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大学习

作者:刘慈欣

|

类型:科幻·灵异

|

更新时间:2019-10-07 02:11

|

本章字节:59704字

林莎的妈妈拉着女儿来到解剖台前,指着那暗红色的东西让她看:“为了解剖方便,尸体要进行一些预处理,要剥掉一部分皮肤。”


世界课堂(一)


大学习开始的这天,郑晨走出校门,去看望她的学生们。她班里的四十三个孩子,其中有八个,经过山谷世界的考察被选送到中央,其余的孩子现在已分散到这个城市中,以他们的父母为师,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学业。


世界课堂(二)


郑晨首先想到的学生是姚瑞,在剩下的三十五个孩子中,他要学习的课程属于较难的一类。郑晨乘地铁很快来到了近郊的一个火力发电厂。在超新星爆发前,由于首都的环保要求,这座电厂已停止运转,等着被拆除,但现在它又开始发电了,仅仅是作为一个课堂。


郑晨在厂门口见到了自己的学生,还有他的父亲,这个发电厂的总工程师。当姚总向她问好时,郑晨百感交集地说:


“您就像我六年前一样,要第一次走上讲台了。”


姚总笑着点点头:“郑老师,我肯定比你当年更没信心。”


“在以前的家长会上,您总是对我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今天我倒要看看您是怎么教的。”


“我们是历史上最难当的教师了。”总工程师长叹一口气说,“好了,我们该进教室了。”


他们三人走进厂门。同他们一起走进厂的,还有许多对父子母子。


“好粗好大的烟囱!”姚瑞指着前方兴奋地喊道。


“傻小子,以前我就告诉过你,那不是烟囱,是冷却塔!看那边,厂房后面,那才是烟囱。”


姚总领着儿子和郑晨来到冷却塔下面。冷却塔里的水,像暴雨一样洒进一个圆池子中。姚总指着那个圆池子对姚瑞说:“那就是经过冷却的发电机循环水,那水是温的,十五年前刚进厂时,我还在那里面游过泳呢。”提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他轻轻叹了口气。


他们接着来到几座黑色的小煤山前,“这是贮煤场,火力发电厂是靠煤的燃烧产生的热能发电的。我们这个厂,如果满发,一天要消耗一万二千吨煤,你想不出这是多少吧,看那列有四十个车皮的运煤火车,这么多煤大约要装满六列这样的火车。”


姚瑞吐了吐舌头,对郑晨说:“郑老师,真够吓人的!我以前还真不知道老爸的工作这么有气魄!”


姚总长出一口气说:“傻小子傻小子,爸爸真像在做梦啊!”


他们沿着一条长长的输煤皮带走了好长时间,来到一台很大的机器旁。那机器的主体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圆筒,它发出的声音像不间断的惊雷,让姚瑞和郑晨头皮发。姚总紧贴着儿子耳朵大声说:“这是磨煤机,刚才那条长皮带运过来的煤在这里被磨成细粉,很细的,就像面粉那样……”


然后他们又来到一座钢铁高楼下,这样的高楼有四座,同冷却塔和烟囱一样,远远就能看到。姚总介绍说:“这就是发电锅炉,刚才磨煤机中磨出的煤粉,在这个大锅炉的肚子里用四根喷枪喷出去燃烧,在炉膛正中形成一个火球。煤这样能燃烧得很充分,烧完后只剩下很少的东西,你看,这就是煤烧完剩下来的东西。”他张开手,让儿子看手掌上的一小撮东西,好像是许多半透明的小玻璃球,这是在他们路过一个方形水池时他从池边上抓的。他们来到一个小窗前,透过它可以看到锅炉内刺目的火光。“这巨型锅炉的墙壁,是由无数的长管子排列成的,管子中流动着水,吸收了燃烧的热量后这些水就变成了高压蒸汽。”


他们又进入了一个宽敞高大的厂房,里面有四个大机器,是躺着的半圆柱体,“这就是汽轮发电机组,锅炉的高压蒸汽被引到这里,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最后,三人来到了主控室。这是一个明净的地方,高大的仪表盘上信号灯如繁星闪烁,一排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图形。除了值班的运行人员外,还有好多随父母来的孩子也在这里。姚总对儿子说:“我们刚才只是走马观花,整个火力发电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众多的专业,要有很多人一起工作才能使它运行起来。爸爸的专业是电气,电气专业又分高压和低压,爸爸是搞高压的。”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默默地看了儿子几秒钟,“这个专业是危险的,它涉及的电流可以在01秒内把人烧成灰,要想避免这样的事发生,你必须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了解得很清楚。我们现在正式开始吧!”


姚总拿出了一卷图纸,抽出了其中的一张,“先从系统的主接线图开始吧,它比较简单。”


“我觉得一点也不简单。”姚瑞瞪着那张图说。他显然对有人能把那么多的线条和符号、以那样错综复杂的方式画到一张纸上感到吃惊。


“这是发电机,”爸爸指着由四个圆圈组成的图形说,“发电机的原理你知道吗?”儿子摇摇头,“那好,这是母线排,发出的电是从这里送出的,你看到它是三相的,知道什么是三相吗?”儿子摇头,爸爸又指着四对相互套着的圆圈说:“那好,这是四台主变……”儿子问:“主变?”“呵,就是主变压器。这是两台厂变……”“厂变?”“呵,就是厂用电变压器……你知道变压器的原理吗?”儿子摇头,“那最基本的,电磁感应原理你知道吧?”儿子摇头,“欧姆定律总知道吧?”儿子还是摇头。爸爸把图纸一摔:“那你他妈知道什么?你上的学都就饭吃了吗?”儿子带着哭腔说:“我们没学过这些呀!”


姚总转向郑晨:“那你们这六年都教了些什么?”


“别忘了您儿子只是个小学生!像您这样的教法,孩子是什么都学不会的!”


“我必须在这十个月内使这孩子接受电力学院的全部教育,再把自己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他叹息着扔下图纸,“郑老师,我觉得我在干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姚总,这是必须干的事情。”


姚总和郑晨对视良久,又叹了口气,然后拿起图纸转向儿子:“好好好,那电流电压你总知道吧?”儿子点点头,“那电流的单位是什么?”“多少多少伏……”“狗屁!”“啊,对,那是电压的单位,电流的单位是……是……”“安!好,儿子,我们就从这儿开始吧!”


…………


世界课堂(三)


正在这时,郑晨的手机响了,是她的另一名学生林莎的母亲打来的。林莎家与郑晨是邻居,郑晨与林莎的妈妈林医生很熟,这位医生在电话中说她无法给女儿上课,让郑晨过来配合一下。于是郑晨与姚总工程师和他的儿子匆匆告别,赶回市里。


郑晨在林莎母亲工作的一家大医院里,见到了母女俩,她们站在医院后院的一间房子外面,正激动地说着什么。郑晨看到她们后面的房门上标着“解剖室”三个大红字。


“这里的味儿真难闻!”林莎皱着眉说。


“这是福尔马林,一种防腐剂,解剖用的尸体就浸泡在这种液体中。”


“妈妈,我不看尸体解剖嘛,我刚才已经看了那么多肝啊肺的。”


“可你必须搞清这些器官在人体内的相对位置。”


“以后我当医生,病人得什么病,我给他吃什么药不就行了吗?”


“可是莎莎,你是外科医生,你要动手术的。”


“让男孩子去当外科医生吧!”


“别这么说,妈妈就是外科医生,有很多出色的女外科医生。”


问明情况后,郑晨答应陪林莎一起进解剖室,这才使林莎勉强答应去上解剖课。走进解剖室的门时,郑晨明显地感到林莎死抓着自己的手在颤抖,其实她自己的状态也比这个小女孩儿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努力克制着不让恐惧外露而已。一进门,郑晨隐隐感到一股寒气掠过面颊,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发出惨白的光。解剖台前围着一圈小孩和两个大人,他们都穿着白大褂,这里的地板和墙壁也是白色的,在这阴森森的白色世界中,只有解剖台上的那个东西是暗红色的。


林莎的妈妈拉着女儿来到解剖台前,指着那暗红色的东西让她看:“为了解剖方便,尸体要进行一些预处理,要剥掉一部分皮肤。”


林莎猛地掉头冲出解剖室,在外面呕吐起来。郑晨紧跟出来给她拍着背,她这么做只是为了找个理由走出这间屋子,她努力克制着与小女孩儿一起呕吐的欲望,同时感觉到在阳光下真好。


林莎的妈妈也跟了出来,弯下腰对女儿说:“别这样莎莎,看尸体解剖是一个实习医生很珍贵的机会,慢慢会习惯的。你就把尸体想成一部停转的机器,你在看这机器的部件,就会好受些了。”


“妈妈,你也是机器!我讨厌你这部机器!”林莎冲妈妈大叫,转身要跑,但郑晨拉住了她。


“林莎,听着:即使不当医生,别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勇气,说不定比这还难呢!你得赶快长大!”


费了很大的劲儿,她们终于再次使林莎回到了解剖室。郑晨和她的学生站在解剖台前,看着锋利的柳叶刀带着轻轻的咝咝声切开柔软的肌肉,看着白色的肋骨被撑开,看着紫红色的脏器露出来……事后,郑晨惊奇当时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更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这个以前连小虫子都害怕的女孩儿。


…………


世界课堂(四)


第二天,郑晨用了一整天时间同李智平在一起。李智平的父亲是一名邮递员,前一天,他带着儿子一遍遍地走过自己走了十多年的邮路。黄昏时,儿子第一次一个人走完父亲的邮路。出发前,李智平曾试图把那个大邮袋装到他那辆心爱的山地车上,但是装不上,只好把邮袋放回爸爸骑了十多年的那辆旧飞鸽上,把车座放到最低,骑着它穿行在城市的小巷中。尽管孩子已经把邮路和所有的投递点都记住了,但爸爸总不放心,他和郑晨骑着自行车远远地跟着这个男孩儿。当李智平骑到邮路的终点、一座机关大楼的门口时,父亲赶上来,拍拍儿子的肩说:


“好了孩子,你看这活没什么难的,我干了十几年,本来可能干一辈子的,但以后只能由你来干了,爸爸能对你说的只是:我这十几年没有送错过一次邮件,这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我自己想想心里很自豪。孩子,记住,不管工作多平常,只要你尽心尽责去干,就是好样的。”


…………


世界课堂(五)


第三天,郑晨去看望了她的三个学生:常汇东、张小乐和王然。前两个孩子同李智平一样,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王然的父亲则是著名的围棋选手。


常汇东的父母是开理发店的个体户。郑晨走进那个小小的理发店时,常汇东正在给今天的第三个顾客理发,理得比前两个还糟,可那人看着镜子里自己那坑坑洼洼的头,笑嘻嘻地连声说好。常汇东的父亲很过意不去,不收他的钱,可那人坚持给了。第四位顾客仍坚持让常汇东理发。当常汇东给他披上单子的时候,他说:


“小鬼,在我脑袋上好好练习练习,反正我也理不了几次发了,可将来小朋友们还是少不了理发师,可不能一个个头发长得跟小野人似的。”


郑晨也让常汇东给剪发,结果让这孩子把头发弄得一团糟。最后,还是常汇东的妈妈给她修剪了一头很不错的短发。走出理发店后,郑晨感到自己年轻了不少,其实自超新星爆发之后她就有这种感觉。面对着一个突然变得陌生的世界,人们的感觉分为相反的两种:年轻了许多或老了许多,郑晨很庆幸自己是前者。


…………


张小乐的父亲是一个单位集体食堂的炊事员。当郑晨见到张小乐时,他和几个小伙伴刚刚在大人们的指导下做完了主食和大锅菜。几个孩子战战兢兢地来到售饭窗口前,看着他们做的饭一点点卖完。


外面集体食堂的大饭厅里坐满了吃饭的人,他们紧张地等了几分钟,好像没什么异常。这时,张小乐的爸爸用勺子敲了敲窗子,高声宣布:


“各位,今天的饭是我们的孩子做的!”


饭厅中安静了几秒钟,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世界课堂(六)


郑晨印象最深的还是王然父子。郑晨到他们家时,王然就要离开家去驾驶员培训班了,父亲送了他好远,长叹一口气,对郑晨说:“唉,我真是没用,活这么大,都不能教会孩子一门实实在在的本事。”


儿子让他放心,说自己会学会开车,会成为一名好司机的。


父亲拿出了一个小包递给儿子:“把这个带着吧,没事时多看看多练练,千万不要把它扔下,以后总还是会有用的。”


同郑晨走了好远,王然才打开那个包,里面是一罐围棋子和几本棋谱。他们回头看看,王然的父亲,国家九段棋手,还在目送着儿子。


同许多孩子一样,王然的命运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个月后郑晨又去看过他一次,他本来是打算学习汽车驾驶的,却阴差阳错地开上了推土机。这孩子学得很快,郑晨再次见到他,是在近郊的一个大工地上,他已经能独自开着大型推土机干活了。看到老师来,王然很高兴,他让郑晨坐到驾驶室里看他工作,他驾驶着推土机来来回回地平整着土地。郑晨注意到不远处站着两个人专注地看着他们,让她有些奇怪的是那是两个军人。干活的推土机共有三台,都是由孩子驾驶的,那两个军人特别注意王然开的这一台,不时冲着这里指指点点。终于,他们挥手让推土机停下,其中一名中校仰头看着驾驶室中的王然大声说:


“孩子,你开得不错,愿不愿意跟我们去开更带劲儿的东西呢?”


“更大的推土机吗?”王然从驾驶室探出身问道。


“不,开坦克!”


王然愣了几秒钟,兴奋地打开车门跳了出去。


“是这样,”中校解释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支部队这么晚才考虑培养孩子接班人,现在时间很紧了,想找些有驾驶基础的来,上手快些。”


“开坦克和开推土机一样吗?”


“有相似之处,都是履带车辆嘛。”


“那坦克一定比推土机难开吧?”


“也不一定,至少坦克前面没这个大铲子,驾驶它不用考虑前方的受力问题。”


就这样,王然,这个九段棋手的儿子,成了一名装甲部队的坦克驾驶员。


…………


世界课堂(七)


第四天,郑晨去看望了两个女生:冯静和姚萍萍,她们都被分配在保育院工作。在即将到来的孩子世界,家庭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消失,保育部门将成为规模很大的机构,有很多女孩儿将在这个行业中度过她们剩余的童年时光,抚养那些比她们更小的婴幼儿。


当郑晨在保育院找到她的两个学生时,看到她们的妈妈正在教她们怎样带孩子,与这里其他的女孩儿一样,她们对哭闹的小宝宝束手无策。


“真烦人!”姚萍萍看着小床里大哭不止的小宝宝说。


她妈妈在旁边说:“这是很需要耐心的,宝宝不会说话,他哭就是说话,你要搞明白他的意思。”


“那他现在是什么意思呢?给他奶他又不吃。”


“他现在是想睡觉了。”


“想睡觉就睡嘛,哭什么?烦人!”


“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你把他抱起来走走,他就不哭了。”


果然如此。萍萍问妈妈:“我小时候也这样吗?”


妈妈笑了:“你哪有这么乖,常常嚎一个小时都不睡的。”


“妈妈,我现在才知道你带大我多么不容易。”


“你们以后更不容易,”妈妈黯然神伤,“以前托儿所的宝宝们都有父母,而以后,只有你们把他们带大了。”


在保育院里,郑晨一直呆呆地很少说话,以至于冯静和姚萍萍都关切地问她哪里不舒服。


郑晨想到了自己未出生的孩子。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禁止生育了,很多国家还为此立法,这成为公元世纪最后产生的法律。但在这个时候,法津和政令都已失去作用,有一半怀孕的女性选择把孩子生下来,郑晨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课堂(八)


第五天,郑晨回到了学校。学校里,低年级的孩子仍在上课,而给他们讲课的是高年级的孩子,这些孩子将被培养成教师。郑晨走进办公室时,看到了自己的学生苏琳和她的妈妈。苏琳的妈妈也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她这时正在教女儿如何成为教师。


“这些孩子真笨,讲了多少遍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还是不会!”苏琳气恼地把面前那一堆作业本推开。


妈妈看着女儿说:“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她挨着拿起作业本翻看,“你看,这个是不理解进位的概念,这个呢,是搞不懂借位的概念,你必须区别对待。你看看这个……”她递给苏琳一个作业本。


“笨,就是笨!这么简单的算术都学不会。”苏琳看了一眼,就把那个作业本放到一边。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道两位数加减法的算术题,都犯了她这两天阅作业时已经看烦了的那些愚蠢的错误。


“可这是你五年前的作业本啊,我一直为你留着。”


苏琳吃惊地拿起那个本子,看着那些稚拙的字码,真的一点都没认出来那是自己写的。


妈妈说:“教师是一项需要耐心的艰苦工作。”她叹了一口气,“不过你的学生们还是幸运的,你们呢?孩子啊,以后谁教你们呢?”


苏琳说:“自学呗,妈妈,您不是说过,第一个教大学的人肯定没上过大学吗?”


“可你们连中学也没上过啊……”妈妈又叹了一口气。


…………


世界课堂(九)


第六天,郑晨在西站送走了自己的三个学生。卫明和金云辉是去参军的,卫明的父亲是一名中校陆军军官,金云辉的父亲是空军飞行员。赵玉忠的父母是外地来京打工的,现在要同儿子一起回河北的农村老家去。郑晨向金云辉和赵玉忠许诺以后一定去看他们,但对卫明,她却不敢许下这样的诺言,这孩子服役的部队在西藏的中印边境,她知道自己在有生的不到十个月时间里肯定去不了那里了。


“郑老师,你的娃娃生下后,一定写信告诉我他的去向,我和同学们会好好照顾他的。”卫明说完,有力地握了一下老师的手,头也不回地走进车厢,坚定地完成了这次永别。


看着远去的火车,郑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捂着脸哭了起来。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脆弱的孩子,而她的学生们都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


…………


世界课堂(十)


大学习中的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智和最有秩序的世界,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但就在不久前,这个世界险些毁于绝望和疯狂。


在短暂的平静期后,各种不祥的迹象开始显现出来:首先是植物的异常和变异,接着是各种动物的大量死亡,地面上到处是鸟和昆虫的尸体,海面上浮着大片死鱼,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在几天内消亡了。射线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也开始显现出来,所有的人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低烧,浑身乏力,原因不明的出血。最初,虽然发现了孩子的修复功能,但并没有被最后证实,虽然各国政府都在为孩子世界做准备(这就是山谷世界的时期,当时山谷中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外部世界的混乱),但一部分医学机构认定所有的人都将死于致命的辐射病。尽管各国政府都极力封锁消息,这可怕的信息还是很快传遍了世界。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反应是心存侥幸,医学家成了人类寄托希望的上帝,不时传出消息,说某某机构或某某科学家研制出了救命的药物。同时,像环磷酰胺、氨甲喋呤、阿霉素和强的松这类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变得比黄金还珍贵,尽管医生反复说明现在人们患的不是白血病。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把希望寄托在可能存在的真正的上帝上,一时间,形形色色的教派如野火般到处出现,各种或规模宏大或稀奇古怪的祈祷场面,使一些国家和地区仿佛回到了中世纪……


但希望的泡影渐渐破灭,绝望像链式反应一样扩散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理智,最后演化成为集体的疯狂,即使神经最坚强的人也不能幸免。政府渐渐无力控制局势,赖以维持秩序的警方和军队本身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中,甚至政府本身都处于半麻木状态,全人类在经受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精神压力。城市里成千上万辆小汽车撞成一堆,爆炸声和枪声此起彼伏,失火的高层建筑向空中腾起高高的烟柱,到处都是疯狂的人群;机场因混乱而关闭,美洲和欧洲大陆的空中和地面交通全部瘫痪……新闻媒体也处于瘫痪和混乱中,比如那天的《纽约时报》上只有一行大得吓人的黑字,很能说明当时所有人的心态:


heavensealsoffallexis!!!(天有绝人之路!!!)


各种教派的信徒们或者变得更虔诚,以使自己有足够的精神力量迎接死亡,或者抛弃了一切信仰破口大骂。当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godog,在城市的建筑上到处涂写,它是god,dog(上帝是条狗)的缩写。


但当发现孩子们的修复功能后,疯狂的世界立刻平静下来,其速度之快,用一位记者的话说:“像关上了开关。”从那天一个普通妇女留下来的一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心态:


世界课堂(十一)


我和丈夫紧紧靠在一起,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我们的神经实在受不了了,这样下去即使病不死也要被恐惧折磨死的。电视上终于又有了图像,屏幕上可以看到滚动的文字,那是政府关于最后证实孩子们修复功能的公告,不断地重复播放。后来电视台好像恢复正常,播音员出现了,也在念那则公告。我看完后,像长途跋涉到最后的人一样,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疲惫的身体和神经松弛下来。这几天,我固然为自己担心,但心的大部分悬在我的小晶晶身上,我千万遍祝愿祈祷,让晶晶别得我们这吓人的病!现在知道孩子能活下去了,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的死突然变得一点也不可怕了。我现在极其平静,能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但我丈夫还是那个样子,他浑身打颤,倒在我身上几乎昏了过去,而以前他在我面前一直以真正的男子汉自居。我这么平静也许只因为我是个女人,女人比男人更懂得生命的力量,当女人成为母亲时,她就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在延续,懂得了死神没有什么可怕的,懂得了她可以和死神对抗!只要男孩儿和女孩儿们活下去,这种对抗就可以继续下去,很快又会有母亲,又会有新的孩子,死不可怕!但男人们就体会不到这些。“咱们为晶晶准备些什么呢?”我伏在他耳边低声问,就像我们要因公出差几天一样。这话刚出口,我的心又痛苦地悬了起来,天啊,这不是说往后整个世界就没有大人了吗?那孩子们怎么办?!谁给晶晶做饭?谁拍着他睡觉?谁带他过马路?夏天怎么办?冬天怎么办……天啊,托人照顾他都不可能,以后只剩孩子,只剩孩子了!不,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可不行又怎么样呢?马上就要到冬天了,天啊,冬天!晶晶的毛衣刚织了一半儿,不写了,我要给晶晶打毛衣……


(选自《末日遗笔集》,三联出版社,超新星纪元8年版)


世界课堂(十二)


紧接着,大学习开始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奇特的时期,人类社会处于一种前所未有、以后也不太可能重现的状态中,整个世界变成了一所大学校,孩子们紧张地学习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所有技能,他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掌握运行世界的基本能力。


对于一般的职业,各国都是由子女继承父母,并由父母向他们传授必需的技能。这样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但也是能想出来的最可行、效率最高的办法了。


对于较高级的领导职务,一般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拔,然后在岗位上进行培训。选拔的标准每个国家各不相同,但由于孩子社会的特殊性,这种选拔很艰难,从以后的情况看,这种选拔大部分是不成功的,但它毕竟使人类社会维持了基本的社会结构。


最艰难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选择,在短时间内,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极不寻常的方法:模拟国家。模拟的规模各不相同,但都以一种接近真实国家的近乎残酷的方式运行,想从那充满艰险和血与火的极端环境中,发现具有领袖素质的孩子。以后的历史学家们都觉得这是公元末最不可思议的事,各个模拟国家那短暂的历史成为超新星纪元传奇文学津津乐道的题材,发展出专门的和电影类别,这些微型历史越传越玄,渐渐具有了神话色彩。对这段历史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超新星纪元的历史学家们大都承认,在那样极端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农业无疑是最重要的技能,幸运的是这也是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的一项技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见过或参与过父母的劳动,倒是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型农场中,孩子们学会种地更难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借助已有的农业机械和灌溉系统,孩子们完全可以生产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粮食,对人类来说,这奠定了文明延续的基础。


另外,维持社会运转的其他一些基本技能,如服务性行业和商业等,孩子们也能较快地掌握;金融系统的运转复杂一些,但孩子们经过努力也能使它部分运转起来,况且,孩子世界的金融运作肯定简单得多。


纯粹的高度技巧性工作孩子们也能较快地掌握,这倒是大大出乎成人们的预料。孩子们很快成为虽不熟练但基本合格的汽车司机、车工和电焊工,最让人们惊奇的是,成为高速歼击机的飞行员。人们现在才发现,孩子们对于掌握技巧有一种天生的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灵性反而消失了。


但需要知识背景的技术性工作则难得多。孩子们可以很快学会开汽车,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修理工;小飞行员可以驾驶飞机,但要让孩子地勤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飞机故障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工程师级别的技术人才更难从孩子中培养。所以,使一些技术复杂而又是社会运转所必需的工业系统,如电力系统等运转起来,是大学习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只能部分完成。几乎可以肯定,即将到来的孩子世界在技术上将要后退许多,最乐观的预测也要后退半个世纪,还有许多人认为孩子世界将重新回到农业时代。


但在所有的领域中,孩子们最难掌握的是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的领导能力。


很难想象孩子世界的科学是什么样子,要想了解和掌握人类抽象的前沿科学理论,这些只有小学文化的孩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基础科学的研究还不是人类生存的当务之急,但存在这样一个危险:孩子们是不善于进行理论思维的,这就使得孩子世界中的科学理论思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完全停滞,在这停滞之后科学的思维能否恢复?如果不能,人类会不会丢掉科学,再次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呢?


高层次的领导才能则是一个更现实、更迫切的问题:最难学的东西是成熟,高层次领导者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对社会的深刻了解、大规模管理的经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巨大压力下做出重大决策时所需的稳定的心理素质等等,正是孩子们最缺乏的。而这些经验和素质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教会他们,事实上这些东西是教不会的,只能从长期的经历中得到。所以孩子高级领导者,完全可能在幼稚和冲动中做出大量的错误决策,这些决策将带来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灾难,这可能是孩子世界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后来,超新星纪元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课堂(十三)


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郑晨穿行于城市之中,帮助她的学生们学习成人的生存技能。这些学生分散于城市的各处,但在她的感觉中,孩子们仍会聚在一个班集体中,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大教室。


她腹中的胎儿在一天天长大,身体也渐渐沉重起来,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怀孕,同其他所有大于十三岁的人一样,超新星病的症状在她的身上越来越明显,她已处于持续不断的低烧中,太阳穴上能感到血脉的跳动,浑身软得像泥一样,行动越来越困难。虽然经诊断胎儿的发育情况良好,是一个没有患上超新星病的健康的小生命,但她怀疑自己一天天恶化的身体状况是否能支持到把他生下来。


在住进医院之前,郑晨最后看望的两个学生是金云辉和赵玉忠。


金云辉现在一百多公里外的一个空军基地接受歼击机飞行员的训练。在机场跑道的起点,郑晨从一群穿着飞行服的孩子中找到了金云辉,他们旁边还有几名空军军官。这时,所有的人都笼罩在紧张恐惧的气氛中,他们都仰头盯着空中的一个方向。郑晨费了很大的劲,才在那个方向看到一个银色的白点,云辉告诉她,那是一架在五千米高度失速的歼击机。那架进入尾旋状态的歼8像一块石头那样下坠。郑晨同在场的所有人一起看着它坠过了二千米,这是跳伞的最佳高度,但大家期盼的伞花并没有出现。是弹射器出了故障,还是驾驶员找不到按钮,或者,他还想救这架飞机?这些人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了。军官们放下望远镜,看着下坠的飞机在正午的阳光中银光一闪,消失在远方的山脊后面,先是看到一大团裹着火焰的黑烟从山后腾起,然后听到沉闷的爆炸声。


大校师长远离人群站着,木然地望着远方的烟柱,如一尊石雕一动不动,仿佛连他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云辉悄悄告诉郑晨,那架歼击机的驾驶员,就是他十三岁的儿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政委首先打破了沉默,他努力使自己眼眶中的泪水不流下来:“我早就说过,孩子开不了高性能歼击机!反应速度、体力、心理素质,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行!再说,在教练机上只飞了不到二十个小时就放单飞,再飞三十个小时就上歼8,这不是拿孩子的命闹着玩儿吗?!”


“不飞才是拿孩子的命闹着玩。”师长走过来说,他的声音仍是那么沉稳,“你们都知道,人家的孩子已经开着f15和幻影2000满天飞了,我们再在训练上缩手缩脚,那要死的可能就不只是我儿子了。”


“8311准备起飞!”一位上校飞行员喊,他是金云辉的父亲,喊出的是儿子的飞机号码。


云辉拿起头盔和航图袋,加压飞行服是为孩子飞行员们紧急赶制的,很合身,但头盔还是大人们的,很大,屁股后面的手枪也显得很大很沉。当云辉走过父亲身边时,上校拉住了他。


“今天的气象条件不太好,注意横切气流,万一失速,首先要冷静,判断尾旋方向,然后再按我们多次练过的动作脱出。记住,千万要冷静!”


云辉点点头。郑晨看到父亲抓他的手松了些,但还是松松地抓着,好像儿子身上有什么力量把他吸住似的。孩子轻轻动了一下肩膀,挣脱了父亲的手,向跑道起点的那架歼10走去。进入座舱前他没看父亲,只对远处的郑晨笑了笑。


郑晨在机场上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云辉驾驶的歼击机安全降落才离去。这之前,她长时间仰望着蓝天上一条雪白的尾迹前的那个银点,听着歼击机引擎闷雷般的轰鸣声,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飞在天上的是她班上的一个小学生。


世界课堂(十四)


郑晨最后看望的是赵玉忠。在河北平原上的那片平坦的麦田上,冬小麦已全部播下了,郑晨和玉忠坐在地头,太阳在天空中暖洋洋地照着,身下的土地也是暖暖的软软的,像母亲的怀抱。后来太阳被挡住了,他们抬头看到了玉忠爷爷那张庄稼人的脸。


爷爷说:“娃,这田地可是有良心的啊,你真出了力气,它就给你收成,我活了这么一把年纪,觉得最实诚的也就是这田地,为它流汗值。”


看着这片已播种的田野,郑晨长出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放心去了。她想让自己享受一下这最后的轻松,但一个沉甸甸的牵挂仍压在心头挥之不去。开始,郑晨以为这牵挂来自肚子中的孩子,但很快发现不是,她的挂念远在三百公里外的北京,在那八个孩子身上。他们正在国家的心脏中上着人类历史上最难的课,学习着他们几乎不可能学会的东西。


总参谋长(一)


“这就是你们将要保卫的国土。”总参谋长指着一幅全国地图对吕刚说。吕刚第一次看到这么宽大的地图,占满了大厅一整面墙。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总参谋长又指着一幅同样宽大的世界地图说。


“首长,给我一支枪吧!”吕刚说。


总参谋长摇摇头:“孩子,当你亲自向敌人射击之日,也就是国家灭亡之时。下面我们要去上课了。”他说着,又转向地图,用手掌从北京向上量出短短的一段,“我们马上要飞过的距离是这么长。眼睛看着地图,你的脑子中就要出现广阔的大地,要想象出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一个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你作为一名指挥全军的高级指挥员,看着这张地图,要对我们广阔的国土在感觉上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总参谋长带着吕刚走出大厅,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两名上校参谋,他们钻进了停在院子里的一架军用直升机。直升机在轰鸣中起飞,转眼间,他们已飞行在城市上空了。


总参谋长指着下面密密麻麻的建筑群说:“像这样的大城市,在我们的国土上有三十多个,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它们最有可能成为战场焦点或战役发起点。”


“将军,我们要学习怎样防守大城市吗?”吕刚问。


总参谋长又摇摇头:“具体的城市防御方案,是方面军或集团军司令的事,你需要做的,是决定一个城市是防守还是放弃。”


“首都也能放弃吗?”


总参谋长点点头:“为了战争的最后胜利,首都也是可以放弃的,这要依当时的战局而定。当然,对于首都,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做出那个决定是极其艰难的。在战争中,用自己的有生力量不顾一切地去拼命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优秀的指挥员不会去拼命,他设法让敌人拼命。孩子,记住:战争需要的是胜利而不是英雄。”


直升机很快飞出了城市,下面出现了连绵的山脉。


总参谋长说:“孩子,世界一旦爆发战争,将不太可能是现在意义上的高技术战争,战争的样式可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似。但这只是猜测,你们的思维方式与大人们有很大的不同,孩子战争也可能是以一种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全新面貌出现。但现在,我们只能教你们大人的战争。”


直升机飞行了大约四十分钟,下面出现了广阔的布满丘陵的大地,大片的沙化地带和残缺不全的植被上,有几道长长的沙尘扬起。


总参谋长(二)


“孩子,课堂到了!”总参谋长说,“就是在下面这个地区,八十年代初曾举行过世界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陆战演习,现在,我们又把这里变成了模拟战场,集结了五个集团军,我们将在这里学习战争。”


吕刚向下看看:“五个集团军?在哪儿?”


直升机迅速降低高度,吕刚看清了那一道道长长的沙尘原来是从一条条公路上扬起的,他看清了公路上的坦克和其他军用车辆,它们像小甲虫似地爬行着,在每条公路上,这队列都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天边。吕刚还看到了有几个“小甲虫”没有沿公路走,也没有扬起沙尘,速度快得多,那是低空飞行的一个直升机编队。


总参谋长说:“在我们下面,蓝军正在集结,它们将很快向红军发起进攻。”他用手指着南方,在丘陵起伏的大地上画了一条看不见的长线,“看,这就是红军的防线。”


直升机向防线方向飞去,降落在一座小山脚下。这里的地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车辙印,现出大片被覆带翻起的红土。他们一行人走出直升机,走过几辆绿色的通讯车,进入了山脚的一个洞口。吕刚注意到,在通讯车边忙碌的军士,还有洞口向他们敬礼的哨兵,有大人也有小孩儿。


一扇厚重的铁门打开后,他们进入了一个宽敞的洞厅。迎面是三个大屏幕,上面都显示着战场态势图,图上布满错综复杂的红蓝色箭头,像一群奇怪的爬行动物。洞厅中央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沙盘,周围还有一圈亮着屏幕的电脑。沙盘周围和电脑前有许多穿着迷彩服的军官,吕刚看到他们中大半是孩子。看到总参谋长进来,所有人都立正敬礼。


“是红山战役显示系统吗?”总参谋长指着那些大屏幕问。


“是的,首长。”一名上校回答。


“孩子们会用吗?”


上校摇摇头:“正在学,还离不开大人。”


“把作战地图也挂上吧,那毕竟是最可靠的。”


当几名军官搬出大卷的作战地图时,总参谋长对吕刚说:“这就是红军的指挥中心。在这个模拟战场上,现在有几十万名孩子在学习战争,他们学习的内容从如何做列兵到如何成为集团军军长,而你,孩子,你的课程是所有人中最难的。我们无法奢望你能在短时间里学会太多的东西,但必须使你在这个高度上对战争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概念和感觉,就是做到这点也不容易。在以前,从一名军校见习官到你现在的位置,至少需要三十多年的时间,而没有这三十多年从下至上的经历,我后面要讲的一些东西你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好在你未来的对手也比你高明不了多少。从现在起,要努力把你看过的那些战争电影忘掉,忘得越彻底越好,你很快就会看到,电影上的战争与真正的战争不是一回事,甚至与你在山谷世界中指挥的那场战斗也不是一回事,你将来要指挥的战役,规模可能是那次的上万倍。”


总参谋长转身对旁边的一位大校说:“开始吧。”


大校敬礼后转身离去,时间不长就回来了,“报告首长,蓝军已对红军防线发动全线进攻。”


总参谋长(三)


吕刚向四周看看,没发现什么明显的变化,看看大屏幕上的态势图,那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也没有动起来。惟一与刚才不同的是,沙盘和作战地图前的大人们停止了紧张的讲解,孩子们则都戴上了耳机和对讲话筒,站在那里等待着。


总参谋长对吕刚说:“我们也开始吧。孩子,现在你已经得到敌人进攻的报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命令防线上的部队阻击敌人!”


“这等于没说。”


吕刚茫然地看着总参谋长,这时,从演习导演组那里又有三位将军走过来。接着,有微微的振动从外面传来。


总参谋长提示:“你的命令内容是什么?根据什么发布这样的命令呢?”


吕刚想了一会儿,“啊,对了,判明敌人的主攻方向!”


总参谋长点点头:“正确,但如何判明呢?”


“敌人投入兵力最多、攻击最猛烈的地方就是主攻方向。”


“基本正确,但你如何知道敌人在什么位置投入兵力最多和攻击最猛烈呢?”


“我到前沿的一个最高的山顶观察!”


总参谋长不动声色,但另外三位将军都轻轻叹了口气,其中一位中将要对吕刚说什么,被总参谋长制止了,他说:“那好,我们去观察吧。”


一名上尉递给总参谋长和吕刚每人一顶钢盔,并递给吕刚一架望远镜,然后为他们打开了那道大铁门。门一开,一阵爆炸声迎面传进来,吹进来的风中有一股淡淡的硝烟味。当他们穿过那条长长的洞道来到外面时,爆炸声变得震耳欲聋,脚下的地面在微微颤动,空气中的硝烟味变得浓烈起来。强烈的阳光使吕刚眯起了眼,他四下看看,眼前的景象与刚来时没什么差别:还是那几辆绿色的电台车,布满车辙印的地面,以及附近几座在阳光下显得很平静的小山。吕刚找不到炮弹的炸点,那爆炸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但在感觉上又近在耳边。有几架武装直升机紧贴着对面的山顶掠过。


有一辆吉普车在等着他们,车沿着一条盘山公路疾驶,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上到了指挥部所在的这座山的山顶。山顶有一座雷达站,巨大的天线在无声地转动着。从一辆雷达控制车半开的车门中,一个孩子士兵伸出脑袋来朝他们这边看,大钢盔在他的脑袋上一晃一晃的,他很快缩了回去,把车门关上了。


下车后,总参谋长向四周挥了一下手,对吕刚说:“这就是一个视野很好的制高点,你观察吧。”


总参谋长(四)


吕刚四下看看,这里的视野确实很好,布满丘陵和小山的大地在他面前延伸开去。他首先看到了远方炮弹的炸点,那些炸点的距离都很远,有些新炸点可以看到腾起的烟团和溅起的尘柱,有几个山头可能已被轰击了一段时间,罩在迷漫的大片烟尘中,只能看到烟尘中爆炸的闪光。这些炸点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在可视的广阔区域内分布得稀疏而均匀,并不是吕刚所想象的成一条线。他举起望远镜,漫无目标地扫视着,稀疏的植被、裸露的岩石和沙地,从望远镜的视野里飞快地掠过,除此之外什么都看不到。他把镜头对准远处一座正在被轰击的山头,视野中只有一片迷漫的烟雾,烟雾后面的景物很模糊,仍旧只是植被、岩石和沙地。他屏住呼吸细看,终于从山脚下的干河谷中发现了两辆装甲车,但它们转眼间拐进山谷不见了;他又在一条位于两座小山间的公路上看到一辆坦克,但它驶出不远又折了回去……吕刚放下望远镜,迷茫地看着这广阔的战场。


防线在哪里?蓝军从哪个方向进攻?红军的阵地在哪儿?甚至连这两支大军是否存在都无法肯定,视野里只有远方稀疏的炸点和几个冒烟的山头,那些山头不像是激战的地方,倒像是点缀在大地上的几处孤独的狼烟。这就是五个集团军激战的战场?


总参谋长在旁边笑了起来:“我知道你心中的战场是什么样的:一块平坦的大平原,敌人的进攻部队排着整齐的方阵,像接受检阅似地冲过来,而你的防线像一道长城似地横贯整个战场,作为最高指挥官的你,站在防线这边的一个小山头上,像看一个沙盘似地把整个战场一览无遗,像移动棋子似地调动部队……这种战场也许在冷兵器时代存在过,但即使在那时,那也只是一场小战斗,成吉思汗或拿破仑也只能亲眼看到他们的战场的一小部分。在现代战争中,战场的地形复杂,由于高机动性和远程重火力的威力,双方军事力量的分布更加稀疏,行动更加隐蔽和诡秘,所以现代战场在一个远方的观察者眼中几乎是隐形的。你这样的指挥方式,可能只适合于指挥一个连的一名上尉,我说过,忘掉战争电影。我们回去吧,回到最高指挥员的位置上去。”


当他们再次进入指挥部时,这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才的宁静消失了,许多大人和孩子军官在对着电话和无线电话筒高喊。在沙盘和地图旁,孩子们在大人军官的指导下根据耳机中传来的信息紧张地标注着,大屏幕上显示的态势图也在不停地变幻。


总参谋长指着这一切对吕刚说:“看到了吗,这儿才是你的战场,作为一名最高指挥官,你的活动范围还不及一个列兵大,但你的眼睛和耳朵却可以从这里延伸到整个战场。你要学会适应和使用这种感官,对于一个好的指挥员,他的脑子中应能很快形成一幅活生生的战场图像,每一个细节都真实生动,这并不容易。”


吕刚抓抓脑袋说:“在这么个山洞里,全凭这些电台和电脑传来的情报进行指挥,总觉得有些别扭。”


“如果你了解了这些情报的性质,就会觉得更别扭了。”总参谋长说着,带吕刚来到一个大屏幕前,拿起一个激光教鞭在上面画了一个小圈,对旁边操作电脑的一名孩子上尉说:“小鬼,把这个区域放大。”


总参谋长(五)


那名小上尉用鼠标拉出一个方框把那个区域圈住,并把它放大至整个屏幕。总参谋长指着那幅图说:“这是305、322和374这三个高地区域的态势图。”他又指指两旁的大屏幕对小上尉说:“再显示两幅同一区域不同情报来源的图。”那孩子鼓捣了半天没弄出来,一名少校走过来拿过鼠标,很快把那两幅态势图检索出来并分别显示在两边的大屏幕上。吕刚注意到,三幅态势图上的地形完全一样,等高线标出的三个高地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但标示双方动态的红蓝箭头在数量、方向和粗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少校向总参谋长介绍说:“第1号态势图的情报来源是d集团军114师3团,他们守卫305高地,情报认为对这个地区进攻的蓝军有两个团的兵力,攻击重点是322高地;第2号态势图的情报来自d集团军的陆航团的空中侦察,情报认为蓝军在该地区投入了一个团,攻击重点是374高地;第3号图的情报来自f集团军21师2团,负责守卫322高地,他们认为蓝军攻击三个高地的总兵力达一个师,攻击重点是305高地,并企图从322和374高地两侧迂回。”


吕刚问:“这三个情报说的都是同一个时间的事吗?”


少校点点头:“是的,是半小时前,同一时间同一地区。”


吕刚看着这三个大屏幕陷入迷茫:“怎么三个情报的差别这么大?!”


总参谋长说:“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战场侦察的变数很大,不同的侦察者对同一目标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那怎样判断哪个是真实的呢?”


总参谋长对少校说:“把这三个高地同一时间的所有情报都拿来。”少校拿来了厚厚的一打纸,足有《三国演义》那么厚。


“哇,这么多?!”吕刚惊叹道。


“在现代战争中,从战场传来的情报信息是极其丰富的,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看出某种趋势,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你在电影上看到的,派一名英勇的侦察兵深入敌后,而指挥员凭他的一个情报做出整个战役的决策,是十分可笑的。当然,并不是要你去一张张读这些情报,那是参谋们的事,整个战役中的信息处理量是极其庞大的,必须借助c3i系统,但最后的判断要由你做出。”


“真复杂……”


“更复杂的是,你从这海量的情报信息中看到的趋势不一定是真实的,它可能恰恰是敌人所进行的战略欺骗。”


“像在诺曼底让巴顿干的那事?”


“很对!下面,就由你从这些情报中分析出蓝军的主攻方向。”


味精和盐(一)


一支小小的车队向北京近郊驶去,来到一处僻静的周围有小山环绕的地方。车停了,主席和总理,还有三个孩子:华华、眼镜和晓梦下了车。


“孩子们,看。”主席指指前方,他们看到了一条铁路,只有单轨,上面停着许多列载货列车,首尾相接成一个巨大的弧形,从远方的小山脚下拐过去,看不到尽头。


“哇,这么长的火车!”华华喊道。


总理说:“这里共有十一列货车,每列车有二十节车皮。”


主席说:“这是一条环形试验铁路,是一个大圆圈,刚出厂的机车就在这条铁路上进行性能试验。”他转身问一名工作人员,“好像已经停止使用了,是吗?”


工作人员点点头:“是的,停用很久了,这条试验铁路是七十年代建成的,不适合做现在的高速列车试验。”


“那你们以后只好另建一条了。”总理对孩子们说。


“我们可能不需要试验高速列车了。”华华说,主席问他为什么,他指着天空说:“我设想了一种空中列车,它由一架动力强大的核动力飞机做火车头,牵引着一长串无动力滑翔机,比火车可快多了。”


总理说:“很有意思,可这空中列车怎么起飞和降落呢?”


“应该能的!”眼镜说,“具体怎么办我不知道,但这东西在历史上有先例,在二战中,盟军曾用一架运输机牵引一串滑翔机运载空降兵。”


主席说:“我想起来了,那是为了争夺敌后的莱茵河大桥,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总理看着主席说:“如果常规动力的运输机都能牵引,这东西还真有现实意义,它有可能使空中运输的成本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主席问:“国内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设想吗?”


总理摇摇头:“从来没有!看来,孩子们与成人相比并不是什么都处于劣势。”


主席仰望着长空,深情地感叹道:“是啊,空中列车,还可能有空中花园,美好的未来啊!不过,我们还是先帮孩子们克服劣势吧,我们可不是带他们来讨论列车的。孩子们,”他指指最近的那一列火车,“去看看那上面装着什么!”


味精和盐(二)


三个孩子向列车跑去。华华顺着梯子爬上了一节车皮,然后眼镜和晓梦也爬了上去。他们站在满满一车皮的白色大塑料袋上,向前方看去,这一列车全满装着这种白色的袋子,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白光。他们蹲下来,眼镜用手指在一个袋子上捅了个小洞,看到里面是一些白色半透明的针状颗粒,华华夹起一粒来用舌头舔了一下。


“当心有毒!”眼镜说。


“我觉得好像是味精。”晓梦说,也夹起一粒舔了一下,“真的是味精。”


“你能尝出味精的味道?”华华怀疑地看着晓梦。


“确实是味精,你们看!”眼镜指着前面正面朝上的一排袋子,上面有醒目的大字,这种商标他们在电视广告上常见。但孩子们很难把电视上那个戴着高高白帽子的大师傅放进锅里的一点白粉末,同眼前这白色的巨龙联系起来。他们在这白袋子上走到车皮的另一头,小心地跨过连接处,来到另一节车皮上,看看那满装的白色袋子,也是味精。他们又连着走过了三节车皮,上面都满载着大袋的味精,无疑,剩下的车皮装的也都是味精。对于看惯了汽车的孩子们来说,这一节火车车皮已经是十分巨大了,他们数了数,如刚才总理所说,整列货车共有二十节车皮,都满满地装着大袋味精。


“哇,太多了,全国的味精肯定都在这儿了!”


孩子们从梯子下到地面,看到主席和总理一行人正沿着铁道边的小路向他们走来。他们刚想跑过去问个究竟,却见到总理冲他们挥挥手,喊道:“再看看前面那些火车上装的是什么!”


于是三个孩子在小路上跑过了十多节车皮,跑过机车,来到与这辆火车间隔十几米的另一辆火车的车尾,爬到最后一节车皮的顶上。他们又看到了装满车皮的白色袋子,但不是刚才看到的塑料袋,而是编织袋,袋子上标明是食盐。这袋子很难弄破,但有少量粉末漏了出来,他们用手指沾些尝尝,确实是盐。前面又是一条白色的长龙,这列火车的二十节车皮上装的都是食盐。


孩子们下到铁路旁的小路上,又跑过了这列长长的火车,爬到第三列的车皮顶上看。同第二列相同,这列火车上装的也全是食盐。他们又下来,跑去看第四列火车,还是满载着食盐。去看第五列火车时,晓梦说跑不动了,于是他们走着去。走过这二十节车皮花了不少时间,第五列火车上也全是食盐。


站在第五列火车车皮的顶上向前望,他们有些泄气了:列车的长龙还是望不到头,弯成一个大弧形消失在远处的一座小山后面。孩子们又走过了两列载满食盐的列车,第七列列车的头部已绕过了小山,站在车皮顶上终于可以看到这条列车长龙的尽头。他们数了数,前面还有四列火车!


三个孩子坐在车皮顶的盐袋上喘着气,眼镜说:“累死了,向回走吧,前面那几列肯定也都是盐!”


华华又站起来看了看:“哼,环球旅行,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个环形铁路大圆圈的一半,从哪面回去距离都一样!”


于是孩子们继续向前走,走过了一节又一节车皮,路途遥遥,真像环球旅行了。每个车皮他们不用爬上去就能知道里面装的是食盐,他们现在知道盐也有味,眼镜说那是海的味道。三个孩子终于走完了最后一列火车,走出了那长长的阴影,眼前豁然开朗。他们面前出现了一段空铁轨,铁轨的尽头就是那列停在环形铁路起点的满载味精的火车了,孩子们沿着空铁轨走去。


“呀,那里还有一个小湖呢!”晓梦高兴地说。那个大池塘位于环形铁路的圆心,水面反射着已经西斜的太阳的光芒,金灿灿一片。


“我早看见了,你们只顾看味精和盐了!”华华说。他正平伸着两臂在铁轨上走,“你们上那根,咱们比赛一下谁走得快。”


眼镜说:“我出汗,眼镜总往下滑,其实我肯定走得比你稳,走钢丝稳比快强,你一掉下来就全完了。”


华华又快走几步:“你们看,我又快又稳,一直走到头都不会掉下来的!”


眼镜若有所思地看着他说:“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但要让你像真正走钢丝的那样,把铁轨悬空,下面是万丈深渊,你还能走到头吗?”


晓梦眼睛看着远方的金光闪闪的水面,轻轻地说:“是啊,我们的铁轨就要悬空了……”


三个十三岁的孩子,九个月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时陷入了沉默。


华华从铁轨上跳下来,看了眼镜和晓梦一会儿,摇摇头,大声说:“我就看不惯你们这种没信心的样子!不过,以后玩的时间可真不多了。”说完又跳上铁轨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晓梦看着华华笑了笑,那笑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来说成熟了些,但华华觉得很动人:“我以前也没有多少玩的时间,至于眼镜,这个书呆子,也不怎么玩,受损失最大的就是你了。”


“其实领导国家本身就很好玩儿,今天就好玩儿,这么多的味精和盐,这么长的列车,多壮观。”


“今天是领导国家吗?”眼镜哼了一声说。


晓梦也满脸疑惑:“是啊,为什么让我们看这些呢?”


“也许是让我们了解全国味精和盐的库存量吧。”华华说。


“那也应该让张卫东来看,他是主管轻工业的。”


“那个笨蛋,他连自己的课桌都收拾不整齐呢。”


…………


味精和盐(三)


在环形铁路的起点上,主席和总理站在火车旁谈着什么,总理在说着,主席缓缓地点头。两人的脸色凝重严峻,显然已谈了很长时间。他们的身影与黑色的高大车体形成了一个凝重有力的构图,仿佛是一幅年代久远的油画。当他们看到远远走来的孩子们时,神情立刻开朗起来,主席冲孩子们挥挥手。


华华低声说:“你们发现没有,他们在我们面前时和他们自己在一起时很不一样,在我们面前,好像天塌下来时也是乐观的;他们自己在一起时,那个严肃,让我觉得天真的要塌下来了。”


晓梦说:“大人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华华,你就不行。”


“我怎么了?我让小朋友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有什么不好?”


“控制自己并不是虚假!知道吗,你的情绪会影响周围的人,特别是孩子们,最易受影响,所以你以后要学着控制自己,这点你应该向眼镜学习。”


“他?哼,他脸上就比别人少一半神经,什么时候都那个表情。行了晓梦,你比大人们教我的都多。”


“真的,你没有发现大人们教的很少吗?”


走在前面的眼镜转过身来,那“少一半神经”的脸上还是那副漠然的表情:“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难上的课,他们怕教错了。不过我有预感,他们就要滔滔不绝地教了!”


“孩子们辛苦了!今天下午你们可真走了不少的路,对看到的东西一定印象深刻吧?”主席对走到面前的孩子们说。


眼镜点点头说:“再普通的东西,数量大了就成了不普通的奇迹。”


华华附和道:“是的,真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味精和盐!”


主席和总理对视了一下,微微一笑。总理说:“我们的问题是:这么多的味精和盐够我们国家所有的公民吃多长时间?”


“起码一年吧。”眼镜不假思索地说。


总理摇摇头。


华华也摇头:“一年可吃不了,五年!”


总理又摇头。


“那是十年?”


总理说:“孩子们,这么多的味精和盐,只够全国公民吃一天。”


“一天?!”三个孩子大眼瞪小眼地呆立了好一会儿,华华对总理不自然地笑笑,“这……开玩笑吧?”


主席说:“按每人一天吃一克味精和十克盐,这每节车皮的载重量是六十吨,这个国家有十二亿公民。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你们自己算吧。”


三个孩子在脑子里吃力地数着那一长串0,终于知道这是真的。


晓梦说:“这仅仅是盐和味精,要是油呢?要是粮食呢?!”


“那些油可以积成前面的那个大池塘,粮食可以堆成周围这几座小山。”


孩子们呆呆地看着那池塘和小山,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天啊!”华华说。


“天啊!”眼镜说。


“天啊!”晓梦说。


总理说:“这两天,我们总是在试图找到一个办法,使你们对自己国家的规模有一个正确的感觉,这很不容易。但要领导这样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感觉是不行的。”


主席说:“带你们到这里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让你们明白运行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规律。在这之前,你们肯定把国家的运行想得极其复杂,它确实是复杂的,比你们想象的更复杂,但它最基本的规律却是十分简单的,我想你们已经知道了。”


晓梦说:“必须首先保证这个国家有饭吃!我们每天都要为国家的公民提供一列车的味精、十列车的盐、一个大池塘的油、几座小山的米面,如果有一天供不上,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十天供不上,国家就完了!”


眼镜点点头:“这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华华也点头:“看到这长长的列车,傻瓜也明白这道理了。”


主席两眼看着远方说:“可是孩子,有许多十分聪明的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总理说:“孩子们,我们明天将带你们去继续认识这个国家。我们要去最繁华的城市,要去最偏僻的山村,要让你们了解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和农业体系,让你们了解人民的生存状态。我们还要给你们讲历史,这是认识现实最好的办法;还要给你们讲更多更复杂的国家运行的知识。但记住,没有什么比今天你们学到的更基本更深刻的了,你们将来的路将难上加难,但只要牢记这个规律,就不会迷失方向。”


主席一挥手说:“不要等到明天了,今天夜里就出发吧,孩子们,时间不多了。”