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亲手葬送了中国的海运之路。
具体来说,朱元璋建国后,数次发布禁海令,包括将各地市舶司撤掉,颁布法律,规定片帆不许入海,民间不许贩卖舶来品,也不许将圈定范围内物品贩运出境。违者,最高将处绞刑。
朱元璋为什么要逆历史大势,实行海禁呢?这就涉及统治者的自私了。
明初海疆不靖,张士诚、方国珍等原本占据江南的抗元力量,被朱元璋打败后,残余势力逃亡海上。这些海上反明势力,被定性为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既然剿杀不尽,朱元璋想到的办法就是禁止人民通海,一来与反动势力隔绝,二来是想从经济上切断反动势力的补给。
总之,为了大明政权的稳定,海洋经济以及沿海人民的生计,都可以牺牲,而且必须牺牲。
如果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终其一朝而止的话,那中国也就失去三四十年,不至于失去数百年。
但是,他是朱元璋,是开国太祖,他的话和政策被尊为“祖训”,变成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后世子孙都必须严格恪守。
这就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祸害两个朝代,影响极坏。
三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在他之后,海运由盛转衰,海运与海禁进行了长期激烈的博弈,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
这中间的历史颇多曲折反复,海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但统治阶层的观念禁锢却越来越严重了。
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郑和七下西洋,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我们一直以此自豪,说中国人的远航,比哥伦布、麦哲伦早了一个世纪呢。
但是,两者具有可比性吗?郑和的远航,是去海外宣扬盛世王朝的德威,要四夷遣使来朝,称臣纳贡。这是服务于明朝的朝贡体系,政治性远大于经济性。
这个理念跟近代的殖民主义迥然不同,不仅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是去做赔本买卖。
说白了,郑和下西洋就是撒钱去的,撒完了,换些奇珍异宝、异域风物跟皇帝交差完事。
可惜了中国那时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的世界领先性。这得益于宋、元的传承。但在郑和之后,中国在海洋世界的荣光慢慢褪去,再回看历史,大家才惊觉,这竟是一次无可复制的回光返照。
到了明宪宗时,皇帝想派人第八次下西洋,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站出来阻止。他先把郑和当年出使西洋的档案资料藏匿起来,准备销毁,然后劝谏说,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说出了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他没有进一步想怎么去重新设计这个传统项目的效益,而是直接叫停了。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