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洪流与诸侯的选择
总是同孔子思想背道而驰的齐国 很快成为了霸主
如果将阳虎和冉求等人的选择和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事件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是魏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都脱胎于之前的卿大夫势力,因此成为了春秋初期最具有政治活力的群体。
最后从历史发展来看,实践孔子理想的是鲁国和中山国。但孔子政策的实行,都不是以孔子喜欢的刚强手段实现的。
孔子的鲁国 实在是没有崛起的总体环境支持
尤其是鲁国,本身就位于东方的内陆。既没有广阔领土,也没有外来输入,不可能成为三晋那种充满活力的小整体。最终让当时的实干派儒家们明白,依托三桓实现王道大业只是白日做梦。
到了战国初期,齐国以欣欣向荣的态势改革,并大举扩张。飞扬跋扈的三桓家族里,叔孙氏和孟孙氏亡于齐国的武力进攻。失去了其他两家的衬托,国君和季孙氏的矛盾变得明显了。直到此时,支持鲁国国君的儒家集团,才反守为攻。他们联合越国的力量反对季孙氏。这个大家族的末代领主,死于儒家集团的流放或者刺杀。但是一番内外战争之后,鲁国完全上失去了参与战国争霸的体量。所以仁慈的儒家政策,反而是因为国家被削弱,才在鲁国得以推行。
走孔子思想路线的中山国 最早被反孔子的诸侯们攻灭
而另一个推行儒家的中山国,则纯粹是看中儒家重视大义名分的特点。希望儒生来自己的国家发展礼制,推行文化,加速融入诸夏世界的过程。
但引进儒教的过程,反而造成了白狄的武德衰败。社会风尚由崇拜武士,变成了崇拜浪得虚名的无为儒生。这在民风彪悍,战争多发的燕赵地区无异于自我毁灭。面对三晋中最凶悍的魏国和赵国,中山国两次被灭亡。反而从反面证明了儒家理想的局限性。
孔子没有实现理想 只能在身后沦为儒家读书人祈祷的诸神之一
所以,先秦的诸侯与大夫们无论如何尊重孔子,也不可能拥抱他的理念。有先见之明的能人,一定会对孔子敬而远之。而后来者从历史中寻找解答未来的钥匙,也自然懂得孔子思想的华而不实。因此孔子永远只能以崇高的名节为众人熟知,而军政成就却会被不削一顾。后世的真命天子或僭主,无不会在得天下后才想起来建孔庙、尊孔子......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