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封地的落空
近代西方著作上的孔子形象插图
既然无处可以投奔,那么能否自己成为一邦之主,推行理念呢?在南蛮楚国,孔子一度非常接近自己的理想。
按照传统的夷夏之辨,楚国和戎狄一样自外于诸夏。但楚昭王出兵帮助孔子解除陈人与蔡人的包围,并且计划赐予孔子七百里封地。实际上是想把孔子纳入到楚国的半贵族半县制的体系之中,成为楚国的藩屏。楚国的贵族封君既有楚人王族,也有南蛮酋长,还有诸夏诸侯的后人。楚王喜欢把这些人封在边境上,作为楚国的第一道防线。
地广人稀的楚国也不愿意收留孔子
此时的楚国,刚刚从吴楚战争的重创中恢复,边境上地广人稀。所以楚昭王册封孔子,很可能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在中原的名望。他能为楚国吸纳一些诸夏移民,丰富楚国的人口,加快国力恢复。
虽然如此,但是孔子即将实现的理想遭到了无情的打断。楚国的重臣子西认为:孔子培养的弟子,本身就是一个可畏的大臣班底。子贡是出色的使者,颜回可以做相国,子路可以统军,宰予能言善辩懂治国。所以给孔子封地无异于养虎为患。孔子的国中之国,很可能引发对王权的威胁,进而造成楚王担心的叛乱。
孔子因自己弟子们的才能而容易遭到嫉妒
而且孔子尊奉周礼,但是楚国长期对周天子不敬,多次挑战诸夏和周礼。这与孔子尊奉周礼并坚持夷夏之辨,从本质上是矛盾的。孔子一旦做大,难保不会执行对外夷的强硬政策。所以,在距离其理想最近的一个时刻,孔子也没有如愿以偿。
如果再往后看,无论是周天子还是东方的几个古老诸侯国的君主,都不足以承担恢复秩序的大任。虽然加强国君权利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孔子主张的其他东西依旧怀有理想与怀旧色彩。
在孔子的时代复兴周礼 已经是没有基础的事情
西周尊奉大宗的制度,本身是过去时代的理想化设计。诞生于发展相对平缓的时期。天子在军队、城池和仪仗规模上的优势,在段时间内很难被超越。但是周公等先贤无法预见到其他的气候、经济和文化变量,对于静态平衡结构的干扰。历史更不会如老牛拉车般慢速前进。当时的诸夏世界,正在进行着局部统一。爱人、轻徭薄赋与贵贱有别的理念,很难被大国君主采纳。
所以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回到和缓、单纯和理想化的过去,而是向前看。
孔子生活的时代 已经不是他在书里读到的那个天下
政敌与后学的选择
孔子因为理想而流亡 又因为流亡而必须坚定理想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这种君主出钱财,学者出智力的模式,其实意味着新的社会风尚。这和孔子鼓吹的等级贵贱是矛盾的。但是孔子作为一个没有封地的没落贵族子弟,就是这种新模式的受益者。孔子本人多才多艺,确实用教学授徒的模式培养了一班人才。但在部分弟子和政敌中,他们对于孔子的人品与才干表示敬佩,但却用脚给孔丘的主张投反对票。
当时最有活力的政治势力,就是孔子想削弱的卿大夫。这些人具有高贵的血统和悠久的家世,有的人还是君位的潜在竞争者,在长期的内政外战中积累起足够的封地与属民。为了和其他势力争夺人心和土地,他们会破格提拔人才。给国民施恩,减小国人与野人的区别,推行更利于争霸的军事与经济策略。这样的政体反而是欣欣向荣的。
当年邀请过孔子一起作乱的阳虎,在去了晋国之后,成为了赵氏的忠臣和得力干将。为赵国成为强国而奠基立功。而在鲁国,孔子的得意门生们,也有倾向实干的子路和冉求。他们加入了三桓之一的季孙氏,为之出谋划。由于冉求支持增加赋税这种非礼的政策,被孔子怒斥为不是他的学生。
孔子自己不得志 他的政敌却在赵国打下了强国基础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