眼瞅着身边服侍自己的宫女和太监,再想起自己昨日尚为仆役之身,心中不由得唏嘘万端。


武惠儿初入宫内抚养,宫内人皆知其身份,又慑于则天皇后之威,不免众星拱月,将武惠儿侍候得如同公主一般。武惠儿自小就生得美貌,且聪颖无比。其未及七岁,已将五经之书背熟,一手隶书也写得相当有火候,至于琴艺、乐律也有涉及。


随着其年岁渐渐长大,她发现周围人的眼光也在逐渐变化。六岁那年,她忽然觉得周围人对自己少了一些恭谨,多了一点不屑。原来是年则天皇后失去权柄,年末驾崩。随后,其境遇每况愈下,伴随她那些昔日势强的亲人一个个不见了踪影,她也似乎被人遗忘了,渐渐沦为一名干粗活的宫人。


宫内的岁月是极端难挨的,那里仅有着宫墙内固定的空间、森严的等级以及严厉的责罚,一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子处此环境中,宛若囚徒一般。武惠儿任岁月磨砺着其粉嫩的颜色,稚嫩的心思也渐渐沉稳,其出身于大家的身世和其聪慧告诉她:只有出人头地,方能摆脱如此厄境。


花房的搬运培土之苦以及肥料的腥臭之味令其他宫人避之不及,武惠儿却接连央求领受此职。她当时隐隐觉得,在宫里若想出人头地,须有接触皇帝的机会,花房中有奇花异草,更有相对稀罕的冬开牡丹,万一皇帝信步走来,自己岂不是有了机会?


人性的原始裸露,以监狱和内宫最著,武惠儿由此早熟,且果然因此成功。


下体犹在隐隐疼痛,武惠儿此时的心间却满溢着无边的幸福。她唤过尚食宫女,说道:“听说‘哀家梨’甚为好吃,你取过一只来,让我尝尝。”


尚食宫女脸色平淡,说道:“宫中有规制例有食谱,‘哀家梨’未在谱中,婢子不敢乱取。”这名尚食宫女见过被皇帝临幸过的女人,实在多了。她知道武惠儿此时的心情鼓荡,妄想从此一飞冲天,可是呀,多少女人仅被皇帝临幸一夜,即被抛在脑后,其境遇与寻常宫女有何二致?尚食宫女心中暗想:哼,竟然想吃“哀家梨”?看来也是一位张狂的主儿!


武惠儿肯定不知,此时王皇后正在寝殿内大骂高力士。王皇后刚刚唤来高力士,恰巧赵丽妃也入殿觐见。王皇后让赵丽妃侧坐,说道:“妹子来得正好,瞧这奴才办的好事,真正气死我也!”


赵丽妃此时也得知了皇帝临幸武惠儿的事情,然她觉得皇帝临幸一个宫女实属正常,也没有太在意。


王皇后厉声问道:“狗奴才,我早让你将武氏家人圈入掖庭宫之中,让她们捣衣浆洗即可,为何这花房中又冒出一个?她在花房也就罢了,你随侍圣上身边,为何还让她见到圣上?”


高力士此时百嘴难辩,只好低头领罪,唯唯连声。


赵丽妃笑道:“皇后何必如此生气?不过一个宫女被圣上临幸一回,有什么大不了的?”


王皇后厉声道:“她若为寻常宫女也就罢了,可她姓武!且为武家后人!妹子,你随侍皇上较晚,不知朝中之事。我大唐江山,差点让那个老淫妇折腾没了,这武家女人心底最阴,焉能让圣上蹈其履辙?!”则天皇后作为后来皇帝的母亲和祖母,他们心中虽有想法,面子上还非常恭顺;然自韦皇后及安乐公主等女眷,包括今日的王皇后,却对则天皇后没有任何恭敬之情。


赵丽妃道:“皇后如此郑重,今后不让圣上再见此女也就行了。”


王皇后闻言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呀,高将军,此事今后就偏劳你了。”王皇后刚才罹骂高力士为“狗奴才”,那是缘于一时气愤,现在沉下心来,知道高力士现为皇帝的第一亲信之人,还是需要笼络的,因而改换了称呼。


高力士期期艾艾答道:“奴才谨遵皇后懿旨,今日即将她移到掖庭宫居住。只是……只是……万一圣上问起,或者找奴才要人,这如何是好呢?”


皇后虽为后宫之主,却没有阻挡皇帝索要一名寻常宫女的过硬理由。王皇后思来想去,终无善法,只好换声道:“如此就须高将军妥当挡之了。高将军,我之所以如此,也是为大唐江山考虑。昔太宗皇帝得李淳风预言,言说宫中有武姓之女终将女主天下,并屠戮皇家子孙殆尽。太宗皇帝不察,找了一个不相干的李君羡来顶缸,终使那老淫妇荼毒天下。高将军,为天下计,你不可懈怠。”


王皇后说的是贞观朝的一段掌故,当时有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淳风将此异兆禀报给李世民。恰巧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封爵武连县公,其小名又为“五娘”,李世民将这些异兆归于他身上,寻个理由将其杀掉。是时则天皇后已在宫中,名为武媚娘,由此逃过了一劫。


高力士还是唯唯连声,当然顺着王皇后之意回答。


高力士走后,王皇后回视赵丽妃道:“妹子,你也不可小视此事。你为太子之母,若此女妖孽果成,圣上还会看见我们吗?”


赵丽妃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后有点危言耸听。不过皇后此举毕竟是好意,她当然出声附和,并致感激之意。


王皇后更为赵丽妃出招:“妹子,我素知圣上的脾性,他若专宠某人,定会心无旁骛。我与刘妃已然年老色衰,难拢圣上之心。你被圣上专宠多年,定要使出百般手段,不可让如此狐媚子钻了空子。”


当赵丽妃被专宠之时,王皇后等人心中其实不是滋味,不过赵丽妃为人随和且尊敬皇后,其间的关系还算亲密。然赵丽妃此时今非昔比,她长叹一声道:“皇后又非不知,自去冬以来,圣上再未让妾前去侍寝。这专宠一说,恐怕有些茫然了。”


二人心间,顿时涌出了同病相怜的感觉。


李隆基实为怜香惜玉的主儿,其尝过武惠儿的滋味之后念念不忘,到了第二日午后,不顾初被临幸女子须休息三日的规矩,即让高力士去接武惠儿。


高力士因顾忌王皇后,没有当即去传,其踌躇道:“陛下,此女子姓武,如今宫中朝中之人鉴于武氏曾荼毒天下,激愤甚多。臣以为,陛下似不易临幸此女太多。”


李隆基有些奇怪,抬头打量高力士的神色,既而说道:“她虽姓武,不过一个寻常女子,又有什么特别了?嗯,高将军,不用啰唆,速去传来。”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那坚毅的眼神,慑于其威严,不敢多说,遂躬身而去。


一双水灵灵的会说话的眼睛,举止优雅的风度,说话间不经意流露出的诗书之气,这就是武惠儿短短时辰里给李隆基留下的强烈印象。


李隆基在后宫阅人甚多,这些女子大多具有美貌、恭顺等特点,已不稀罕。赵丽妃歌伎出身,其除了歌舞之长外,草莽中形成的活泼而天真的性格未曾泯灭,由此吸引李隆基多年,对其宠爱多年未减。如今武惠儿出现,既异于后宫多数人,又比赵丽妃多了一些清新和内涵,令李隆基觉得新鲜。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止于门前,就见高力士撩起门帘,一纤纤女子微扭腰身步过门槛。李隆基心间忽然舒展,定睛再看武惠儿款款而来,其下着一件红、黄二色的长间裙,上面外罩缦衫,着窄袖,衣作白底蓝花红花心,所翻出的领作褐黄色,由此衬出其粉嫩脸儿更显白里透红。李隆基初见武惠儿之时,她头上的发髻为宫女们常梳的单鬟髻,今日已改为相对高耸的望仙髻,髻上未饰钗簪,仅在右上角簪一朵红色的梅花,此花色与其衣着相配,既简约又颇为协调。


武惠儿到了李隆基面前盈盈拜倒,李隆基轻声一笑,说道:“罢了,平身吧。惠儿,你换此衣衫,倒是增添了几分妇人的韵味。嗯,过来。”


武惠儿起身低头绕过龙案,怯怯地立在李隆基身边。李隆基牵过其手轻轻摩挲,轻声道:“惠儿,这两日还好吗?”


武惠儿脸上顿时透出两朵红霞,轻启朱唇道:“妾蒲柳之质,得奉圣上,可谓‘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妾不见陛下两日,觉得日子过得无比漫长。”


李隆基知道武惠儿引用了王勃《条莲曲》的两句诗,他知道其下还有两句,即“相思苦,佳期不可驻”,武惠儿仅吟两句,可谓恰到火候。他将武惠儿拉至怀中,轻轻对着其耳边说:“惠儿,朕也念得你有些紧。你瞧,未及三日,朕就将你唤来了。”


武惠儿在其怀中展颜一笑,长长的睫毛扑闪了一下,令李隆基心动不已。他明显感到惠儿的胴体渐渐温热起来,不由得有些情迷。


高力士在侧看到皇帝如此怀抱玉体,其透出的情意绝非一般的喜欢。他实在闹不明白,皇帝此前偶然临幸宫女,不过图一时的新鲜,往往临幸一回即丢开。然眼前二人的神情,分明冤家一般,莫非皇帝这次上了性儿不成?想起王皇后的训诫,高力士觉得还要尽起自己的职责,遂轻声说道:“陛下,该启程了。”


李隆基由此回过神来,轻轻推开武惠儿,说道:“惠儿,你留在此殿,替朕将案上的奏书整理一遍。朕要出宫一趟,约掌灯时分回宫,你就在这里候着朕罢。”


李隆基此时出宫,径奔姚崇宅中而去。


春节过后,李隆基有意东巡一番,遂让有司准备御驾。恰在此时,太庙的主殿忽然坍塌。


太庙供奉着李唐的列祖列宗,主殿坍塌当然非同小可。宋璟与张嘉贞先与有关大臣商议一番,然后找李隆基禀报道:“陛下,臣等以为太庙坍塌,实为上天示警。”


李隆基有些不以为然,问道:“如今天下安澜,百姓安居乐业,有何警可示呢?”


“臣等以为,陛下三年之丧未终,按例不可以行幸。太庙坏压之变,即为上天示警,陛下宜停东巡,居京修德以答至谴。”


李隆基看到此二人将自己的东巡与太庙坍塌连在一起,有些啼笑皆非,然又无理由反驳,只好默然以对。


二人走后,李隆基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已然有了东巡的兴头,岂能轻易放下?他想起姚崇当时灭蝗时的阻力,就想去找姚崇问个明白。且姚崇居闲在家,自己亲入其宅慰问,可以宣示皇帝不忘老臣之意。


姚崇后来在颁化坊建了新宅,其以文柏为梁,红粉以为泥壁,磨文石为阶砌及地,中堂五间九架,后院还建有飞楼,则此宅建得既精致又恢弘。李隆基此前曾入其宅,赞道:“好呀,如此高宅方为朕宰相之宅。”


李隆基行到姚崇门前,就见姚崇已带领家人在门外跪迎。李隆基在肩舆上笑道:“姚公,让大家平身吧。嗯,朕上次来的时候,戟数太少,这一次还算有些模样。”


姚崇叩首道:“臣全家再谢陛下恩典。”


李隆基所称之戟,即是按照朝廷规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门外列戟。此戟由朝廷供给,一品可列十六戟,二品可列十二戟,三品可列十戟。李隆基前次入姚崇宅中时,其为三品之职仅列十戟,现在官至一品,当然可以列十六戟了。


李隆基被奉至中堂坐定,高力士站在身后,姚崇及其小儿子姚弈侍立一旁。


李隆基说道:“自姚公离职后,朕因少见你身影,心里就有些空落。今日在宫中忽然兴起,就想来瞧瞧姚公在忙些什么?”


姚崇躬身道:“臣朝参之余,或入东宫教授太子,或回宅中含饴弄孙。臣如此锦绣日子和好心境,皆蒙陛下所赐,且陛下挂念老臣,臣实在无言以对,唯有感激涕零。”


李隆基目视姚弈道:“姚公啊,此次考课之后,该让此子出外历练一番了。”


姚弈成人后为官,其先入东宫为左内率府千牛,继而又转为东宫右春坊的太子舍人,两者秩级相同,皆为六品官员。李隆基此前多次向姚崇说过,欲授姚弈为五品官员,或为京官或出外任,由姚崇自选。姚崇认为,儿子年龄尚幼需要历练,不宜升迁太快,如此就婉拒了李隆基的好意。


姚崇答道:“此子为太子舍人未及半年,不宜变动,臣谢陛下恩情。”


李隆基笑道:“想是姚公对前两个儿子管教太少,由此对小儿子就严于管教。姚公啊,也不能矫枉过正呀。”


“臣以为,欲习知吏事,须不越官次循序渐进最好。他们生在为官之家,少了一些命困途穷之厄境,不让他们升迁太快,其实对他们自身最有好处。”


“嗯,姚公既有此意,朕就从你所请吧。姚公,近来宋璟斥退诸道采访使,京城之人议论纷纷,你如何看此事?”姚崇现在虽非宰相,李隆基每遇大事皆要向其询问。


姚崇微微一笑,说道:“宋璟此举,岂不是正合了陛下之意?”


“哼,他罢采访使之前,根本不向朕言语一声,又如何合了朕的心意?”


“陛下,这些采访使往年回京之时,皆要送出大批土仪,已为成例。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往年以为这些物品无非地方土仪,因而来者不拒,坦然相受。宋璟此举从微处着手,旨在彻底清除送礼请托的弊风,可谓使京中震动,更使全国震动。若因此绝了此风,陛下倡导的教化之策由此深入人心,此举实为好事啊。”


李隆基心想姚崇不掩自己收礼之行,足见坦承,遂颔首同意。他既而又说道:“是啊,宋璟一身正气,由他来厉行教化之策,可谓得人。然宋璟与姚公相比,就失于死板。午前他与张嘉贞又来劝谏一番,言说太庙坍塌,劝朕不可东巡,须居京修德。姚公,你如何看此事?”


姚崇道:“陛下说得不错,宋璟等人如此认为,确实失于呆板。臣听说隋建太庙之殿时,取来前秦苻坚的故殿之木以为营造,则此殿至于今日,已有数百年。山岩若风吹日晒久了,时有崩塌,木头积年而久且有虫蠹,其能与山石相比吗?”


李隆基大有同感,赞道:“姚公此言,甚合朕心。天地万物,亦有寿夭,岂能与天命相连?朕想起当初治蝗之时,那汴州刺史倪若水之论调与今日宋璟等人之谏言差相仿佛。”


姚崇接着道:“去岁河南丰收,而关中稍有歉收。陛下此去东巡,既可视察天下安澜,又可使百官随行,顿减关中用粮之量。此为一举多得之事,臣请陛下东巡依旧。”


“好呀,姚公所言甚合朕意。”


姚崇又笑道:“陛下此次东巡,定能见到倪若水。此人在汴州多年,官声不差,教化有方,如今朝中三省极缺能才,倪若水又渴望回京,若陛下认可将其改授亦可。”


“嗯,宋璟也提过让此人入尚书省,朕已答应授其为尚书右丞。”


李隆基本想在姚宅中多待一会儿,然大事皆问过,就有些坐立不安。究其原因,缘于李隆基心里记挂着武惠儿,如此他在姚宅中仅待了小半个时辰,即乘舆回宫。


武惠儿此时已将案上的奏书收拾完毕,她将李隆基已批阅的奏章放在一侧,将未批阅之奏章摊在座前。其实殿内宫女在李隆基离殿时也会收拾,然李隆基觉得武惠儿收拾过的几案显得更加温馨。


李隆基归于座上,向侍立一旁的武惠儿投去温情一瞥,转对高力士说道:“张家行事为何如此迟缓?朕令其促请一行入宫,数年过去,为何杳无音讯?”


高力士答道:“臣多次追问,奈何张家说一行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实在难寻。”


“你明日告诉张家,若一行年中不来见朕,他们也不用在京城待了。哼,拖来拖去,又动辄扯上天命。若无一个明白人儿在朕身边,只怕日子都会过差了。”


武惠儿在侧轻声说道:“陛下,妾有一法,可让一行速至京中。”


李隆基侧头道:“朕令其族家访一行多年,奈何他如消失了一般,难见其踪影。如此人儿,若用强力追求,那是勉强不来的,你能有什么妙法儿?”


“妾曾听说过一行和尚的事迹,若勉强不得,陛下为何不仿燕昭王故事呢?”


李隆基闻言笑道:“燕昭王为求贤才去见郭隗,那郭隗以千里马为例,让燕昭王为己建屋而居,并拜己为师,如此贤才果然召来。惠儿,你让朕为谁建屋呢?”


“陛下当然为一行建屋。妾听说一行素爱观星察天,若陛下此屋中备齐汉时张衡所造浑天仪及地动仪等物,那一行得知陛下诚意,定会不速而至。”


李隆基闻言大喜,说道:“好呀,果然为好主意。高将军,你速让将作监选样造房。”他又伸手揽过武惠儿,眼色迷离,轻声道,“好惠儿,为朕出了这样一个好主意,朕要好好赏你。”


晚膳之后,李隆基与武惠儿共同沐浴,是夜两情欢洽,其详细滋味也不一一细表。


开元元年之后,李隆基很少出京,则此次东巡为其盛大规模出行的第一遭。张嘉贞被任为西京留守,其他百官多随御驾行走。三月初三,车驾离开长安,就见各色旌旗猎猎,左右枪戟如林,其执旗执仗,驾车驭马,警跸将士以及各级官员、侍从,不下四千人。如此长的队伍行走起来,速度当然不会快,好在皇帝巡行并无时辰限制,自可慢慢行走。


李隆基此次启大驾仪仗,其所乘玉辂车由六马所牵,驾前有驾士四十人,千牛卫将军一人陪乘。另左右护卫着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千牛将军一人,中郎将一人,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左右卫夹毂厢各六队,还有御马二十匹。若让李隆基在此重重护卫中闷坐车中行走,实为无趣之事。孰料李隆基早有准备,其不仅让武惠儿随行,更让武惠儿陪侍身边,两人或手谈围棋,或偎依一团眺望沿途风景,令李隆基感觉此行实在惬意无比。


如此过了数日,车驾不觉就过了潼关,开始进入淆函谷地,午后即可到达函谷关。相传老子倒骑青牛路过此地,并在此地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是时,李唐奉老子为其先祖,李隆基到了此地当然不敢怠慢,要好好凭吊一番。


自潼关向东至于渑池县,其间凡四百八十里,其北为波涛汹涌的黄河,其南面为崤山,形成了一道极为狭长的函谷。古人曾记此险:“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由于此地形势险要,从春秋时起,这里成为多起重大战事的古战场。


却说李隆基到了函谷关,下车驾后一眼看此地势,转对身边的宋璟叹道:“宋卿,此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崤山,北塞黄河,实为拱卫京师之第一门户。若此关丢失,身后的潼关实属危殆。”


宋璟答道:“此地势确实险要,堪称雄关。然臣以为,若国君德政不修,妄想凭一二险关拒敌于国门之外,终为虚妄。昔太宗皇帝不修长城,缘由于此。”


李隆基看到宋璟说话,终究要扯到道德之上,心想在此险关壮丽山河之前,不能随意抒发胸臆,不觉有些气闷,遂干笑一声,说道:“哈哈,此为我家先祖写道德之言的圣地,宋卿再提道德之言,实为相宜。走吧,我们且去凭吊一番。”


老子被奉为李唐皇家先祖,那么有老子的遗迹之处皆被修得美轮美奂。自唐高祖李渊开始,历朝皆拨重金修葺此地。其依关而建太初宫,宫门上的匾额上有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赫然为“紫气东来”,其字由太宗皇帝亲笔所书,那是太宗皇帝最为擅长的“飞白”体。


进入太初宫不远,有一处年代久远的矮小房舍,相传此为当初函谷关关令尹喜的寓所。某一日早晨,尹喜自此寓所走出不远,到了一个土台之上,忽然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他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急令关吏洒扫道路,以迎异人。其后不久,就见一老翁银发飘逸,倒骑青牛入关而来。尹喜执礼前去问询,并邀老翁入寓所休息。此老翁感于尹喜盛情,在此盘桓数日,写下五千字的文章,即为流传至今的道家宝典《道德经》。


皇帝要来凭吊先祖,有司早为之准备好了一应祭祀物品,且有相当烦琐的祭祀仪程。一番祭祀仪式下来,李隆基有些乏了,高力士遂将之奉入早就准备好的净室里休息。李隆基虽有些忙累,却兴致颇高,令宋璟随之一起饮茶叙话。


李隆基问道:“宋卿,朕刚才有些疑惑。这尹喜果然有其人吗?朕观《道德经》,其字数不多,然汪洋恣肆,可谓包容万物。难道说若无尹喜相留,这《道德经》就难以问世吗?”


宋璟看到皇帝容色轻松,知道皇帝这会儿想说些轻松话儿,遂凑趣儿说道:“陛下有此思,臣刚才也有遐思。后世传言,老子西去化胡,如此老子到底在何处呢?”


李隆基笑道:“大唐立国以来,不分华夷,皆为子民。则先祖化胡之说,已有先兆。如此说来,先祖不管隐居国内,还是远赴西域诸国,其实无关紧要。”


宋璟也随之笑道:“陛下如此说,臣也可诠释尹喜其人。臣以为当时紫气冲霄、霞光万道,未必是真,想是尹喜看到老子器宇非常,遂邀谈数句,不料相谈甚洽,由此殷情招待。老子得此闲暇,遂将心中所思写就,《道德经》因而流传后世。”


宋璟日常言语严谨,难有如此说话随意的时候。李隆基与其相处,不免言行谨慎,生怕一言不合又遭其诤谏,他闻言哈哈笑道:“若如卿所言,吾敬爱先祖竟成为一个贪恋口舌之福之人。嗯,有些亵渎先人了。不过你难得有如此轻松说话的时候,其实为人一世,若日夜端庄慎言,殊无趣味。你能如此随意说话,只要无伤大雅,也很好嘛。”


李隆基小憩片刻即出关东行,按照日程安排,今晚到陕州治所歇息。李隆基笑对武惠儿说道:“陕州那里温泉四溢,我们且去沐浴一番,正好洗去征程疲乏。”


武惠儿近来已识男女交合之妙,心思温泉水温,能助性趣,不由得眼波流转,心甚企慕沐浴之乐,问道:“原来陕州也有温泉?陛下,其水与骊山温泉相似吗?”此次车驾出京之后,第一站即在骊山离宫歇息,武惠儿第一次入温泉与李隆基共浴,其事后余味绵绵而长,至今犹品咂不已。


“嗯,那里的宫室稍嫌简陋,温泉水却要比骊山还要丰盈。其温塘村周围方圆数十里,皆有温泉溢出,当地人竟然无冷水可用。”


“哎呀,天下竟然有此妙处。”


李隆基轻抚了武惠儿的脸庞,笑道:“山川再美,若无美人在怀,终无趣味。”


是时车内风光旖旎,柔情无限。


李隆基如此好心境未曾持续太久,前方的拥堵令其心情大坏。


车驾入了谷底,就见函谷内两侧地势险峻,唯谷底平坦成为贯通东西的通道。谷底忽宽忽窄,最窄处仅能容一辆马车通过,历来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说。车驾经过此地,速度大为减缓,到了最后,大队人马竟然停滞不前。


李隆基在车内越等越急,眼见天色渐晚,若不前行在此谷中度夜,岂不糟糕?他在车内待有小半时辰,眼见队伍还没有动弹的迹象,遂探头对一直随侍身边的王毛仲说道:“王毛仲,前面何故不行?”


王毛仲禀道:“车仗行至狭窄处,那里仅能容一辆车通过。不料两车齐逐,竟然卡死在那里,由此耽搁了时辰。”


李隆基怒道:“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既知此处狭窄,为何不按序通过?你这就赶往前去,赶快疏通。”


王毛仲驱马前往,奈何谷里早已拥得水泄不通。待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赶至狭窄处,再指挥人将车儿抬开,又费时不少。如此车仗行到陕州治所的时候,就见空中月明星稀,时辰已至深夜。


此次东巡的车驾之事归太仆寺署理,李隆基将太仆卿召至车前痛斥一番,并要黜去其职。


太仆卿眼见大祸将至,模样虽恭顺惶恐万端,心里却有主意,禀道:“臣处置不当使车驾延误,实属大罪。然臣久处京中不明沿途地势,出发前已知会诸州府,由其领引路之责。此谷由陕州所辖,其无人领路,又事先不言明,臣虽难辞其咎,陕州府也脱不了干系。”


李隆基想想也有道理,遂下旨罢去陕州刺史李朝隐与知顿使王怡等人的官职,太仆卿仅被罚俸三月。


宋璟闻此消息,心中大急,待车驾入陕州停稳,李隆基刚刚进入为之准备好的行所中,即来请求觐见。


李隆基此时又困又饿,本不想传见,又怕宋璟有要紧话儿说,只好勉强接见。宋璟见礼后直接说道:“陛下,臣以为若罢李朝隐与王怡之职,实为不妥。”


李隆基知道宋璟此来是为了这件事儿,心中的无名火又起,没好气地说道:“宋卿,你没见现在是何时辰了?朕又没将他们杀头,不用刀下留人,我们明日再说好吗?”


宋璟见皇帝确实为极度疲乏的模样,也觉得自己有些性急,遂说道:“臣不恤陛下,此为臣之罪。如此,就请陛下先去用膳,臣先候在这里。”


李隆基叹道:“唉,你年长于我,又一样鞍马劳顿。朕去用膳,你却空着肚子候在这里,莫非想陷朕于不义吗?也罢,你就与朕一同用膳吧,我们坐下来说。”


宋璟也老实不客气,躬身谢道:“如此,臣谢陛下赐膳之恩。”


李隆基归于座上,武惠儿先是递来一方热巾,李隆基用之擦面抹手,再仰身舒展一下腰身,顿时感觉释去了一些劳乏。武惠儿继而又递来一盏热茶,李隆基轻抿一口,说道:“嗯,此为蕲州之团黄,此时饮之,既能润喉,又兼舒骨。宋卿,待饮尽此盏后,你可说话。”


宋璟此时也是喉咙冒烟,接过茶水,一饮而尽。李隆基见其饮尽,问道:“宋卿,到底有何不妥呀?”


宋璟回答道:“此次东巡实为陛下登基以来之首次巡守,如今国家渐至安澜,庶民渐至富足,则国人无比注目此次巡守。函谷本来狭窄,拥塞实属正常,此次不过延迟车驾一个多时辰而已。那李朝隐与王怡引路不当,确有过失,然陛下雷霆一怒,竟夺其职!天下人若知陛下出巡的第一遭事儿,即是让人以小过而获大罪,恐怕于陛下不利呀。”


李隆基道:“他们侵凌天子威严,能为小过吗?”


“臣刚才将官吏考课之内容细细回忆了一遍,其中似无如此内容。陛下,国家法度虽由臣民遵守,然国君也不可动辄毁之。前朝‘斜封官’流毒天下,正是中宗皇帝肆意为之,可为佐证。”


人在愤怒之时,往往会有出格的举动。李隆基盛怒之时罢黜二人之职,待其后来平复下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火。现在宋璟郑重其事前来劝谏,他也就想顺水推舟再复二人之职,遂爽快说道:“也罢,朕就依卿所奏,可废前敕复其官职。”


宋璟本想皇帝为保自己颜面不肯认错,他此前早就备好了诸般说辞,欲持久劝谏。他没有料到李隆基今日如此痛快,竟然早早地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如此就迟疑了一下。


李隆基笑道:“宋卿就为此事吗?朕答应了,我们就速速用膳吧,明日还要行路。”


宋璟先闭目想了一下,继而坚决说道:“陛下,一日之内黜其职再复其职,也似不妥!”


李隆基有些不耐烦,叹道:“宋卿呀,你今日来莫非专为折腾朕吗?黜又不是,复又不行,你到底意欲何为?”


“陛下想呀,今日陛下雷霆一怒黜其官职,臣来此轻轻一说又复其官职。事后外人定会说,皇帝行事简单且粗糙,还是宋璟守法持正待人以恩。如此咎归陛下,恩归微臣,天下哪儿有这样的道理?”


李隆基马上明白了宋璟的心意,笑道:“人言宋卿心直如杆,若以此事而论,你的心思也很细腻嘛。也罢,你不用再说道理,仅说办法即可。此事既结,我们须即刻用膳。”


“微臣以为,不用马上复其职,可使他们以待罪之身行往日职责。稍待一些时日,再敕还其职即可,如此可谓进退得宜。”


“就按卿所言来办,好吗?来,我们速速用膳。”


宋璟走后,武惠儿关切地说道:“陛下今日劳乏,可稍微清洗一番入寝。”


“朕确实有些劳乏,你也一样啊。”


“妾毕竟年幼,又不用思虑过多,并不觉得劳乏。”


“如此说来,朕有些老了?”


武惠儿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壮健如斯,可谓龙马精神,哪里能说‘老’字?”


此后数日,车驾向洛阳缓缓而去。是时初春时分,原野上的枯黄已蒙上了一层新绿,愈往东行,感觉风儿愈暖。田间的禾苗已开始返青,李隆基有时令车驾停下,然后信步入田间观看禾苗长势,甚至与农夫攀谈数句。得知去冬数场大雪,初春后又遭遇两场春雨,则土壤墒情甚好,眼前无春旱之虞,于是龙心大悦。


车驾抵近洛阳城门,李隆基眺望那黛色的城墙,心里忽然想起薛崇简和王师虔居住在这里,他们现在如何呢?


第二日近晚时分,李隆基唤来王毛仲,说道:“这里有两位故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如何呀?”


王毛仲被皇帝猛然问起,一时想不起其说的故人为谁。如此停顿片刻,方才恍然大悟。王师虔当初被执,李隆基令王毛仲将其押至薛崇简宅中好生看管。王毛仲起初还问问王师虔的状况,时间一长,便有些懈怠,遂让河南府尹代为看管,他也渐渐不问。现在皇帝问起,他不敢实话实说,含糊其辞道:“禀陛下,此二人这些年还算乖觉本分,他们日日待在宅中如寓公一般,倒是没有惹出是非。”


“嗯,朕有些念起他们了。你去将他们召入宫来,与朕一同进晚膳。”


王毛仲躬身答应,心里其实有些忐忑:这二人到底是死是活呀?万一少了一个,如何向圣上交待呢?


王毛仲这些年官运亨通,职掌禁军大权,实为李隆基宠信之人。他这些年威权日盛,对其他人视若无物,然见了李隆基,还是潞州时初为护卫时的恭顺模样。


王毛仲在河南府尹的带领下寻到薛崇简宅第,薛崇简与王师虔当然小心迎接。王毛仲见到此二人的模样和神情,心中不禁唏嘘万端:这二人怎么如此谦卑万分?还是他们本人吗?


短短数年之间,二人似乎老了许多,他们见了官方之人,皆佝偻着腰,模样恭顺之极。王毛仲不禁想到,薛崇简性子一直平和也就罢了,那王师虔昔日的精神劲儿为何就无影无踪了呢?


二人随同王毛仲入宫,见了李隆基也是三跪九叩,口呼万岁。待他们与皇帝同席进膳时,依旧小心翼翼低眉顺眼。


李隆基脸色平和,进膳时言笑晏晏:“朕这些年忙于国事,无暇召见你们。唉,人年龄愈大,这念旧的心思愈长,此次来东都就念起你们了。王先生,这些年过得还好吗?”


王师虔小心答道:“草民蒙陛下不杀,这些年在东都活得也相当优裕,草民日日感激陛下的圣恩。”


薛崇简说道:“陛下,王先生入敝府之后,臣从府中选一有颜色之婢女相配,如今已生有一子一女。”


“哦?王先生有家室了,此为好事呀。王先生添丁加口,日常用度足用吗?”


“草民得立节王好生看顾,日常用度倒是不缺。草民有时环视妻子,甚感如此好日子终归由陛下所赐,不由得感激涕零。”


“好呀,王先生如今有家有口,如此就体会了好生生活的滋味。嗯,你的日子也不能过得太紧巴,这样吧,朕再加立节王二百户实封,此专为王先生生活之用。”


王师虔闻言,当即离席下拜:“草民叩谢陛下圣恩。”


顷刻席散,王毛仲派人将二人送回宅中。王毛仲感到今日实在有趣,说道:“陛下,这王师虔怎么像完全换了一个人儿一样,他当时谋刺陛下,被执后见了陛下也是一副不屑神情。臣今日观此景,心甚诧异,王师虔似未作伪啊。”


李隆基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蝼蚁尚且惜命,王师虔能够存留于世,他能不感恩吗?再说了,他娶妻生子,由此在世上就多了许多牵挂。唉,他怎能作伪呢?”


“哼,王师虔所犯之罪,杀他十回头也够了。陛下心胸如海,饶其性命,若换作是臣,说什么也不会如此好心。”


高力士是时也在一侧,闻言悄声向王毛仲提醒道:“王将军怎能如此说话?还不向陛下谢罪!”


王毛仲方悟自己说错了话,自己本为奴才之身,怎敢和皇帝相提并论呢?他急忙跪倒,叩首道:“奴才不会说话,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倒是不以为然,叹道:“罢了,你起来吧。唉,王师虔死与不死,对朕有何干系呢?他留在世上,让朕还能念起故人之情,倒是还有一点用处。”


王毛仲退出后,心中对高力士有些恼火:皇帝对自己的越位之言根本未放在心上,你这个老阉奴为何如此多嘴?


薛崇简与王师虔回府后,也在那里大发感叹。薛崇简道:“王先生多次说过,圣上留你性命,实让你双眼观看他施政的效果。如今天下安澜,庶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人口也增加不少,国势确实大有起色。他今日见了先生,仅问起居生活,为何不言及此事呢?”


王师虔道:“他若果然来问,日后传扬出去,岂不是有碍其圣君的名声?他对我愈加彬彬有礼,愈能增添其皇恩浩荡的模样。唉,我自从有了苟活于世上的念头,这些口舌之争皆变为虚妄了。”


薛崇简闻言顿时大有同感,遂默然相对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