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楼随笔

无梦楼随笔

如果没有那些写在发黄的、陈旧的纸张上的文字,如果那些文字没有那份激动人心的力量,那么,死去已三四十年的张中晓也许就不会在今天被重提。然而,他终于没有被忘记。这不是因为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二十多岁就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而显示出他的才华,也不是因为他在一九五五年以后因胡风冤案的牵连而遭受了极其不幸的经历,而是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在经历磨难艰苦备尝的逆境中,始终怀着一颗在知识中寻求力量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笔写下血泪凝成的思想结晶。这就是王元化先生为之作序的《无梦楼随笔》。 目录: 序 一无梦楼文史杂抄 二拾荒集 三狭路集 四青春祭——记张中晓与胡风 五《无梦楼随笔》的诞生 六张中晓和他的《无梦楼随笔》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无梦楼随笔:张中晓(1930196719),中国当代学者,文艺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早年显出文学才华,1952年至上海,在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年5月因胡风冤案牵连被捕入狱他给胡风的信件被断章取义,错误地被认为是最反动的暗藏反革命分子;在狱中服刑期间旧病复发,1956年保外就医,回到浙江绍兴家中养病,病中拼命读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文化大革命中贫病交加,不幸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胡风平反也得到彻底平反,他的生平和文学才能得到文艺界、出版界的公正评价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与《购物狂纽约血拼记》是英国新一代畅销书作家索菲·金塞拉的姐妹作品。 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中,女主人公丽贝卡·布卢姆伍德是个财经记者,她的工作就是告诉别人如何理财,如何精打细算,而她自己的唯一爱好,就是--购物。她无法克制自己购物的冲动,更无法克制自己对名牌服装的占有欲望,于是,她成了一个入不敷出的人。超前消费的结果使得她和银行的关系极为紧张,甚至不得不靠编造谎言来拖欠回款。最终,丽贝卡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一系列的计划,非但没有使她走出窘境,反而在谎言中愈陷愈深。但就在这时,爱情出现了,但是,爱真的能够挽救一切吗?而且,一个购物狂能够赢得男人真正的爱情吗?丽贝卡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但生活的波澜无处不在。 25岁的丽贝卡是电视台理财节目的嘉宾主持,天天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教导别人如何精打细算;但她自己却是个没头没脑的超级购物狂,永远也抵御不了购物的诱惑。 欲望无底,但钱包有限——丽贝卡的财务状况糟透了!她把接踵而来的账单都塞到梳妆台的抽屉里,甚至丢进垃圾车,躲避银行经理的电话,编造谎言来拖延还款……她惟一的愿望就是银行哪天寄错账单,结果某个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她付清欠款……怎么办?省吃俭用?多多赚钱?丽贝卡尝试各种办法,却在购物的诱惑下越走越远

荒山之恋

荒山之恋

《荒山之恋》中,我试图制造的是环境与背景之中的男女关系,我的意思是,男女关系其实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时间和人,正巧走到一个交合点上,是一种机遇的性质,所以,故事是在四个人中间展开的,男女主角分头走过各自的生活,在某一点上相逢。 “我们生不能同时,死同日”,她坚决地说。他们到了荒山底下,开始上山。她扶着他坐下,像抱婴儿似的抱着他,用脸颊抚摩着他的脸颊,温存了一会儿,便从白色的女式手提包里取出一个小瓶,撬开封口,喂给他喝,他听话地喝下去,再不问喝的是什么……又取出一瓶。她一直喂下七瓶,然后自己开始喝了……也喝了七瓶。她从包里又掏出一团绳子,是用各色毛线拧成的绳子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书中,作者写了他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在他的笔下,平凡与杰出,高大与渺小,美与丑,痛苦与欢乐都相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宽厚与博大使他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他是一个用心血与心力来写作的人,惟其如此,这部书才达到了人生中国丛书主旨所追求的:真实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史铁生(1951—2010),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最具人格力量的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记忆与印象: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 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

小姨多鹤

小姨多鹤

严歌苓所作历史情感小说,原名《爱在冬季》后改为《小姨多鹤》,曾荣膺“当代”长篇小说五年最佳奖、“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讲述一个中国女人和一个日本女人在战争的硝烟中走进同一个屋檐,同一个男人,在特殊年代衍生出的畸形爱恋。后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孙俪主演。 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 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一个中国女人,一个日本女人,战争的硝烟,命运的遭际,让她们走进同一个屋檐,同一个男人,爱与恨的牵绊,特殊年代衍生出的畸形爱恋,血脉的温情让她们坚守着同一个秘密。 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 一个苦难年代的温情故事,一部闪耀人性光辉的文学经典,一段风月女人的命运礼赞,一曲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作者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歌哭。这是一部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稀世之作,女作家严歌苓因之获奖连连 小姨多鹤:严歌苓,美籍华人,中文和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严歌苓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钗》20年被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 12岁,严歌苓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那些伤员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成了各种反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从前线医院回来后,严歌苓含泪写下一些诗歌、短篇小说,并开始在军区报纸上发表文章。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仅仅只有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

永不永不说再见

永不永不说再见

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一个人,在你不知道的某个角落,唱着你喜欢的歌,做着你年少时的梦,走过一条条你梦寐以求却遥不可及的路? 如果你碰上这么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前世今生? 可事实上,王子和灰姑娘只有在童话里会得到美满,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要想穿上水晶鞋,不得不效仿她的姐姐们切掉大脚趾或后跟,鲜血汩汩之后才发现残缺的双足再跳不出当年吸引王子的舞步。 不怕死亡终会将我们分开。 只怕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彼此忘记…… 永不永不说再见 忘掉岁月,忘掉痛苦。 忘掉你的坏。 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人生总有无法不说再见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不正是不停地说再见吗? 生命短暂,能够说再见,还有机会再见,已经是多么的幸运?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说再见,而是不敢。已经习惯了,已经投资了自己的青春,一旦离开了,不知道以后会变成怎样。然而,人要勇于说再见,才有幸福的可能。 但愿我们都有说再见的智慧和勇气。当我不想说再见,只是因为我还在乎;而快乐,还是比痛苦多出了很多倍。 酗爱的女人,总在爱情版图上拼凑着永不永不说再见的理由: 因为痴情,所以永不永不忘记…… 守候,是对爱情的奉献。真心的守候,不需要“守得云开”,即使看不见天际的明月,但我心中有明月,我们将以另一种形式长相厮守。 因为专情,所以永不永不痛苦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是一部嚣张展示重庆性格的小说,它讲述的是长江水边、山城重庆一群在长江码头长大的孤儿天不怕地不怕,这群嚣张的师兄弟,肆无忌惮地生死,肆无忌惮地爱恨。尤其八师兄,身为乐团首席小提琴,一把绝世名琴一曲贝多芬,云南赌玉,重庆杀仇,爱麻疯女,恋女囚徒,琴心揽月,色胆包天。那嚣张的人生境界,那疑似的重庆性格,让人目瞪口呆,又热血沸腾。该书责任编辑周昌义用了三个肆无忌惮来形容:通俗得肆无忌惮,高雅得肆无忌惮,好看得肆无忌惮。另有人称,是活得肆无忌惮,爱得肆无忌惮,死得肆无忌惮。更有人称,肆无忌惮已不足以形容其嚣张,教授新作一言以蔽之:色胆包天。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中国作家协会对其评价很高,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清从挖掘重庆文化、积极将重庆打造为西部人文高地的层面肯定了莫怀戚《白沙码头》所取得的成就。研讨会上大家主要就莫怀戚《白沙码头》里的人文精神、审美倾向和其中所体现的重庆性格做了简短的交流,并对莫怀戚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随后创办洋务运动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而当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可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这使得企业没有效率,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还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最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 李鸿章传: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新会,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也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完美合璧。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李叔同(10-1941)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了广博的知识。 李叔同说佛:李叔同(1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

恨煞

恨煞

《恨煞》,花城·出版社出版,亦舒作品,《恨煞》作者亦舒的文字沉静,内敛,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读时内心纷乱,读后却心若明镜,仿若品尝一杯精心烹饪的苦丁花茶,苦涩中自有它独特的芬芳。亦舒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一个晦暗阴冷的故事讲得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恨煞》中她像一个无意间路过的路人,偶然目睹了某个事情,于是投了随意的一瞥。 一个大太阳的清晨,户外鸟语花香,一个美人坐在她对面,笑语嫣嫣,谈到死亡问题,多麽诡异。 只听得她说:「以前我也不明白,一个人怎麽会恨另一人,恨至他巴不得死的地步,现在我知道了。」 亦舒,原名倪亦舒,生于上海。 十五岁开始发表小说,十七岁开始替《明报》写稿,时为中学生。 曾任职记者、编辑、香港政府新闻处新闻官等。 惟一不曾中断的是写作。 早年留学英国,现居加拿大,为全职作家及家庭主妇 恨煞: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并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曼彻斯特攻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 公关部,随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佳艺电视台编剧。现时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事实上,亦舒早在十四岁便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首部个人小说集《甜呓》则在1963年出版。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等,亦曾改编为电影。除小说外,亦舒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亦舒的作品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在语言

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

何谓抽象的抒情?凡发议论不离具体事务而又极富作者个性者属之。 沈从文离开文坛后,痴迷于文物研究三十余年,有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问世。限于篇幅,这里只借助零星短文,让读者有机会窥探到沈从文为之倾倒的又一灿烂世界。 其他部分,谈各类艺术,谈短篇写作,皆属夹叙夹议、独具性灵的文字。 本书内容包括沈从文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评介,其中主要分小说和诗歌两大部分。他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学前二十年的创作,有些文章在当初发表时即因持论公正、观点率真而引起关注;另一大部分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思考,沈氏文字均与其切身体验相关,有感而发,一语中的,又不空洞。虽为理论文字,但文笔优美,思想活跃,足见一代大家的才情和对文学的执著。其中部分篇章为近年才整理、发表的,作者以往的集子中并不多见。本书所收文章主要取自沈从文的《沫沫集》(大东书局1931年初版)、《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初版)、《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社)以及《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02-19),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本书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品中国文人:刘小川(1960~)四川眉山人。高中毕业。现为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专职创作员。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1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王之道》、《李煜》,长篇随笔《苏轼,叙述一种》,《品中国文化》(1、2卷),论著《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