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卫西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02:38
|本章字节:3852字
特吕弗式的男人与哀伤:枪杀钢琴师,1960
特吕弗的第二部长片《枪杀钢琴师》(irezsurlepianise),改编自美国作家古迪斯,并把背景从纽约置换为巴黎。这可能是特吕弗最自我的作品,他过分地追求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电影感”,完全不顾观众的反应。这部电影的发展正像影片里隐姓埋名的酒吧钢琴师查理在漫不经心地敲击着键盘。这部黑白电影有着浓郁的“新浪潮”气息,很多人将其与戈达尔的《断了气》相提并论。两者有着相同的风格密码——都脱胎于四○年代美国b级电影,同时又是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颠覆和戏仿,融合了黑帮片、通俗剧、喜剧片的各种特征,却互相渗透与消融。确可辨认的是,其中情感的浪漫与暧昧都是非常特吕弗的。
查理因为兄弟而被黑道追杀,同时店里女侍者向他吐露爱意,并勾起他痛苦的往事。影片剖析了查理的过去与现在的感情,而最终的结局都是爱人为他而死。过去的是为他的名利,现在是为他的生命。他重新回到无尽孤独之中。查理正是一个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男人,或者说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敏感而哀伤。我个人则谈不上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但是对特吕弗式的男人总是认同的。donallen后来评论说,“《枪杀钢琴师》和特吕弗其它作品的区别,就像《偷吻》一样,主要的结构都是随兴地任其发生。但正是这些不可预料的气氛漂移,赋予了这部影片不可捉摸的气质”。(《再见楚浮》)
爱情是忠贞的,而婚姻不是:意大利式离婚,196在标准版《意大利式离婚》(divorceialiansyle)的dvd封套上面画了若干幅漫画,每一幅都是描述一个丈夫如何杀死妻子的方式。近年来热门一时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这个剧名就来自这部1961年的黑白电影。而“意大利式离婚”的另一个“法学名字”叫做——谋杀。意大利是天主教国家,在1970年前一直禁止离婚,按教皇保罗六世的说法:离婚是“致命的道德堕落的指标”。所以要想和配偶分开,唯有送他她去另一个世界——这意味着结婚也有生命危险。
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像是一部荒诞剧,诗意的小镇生活场景时常被主人公可怕的幻想打断。这个主人公、结婚十二年的没落贵族菲菲先生,早不止“七年之痒”了,当他爱上十六岁的娇嫩小表妹,再面对汗毛粗重、日益肥胖、***旺盛、笑声如同尖叫的糟糠之妻简直要抓狂。于是,他时常进入幻觉状态,站在窗口幻想妻子被刺杀在制肥皂的大缸里;在海滩上日光浴幻想妻子陷入沼泽溺死;看到报纸关于飞船的新闻幻想妻子被装在火箭里发射到月球去……。在“超现实”不管用之后,菲菲先生开始“很现实”地干了起来。根据法律,如果发现爱人不忠而杀之的罪犯,只需要被判三到七年。他盘算了一下自己和小表妹的年纪,这个结局也还算完美,于是就开始动手了。菲菲先生特意给老婆穿上性感衣服,没事就介绍好男人给她认识。这一切无果之后,老婆的旧情人意外地回到小城中,喜出望外的菲菲先生立即设计让二人旧情复发、双双私奔。于是乎,菲菲先生不亦乐乎地作起了“带绿帽的”,他收集一切痛骂他是懦夫的信件,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侮辱——终于“忍无可忍”地枪杀了妻子,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三年的刑期。
但《意大利式离婚》并不像剧情简介或新发行的dvd封套那样给人的印象,它决不是漫画式的闹剧,相反很冷静、很现实主义,凸显了社会的荒谬感。剧情进行到后半段,菲菲先生的妻子私奔之后,他就仿佛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个人荣誉、家族命运、社会舆论都被扛在自己的肩上,他“不得不”前去做杀人犯。在当时,这部电影是对意大利法律的一次无情嘲讽和有力批判:杀人者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娶到了如花似玉的表妹,而代价仅仅是三年牢狱。但是《意大利式离婚》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菲菲先生和他的小新娘开着游艇在海上亲热,然而他的新娘的腿却伸向旁边一个年青英俊的水手……那么我们的菲菲先生的命运亦可想而知了。对观众来说,这个结尾有种“错愕”,因为这位小表妹在成为妻子之前,一直对菲菲先生报以无比的爱,为保护他的声誉宁可遭到父亲的毒打,发誓“非君不嫁”,等等。然而新婚不久,她亦快速生长为一朵“红杏”。这就不再是单单讽刺法律,而是嘲笑起婚姻来。
似乎——爱情是忠贞的,而婚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